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博羅,自秦始皇33年設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悠久歷史。博羅古城在以前還形成三街六十四巷。博羅,位于珠江三角洲東北部,東江中下游北岸,轄區面積298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6萬,海外僑胞和港澳臺同胞15萬人;東與惠州市區相接,南與東莞隔江相望,西連增城,北靠龍門、河源,毗鄰港澳,在半徑100公里范圍內有廣州、香港、深圳、惠州、東莞、河源等6座大中城市和惠州機場、深圳機場、廣州白云機場以及大亞灣港口;是珠三角和穗港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京九鐵路經濟增長帶的咽喉地帶。
豐富的自然資源。博羅山川秀美,人文蒼萃,具有濃郁而獨特的中國嶺南風光和文化。境內的羅浮山,集道、佛兩教于一山,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于一體,是中國道教十大名山之一,素有“嶺南第一山”和“中國道教圣地”之美稱。博羅土地肥沃,四季如春,年平均氣溫21℃,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發展“三高”農業條件優越,是廣東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水力資源和土地資源都非常豐富,具備發展大工業的條件。
優良的投資環境。近10年來,全縣共投入了近50億元的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205國道、324國道和京九、廣梅汕鐵路,以及正在興建的廣惠、惠河高速公路都在博羅境內交匯,水泥大道貫連22個鎮,是全國交通先進縣。博羅超前發展了通信、供電、供水事業,早在1994年已進入全國通信百強縣。博羅不斷整頓機關工作作風,加強勤政廉政建設,全縣對外資企業實行“一個窗口”收費制度,對外商的投資項目實行“一條龍”服務。可以說,博羅縣已構筑了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投資環境。
扎實的經濟基礎。目前,博羅縣已有來自韓國、日本、加拿大、美國、德國、澳大利亞、新加坡以及港、澳、臺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家外資企業。在外資強有力的牽動下,博羅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工業方面,一批支柱產業和名牌產品得到培育,已形成了建材、制藥、紡織、化工、服裝、電子等30多個行業,擁有工業企業5000多家,電腦配件、電子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正在崛起;農業方面,已形成了一批優質糧、油料、水果、蔬菜、水產、三鳥等外向型“三高”農業基地,有了一批有一定影響的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現代化水平大大提高。總的看,博羅已經建立起外向型經濟為主導,貿、工、農協調發展的經濟格局,已成為一塊充滿活力和希望的熱土,成為充滿商機的風水寶地。
廣闊的發展前景。在世紀的發展進程中,博羅將繼續努力實施“外向帶動”戰略,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外商的各項工作;將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全面深化對外商的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檔次和水平。特別希望能與廣大商家在高科技產業、旅游、“三高”農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和資源開發等領域加強合作,共同發展。
歷史沿革
秦置縣,有羅浮山,自會稽浮往博羅山,故置博羅縣。一說原為傅羅縣,后訛傅為博。
2000年,博羅縣轄22個鎮。總人口780477人,各鎮人口: 石壩鎮 28720 藍田鎮 5339 麻陂鎮 18694 觀音閣鎮 16928 公莊鎮 39188 楊村鎮 34495 柏塘鎮 29072 平安鎮 11221 泰美鎮 32611 仍圖鎮 17174 羅陽鎮 127466 義和鎮 26355 響水鎮 16959 湖鎮鎮 25401 橫河鎮 18527 長寧鎮 36417 福田鎮 31126 龍華鎮 19335 龍溪鎮 54186 園洲鎮 70477 九潭鎮 21441 石灣鎮 73735 楊村柑桔場虛擬鎮 25610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博羅縣轄22個鎮(羅陽、平安、公莊、柏塘、楊村、麻陂、石壩、泰美、仍圖、龍溪、園洲、石灣、九潭、龍華、福田、長寧、湖鎮、橫河、響水、藍田、義和、觀音閣),366個村委會、22個居委會。
2003年3月6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3]36號):將博羅縣的仍圖鎮劃歸惠陽市惠城區管轄。區劃調整后,博羅縣轄21個鎮(羅陽 平安 公莊 柏塘 楊村 麻陂 石壩 泰美 龍溪 園洲 石灣 九潭 龍華 福田 長寧 湖鎮 橫河 響水 藍田 義和 觀音閣)。2003年上半年,惠州市將楊村華僑農場下放博羅縣改制為楊僑鎮。
2005年5月,博羅縣轄18個鎮(羅陽、公莊、柏塘、楊村、麻陂、石壩、泰美、龍溪、園洲、石灣、龍華、福田、長寧、湖鎮、橫河、響水、觀音閣、楊僑)。
2005年12月9日,粵民區[2005]64號批準博羅縣撤銷橫河鎮,并入長寧鎮;撤銷響水鎮,并入湖鎮鎮。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博羅縣轄16個鎮(羅陽、公莊、柏塘、楊村、麻陂、石壩、泰美、龍溪、園洲、石灣、龍華、福田、長寧、湖鎮、觀音閣、楊僑)。其中撤銷九譚并入園洲。
自然地理
博羅縣西北為羅浮山地,西南部為平原,東江從南部縣境流過。
羅浮山
