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9-9-16
簡介 | |
陳家莊村 | 陳家莊:六百年前由陳山頂來此建村,取名陳家莊。事隔不久,徐氏遷來定居,陳氏遷至教格莊,莊名仍沿。陳家莊村共有79戶,251口人,382畝耕地。……[詳細] |
葛二村 | 葛嶺:崔王氏為占山戶。明永樂二年孫氏由云南遷至此,因村北嶺上長有許多葛子,而取名葛嶺,分葛嶺一、二、三村。葛嶺二村共有188戶,630口人,1040畝耕……[詳細] |
西三村 | 三都河: ①據傳說當時有三個都督負責督工修龍華河,而得名三都河。 ②傳說龍華河兩岸有了人類居住,逐漸形成了三個自然村,取名三都河,后人分稱河西……[詳細] |
燒鍋莊村 | 燒鍋莊:清初建村名為牧羊莊。1780(清乾隆年間)誦家莊仲知府此建燒鍋醇酒,而改名燒鍋莊。燒鍋莊村共有136戶,478口人,960畝耕地。……[詳細] |
西虎村 | 虎埠嶺:村北2里處有一虎埠石,高2尺半,長約六尺,寬約三尺,其形如虎,面南而臥。觀期首,嘴鼻皆存,額上有一“王”字形石紋,古人依此定名為虎埠嶺。當時老祖……[詳細] |
雙龍埠村 | 雙龍埠:據傳清代初年,王文倉、王文庫、王文來、王文準4人由東虎埠嶺來此開菜園,因水土較好,在此建村,東有白石嶺,西有青石嶺,而取名雙龍埠。雙龍埠村共有1……[詳細] |
南仰嶺村 | 仰嵐嶺:村后小山生有松嵐,村東北有松林寺,故名仰嵐嶺,后因行政區劃,分為東、北、南三個仰嵐嶺又簡稱仰嶺。南仰嵐嶺村共有277戶,877口人,1668畝耕……[詳細] |
北仰嶺村 | 仰嵐嶺:村后小山生有松嵐,村東北有松林寺,故名仰嵐嶺,后因行政區劃,分為東、北、南三個仰嵐嶺又簡稱仰嶺。北仰嵐嶺村共有279戶,939口人,1250畝耕……[詳細] |
大河頭村 | 大河頭村地處萊西、萊陽、即墨三市交界,全村650戶,2100口人,4800畝耕地。近年來,該村抓住項目建設不放松,先后引進了金大皮革、統一飼料等內外資項……[詳細] |
東仰嶺村 | 仰嵐嶺:村后小山生有松嵐,村東北有松林寺,故名仰嵐嶺,后因行政區劃,分為東、北、南三個仰嵐嶺又簡稱仰嶺。東仰嵐嶺村共有249戶,738口人,1372畝耕……[詳細] |
義和莊村 | 義和莊:據曲氏族譜記載,明末曲氏由吉林奮遷此建村,不久他姓紛至,為各姓和睦相處,共議村名為義和莊。義和莊村共有82戶,261口人,753畝耕地……[詳細] |
叢家寄馬埠村 | 寄馬埠:據傳唐王征戰時,在此寄放戰馬而得名。后以姓氏而分為郝家寄馬埠、呂家寄馬埠、叢家寄馬埠。叢家寄馬埠村共有345戶,1146口人,1813畝耕地。……[詳細] |
郝家寄馬埠村 | 寄馬埠:據傳唐王征戰時,在此寄放戰馬而得名。后以姓氏而分為郝家寄馬埠、呂家寄馬埠、叢家寄馬埠。郝家寄馬埠村共有283戶,1260口人,2800畝耕地。 ……[詳細] |
洽疃村 | 洽疃:因為洽疃村位于太平山西、埠西嶺下最低處,而得名洽疃。洽疃村共有326戶,1035口人,2606畝耕地。 ……[詳細] |
黃家莊村 | 黃家莊:據黃氏族譜記載,明洪武二年,黃氏由萊陽縣黃灣頭村遷此建村,以姓氏命名。黃家莊村共有290戶,966口人,2721畝耕地。……[詳細] |
葛一村 | 葛嶺:崔王氏為占山戶。明永樂二年孫氏由云南遷至此,因村北嶺上長有許多葛子,而取名葛嶺,分葛嶺一、二、三村。葛嶺一村共有246戶,817口人,1575畝耕……[詳細] |
葛三村 | 葛嶺:崔王氏為占山戶。明永樂二年孫氏由云南遷至此,因村北嶺上長有許多葛子,而取名葛嶺,分葛嶺一、二、三村。葛嶺三村共有159戶,537口人,909畝耕地……[詳細] |
石河村 | 石河:明洪武初年,徐天佑、徐天佐兄弟二人由楊格莊遷此建村,村中有一條石底河,故名石河。石河村共有456戶,1571口人,4115畝耕地。……[詳細] |
全家屯一村 | 全家屯:明洪武年間,全氏由威海遷至鰲山衛,又從鰲山衛遷此建村,以姓氏命名,分南、北兩個全家屯,又稱全家屯一、二村。全家屯一村共有282戶,865口人,1……[詳細] |
