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明建寧縣濉城鎮斗埕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50430100 | 身份證前6位:350430 |
長途區號:0598 | 郵政編碼:365000 |
隸屬政區:濉城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閩G | |
斗埕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建寧縣濉溪鎮斗埕村地處建寧城郊,距建寧縣城5公里,省道富下線(建泰公路)穿村而過,福銀高速公路建泰連接線向-莆鐵路和已動工建設的建泰出省高速公路橫貫全村,距在建的向莆鐵路建寧站6公里,是革命老區基點村,庫區村。斗埕村地理自然條件好,建寧縣翔飛工業園區坐落于本轄區內,目前有26家企業落實于園區內。
[ 自然村與村民小組]:我村有12個自然村,16個村民小組,431戶農戶,1808個人口。
[山地耕地林地面積]:斗埕村境內水利、森林、生物物種等資源豐富,境內森林覆蓋率達83.2%。全村地勢東南部以高山為主,植被垂直分布明顯,西北以低山丘陵為主,平均海拔約300米,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濕潤,盛產主要種植水稻、果樹、蓮子、蔬菜、煙葉等經濟作物。全村轄區土地面積31800畝,其中耕地2200畝,山地29600畝,其中劃入國家級閩江源自然保護區18550畝,毛竹林1900畝,果山面積1500畝。斗埕村產業基礎較好,產業特色明顯。
[村財收入,村民收入]2012年村財收入3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080元,是建寧縣行政收較好的村。全村現有116人從事第三產業,432人在園區內務工,外出務工人員130人,個體工商業戶40家,飲食業6家,食雜小賣部13家,運輸業16家,全村小車近100輛。
[所獲榮譽]:2008年被市授予新農村建設“示范村”三等獎,2009年又被縣授予新農村建設先進村。1991年該村獲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明星村”稱號;1996年在全省開展“家園杯”新型村鎮建設決賽活動中被省政府授予“優勝村莊”;1997年創建市級小康村;1998年獲三明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2003年獲縣經授予“信用村”。
[建設規劃情況]村內設有衛生所、老年活動中心、籃球場、農民休閑健身廣場等,公共設施比較完善。斗埕村按照“產業工業化、規劃城鎮化、環境優美化、鄉風文明化、管理民主化”的新農村建設工作思路,著力打造“新型新興工業化新農村”,逐步實現“城村”一體化、新農村規劃和園區建設“一盤棋”目標。投資380多萬元,完成了農民文化活動中心綜合樓、農民休閑廣場、新村兩條水泥路和入戶道硬化8000平方米,改造了村自來水工程,新建了公路兩側排水管道2000米,景觀步行道700米,新裝路燈86盞(街燈22盞),建設了附屬房700平方米等建設項目;實施“三遷”(邊遠山區搬遷+地質災害點搬遷+園區建設拆遷)工程。自實施“三遷”造福工程以來,大坪新村已建設成為一個省級集中安置點,安置點現有住戶300多戶,1100多個人口,其中,大坪未尾窠百戶精品農民住宅小區首期50戶住宅已于2009年底建成并全部入住,排、供水、電等基礎配套已完工,第二批60戶園區搬遷戶已完成土地平整;開展了以“三清六改”為主要內容的“家園清潔行動”,整治了村莊環境,實現了有線電視縣村聯網。
同時,積極探索了城郊村和園區建設發展村的體制和機制,實施農村社區試點建設,以人口居住范圍劃分進行社區化小區式管理。推行“168”黨建模式,成立了以“六大員”為主的新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并組建了宣教、綜治、文體、家政、村容整潔、扶貧幫困、衛生醫療等7支志愿隊伍,推行了黨員設崗定責活動。通過社區活動的運作,使環境衛生、村容整治、住宅建設以及水、電、路、綠化等基礎設施配套方面取得了較大成效,八個方面的作用得到有效地發揮,新農村建設有效扎實推進。我村在縣委、縣政府和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村的各項帶來長足發展,村設施較為完善,人心穩定,社會和諧,計生達標,多年來未發生群眾-,村容村貌得到較大的改觀,形成了干部群眾一條心的大好局面。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