羅浮山素有“嶺南第一山”之稱。它位于廣東中部的東江之濱,在惠州博羅縣境內,總面積260多平方公里,景區大小山峰432座,飛瀑名泉980多處,洞天奇景18處,石室幽巖72個。羅浮山勢雄偉挺拔,風光清靜幽秀。羅浮山主峰飛云頂海拔1296米,峰頂盤圓平坦,花草并茂,云霧繚繞,日出可與泰山媲美。
象頭山
象頭山形成于白堊紀的火成巖,具有巖壁聳立,雄偉奇峻的山勢。區內層巒疊嶂,峻峭山峰多達165座,主峰蟹眼頂海拔1023米。山體基巖形成花崗巖特有的“石蛋”景觀,壘疊奇妙,物象逼真,遍布山坡、山頂、河床。
太陽峰
該峰地處廣東省博羅縣石壩鎮黃山湖畔。其突起的山峰在夕陽的輝映下,形似毛澤東的靜臥在北京毛主席紀念堂的頭像。長約1.5公里的山峰突立在群山之中,格外醒目。山峰東西向,由東向西稍稍下斜,依次是宛如人形的下巴、嘴唇、鼻梁、眼睛、眉毛、額頭和向后梳理的頭發,最為傳神的是高挺的鼻梁和寬闊飽滿的額頭。
廣東三大水系之一的東江環繞博羅近百公里,境內有較大河流29條,有大中小型水庫453座,地表水流量77億立方米,水能蓄藏量達5.73萬千瓦。
東江,珠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干流河道長523千米,流域面積占全珠江流域的6.3%。發源于粵北、贛南,主流尋烏水發源于江西省尋烏縣的大竹嶺,屬山區性河流。下游在石龍以下分東江北干流,在匯入增水和綏福水后,西流至增城,從虎門注入獅子洋入南海。東江南支流,在匯寒溪水后分許多汊流,經獅子洋入南海。東江流經的城市有河源、惠州、東莞。東江河源以南河段可通航,水質優良,是香港淡水的主要供應源。
北回歸線中部偏北穿過,水源充沛,氣候溫和,春秋相連,年平均氣溫21.8℃,年降雨量1932.7毫米,平均日照2023小時,無霜期長達345天。 1月均溫12.8℃,7月均溫28.4℃,年均降水量1814毫米。
博羅自然資源豐富。是廣東重要的農產區,擁有近百萬畝可耕地,是著名的漁米之鄉,優質大米、荔枝、龍眼、柑桔、中國黑糖、紅糖、酥醪菜等名揚海內外。自然資源有石灰石、鐵、鎢、錫、鉭、鈮、硅、煤、花崗巖、石英、水晶、磁鐵、金、銀、銅、云母、紅石、等20多種礦藏;有巴戟、雞血藤、沙仁等10多種名貴藥材;有金錢龜、穿山甲、云豹等珍稀野生動物。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綠了博羅,催生了一大批以花卉、水果、蔬菜、生豬、三鳥為主產品的外向型“三高”農業基地和龍頭企業,農業不斷邁向產業化、現代化。
羅浮山風景幽美,氣候宜人。山峰林立,有鐵橋、玉女、駱駝和上界等大小山峰432座。可謂“滿山皆奇石”,“峰峰有靈境”。羅浮山旅游資源相當豐富,山上有980多個飛瀑名泉,其中著名的有“薄霧炎天猶飄渺,十里吹來毛骨寒”的白漓瀑布,“跌宕千盡響如雷”的白水門瀑布,以及“峰頭兩道瀑布水,飛作滿天風雨聲”的黃龍洞瀑布。山下有微波蕩漾的白蓮湖和芙蓉池。泉井如“泉涌而出,滿而不溢,汲而不涸,清洌甘甜”、為蘇東坡所推崇的卓錫泉。
羅浮山中石室洞穴也比比皆是。如通天、羅漢、伏虎和滴水等72個石室幽巖和朱明、蓬萊、桃源、蝴蝶和夜樂等18個洞天奇景。朱明洞是山上最大的洞穴。
漢置,《后漢書郡國志注》傅羅縣有浮山,自會稽浮來,傅于羅山,遂置博羅縣,《宋書州郡志》“南海太守博羅男相,漢書縣,二漢皆作傅,晉太康地志始作博,”即今廣東博羅縣。
博羅歷史悠久,秦時置縣,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客家文化、南粵文化在此相互輝映交融,使博羅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博羅歷史
柏塘教案
在博羅,據民國《博羅縣志》載:“縣中耶穌教始于咸豐十年(1860年),英教士開其先。同治元年(1862年),法神父繼其后。”1860年,倫敦教會牧師歐得利始設基督教會址“福音堂”于 鐵場竹園,后改在縣城下巷,末遷江東村旁山嶺上。據村老述往,會址四周曾豎有“倫敦界址”石牌(現已佚)。教會在縣內先后設傳教處有五,共有信徒600余人:其中桔子文堂100多人,黃麻陂區堂有學生信徒200多人、教友100余人,顯村、公莊又學生信徒130余人、教友100余人,石壩有教友20余人,以上五處屬瑞士巴色會,曾改為“中華基督教崇真會。” 縣城下巷、江東、葛嶺、南社塘、板橋、深湖、禮村、九子潭(今九潭)、義和、公莊、柏塘、響水、平安等地屬中華基督教之倫敦教會。
1862年,法教士始設“天主堂”于縣城北上塘街。縣內之傳教地則有八處,共有信徒1600多人,其中柏塘、泰美約500人,公莊、顯村、黃麻陂500多人,縣城、仍圖、黃塘500多人。柏塘天主教最大,信徒300多人。
這些傳教士,披著慈善家的外衣,在各地恣意橫行,搜集情報,干預地方行政、霸占房屋田產,甚至非法組織教會武裝,欺壓百姓。此外,還屢屢慫恿包庇入教地痞流氓、土豪劣紳,大肆魚肉鄉里。龐大的教會勢力與列強對華政治、經濟侵略相互配合,給博羅人民帶來無窮災難。故19世紀后,當廣東潮州、佛山、南海等地(計33處)群眾不斷掀起反洋教斗爭,驅趕傳教士,焚燒、搗毀教堂的浪潮時,柏塘群眾對一向作惡多端、欺壓百姓的法國傳教士早以切齒痛恨。
柏塘是博羅縣的重要玗鎮,人口較多,交通也較便利。清同治元年(1862年),法國傳教士于玗東側設建天主教堂。光緒年間,教堂主持者為申神父。其人能說頗流利的粵語,黃毛碧眼勾鼻,平日臉上掛著笑臉,心里藏著冷刀,極是0猾陰毒。為發展勢力,他經常出面“袒護教民,以廣招徠”。入教的流氓惡棍、土豪劣紳,依教仗洋,無法無天,做盡壞事,群眾受害多有不甘。申神父不但包庇他們,更勾結當地-污吏欺壓百姓,群眾怨積恨多,仇視教堂,早有毀之之意。
適高埔村(吳姓)與徐禾村(廖、鄭姓)涉訟,柏塘官吏不依法善處,申神父出而助徐禾田村,高埔村-上控。1898年8月29日,省委派鄭公澤、知縣張從禹,會同汛官黃致忠,傳集訊究,值柏塘玗日(逢3、6、9日玗期),上千群眾圍觀,門衛不能制止,繼而群擁而入,鄭、張、黃等恐生事變,即將兩造交保候審,遣散市民。此前,柏塘富家劉萬合(曾捐資教堂)圖占良民朱和貴(屯里村人,柏塘玗首飾匠)之妻,勾結申神父設計陷害,以申胸佩的十字架派人送交朱打首飾,后誣其盜“圣物”判刑遣役而奪朱妻。又恰是日縣差行事拘捕朱貴和,然事前劉、申陰謀泄露,被朱妻舅父(黃塘村楊老秀才)獲悉,串連親友及劉的一些佃戶相助,趁機擊斃縣差三人而脫朱。時為中午,集市正旺,楊秀才等敲鑼聚眾,鳴冤叫屈,高埔、徐禾田村民訟未息,民怨沸騰,屯里、黃塘村朱、楊等姓村民群情涌動,一呼百應,矛頭直指教堂,要捉拿罪魁禍首申神父。申龜縮教堂,群眾鼓噪。申放出惡犬并指揮惡教徒以槍、棒驅毆群眾,進而開槍,射殺打傷幾十人。群情更為忿怒,又聞官府派兵前來鎮壓,于是附近屯里、黃塘等村民紛紛抱來松枝稻草圍堆教堂,縱火焚燒,教堂遂被焚毀。
