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溫州洞頭區霓嶼街道下郎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30322004 | 身份證前6位:330322 |
長途區號:0577 | 郵政編碼:325000 |
隸屬政區:霓嶼街道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浙C | |
下郎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下郎村地處霓嶼島中西南部,南與正岙行政村,北與郎等行政村,長坑垅行政村接壤,隔海對望是大瞿村,轄4個自然村,全村總人口1448人,總戶數397戶,總勞動力850人,有11個村民小組,主要從事養殖與捕撈業,現有鋼質漁輪1對,小作業船只19只,紫菜、海苔養殖370畝。
2006年社會總產值達1700萬元,人均收入2200元,村集體收入4萬元,現有耕地742畝,我村民間道路硬化80%,各自然村的路燈已全部亮化,有線電視、電話入戶率均達90%。在黨支部的指導下,按照縣委、鄉黨委政府的整體要求,加快產業調整步伐,發展二三產業,依照經濟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加快推進新漁村建設為構建和諧文明,富裕的新農村而努力。
下郎村史
方位1
下郎村地處霓嶼島中西南部,南與正岙行政村,北與朗等行政村,長坑龍行政村接壤,隔海對望是大瞿島的大瞿村。
村名沿革2
村以駐地得名。解放初為霓嶼鄉第二村,1961年起改成下郎大隊,1984年改稱下郎行政村至今。轄下郎,上郎,郎背,下郎灘頭4個自然村組成。相傳,該村居民皆從福建西郎遷來,當時統稱西郎,后因人丁繁衍房子越建越多,遂按地段劃為上、下郎,而上郎的山背居住點,就稱“郎背”。
主要姓氏、宗教、風俗3
下郎村民會講溫州話和閩南語兩種地方語言,姓氏以黃、潘、林居多,其中姓黃氏的占全村70%左右,大部分村民信佛教,在農歷4.23這天祭拜祖先,有“作祭”風俗。在下郎岙建有五顯大帝廟、郎背頂建有楊七大神廟、西郎岙建有平水帝王廟,皆年代久遠。部分村民也有信基督教的,2007年在天岙背建有一座基督教堂。
經濟收入來源4
2009年戶籍人口407戶, 1463人,勞動力863人,其中男勞動力498人,女勞動力365人,有11個村民小組,主要從事養殖與捕撈業,紫菜、海苔養殖370畝。現有鋼質漁輪1對,小作業漁船20艘,紫菜烘干廠2家及來料加工廠1家。現有耕地742畝,主要種植番薯和多種蔬菜等農作物。2006年社會總產值達1700萬元,人均收入2200元,村集體收入4萬元; 2009年社會總產值達3389.38萬元,人均收入6160元,村集體收入4.63萬元。
下郎供銷社成立于50年代,2000年撤銷。原房屋現被私人購買,經營小百貨店。
2007年下郎村成立了靈潭藻類養殖專業合作社。并于2008年12月獲溫州市扶貧老區工作辦公室頒發的欠發達地區特色產業強村“來料加工專業村”稱號。
交通水電通訊5
70年代在田岙修建水庫,至今上郎自然村一直飲用此水庫作為生活用水,期間在1978年修繕過一次。其他各自然村都飲用井水。下郎灘頭有一處碼頭,建于80年代,主要作為漁輪停靠及貨物裝卸。90年代初開始通車,2002年公交線路開始運營,下郎分下郎后山、下郎村部兩個站點。2008年下郎灘頭至南北公路接線機耕路正式開通。該村民間道路硬化達90%。各自然村的路燈已全部亮化,有線電視、電話入戶率均達95%以上。
學校6
下郎村小學建于90年代初,于1996年與汪頭小學合并為稱為曙光小學(曙光小學建于1994年,1996年竣工)。位于郎背與郎等村的交界處,學校共兩層10間,水泥結構。有6間教室、2間辦公室、一間宿舍、一間廚房,教學樓和操場總面積為850平米,1996年停辦,當年改為曙光幼兒園(曙光幼兒園:1994年開辦,起初租用在郎背的一間民房,后搬入曙光小學),一直沿用至今。
駐軍情況7
下郎村駐軍于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撤軍。駐軍部隊為一個排,白天在郎背頂巡邏等其他活動,晚上回山尖就寢。在郎背有多處防空洞,深8米,寬2米,如今已被填埋。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