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寨頭村位于茅貢鄉東部,駐地距鄉政府10公里,地跨東經108.52度至98.5度,北緯26度至20度之間,位于黎平縣城西部,距縣城32公里,距榕江縣60公里,東與壩寨鄉青寨村接址,東南與連洞村交界,南與本鄉已炭、蠶洞兩村相連,西與寨南村接址,形成西高東低的走向。村駐地海撥645米,最高山只有900米(高年胖和己務山頭),據寨頭村2004年統計,居住人家為224戶,人口1038人,全部都是少數民族,侗族。姓氏主要有吳楊兩大姓,占全村96%,其它姓有謝、石、陸三個姓占4%。耕地面積為367畝,人均收入為1408元以上。境內河流較狹小,主要河流有:寨頭河、國洞河、陽你溪三條主干,均屬亮江上游,從西向東流,境內士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310毫米,土地肥沃,自然資源豐富。
寨頭村歷史悠久,地形山清水秀,水繞環抱,綠蔭在林,古樹參天,是一片美麗的沃土,人杰地靈的好地方。
早在禹貢時期屬荊州地界,西南裔,春秋屬楚,秦屬黔中郡,漢屬武陵郡,唐以其地置播敘二州,分十洞,隸江竣節度使,后周時節度使、周行逢卒,敘州刺史鐘存志,武土酋揚正巖據十洞,偽黎稱微城二州刺史,五代屬楚,置誠州,太平興國二年,酋長楊通蘊歸順內,附遺弟要通寶來貢,故以楊通寶為誠州刺史,誠州即黎靖也。
元朝元世祖十六年1279年(己卯年),吳氏侗族三兄弟人家,天柱遠口族,雄公后代,逃荒來到此地,距今七百二十六年(2005年)。這里當時是一片高低不平的山坡地帶,都是古老的原始森林,各種樹木如人抱,古樹參天(現今千年樹尚存),進入山中不見天,到處都是一片林海,鳥語花香的境界,他們攜帶家小到此地,開墾荒地,砍樹伐木,建立家園,成為寨頭的開世基祖。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寨頭村屬古州八萬軍部管府,宗英至治二年(1322年),寨頭村屬于宣慰司的古州八萬洞,曹滴洞司。
自洪武五年1371年,這里發展人家近30戶,人口已是150余人,耕地以農為主,種植水稻、小米、高粱、玉米、紅薯等,養殖業以養魚、養牛、養豬、雞、鴨、鵝之類等。
開基始祖原來住地,地名叫宰領(侗名),此地位置較小,在日常生活中,族人放養牛在現在的大寨住地,原是森林覆蓋地,也是放牧的好地方,那時放牧都是放夜牛,日夜都放,結果母生來的牛犢都是雙胞胎,這樣族人又遷一部分人到大寨來住,后陸續搬遷完到此地(地點:務堂、得堂、墊己上、領務悶居住),這時族人在寨子下面的薩領上坎(現會場后面)建立簡易的社稷壇為紀念民族英雄薩瑪而設,具體時間,因0中期受破壞,無從查考。
時隔不久,因人口逐年增多,在日常生活中,在放養鴨子,待鴨子找吃到小寨住地(當時無人),地盤也開闊,視野較寬,像龍頭轉首朝上,呈回龍轉首形,放養的鴨子,生下的蛋都有兩個蛋黃,故一個蛋孵出兩個小鴨子來,發展養殖業較好,結果又遷部分人家到現在的小寨居住。因地形象是龍頭轉朝上,始改地名為宰頭(侗名)寨子的頭頭的意思。這時居住的人家已發展到40戶,人口達200多。那時的婚姻總是都是從30里外的地方接親,有民歌唱道“三十里路婦女家,擔去的豬肉都生芽(生蟲),兜去糯米飯,爛成了酒糟粑。”很不方便,因此,族老議事決定派人榕江車江一帶請來楊姓的人家來居住,便于接親。給地盤、劃山林。以殺領(現在大會堂)破開為界給楊家住。這樣,從原來的單姓獨居變成吳楊兩姓居住。從此二姓結為親家,和睦相處,相依為命,共建家園。
洪武十八年(1385年),五開衛建立后,在縣境設的十五所,其所住地在寨頭地點見井門(侗名)。是年,吳家重新組建另一個社稷壇,此壇底部安有略長圓形的青石,中凹、約一尺寬左右,凹處朝上,里面裝有一個全身都是銀子的鉚成的一個美女盛裝,頭戴銀花銀帽,身穿銀衣銀裙,極為美麗,名“薩瑪”(古民族女英雄),上面蓋有一塊青石拓成圓形中間凹朝下蓋,石厚15公分,最上面蓋有凈土,土堆周圍壘有河石,高約二米,凈土上栽月一蔸常青樹(千年矮),周圍一走道,道寬一米,再外砌有八角形的青磚,坐東朝西,狀如龍樓鳳閣、皇家寶殿,壇角飛跳,非常壯觀,壇外兩米右邊,還建有一棟薩瑪樓,便于大年初一至初三日祭薩之用,高約1.5丈,一保頂三層,美麗非凡,后因0時期破壞,現存一塊圓石在大會堂門前地角。