柏塘群眾火燒天主教堂并擊斃申神父及惡教徒8人,法國侵略者于是向當地官府施壓,并提出無理要求,揚言如不派兵鎮壓村民,柏塘將化為焦土。知縣張從禹回屬詳報,隨后病卒;汛官黃致忠畏罪-。惠州知府即著新任知縣葛肇蘭隨同提督張春發前往查辦,并向法國人“謝罪”。葛在張大兵壓陣下,誅殺村民百余人,草草了結此案。并向法國人賠款2萬元(官廳報賬8萬元)。這一斗爭雖暫時被鎮壓下去,但柏塘人民不畏-、英勇-外國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卻流芳千古,世代傳揚,柏塘人民更加覺醒。此后,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二十七日陳純反清起義,辛亥(1910年 )張硯香(柏塘石花山人)統帥民軍起義以及后來的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等役,柏塘人民都在反帝反封建的戰斗中作出重大的貢獻。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法傳教士卷土重來,用所索賠款在柏塘天主教堂舊址建起新教堂。這座教堂,今存“授經堂”一間,長21.6米,寬9.5米,用灰沙筑墻(現在柏塘鎮府內)。1985年縣人民0將這座教堂作為外國文化侵略遺址,列為第二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資人們親睹昔日百年屈辱遺跡,繼承柏塘人民當年反帝斗爭的革命精神,激勵人民振興中華。
注:本資料來源自博羅縣政協文史宗教委員會編輯的《博羅文史》叢書
羅浮山會議
1945年7月6日至22日,在博羅縣羅浮山沖虛觀,由0廣東省臨委書記、東江縱隊政治委員林平主持召開的擴大干部會議,稱“羅浮山會議”。
隨著形勢的發展,0廣東省臨委的領導機構已不能適應新的局面,因此,1945年2月10日,0廣東省臨委向南方局和0中央提出成立新的統一領導機構的請示報告。3月6日,0中央指示:“中央決定將臨委及軍政委員合并,改為區黨委,實行領導一元化,領導廣東包括南路一切黨政軍民工作,并暫時兼管閩粵贛黨的工作。”
遵照0中央的指示,1945年7月6日至22日,0廣東省臨委在博羅縣的羅浮山沖虛觀召開擴大干部會議(稱“羅浮山會議”)會議由臨委書記、東江縱隊政治委員林平主持。參加人員有曾生、王作堯、楊康華、林鏘云、李嘉人、黃康、饒彰風、李殷丹、梁威林、譚天度、饒璜湘、黃宇、盧偉良、鄔強、劉培、黃松堅、張華、林美南、嚴重(陳志華)、余明炎、馮焱、王魯明、葉鋒、陳能興、張江明、杜襟南、陳銘炎、王炎光、李健行、黃莊平、謝鶴籌、王士釗、余慧、徐英等30多人。會議主要任務是:深入學習與研究貫徹0“七大”決議,傳達貫徹0中央6月16日和7月15日指示,總結廣東抗戰以來的經驗教訓,建立廣東黨的統一領導機構。會議認真地聽取了0“七大”決議和大會各項報告的傳達,與會同志受到了極大的鼓舞。
這次會議,在黨的“七大”團結、勝利精神的指引下,開得非常成功,是0廣東地方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會議。會議還確定了執行黨中央建立五嶺(越城嶺、都龐嶺、騎田嶺、萌諸嶺、大庚嶺)戰略根據地的指示,使我軍在南方有一個堅強的戰略基地,使華北、華中和華南三大敵后抗日戰場,南北呼應,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通過這次會議,總結了經驗,提高了認識,明確了方向,克服了在領導作風和工作作風上存在的一些不良傾向,使會議開成了一個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為以后的斗爭勝利奠定了基礎。
歷史名人
張宋卿
張宋卿,生卒年不祥,字恭父。宋代博羅縣人。紹興二十七年(1157)以“春秋魁為天下第一”,擢進士,歷任秘書省正字,校書郎,后調肇慶當州守,不久卒于任內。
為官清廉,平時連俸祿都捐去修橋筑路,賑災救民,因而病逝時只剩布衣幾套。肇慶人為之立祠紀念。靈柩葬于羅浮山麻姑峰下,面對白蓮池。后人在白蓮池上修建九曲橋及白蓮軒紀念他。
黃流芳
黃流芳(1557-1628),字若瓚。明代博羅縣人。萬歷十七年(1589)進士。任江西吉水知縣,下令百姓自行繳納賦稅,不增加額外負擔也不處罰一人,因而百姓自覺,無人偷稅漏稅。文江堤毀,捐資修筑,百姓免受勞役之苦。萬歷二十三年(1595),升松江同知。負責督運糧食時得運費二千,全部支付給解押官兵。后起補寧國丞,清除一切浪費及-,每年節約開支二萬余。萬歷三十一年(1603),調升南京戶部員外郎。萬歷三十三年(1605),出守徐州,遇大水饑荒,開倉賑濟民眾,救活無數。萬歷三十七年(1609),調任廣西按察副使,時天峨的少數民族蠶侵邊界,下令查辦為首者,逼使其前來謝罪并歸還侵地。萬歷四十年(1612),進布政司參政,治理蒼梧6年,文武將吏不敢向他賄賂,連一筐水果小禮也不敢送給他。后因粵西臺使以私怨蓄意吹毛求疵,無理指責,流芳終于辭官歸隱。
韓榮光
韓榮光(1793-1860),字祥河,號珠船,晚稱黃花老人。清代博羅縣人。道光八年(1828)舉人。任吏部給事十余年,非公事不私見上司;執法嚴明,拒受煙商賄金,為人稱道。大學士潘芝軒訓兒子學習其高潔品行。年四十歸鄉不仕。擅詩、書、畫,人稱“三絕”。繪畫師法沈石田,傳世作品《世亭話舊圖》刊于《廣東名畫家選集》,雖略少一些個人意趣,但足見其功力深厚。書法尤佳,不落窠臼。《廣東歷代名家書法》載其扇面一幅,用筆峻利,自有一股雅秀高逸之氣。著有詩集《黃花集》初集、二集共12卷,有詩述其學書畫心得:“從來評畫家,有筆兼有墨。學畫十五年,妙理無所得。一朝仿草書,帖展懷素跡。忽然大徹悟,胸中若冰釋。書畫本同源,此語確不易。運腕錐畫砂,紙背透筆力。濃淡本天成,淋漓出胸臆。”詩集中,吟詠惠州西湖詩甚多,民國《惠州西湖志》收錄15首,光緒《惠州府志》收錄6首,并為之立傳。
鄧子瑜
