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9-9-16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沈莊村于2002年11月由原沈莊村、大橋村合并組成,位于航頭鎮北首。沈莊村南與梅園村接連,東以咸塘江為界與四高小區毗鄰,北與周浦鎮沈西村隔沈莊塘相望,西同閔行區浦江鎮革新村接壤,總面積4.8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0.53公頃。沈莊村下轄26個村民小組,其中:1組于2009年撤制。至2011年底,沈莊村有戶籍人口2032戶、4895人,其中農業人口1897人,非農人口2998人;流動人口4701人。村民主要姓氏有錢、沈、朱、費、龔、張、顧、姚、王、談、楊、鐘、陸、李等。沈莊村境域主要河道有沈莊塘、咸塘港、姚家浜、馮娘子港、沈新河、曲龍港、錢明橋港、偷狗橋港、磚灘港;1979年,開挖沈莊河、沈新河;陸路有滬南公路、沈杜公路、林海公路、機場高速公路等;村主干道沈莊路東西貫穿全境,村級水泥路連接家家戶戶。原沈莊村因與沈莊集鎮犬牙交錯而取名,東與沈莊集鎮和原沉香村毗鄰,西同原大橋村及閔行區浦江鎮革新村接壤,南與原梅園村和白墻村連接,北隔沈莊塘與原周浦鎮沈西村相望,總面積2.55平方公里。2001年,原沈莊村有耕地面積91.2公頃,自然宅村35個,村民小組14個,941戶、2382人。清代,原沈莊村境域隸屬于十九保七區和十一區。清朝末年、民國初年,隸屬于周浦鎮。民國時期,屬第五區沈莊鎮,后為第五區(周浦區)的沈莊鄉,裁區并鄉后隸屬周浦鎮。解放初,屬周浦市沈莊鄉和沈莊區。1955年,隸屬沈莊區召南鄉。1957年,屬下沙鄉。1958年,為下沙公社七營。1959年,改為沈莊大隊。1984年,改稱沈莊村,隸屬于下沙鄉。原大橋村因境內姚家浜河上有東、西兩座大木橋而得名,位于下沙集鎮西北邊緣,東以齊鳴橋港為界與原沈莊村隔河相望,東南部與原梅園村隔蔣涇浜為鄰,南同原牌樓村交界,西隔西新港與原談弄村和閔行區浦江鎮革新村接壤,北以偷狗港為界傍靠閔行區浦江鎮革新村,總面積約2.3平方公里。2001年,原大橋村有耕地面積119.2公頃,25個自然宅村,12個村民小組,618戶、1597人。清代,原大橋村境域大部分隸屬于十九保八區。清朝末年、民國初年,隸屬于西聯鄉。民國時期,分屬南匯縣第九區(后為第六區)的召樓鎮和三民鄉,后屬召樓鄉。解放初期,屬下沙區召南鄉。1954年后,先后隸屬沈莊區和下沙鄉。1958年9月,屬下沙公社七營。1959年,改為大橋大隊;同年10月劃歸國營召樓農場;1962年,重歸下沙公社。1984年,改稱大橋村,隸屬于下沙鄉。 1986年7月,下沙鄉建制撤銷,建立下沙鎮,原沈莊村、大橋村隸屬于下沙鎮。2002年7月,原下沙鎮、航頭鎮建制撤銷,建立新的航頭鎮,原沈莊村、大橋村隸屬于新的航頭鎮。2002年11月,原沈莊村、大橋村合并,建立新沈莊村。兩村合并后,原沈莊村1—14組為新沈莊村的1—14組,原大橋村的1—12組為新沈莊村的15—26組。由自然村大橋村、沈莊村組成。總人口10580人。其中:本村戶數2043戶,本村人口5000人,農保人口1940人,鎮保人口1986人,城保人口966人;外來人口5483人。其他人口104人。耕地1800.00畝,糧田125.00畝,常年菜田1239.00畝,林地178.00畝,魚塘158.00畝,畜禽場100.00畝。我村2012年集體經濟可支配收入1302.86萬元,201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48元。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