山西晉城澤州縣大東溝鎮辛壁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140525102 | 身份證前6位:140525 |
長途區號:0356 | 郵政編碼:048000 |
隸屬政區:大東溝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晉E | |
辛壁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辛壁村簡介
山西省澤州縣大東溝鎮辛壁村,位于晉城市區西北 19 公里,大東溝鎮南 1.5 公里處,為丘陵區。因村形像鳳凰,初名鳳凰村,唐玄宗時改為今名村,轄辛壁、寺莊 2 個自然村,共有 694 戶,2747人,耕地 3153 畝。1991 年建成小康村。 1998 年,糧食總產 60.8 公斤,各業總收入 8280 萬元,人均純收入 5279.7 元。村辦企業有:辛壁煤礦、冶煉小區。從業人員 650 人,占全村勞動力總數的 30% ,收入占全村總收入的 35%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晉豫支隊曾在此駐扎。太平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農民傳統文娛活動活躍,農閑時常組織農民劇團外出演出。 -
村名釋義
辛壁村古名鳳凰。《辛壁村志》說,辛壁因村形像鳳凰,古名鳳凰(晉城古名鳳臺,估計就是那只),后來村北太平觀觀主生事,在觀前修了一座影壁。 辛酉年,影壁落成之日,圍觀者但見五彩琉璃映著藍天白云,金碧輝煌,便愛慕那一時的虛榮,將村名給改了。 這里的解釋,只是一種因文生意的附會,沒有任何根據。“辛壁”的“壁”字,在這里解作墻壁之意 是不合適的。“壁” 有四種意思: ①墻:~報。 ②直立的山崖:懸崖峭~。 ③營壘:堅~清野。 ④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在這里可以使用第二種解釋——山崖——辛壁村背靠可寒山;也可以使用第三種解釋——營壘——可寒山坳有古寺,名曰乾明寺,為五代后唐時期避兵地,想來當時也應該建有營壘。 晉城因為地處太行山,村名后綴別具特色,常用溝、坡、洼、峪、嶺、河、山、莊、街、頭和匠,除頭和匠,其他都是因地形起名的。辛壁的壁想來也是這樣。 至于辛壁的辛,應該是古代的姓氏,或者只是干支。(僅是李可寒的意見)
地理區位
澤州縣西北地區鄉鎮主要沿長河河谷分布,從北至南為下村鎮、大東溝鎮、川底鄉、周村鎮,再北為大陽鎮和高平市,再南為陽城北留鎮(皇城相府所在地)、潤城鎮。辛壁村背靠可寒山,面臨長河水,處于大東溝鎮與川底鄉兩個政府駐地之間,北上大東溝鎮1.5公里,南下川底鄉1.5公里,省道陵沁線與長河河道并行,兩道之間一馬平川,自古以來就是澤州西部通衢要道。 大東溝鎮素有“四十里長河一碼頭”之譽,歷史上,沁水、陽城等縣毗鄰地區及晉城西部地區的糧食、山貨都在這里上市成交。辛壁村處于大東溝鎮的腹地,理所當然占用著長河碼頭的優勢。在民國以前,晉城交通主要依靠驛道、大道與河運,沿長河南下便周村鎮,北上便是大陽鎮,這是明清兩代晉城最重要的商業古鎮。周村鎮是明清兩代晉城重要交通線“清化一大道”、“清化二大道”的始點,古道北通沁水、陽城,南通中原,是晉城地區煤鐵商運的交匯之地。而大陽鎮自古有“九州針都”之稱,與廣東佛山平分中國的鋼針市場。辛壁處于兩個古鎮水運交通要道長河河道的中點,想來也應該沾了不少的光輝。 從辛壁村現存的廟宇和明清大院來看,辛壁作為澤州西部一個因商而興的村落是成立的。
太平觀
太平觀又叫成湯廟,位于澤州縣大東溝鎮辛壁村,距縣城20公里。據廟內碑文記載,創建于金大定年間(1161-1189年),明弘治,萬歷年間增修,清康熙、嘉慶年間重修。坐北朝南,兩進院,西邊有一跨院。軸線上有舞樓、成湯殿、諸神殿,兩側有垛殿、配房、看樓、鐘樓、鼓樓。跨院中軸線上有舞樓、四神殿,兩側配殿、廂房。占地面積約1780平方米。成湯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懸山頂,斗拱四鋪作,單下昂。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