鄧子瑜(1878-1925),博羅縣麻陂鄉豐門村人。興中會會員。曾是歸善(惠陽)、博羅等縣0會首領。早年因參加反清活動而遭通緝,避逃香港、新加坡。受孫中山委派于1900年10月與鄭士良等人發動會黨參與惠州三洲田起義,失敗后改名朱民,避居新加坡。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07年3月赴香港再次策劃惠州起義,并被推為革命軍首領。6月2日,率領陳純在七女湖(今惠城區汝湖鎮)集眾豎旗舉行武裝起義。起義軍200多人,槍僅100多支。首奪清軍營防槍械,擊斃巡勇數人,奪取扒船數艘,5日攻泰美,7日克楊村,8日占柏塘、公莊、石壩等地,隊伍很快發展至數千人。后因黃岡起義失敗,龍門起義不成,得不到支援,起義隊伍只好自動解散,鄧子瑜再避居新加坡。1914年加入中華革命黨。1915年參加討袁,被推為討袁軍東江別動隊司令。后參加0之役。1918年任廣東海山鹽場知事。數月后辭去知事職,參加討伐莫榮新。1925年秋在惠州病逝。孫中山聞訊,電唁沉痛哀悼,并派人親臨祭奠,撥款安葬。
葛洪
葛洪(284~364,或281~341),字稚川,自號抱樸子,人稱“葛仙”。
東晉丹陽句容人。少年時家貧,但才識過人,曾師從祖父葛玄的高足鄭隱學道煉丹。司馬睿為丞相時,任咨議參軍等職。西晉太安二年(公元303年),任將兵都尉,因破石冰有功,升為伏波將軍。永興元年(公元304年),赴洛陽搜求異書。時值“八王之亂”,萌發棲山養性之念。建興四年(公元3l 6年)返回故里,在茅山抱樸峰下筑庵煉丹修道。東晉政權建立,司馬睿當了皇帝,賜葛洪爵關內侯。永和十年(公元354年)到臨安寶石山西嶺結廬-。晚年,聞交趾盛產丹砂,求為勾漏(今廣西北流)令。攜子侄遷于廣州,止于羅浮山修道煉丹并從事著述。
嶺南道教開創者 一生著述甚豐,撰寫的《抱樸子》確定了戰國以來的道教理論體系,對道教的丹鼎派有重大影響;在羅浮山設庵授徒,開嶺南道教一派。
古代著名化學家 在長期的煉丹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化學知識。他所說的“點飛升抽”就是現代化學的升華和蒸餾的方法;他發現的“丹砂燒之成-,積變又還成丹砂”的方法,成為世界化學史上最早的分解化合試驗;他還發現硝、硫、碳混合燃燒的現象,促成了黑色火藥的發明。
見識卓著醫學家 其著作《肘后備急方》被后世稱為古代的中醫診療手冊,書中關于天花、恙蟲病的治療是世界上最早的記載,對肺癆病的認識也比國外早1000余年。
此外,在機械制造、美學、文學方面也有成就。
張萱 (1558—1641),字孟奇,號九岳、西園,廣東博羅人。明萬歷十年(1582)舉人,歷任內閣中書、戶部郎中、平越知府。曾參與編修國史,入侍經筵,得窺秘閣藏書,熟于典故,周見博聞。工繪畫,精鑒賞,與王世貞、王穉登、董其昌等交往切磋,以畫論著稱。著有《秘閣藏書錄》、《東坡寓惠集》、《西園聞見錄》、《西園畫評》及《疑曜》等。
韓日瓚
韓日瓚,字緒仲,號若海,明代博羅人。韓鳴鳳之子。十三歲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待其父海羅公韓鳴鳳之官。萬歷丁酉(1597年),鄉試舉第三人,尚是少年。丁未(1607年)中進士,選庶吉士。他學識淵博,致力于古文詩詞研究。在讀中秘書時,每寫完一篇奏文,同館中人都自嘆不如。癸丑(1613年),升檢討;丙辰(1616年)任會試同考官。以后,又先后任征仕郎、左春坊左贊善兼翰林院簡試、兩朝實錄纂修官、翰林院侍講、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經筵日講官。崇禎任申(1632年),任禮部尚書。
在宦海生涯中,他為人正直,剛正不阿。禮部尚書書林欲輯贊道:“公立朝多大節,生平孝友敦篤。與人交,坦夷無城府。課諸子力學,以簡括身心為本,不及浮名”。對朝政多有遠見卓識。九連之置州、平遠之置縣,都是他提議的結果。而對把持朝中大權的魏忠賢0黨,他卻“澹然不屑”,恥于以之為伍,正氣立朝。
韓日瓚為京官數十年,但十分關心家鄉之事。造福桑梓,樂而不倦。明熹宗天啟六年(1626年),他返鄉游羅浮。看到“葛仙翁丹灶藥爐,狐丘虎穴;文皇帝金書玉簡,荊棘銅駝;沖虛觀一洞道房,十崩九破;黃龍洞幾間院宇,有房無扉。”就寫了《募修羅浮諸名勝疏》。東莞、中山、番禺等地社會名流如袁崇煥,李孫宸,陳子壯,鄭曼,何吾騶等都紛紛為疏募修,聲勢浩大,成就了同護名山的盛事。使神仙洞府羅浮山重振“嶺南第一山”的英姿。
韓日瓚還廣泛搜集資料,旁征博引,編輯《博羅縣志》。這是博羅自秦代建邑以來的首部縣志,功不可沒。他曾著《詢蕪錄》,還有文集二十卷行世。《羅浮山志》收錄其中《雪中過東林寺二首》。詩中寫道:
躍馬羅山曲,溟蒙不見山。
雪疑扃岫晃,人自叩禪關。
偶覓虎蹤去,仍披鶴氅還。
山僧如可訪,溪水尚潺潺。
橋下溪聲急,微茫知遠鐘。
半山云壓寺,深院雪倚松。
澗落何年瀑,煙藏若個峰。
靈山緣未了,他日許相從。
丙子(1636年),韓日瓚積勞成疾,逝于南京。崇禎皇帝追贈其為太子太保,謚號文恪,賜祭葬于松柏岡,即現在博羅縣城北郊之羅陽上壙鄉雞園坪嶺頂。墓前神道有文官武將、石馬、石羊和四不象的石雕像。可惜1966年此墓被毀。明代石雕像尚存。1985年,韓日瓚墓被列為博羅縣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另據《惠州文物志》載:“韓日瓚墓位于小金口(原屬博羅管轄,現已劃歸惠城區)金雞鄉葵湖的小山坡,地形似臥伏白虎,故俗稱白虎墳。”此墓可能是衣冠冢,文革期間被毀。
梁慕光
梁慕光,廣東博羅人。興中會員,博羅等地三合會首領,是孫中山、鄭士良部署在博羅的起義軍首領。三洲田起義爆發后,他于閏八月二十一、二十二日,聚眾千余人,揭竿而起,圍攻博羅縣城,并派一小隊撲惠州府城。惠州知府沈傳義預先將博羅至惠州之浮橋截斷,并募兵守御。粵督調提督馬維騏、劉邦盛,總兵黃金福、鄭潤奇等率所部往救,在府城外白芒花、平潭等處與義軍交戰,互有勝負。1902年,梁慕光參加李紀堂獨資支持的洪全福大明順天國革命,被委任為南粵興漢大將軍府某軍總司令,并在省城暗設機關及貯藏武器之所,因武器運轉被查出而失敗。梁慕光亡命日本橫濱,至辛亥革命始回國加入同盟會。
李源
李源,1904年出生于廣東省博羅縣。因家境貧寒,15歲時就到香港謀生。1921年由蘇兆征介紹加入中華海員工業聯合會,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先后參加了由蘇兆征、林偉民及0廣東省委領導的香港海員大-和省港大-。1925年秋,李源由蘇兆征介紹加入中國0,并擔任中華海員工會聯合總會支部書記。