東李權莊村 | 據李氏族譜記載,東李權莊村原是竇氏所建,村名無考。明永樂二年,李氏由江蘇無錫遷來,后李氏人眾勢大,命名李權莊,分東、西李權莊。東李權莊村共有358戶,1……[詳細] |
前莊村 | 張家莊:原名七鳳莊,明洪武三年,先后有唐、姚、吳、賈四姓共20余人來此定居。據說有一鳳凰在此處起落七次,故名七鳳莊(前張家莊為前七鳳莊),清乾隆年間,張……[詳細] |
東三都河村 | 三都河: ①據傳說當時有三個都督負責督工修龍華河,而得名三都河。 ②傳說龍華河兩岸有了人類居住,逐漸形成了三個自然村,取名三都河,后人分稱河西……[詳細] |
東虎村 | 虎埠嶺:村北2里處有一虎埠石,高2尺半,長約六尺,寬約三尺,其形如虎,面南而臥。觀期首,嘴鼻皆存,額上有一“王”字形石紋,古人依此定名為虎埠嶺。當時老祖……[詳細] |
蒲灣嶺村 | 蒲灣嶺:1643年宋國學、王國瑞由李權莊遷此定居。因村前有一大灣,長滿蒲草,北岸是小土嶺而得名。(也稱蒲灣崖)蒲灣嶺村共有126戶,481口人,670畝……[詳細] |
高富莊村 | 高富莊(高家莊)據高氏族譜記載,明洪武年間,高氏由海陽縣岱張村遷此建村,以姓氏命名高家莊。1981年更名為高富莊。高福莊村共有156戶,535口人,13……[詳細] |
西南眾水村 | 南眾水:因村北為丘嶺,村南屬洼地,地處五沽河上游,到處可以挖出水來,所以稱南眾水,因方向而分為東南眾水和西南眾水,又簡稱為眾水。西南眾水村共有545戶,……[詳細] |
全家屯二村 | 全家屯:明洪武年間,全氏由威海遷至鰲山衛,又從鰲山衛遷此建村,以姓氏命名,分南、北兩個全家屯,又稱全家屯一、二村。全家屯二村共有254戶,807口人,1……[詳細] |
西李村 | 據李氏族譜記載,西李村原是竇氏所建,村名無考。明永樂二年,李氏由江蘇無錫遷來,后李氏人眾勢大,命名李權莊,分東、西李權莊。西李權莊村共有590戶,177……[詳細] |
呂家寄馬埠村 | 寄馬埠:據傳唐王征戰時,在此寄放戰馬而得名。后以姓氏而分為郝家寄馬埠、呂家寄馬埠、叢家寄馬埠。呂家寄馬埠村共有283戶,863口人,2032畝耕地。……[詳細] |
東眾水村 | 南眾水:因村北為丘嶺,村南屬洼地,地處五沽河上游,到處可以挖出水來,所以稱南眾水,因方向而分為東南眾水和西南眾水,又簡稱為眾水。東南眾水村共有365戶,……[詳細] |
誦家莊村 | 誦家莊:清順治年間,宋氏由萊陽縣穴坊鎮教格莊遷此建村,當時稱宋家莊。后仲氏遷入,漸人眾勢大,欲更名仲家莊,宋氏不允,爭執不休。1914年(民國三年)該村……[詳細] |
興隆村 | 興隆屯:傳說古人以“興隆”為吉祥嘉言而命名為興隆屯。興隆屯村共有257戶,804口人,2240畝耕地。……[詳細] |
中三村 | 三都河: ①據傳說當時有三個都督負責督工修龍華河,而得名三都河。 ②傳說龍華河兩岸有了人類居住,逐漸形成了三個自然村,取名三都河,后人分稱河西……[詳細] |
趙旺莊村 | 趙旺莊(趙家莊)清咸豐十五年,因戰亂,此地人煙稀少,后劉氏來此墾荒,耕種自食,自三都河趙某的一個莊子,命名趙家莊。1981年更名為趙旺莊。趙旺莊村共有2……[詳細] |
柴嵐村 | 柴嵐:據傳明永樂掃北時,曾于此處放置柴草。后梁、于兩姓遷于此地,經柴禾嵐子而取名。柴嵐村共有378戶,1126口人, 917畝耕地。……[詳細] |
后莊村 | 張家莊:原名七鳳莊,明洪武三年,先后有唐、姚、吳、賈四姓共20余人來此定居。據說有一鳳凰在此處起落七次,故名七鳳莊(前張家莊為前七鳳莊),清乾隆年間,張……[詳細]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 姜山鎮位于萊西市南部,距離市區20公里,東與萊陽市相接,北與望城辦事處交界,西與夏格莊鎮接壤,南與即墨市相連。東西最大橫距10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7公里,總面積122平方公里。2004年,共有居民13119戶,43910人,耕地面積90066畝。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