永樂十一年(1413年),寨頭村隸屬曹靖司。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古州司地設三郎司、三郎司又設三郎土舍,寨頭村屬三郎司轄地。
乾隆二十年,壬戌年(1756年),也是寨頭村歷史鼎盛時期,那時人家居信已發展到120戶,人口已是600余人,因居住較集中,種田路程較遠,往南要到巖洞村地界名孖干嘴(侗名),當時是男耕女織的那種分工方式,養育的兒女,都由婦女管教,形成“崽大不知爸,只知道有媽”,因為男的清早天未亮就得到二十里外去耕作,管理農田、養牛種地,直至兒女10歲上都認識不了父親,很傷腦筋,為此,族老又決定,分一部分子女到蠶洞、己炭的宰擺、宰歸、漢寨等處居住,這樣撥去的人家近二十戶,100余人。
乾隆廿六年,歲次辛巳年(1761年),寨頭村的主要族老:以吳千角、吳廷用、吳廷璧、吳廷相、吳文貞、吳文漢等為頭的化首,組建建橋領導小組,群眾自愿捐銀的原則,此橋建在大寨寨腳,名為回龍橋,于乾隆廿七年元月竣工,有刊碑為證。此橋原來下面跨度都用直徑30公分以上的杉圓木為枕木,共有十幾根,上面蓋有結構瓦橋、保頂三個,橋寬一丈,跨度六丈多,橋上的枋板畫有各種圖案,民族風情,龍鳳呈祥等圖樣,栩栩如生,因年長月久,圓木腐爛,加上0受極左路線的影響,破壞了原來的面目,于1992年重新擴建至今。
道光十六年,丙申年,1836年,吳家首富吳成銘、吳成德,兩兄弟發起要與楊家首富楊明著、楊明德兩兄弟比賽搞磨墳,看誰家搞的磨墳大,美觀大方、耗資巨。
結果,楊家搞的磨墳(現在地名己報,原老祖三公開創地的后山,墳高兩米,寬約一丈方圓,墳門頂如城門寶蓋,刻有如門樓的圖形,門口寬60公分,高80公分,極為壯觀,帽碑上刊有兩幅橫聯,上幅為“佳城”兩字,下幅為“懿範流芳”四字,兩連各有兩幅對聯,外聯為“鳳舞龍飛鐘地脈,山環水繞毓坤貞”;內聯是“金壺終日月克昌後裔,玉砌合山川永秀,大啟人文”。碑內刊有:原命生于乾隆年間,歿于嘉慶廿年六月初五日午時。中刊有:清故恩妣楊母楊太君之墓。孝男:楊明著、楊明德,孫男:發祥、發科、發魁、發林、發詩、發盛同立。道光十六年丙申年清明節款旦。
吳家首富吳成德母墳,也是如此壯觀,高和寬都和己報一樣,從右往左看碑上,刊有如下書目:原命生于乾隆廿三年戊寅年(1758年)八月吉日吉時,享年七十四歲。中間刊有:皇清上壽吳母吳太君之墓。歿于道光辛卯年十二月六日卯時(道光11年1831年)。孝男:吳成德,孫:紹文、紹元,曾孫本清、本貞,道光十六年歲字丙申清明節款旦。石碑刊有兩幅對聯,橫聯因碑帽落在下面朝土,待后再查考,兩邊對聯“會赴蟠桃福壽齊,箕裘克紹冠新基,護龍環抱貞龍秀,鳳誥時頌紫綬衣”“月燦金壺圖開景泰欣看日,自是貽謀名後齊衣冠禮樂奏簫詔,文山朝對仰碑高,地脈鐘靈象鳳飛”的詩句。
吳氏另有吳成德墓,地名是井尚(侗名),刊書為“生于乾隆54年六月初九日巳時生(己酉年1789年),孝男:吳紹文,吳紹元,孫:吳本河、吳本清、本湖、本海。中刊有:故恩考吳公諱成德之墓。歿于道光二十九年八月十一日丑時(己丑年1849年)。咸豐二年清明節立(壬子年1852年)。碑對聯兩幅:“沙明開景運,水秀鼎英才”,“地脈培光德,英靈啟后坤”的詩句。橫聯兩幅“龍盤虎踞”,另一幅為“長發其祥”,規模之大,讓人佩服。以上的名墓至今算來,非耗資萬元以上是難以辦到的。吳成德墓略次于楊明著、楊明德母墳和吳成德母墳,其實吳楊兩家還有各次于成德墓的磨墳,由于篇幅問題,不再贅述。
清嘉慶14年,己巳年1809年,以吳千角、吳廷用(成德父),吳廷璧、吳廷相、吳文貞、吳文漢等寨老組成建造三口水井的領導班子,以群眾自愿捐銀方式,開拓水井三口,一口在井悶(侗名),在大寨上沖內,己上右沖中,此水井四周都是青石板鑲成長方形,石板厚10公分,四角為四根石柱,下是四方形,上端是圓椎形,石板每塊重約800公斤以上,四周地坪孝鑲有青石板,板上刻有橫格防滑用;另一口叫迫宰井,在回龍橋對面的山沖下,也全部是青石板鑲成四方井,井寬二米見方,石板鑲的面高1.5米(四周一樣),石板厚10公分,每塊重量上千斤,四周地坪均為橫格條條,石板鋪在地坪上,外面寬一丈五尺見方,上蓋有木瓦房蓋面,以防風雨滲透井內,也可為躲雨、日曬之用;第三口井,在現三組曬壩下坎,因當時小孩落井死亡,故今荒廢填埋。
全國與寨頭村同名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