1927年4月, “四·一二”-政變后三天,在廣州發生了“四·一五”-政變,大批0員和革命群眾遭到-。李源被反動當局列為捕殺對象,化名李昌、李泉,-轉入秘密斗爭。同年11月,組織工人武裝,成功營救受傷被捕入獄的廣州工人運動領導人周文雍。同年12月,李源組織領導廣州工人武裝參加了著名的廣州起義。廣州起義失敗后,參加起義的主力部隊-撤出廣州,李源奉起義指揮部命令,率領部分工人武裝擔負掩護起義部隊撤退轉移的任務。
1928年1月起,李源任0廣東省委常委,2月被派往瓊崖(今海南省)擔任0瓊崖特委書記,同年5月代理0廣東省委書記,后任書記。1928年7月在莫斯科召開的黨的六大上,李源當選0中央委員(因工作李源未能參加大會)。同年秋末,李源秘密前往粵東傳達黨的六大決議,抵達大埔三河壩時不幸被反動-逮捕,慘遭敵人殺害,犧牲時年僅24歲。
熊繼光
熊繼光(1940- ),博羅縣公莊鎮人,1964年在中山大學物理系畢業后,分配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工作。在計算機集成線路設計方面頗有建樹,成為我國當時十大有成就的青年科學家之一。1979年,以學者身份赴日本日立中央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大膽探索發明了利用軟面波的傳播,找出最短路徑的計算機新布線方法,被我國科學院列為重大科技成果。與日本小澤時典共同撰寫的論文《四象-面探路法》解決了大規模集成線路電腦計算機的設計問題,引起了國內外科學界的矚目。
1982年,以中科院杰出學者身份奉派赴美從事科研工作。在美期間,發明了可用于軟體開發全過程的新流程圖,共完成了全自動繪圖系統,以及具有人工智能的軟體維護、管理系統。在超大體積電路的電腦輔助設計方面,也成就斐然,揚名國內外。隨后,應邀在美國田納西舉行的第十八屆國際自動化會議上發表演講,研究成果被與會的專家學者視為一項重大突破。1984年應邀到柏克萊加州大學工作,成為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贊助的中美科技合作項目“電路自動化設計”的中國方面主持人
徐子珊 2004年度香港小姐四料冠軍
TVB簽約藝人,香港電影明星
代表作:電影《跟蹤》,電視劇《千謊百計》《學警出更》《舞動全城》等
博羅旅游
銀崗古窯場遺址
銀崗古窯場遺址位于博羅縣龍溪鎮銀崗村,年代為西周、春秋至戰國時期,窯場總面積10萬平方米。已發掘龍窯四座,長10、寬2米。出土器物有:陶器、青銅器、鐵器、石器等,以陶器為主,器形主要有:罐、釜、盒、杯、碗、鼎、豆、瓿等,紋飾有: 紋、米字紋、方格紋、素面等。是一處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
2002年7月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羅浮山九天觀
羅浮山九天觀,原明福觀,距朱明洞沖虛觀2公里處,南漢時期建,距今有七百余年歷史。宋時由蘇東坡書寫觀名(已佚)。明《一統志》載:其內有西華道院,乃張遠庵退居之所,觀在宋、元、明各代俱存。明末,鄺露讀書觀中,自號明福洞主。清初觀漸衰,西華道院亦廢。乾隆年間重修建,名九天觀。民國時期重修,建筑面積約壹仟平方米。
正殿為金闕寶殿,下殿為王靈宮殿,左殿為呂祖殿、地母殿,右為客堂。觀前有放生池,池旁有七棵水夢松。舊志稱:“基奇古,殆千百年物。”觀側有著名的九天觀礦泉水。一九八五年重新開放,被博羅縣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博羅縣古城墻
2004年11月17日,在博羅縣城榕溪西段河堤施工現場挖掘出一段古城墻,經考證,確認為明朝時期古城墻,與博羅中學內唯一保留較為完整的明代古城墻是同期建筑。
考古人員經過2天的考察和測量,發現這段古城墻長約80米,因為常年埋藏在泥土下面,大部分墻壁已經殘缺不完整,城墻的高度從30厘米到300厘米不等。整個古城墻分為兩層,墻基由紅砂巖石砌成,長短不一,有的長50厘米,有的長80厘米,其中最厚的一段墻基由8條紅砂巖石組成。城墻上部的材料是青磚,每一塊青磚大小相似,約長30厘米和寬15厘米。目前,為避免這段古城墻遭到破壞,工人們已經在城墻外部修建河堤,把城墻掩蓋在河堤內面。
該縣的文物專家黃觀禮介紹,根據博羅縣志記載,明朝以前,博羅縣城由于受到戰事影響,民間四處是斷壁殘垣,城沿十分簡陋。明成化23年(約1465年),有一位都御史-到縣城視察,看到城沿破落,就下了一道檄文,讓按察史陶魯在當地修建城墻保護民居。陶魯與當時的知縣歐陽楷接受命令后,用紅砂巖做墻基,在縣城范圍內興建了周長近2000米,高近5米,厚3米多的古城墻,還在重要關口設計了東南西北中5個城門。多年以后當地洪水泛濫,城墻多處被沖毀。按照乾隆28年(1763年)編纂的《博羅縣志》記載,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古城墻經過不斷修復,已經高達8米,共有10座城樓和城門。黃觀禮說,上個世紀抗日戰爭時期,古城墻因為連年戰火和自然災害,大部分被摧毀了,只有位于博羅中學內一段長34米的明代古城墻保留較為完整。黃觀禮說:“ 根據發現古城墻的位置,城磚尺寸等,可以認定這段古城墻就是當年明城墻的大西門鉅光段,與現存的古城墻遙相呼應。 ”
江東村寧濟橋
博羅縣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江東村寧濟橋。
寧濟橋又名學湖橋,后稱江東橋。始建于明代,為里人曾舜漁捐資建造。橋為東西向,為石砌二拱墩柱式平橋,長18.5米,寬4.2米,高7米。均用紅石條砌筑。明代萬歷年初,鄉人曾舜漁年輕時在江東槐園“青龍書院”就讀,上學須繞葫蘆嶺山腳涉水過河,甚為不便。更有甚者,一次上學見一少婦手拿鐮刀,挑擔過河,不慎落水,曾急忙上前救起。曾決心日后成名必在河上建橋,以方便老百姓。1598年(明萬歷二十六年),舜漁中進士,授官監察御使。為了卻昔年夙愿,捐資在此河上建起這座“學湖橋”。至今保存尚好。
沖虛觀
沖虛觀(東江縱隊司令舊址)位于博羅縣羅浮山麻姑峰下沖虛觀,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0領導廣東人民抗日的根據地。1945年春,廣東省臨委根據中央批示,將東縱司令部、政治部、軍政干校、青訓班、《前進報》社等機關遷到羅浮山。同年7月,在沖虛觀召開廣東省臨委干部擴大會議,會議主要內容:討論0“七大”文件;撤消省臨委和省軍政委,成立廣東區黨委;研究迅速北上,創立戰略根據地等重要決議。參加會議的人員有:東江前線、北江、西江、珠江、潮汕的特委和部隊機關、各支隊的代表。
