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黃官屯村
村莊由來 該村地處王村西偏北6.8公里,村前有603省道,通往全國各地。村中南北向大街原是一條淺溝(島里島外的分界線,歷史上這條溝壑在農歷初三、十八日大潮時南海、北海水相接,故有島里、島外之稱),王村半島北臨北海、南與南海的“神人橋”相望,兩邊與金口鎮接址。村南北向中心街(歷史上稱交界胡同)雜草叢生,很少有人走動。溝壑東邊稱黃官屯,西邊謂高旺莊。明代的黃家屯即為現在的黃官屯。明代海防鰲山衛所屬軍屯田,以供均需,所以稅賦減少。
這條南北向溝壑由于膠東半島的自然增長,加之多年的沖積、淤積,南北海水不再想接。
明萬歷31年(1603年)章姓為占地產遷居溝壑西邊,閔姓為占地產相繼由豐城、雄崖所遷居溝壑東邊,后有楊姓遷居于溝西崖定居(今已絕戶)。
清初黃官屯、高旺莊由于聯姻、投親相繼定居,初步形成,西邊稱高旺莊,東邊的村落由于受黃姓明末官“百戶”黃世榮的影響,改成黃官屯。清代的行政編制,隸屬于高旺社、高旺莊,并一直延至民國。因此,南、北向溝壑也就是黃官屯、高旺莊的自然分界線。
兩村的座落形貌呈西南、東北狀,中間有一條西南-東北向的街,是當時鰲山衛下屬雄崖所小官吏進城例政,述事所走出來的路,俗稱官道,即稱官道,不可隨意更改,因此村民建房只能在斜道的南北兩邊,延至1972年統一規劃。隨著清王朝的滅亡,1912年,由地方政府撮合、兩村同意合并為一個行政村,即黃官屯村。
政區人口 該村地處王村鎮的西北邊,西與金口鎮相鄰,北近北海,南望(4公里)鰲山灣,交通便利。村前有603省道柏油公路,通往全國各地,也是島里島外的咽喉要道。2006年,村前小溪架設鋼混橋梁。西由南、北向直通濱海大道的剛化路面,603省道往東直通田橫、豐城兩鎮至海陽市。村北有廣袤的灘涂,村西南有2006年新建的旅游、休閑娛樂場所(供劃船、垂釣等),名曰“川軒苑”。村東偏北1.5公里有文二山廟會,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九月初九是廟會集日,每逢廟會演戲3~5天,豐富了周邊群眾的文化生活,增加了集市貿易,增強了物資交流。廟宇規模是目前即墨地方較大的,影響深遠。
該村南望鰲山灣,北依北海(灘涂養殖),西鄰金口鎮,村前有603省道,街巷橫平豎直,是島里島外的咽喉要道,是理想的投資地段。
該村隸屬王村鎮,位于王村鎮的西北邊緣,村轄區200公頃,其中農田150公頃,建設用地30公頃。自1972年統一規劃后,村形貌改變了歷史上的西南—東北向的群,現成為方正的村落。至2006年全村有504戶,總人口1562人,均為漢族。有閔、黃、魯、王、閻、胡、朱、陳、隋、孫、盧、章、張、姚、劉、等姓氏。人口自然增長率10‰。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49年前全村有150多戶,人口近900人,土地2000畝(包括近40%的鹽堿、澇洼、貧瘠山嶺地),主要糧食作物為小麥、地瓜、玉米、大豆、谷子等。糧食畝產不足120公斤(平均),總產近22萬公斤。年農業收入6.4萬元左右,畜牧收入不過5000元。
解放后,經濟初步得到發展。1953~1957年共挖水井11眼,挖掘小型水庫4座。1957年糧食畝產近240公斤以上,總產量46萬多公斤、133400元,是解放前的2倍。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村居戶近200戶、人口1140人。可耕田1900多畝,由于大搞積肥、壓沙、壓風石化,糧食大增產,而由于大煉“鋼鐵”等原因,貽誤收獲時機,主要農作物地瓜全部爛在地里,導致增產不增收。
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災害,民不聊生。1962年實行土地下方,號召生產自救,村民生活大有好轉。1966年農業學大寨,深翻土地、壓沙、壓風石化、重修水庫,開始重視農業科技、合理密植等因素,使糧食畝產400公斤以上。糧食總產77萬多公斤,年農業收入23萬多元,是建國前的近3.5倍。
1968年大隊購置柴油機、鋼磨、粉碎機,結束了人工推石磨的歷史。1971年村投資11萬元建第一處辦公室及其附屬設施。1973年大隊購置3臺拖拉機,增加了機耕面,農業產量大大增加,村固定資產近15.5萬元。1983年實施家庭聯產承包制以來,第二、三產業快速發展,村里建房增多。該村有耕地1800多畝,村民向第二、三產業轉移。
