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州張家港市鳳凰鎮恬莊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20582105 | 身份證前6位:320582 |
長途區號:0512 | 郵政編碼:215000 |
隸屬政區:鳳凰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蘇E | |
恬莊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恬莊村位于張家港市鳳凰鎮東北部,北與塘橋鎮揚子江國際紡織工業園接壤,東與杏市村相連,南與雙塘村、清水村交界,西鄰三丈浦河,因“恬莊古鎮”而得名。恬莊村先后歷經了兩次行政區劃調整,現有村域面積5.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212人,外來人口5000多人,境內204國道貫穿南北,距沿江高速鳳凰出口僅1公里,陸路交通便捷,商貿發達,三產繁榮,同時也是鳳凰鎮4A級旅游景區的游線東首。近年來,恬莊村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行動指南,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同時結合城鄉一體化建設,動員廣大黨員干部、村民群眾積極參與村各項事業建設活動。先后獲得了“江蘇省生態村”、“江蘇省衛生村”、“蘇州市先鋒村”等多項榮譽稱號,連續多年獲評“張家港市文明村”、“文明社區”,陸家宕還獲得了“省級三星康居鄉村”、“蘇州市綠化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恬莊村高標準建設了恬莊花苑、太平小區兩個集居住、休閑于一體的“花園式”農民現代住宅區。恬莊村城鄉一體化建設扎實有效推進,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取得新的成效。恬莊村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先后創辦培育工業企業50多家,并逐步形成了以針織服飾、化工、塑料包裝、機械、毛紡、電子為主的工業產業格局。2013全村工業開票銷售收入達12.15億元,入庫稅金3800萬元,技改投入4800萬元。現村級可用資金7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5341元。現有耕地面積2676畝,村民小組40個,農戶1502戶。村農業生產還是以傳統的稻麥種植為主,所有土地經流轉由種田大戶承包種植,同時經過幾年的產業結構調整及對大戶的技術培養,現有葡萄30畝,大棚西瓜310畝,大棚草莓50畝,鳳凰水蜜桃150畝,苗圃綠化120畝。
2010年7月,恬莊村利用“制度+科技”的手段,試點開發運行了“網上村委會”綜合監管平臺,建立起市、鎮、村三級立體監管體系。同時,開展勤廉測評工作,扎實落實整改措施,提升民主管理水平,促進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深入推進,實現村級經濟文化事業又好又快的發展。
恬莊古鎮位于鳳凰鎮河陽山東一公里,舊時人文商業發達,街道河塘縱橫、寺堂觀祠眾多,在江南水鄉小鎮中獨具特色。 相傳唐宋興盛之極的河陽古鎮宋末元初突遭兵戮,數千間房屋毀于戰火。河陽山東麓約二公里外有一條小溪奚浦塘彎彎曲曲流過,小溪兩岸被幸存的鎮民看中,舉族遷徒定居,于是有了恬莊古鎮。
清代乾隆中期,古鎮進入了鼎盛時期。恬莊古鎮人文薈萃,狀元、榜眼、進士、舉人等數不勝數,其中最有名的當數清代順治年間狀元孫承恩、咸豐年間榜眼楊泗孫、嘉慶年間進士楊希銓、道光年間舉人楊沂孫,清代名士楊元豐以及他皆功成名就的四個兒子等等。乾隆帝師蔣廷錫等許多名載史冊的名人雅士亦給恬莊留下了豐厚的財富。現留存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榜眼府”、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楊氏孝坊”和“楊氏南宅”等古建筑,就是一大財富。為了使這些珍貴的古建筑留傳后世、永續利用,2006年12月,我市人民政府投資500萬元對這三處古建筑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全面進行修復,并于2007年8月竣工驗收;修復后的三處古建筑占地面積為5581平方米,建筑面積為3110平方米。
榜眼府:榜眼府是清代初期孝子楊岱所建,到了咸豐時期,楊岱曾孫楊泗孫考中榜眼,后退居鄉里,門前立有四根旗桿,因此當地人又稱“旗桿里”。該建筑綿延百年,數次修建改建,有清代前期仿明建筑的風格,也有清代中后期的建筑風格,建筑形制規格很高,是清代典型的官邸建筑。1998年,該建筑被公布為張家港市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列入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12月,我市對這一古建筑進行修復,2007年8月竣工驗收。修復后的榜眼府建筑面積為1356平方米,共有門廳、轎廳、正廳、內堂四進,內一門額-有“外言不入,內言不出”字樣,這是當時治家行政的格言。2009年5月,修復榜眼府第五進后花園。目前,榜眼府是恬莊古街上最大最古老的建筑。
楊氏孝坊:建于清嘉慶十一年,硬山式建筑,坐西朝東,為清政府表彰孝子楊岱而建,是典型的清代官式建筑。楊氏孝坊在解放前后至今,曾先后做過油坊、私塾、鄉政府、棉織廠、電器開關廠、民居等。由于楊氏孝坊建造已近二百年,破損年重,為保護歷史遺存,1998年經市政府批準為文物保護單位。2006至2007年,市政府對其進行修復,2007年8月修復后,楊氏孝坊建筑面積962平方米,為四進廳屋。孝坊第一進,室內曾有石牌樓一座,上有嘉慶皇帝的《圣旨》兩字的鏤空石刻一塊,今保存完好。二進正廳中墻內嵌有《謹表孝行楊君家傳》石刻三塊、《楊氏讀書田記》石刻三塊、《布政司執貼》石刻一塊。三進為祭祀之用,四進為供奉牌位之用。楊氏孝坊的修復為研究當時建筑、歷史及宗祠文化等提供了重要的歷史信息,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楊氏南宅:位于恬莊古街南側,為清代名士楊岱(元峰)所建,典型的清代仿明建筑。由原留存的遺跡推測,該建筑共分四進:門廳、儀廳、大廳和后廳。這樣的古建筑在我市已不多見,為研究當時當地建筑、歷史及人文等提供了重要信息。為了充分發揮這一古建筑的價值,2006年12月,我市人民政府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其進行全面修復,并于2007年8月竣工驗收;現楊氏南宅為二層小樓,有側廂、設內外天井。修復后的楊氏南宅,建筑面積約為200多平方米,以獨立的院落、精巧的雕刻,展示了南方小家碧玉典型居室之小巧玲瓏。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