沖虛觀,始建于晉,現為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重修,是全國重點道教寺觀之一。總建筑面積4400平方米,平面呈四合院布局,主體建筑由平臺、山門、天井、三清殿、葛仙祠、兩廡及膳堂組成。山門、三清殿、兩廡齋堂均為懸山式屋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屋脊、內外博風、墻體均飾以大量的灰雕、陶塑、壁畫,題材包括人物、花 、山水、博古、書法等,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1979年12月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羅浮山摩崖石刻
羅浮山摩崖石刻位于博羅縣羅浮山,主要分布于朱明洞、白鶴觀、九天觀、黃龍觀、華首臺、酥醪觀、寶積寺、朝元洞等八處景區,已勘明有132處,年代上至宋朝,下至民國,篆、隸、楷、行、草各種書體和詩、聯、記、銘等各類文體具全,有祖無擇、湛若水、梁啟超、邱逢甲等名人題刻,是研究書法藝術和地方史料的寶庫。
1989年6月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橫嶺山古墓葬
廣東省考古研究所在博羅縣羅陽鎮朗頭橫嶺山8000平方米范圍內發掘出古墓葬300多座,少量屬于商時期,大多數屬于兩周時期,并從古墓葬中發現了方格紋、夔紋等印紋硬陶碎片,同時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原始瓷器、銅器、玉石器、鐵器等,其中首次在廣東兩周時期的墓葬中發掘出土了銅甬鐘。這是廣東迄今所發現和發掘的同類墓葬中數量最多、出土物最精美、品種最豐富的青銅時代墓葬群。據此不僅證實了嶺南歷史上確曾存在過文明程度相當高的青銅時代,同時也提供了古縛婁國存在的可能性,從而使經過考古認證的嶺南文明史得以上溯至3000年前。
縛婁國
據《呂氏春秋》記載,百越之地曾經存在過古縛婁國,譚其驤教授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冊》的戰國地圖上也詳細標明在博羅縣境內有縛婁國,但從來沒有實物證據能夠證明它確實存在。此次從墓葬群中發掘出了銅甬鐘和鼎,連同墓葬群的其它出土物所反映出的“鐘鳴鼎食”之貴族氣象,說明這里可能曾經存在過一個古國。另一有力證據是,墓葬群以等級地位為規范排列得非常整齊,貴族墓葬區基本在山腰以上和山脊,大件銅器主要在這里出土,而平民墓葬區基本集中在山下,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些先人生存于一個相當完整的社會組織中,并且建立了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這些發現連同90年代初以來在博羅、增城一帶的系列考古發現,共同為尋找和復原先秦之前的縛婁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資料。
羅浮山九天觀
博羅縣泰美鎮車村有一座始建于明代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的古宗祠,歷經460多年風雨現保存完好,吸引了許多文物工作者及文人墨客前來探古尋幽。該宗祠還記載了車氏祖先西漢末年從中原遷徙入粵的詳細歷程,將中原人南遷入粵的時間提前了約300年。 460多年古宗祠已成博羅縣文物保護單位。
古宗祠地處東江古河道邊上一個名叫車村的小山村的村子中央,占地1000多平方米,四周青磚墻到頂,雕梁畫棟,共16根14米高的棱型石柱。從戟門至后殿,高度落差2.4米,臺階相接呈前踞后拱之勢。祠中3個天井回廊有精致的耳門與兩邊的耳房相連,天井邊的圍欄石雕造型別致,三重大殿用頂上裝有方格窗欞的木屏風各自分開,自成體系又互相呼應,氣勢相當雄偉。大門口照壁前面,一方占地近1公頃的水塘,粼粼碧水既改變了宗祠的小氣候又起到消防作用,460多年前古人的良苦用心由此可見一斑。
據祠中記載,宗祠為明末本村出的一位御史車邦佑所建。在漫長歲月中,古祠雖屢經風雨侵襲,但后人只對宗祠進行過幾次小修葺,所以至今古祠明墻依舊,壁畫色彩依然鮮明,成為當地不可多得的保存完整的古建筑而聞名四鄉。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古宗祠便成為博羅縣文物保護單位而受到悉心保護,不但車氏后人每年都要從全國各地匯集前來瞻仰,古祠也吸引了許多文物工作者和文人墨客前來探古尋幽。
古祠記載的車姓祖先漢代中原為官改姓及后來南遷的故事中的細節,為見證當年廣東客家先人南遷歷史提供了珍貴史料。
洗藥池
洗藥池是由青磚砌成,面積約15平方米,是葛洪和妻子鮑姑平時洗制采集中草藥的地方,池旁有一蒼勁巨石,呈橢圓形,寬4米,高3米,這是古釣魚臺,臨池的巨石上有清末臺灣愛國詩人丘逢甲的題詠:“仙人洗藥池,時聞藥香發,洗藥仙人去不返,古池冷浸梅花月”,下署“庚戌秋為沖虛觀主題。”另外在此詩上角有毛鶴翔刻“祁子隱居”四字,在1988年,洗藥池被列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坡亭
東坡亭位于沖虛觀右側洗藥池上端,建于清道光年間。亭為四角,兩條高2.2米的石柱刻楹聯:“丹灶藥池留勝跡;鳥聲花影得仙機。”亭內梁上掛“花香靜處寒天月”回文單句題詠木匾。
傳說蘇東坡當年在此搭建山房,擬學葛洪-丹灶。在附近植梅千株,梅花盛開,與日爭麗。后人就地建“東坡亭”紀念。該亭為博羅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人口
博羅縣現有常住人口76萬,海外僑胞和港澳臺同胞15萬人。
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博羅人口十年來在數量、質量及結構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一、人口總量增加,增長勢頭回升