第二產業,1966年,村成立建筑隊,年利潤6萬多元,從業人員50多人。建立小型鎖具廠,從業人員28人,利潤4萬多元。改革開放后,私營企業快速發展。兩個私營小型鎖具廠安排就業人員40多人,上繳利稅3萬多元。從事建筑人員300多人,年收300多萬元。從事針織、服裝、項鏈等有200多人(家庭婦女),年收入近150萬元。2003年隋振泰投資300多萬元建“振泰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水泥、磚)等,年產值600多萬元,從業人員23人,上繳利稅18萬元,還有云蘭鎖具廠,年產值180多萬元,從業人員24人,上繳利稅1.4萬多元。
第三產業,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村有小商店8個,每個年收入在1.5萬~6萬元不等。至2003年戶戶有自行車、縫紉機,摩托車擁有率為50%。拖拉機3輛,手扶拖拉機16輛,四輪貨車6輛,客貨兩用車2輛,面包車4輛,私人轎車4輛,聯合收割機1輛。90%居戶有固定電話,35%的人有手機。
村中心每天下午有農貿市場,蔬菜、果品、肉、蛋、海鮮、食品、鞋、襪等商品擁有盡有。理發店3家,車輛維修店2家,有30%的居戶從事服裝、項鏈、手飾等加工業,經銷服裝、鞋襪、布匹、小商品的業戶8家,年收入均1-3萬元以上。
社會事業 文化教育,該村重視教育,清中晚期閻姓連續6代秀才,其中一代為翰林,末代秀才為閻方緒。1847年有私塾時有學生魯鳳進等。至1931年設小學,時有學上近30人,培養人才若干,后考入國立西北大學的有閔東甡、張方昌,時任教學先生劉統欽,后繼任教學先生為魯廷恭、孫敬臣等。解放后,教育事業快速發展,至1967年四個班級分散在村幾所祠堂,1968年村投資建小學24間,1985年重建規范化小學,設備更完善。1986年九年制義務教育普及率100%。自1959年以來有大學生45名,其中家有4名大學生的有1戶,3名大學生的有5戶。
文化娛樂,遠自清末、民國,歷有秧歌隊。1957年冬村成立柳腔劇團,每年正月活動于鄰村。1959、1968年在王村公社文藝匯演中,兩次獲第二名。2006年,在該劇團斷代29年后,投資4.5萬元重建劇團,對周邊地區影響較大。村設有老年活動室,臺球、麻將、撲克、琴弦等應有盡有,豐富了老年人的娛樂情趣,文化大院內設有籃球場地,滿足年輕人的體育愛好。
醫療衛生,解放前設有醫生,1960年設衛生員2人。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1965年社衛生室,有赤腳醫生、接生人員4人,醫療條件大為改善。2006年村建設社區醫療站,有醫生2名。嬰幼兒死亡率為零,人均壽命普遍提高。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舍茅屋草齋參差不齊,街道歪斜、狹窄,樹木稀少,雨水流向自由。
建國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新建房屋130多幢,1972年村統一規劃圖紙,街巷縱橫拉直,調整為四縱三橫街道。同時,新建規范化小學,建重型鎖具廠。1983年,新建村辦公室(大院)及附屬設施。20047年全村通自來水。2005年,村三橫路向安裝路燈,實現了水、路、電、信息四通。2006年,四縱三橫街巷重修,砌水溝、墊風化石、路面壓沙、加高路面,雨后不濘。村前有603省道通往全國各地。
人民生活,新中國成立前,45%以農為本,少數經商布匹、紙張、雜貨等或以從事瓦匠工作,少有幾人在外包工,亦有少數人在討飯。
新中國建立后,人民生活大有改善。首先實行土地改革,1957年人均糧食310公斤,是1949年的1.4倍;1976年農業收入6.4萬元,是1957年的1.7倍;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村民生活迅速提高。該村有小鎖具廠2個,1987年又建重型鎖具廠一個。建筑隊在青島、即墨等地承包大量工程項目,利潤從6萬元-200萬元不等。
統一規劃房舍,舊房翻新100%,人均居住面積30平方米。縫紉機、固定電話、電視機普及率92%以上,手機、摩托車擁有率50%,8戶人家有轎車、面包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