據博羅縣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2000年11月1日0時,全縣常住人口為780477人,其中男性人口398162人,占51.0%;女性人口382315人,占48.98%。從歷次人口普查資料看,1953年第一次普查,全縣總人口為287006人;1964年第二次普查,全縣總人口為386520人,比“一普”增加99514人,平均每年增長2.74%;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總人口為620412人,比“二普”增加233892人,平均每年增長2.66%;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為651922人,比“三普”增加31510人,平均每年增長0.62%;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為780477人,比“四普”增加128555人,平均每年增長1.76%。可見“二普”和“三普”是人口增長高峰期,“四普”時人口過快增長勢頭得到遏制,到了“五普”時人口增長勢頭有所回升。
民俗活動
客家山歌
博羅傳統民間音樂是山歌,它是博羅最具群眾性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主要流行于客家人居住的農村、山區。博羅的顯村山歌就是客家山歌的一種。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繼承了《詩經》中的傳統風格,受到唐詩律絕和竹枝詞的重大影響,同時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優秀成分,千百年來,廣泛流傳,久唱不衰。客家山歌有勞動歌、勸世歌、行業歌、耍歌、逞歌、虛玄歌、拉翻歌、謎語歌和猜調、小調、竹板歌等。各種歌詞結構大致相同,每首四句,每句七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聲韻。她曲調豐富,大致有號子山歌、正板山歌、四句八節山歌、快板山歌、疊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客家山歌旋律優美,幾乎所有曲調中都有顫音、滑音、倚音等裝飾音,因而使旋律變得回環曲折、委婉動聽。
武舉板,在博羅縣客家地區盛行。五句板的曲調是固定的,五句一段,所以叫五句板。另外,演唱五句板時要用到三片竹板,所以也叫竹板歌。它開始時是窮人沿街丐討時唱的歌子,所以也叫“叫化歌”,后來,逐漸發展成演唱長篇故事的專用曲子,新中國成立以后,五句板登上了大雅之堂,其中的《山村新風》還進京調演,受到好評。
還有粵曲彈唱,流行于博羅縣一些地方,粵劇在博羅粵語鄉鎮十分流行。
舞獅
春節期間的舞獅活動,在惠州亦有十分悠久的歷史,且延續至今,尚有方興未艾之勢。
中國不是獅的產地,故舞獅應該是舶來品。相傳漢代道教天師派鼻祖張天師居龍虎山,坐騎是虎,故漢代百姓是舞虎而不舞獅。東漢明帝時,佛教傳入我國;到了南北朝,佛教大興,據說佛教文殊菩薩的坐騎是獅,隨著佛教的流傳和影響,獅子受民間崇敬,所以舞獅便逐步代替舞虎。據記,南北朝以后,舞獅在民間日益盛行,盛唐時期更是發展到了鑼鼓伴舞。如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西涼伎》中就記曰:“西涼伎,假面胡子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紫髯深目兩胡兒,跳舞梁前來致辭。”明清以后,逐步分成南北兩派,北派全身包裹,儼然真獅模樣;南派以廣東獅為主,一人舞獅頭,一人舞弊獅尾,舞獅者往往著唐裝、燈籠褲,人外露,主要顯示武功。
惠州民間的舞獅當屬廣東獅,近現代在惠州流行的獅主要有4種,一是“大頭狗”,謂“大頭狗獅”;二是“麒麟”,謂“麒麟獅”;三是扁鼻獅;四是斗牛獅;這4種獸類與西域傳入的獅子,在種類上已起了變化。已完全沒有了獅的影子了。4種獅中,“大頭狗”疑從開平、南雄、順德、中山等地傳入;“麒麟獅”屬客家獅,而“斗牛”、“扁鼻”等獅種,以淡水、龍川等地居多。從一些資料看,惠州的土獅種應該是“大頭狗”和“麒麟”。
惠州民間舞獅活動亦和舞龍有相同特點,均是自己扎造,平時以街(村)為單位自發組織獅隊。舊時在新獅扎造好后,往往到元妙觀點睛,謂“開眼”,并進行“搶青”活動。春節期間是舞獅活動最多的時候。除此外,一些大戶在喜事及店鋪的開張之日,為“驅邪保安”,經常也請獅往舞。
惠州民間舞獅的特點是,獅爺攜匣領路,繼而是獅子,之后是鑼鼓镲鈸,持刀、棍、矛等冷兵器的武術隊殿后。
舞獅的傳統動作有行進、瞌睡、抓癢、登高搶青、搶炮仗等。鼓點分快板、中板、慢板和煞板,多打七聲鼓節奏。
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往往就是獅隊穿家過巷的時候,住戶鞭炮相迎,并封紅包,獅隊則在家居中的門庭中舞耍,給戶人帶來吉祥好運,完后居民鞭炮相送。春節舞獅之習,往往也要延至正月十五方止。
春節舞獅延續至今,博羅縣一些鎮、村的醒獅隊相當有名,并經常組織一些舞獅比賽活動。
農歷正月初七,博羅縣羅浮山腳下的瀾石村敲鑼打鼓,鞭炮震天。該村延續了幾百年的上燈民俗又隆重舉行。
據村里的老人講,從清朝康熙年間開始,每年的正月初七當地都要舉行上燈民俗。周邊幾個同姓的村莊,誰家添了男丁,長者在這一天就帶著村人敲鑼打鼓,到那家接燈,然后再上到自家祠堂。今年初七,以瀾石村為中心,周邊的下朗村、酥寮村、郭前村同一姓氏的村民聚集在一起舉行儀式。
以前上燈民俗有重男輕女的意思,現在的上燈節不同了,更多的意義是大家聚集在一起,以一種古老的方式迎接一個個新生命的到來,祈禱大家平安,事業順利。這一天幾乎成了村中的歡樂節,在外工作的人都要趕回來,聊天、耍鬧,男女老少歡聲笑語,很開心。
博羅本地居民以漢族為主。博羅亦是少數民族分布較多的廣東縣份之一,有瑤族、畬族等少數民族。
語言系屬
博羅本地漢族人里,大多數講客家話,部分講閩方言、粵方言。通用客家話。博羅的語言分布非常復雜,分為:
客家話:
博羅本地話:屬客家話惠中片,亦是東江本地話的一種。與東部客家話一起構成了博羅方言的主要成分。博羅本地話和普通客家話相比差異很大,和惠城話有近似之處但有一定的區別,從語音特點上語言界普遍的解釋是“一種兼具粵方言特點的客家話”。有些語言學家則有其它的看法。博羅本地話使用者的民系認同分兩種,一種認同客家,有的只認同本地。
東部客家話:屬客家話惠中片,但和新惠小片的惠陽話十分接近。與東部客家話一起構成了博羅方言的主要成分。
平婆話:屬客家話惠中片。實際上來源福建的漳潮客家話群,屬閩南客家話的一種。受閩方言的影響頗深。
閩語:
鶴佬話:在靠近惠城的地區有較大范圍的分布。鶴佬話使用者兼用客家話。
博羅語言系屬性存在爭議
劉叔新先生新著力著《東江中上游土語群研究——粵語惠河系探考》(中國社會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是其《惠州話系屬考》及“粵語惠河系”說的延伸、深入和細化。
以劉叔新先生為顧問,由《惠州方言》編委會編著、廣東經濟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的《惠州方言》(詞典),是古今中外關于惠州話(博羅話)(惠州方言)的首部詞典性工具書。該詞典采用國際音標注音,收有1萬多條詞(語)條,每一條內都載有惠州話與同一意思的廣州話、客家話、潮汕話的對照比較,使讀者一讀就可辨明惠州話與該三種方言的同異之處。
上述三部著作,是本人迄今所讀過的關于惠州話、河源話、惠河話語系屬性的全部有關同類著作中,最符合事實實際、觀點最正確、最具說服力、最可信的著作。據悉,講惠州話、博羅城本地話等的惠州轄區的本地人,都很認同和接受劉叔新先生該著述的觀點和說法,均認為惠州話、博羅城本地話、河源話等根本不同和不是客家話。如果河源轄區的講河源話、老隆話、和平話等本地話的人,有機會了解到劉叔新先生該兩著述及該詞典的話,相信他們也都會認同其觀點的。
由于歷史的種種原因,長期以來,惠河話及其分支惠州話(博羅話)、河源話、……等,“養在深閨人未識”,或被誤識錯識,在惠州市、河源市、廣東省、中國內外乃至全球華人中,有不少人,包括有的專家學者,誤識誤判、錯識錯判,將其歸屬于或客家話、或粵客雜交話等等,那都是不符合事實實際的,完全錯誤的。
近年來,有不少梅州學者不斷致力于把粵語的一些邊緣分支派系論證為客家話,以充實客家陣型。在論定惠州話(博羅話)為一種客家方言時,從語音方面,一位論者所舉列惠州話(博羅話)與梅縣客家話同、與粵語不同之處,實際上所有適足以表明同于粵語而異于客家話的重要事實(如有撮口呼);而所列舉的惠州話(博羅話)和粵語相同而與客家話不同之處,卻未免簡略不全。另一位論者所舉惠州話(博羅話)具有客家話語音基本特征共9個,其實只有4個能夠成立;溆嗉父觥柑卣鰲夠蛭劣鎪哂校蛐砜筒⒎且恢攏蠔萇儆鏌秈卣韉囊庖濉T詿駛惴矯媯晃宦壅咚頻摹復駛愣哉氈懟菇雋芯?9個詞語看來,數量太少,似不能像論者所說的據以“看出惠州和廣州、梅縣詞匯異同的大致情況”。問題還在于,即便就這59個詞語來看,惠州話或相近于廣州話(粵語的代表)而大異于梅縣話(客家話代表)的,其實占了大多數;真正與梅近同而異于廣的只占很小的比例。另一論者列舉的惠州話和廣州話相同的詞僅只13個,和實際的數量相距太遠,據以得出的“各類詞和客家方言相同的還是比較多”的結論,未免有武斷之嫌。
從這樣情況看來,把惠州話(博羅話)判斷為一種客家方言,不能不令人感到缺乏足夠的根據。這種判斷一般難以為惠州本地人及許多客家人所接受,并不是偶然的。使用惠州話的人都極力否認使用母語的客家性質,在習慣觀念上都把惠州話看作本地話,看作世世代代的鄉土語言,同當地“外來的”客家話不僅絕不類同,而且對立。
廣府話:屬粵語廣府片,與從化、增城的粵語接近,而與廣州話有所不同。廣府話分布于靠近東莞的園州、石灣。
非漢語:
畬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不是漢語,亦不是畬族普遍使用的類似于客家話的畬話。分布于畬族地區。
博羅縣地處惠州市西部,有非常獨特的優勢:毗鄰廣州、深圳、東莞等大中城市,交通發達,極有利于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特別是全縣擁有35KV以上的輸變電站15座,水力發電站66座,總容量達80.6萬KVA,年總供電量為11.3億千瓦時,再加上包括“西電東送廣東第一站”等多個立項在建的項目,可謂名副其實的電力大縣。良好的生態環境、強大的供電能力、充足的工業用地、優裕的水質水源一同構成投資綜合優勢,非常適合新型工業尤其是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需要。
水陸交通便利,國道廣梅、廣汕公路從西到東橫穿縣境;京九鐵路貫通東南部6鎮,使博羅成為大京九經濟增長帶的重要區域;建成了龍溪宏興碼頭、石灣紅海港1000噸級的泊位3個,其中石灣紅海港已成為東江流域最大的集裝箱碼頭,船只可直航香港。博羅縣以縣城建設為龍頭的小城鎮建設力度加大,縣城建成了休閑廣場,全面整治了城內景區,完成了多條主要街道的綠化、美化和亮化工程,啟動了東江大橋路、240KW抽水蓄能電站、一江兩岸整治前期工程等多項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縣城的整體形象和城市功能大為改觀。
改革開放以來,博羅縣已有來自韓國、日本、加拿大以及港、澳、臺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共2100多家外資企業落戶博羅縣,實際利用外資逾11億美元。華通電腦、保利得層壓板、勤達印刷、聯合銅箔、南亞塑膠等一批大企業已相繼在博羅縣落戶投產。占地近30萬平方米的寶盛電子城、宏博工業城、梅花工業園等規模頗大,已有多家外資企業落戶并投產。規模更大、檔次更高的羅縣鎮僑興工業城、福田鎮福興工業城、石灣鎮哧工業城已初具雛形。
農業方面,至今已引進外資農業項目205宗,利用外資近2億美元,形成了花卉、水果、蔬菜、生豬、三烏等外向型"三高"農業項目基地。目前還有3萬多公頃25度坡以下的山坡地有待開發。
工業門類已成體系,工業基礎初具規模;2000年全縣工業總產值150億元,華通、亞化科技、聯合銅箔、創國機械、三菱重工、冠業鋁箔、僑興電子、康佳和南亞塑膠等已成為博羅優勢企業。全縣農業總產值32億元。商品流通渠道暢通,集市貿易活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億元。擁有來自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資企業近3000家,實際利用外資達16億多美元。
全國與博羅縣面積相同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