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一、永安村概況
永安村,當地俗稱窯兒頭村(亦稱窯則頭村),座落在距高平市城內約15公里略偏西南部邊陲的老馬嶺高平關東面山腳下。周圍總體地形地勢是東西呈川,南北為山。東西與唐西村接壤,西面同掌握村相鄰。
村莊行政區劃歸高平市馬村鎮轄管,設立村民委員會。現有居民225戶,745口人。其中,男性354人,女性391人。從年齡結構看,十八歲以下的幼少年195人,青壯年330人,五十歲以上老齡人數220人,結構基本趨于合理,人口老齡化現象尚不突出。
村莊現擁有可耕種土地773畝,人均1.03畝。大部分耕地屬于山坡土嶺靠天吃飯的土地,平川良田土地寥寥無幾。從土地的土壤結構分析,絕大多數為沙土結構,部分為紅粘土結構,腐化層土質普遍淺薄,透氣性較強,經不起較長時間的干旱無雨氣候。農作物以小麥、玉米、谷子、豆類為主產,經濟價值高的農作物基本為空白。
村莊的村貌很具有特色,總觀布局是坐北朝南,東西狹窄而且分別有高大的起伏土丘陵構成天然的屏障,南北延伸很長,約二華里許。由北向南呈緩慢傾斜的走勢,北依大山,南傍河流,總看村莊的絕大部分村民住房顯得非常隱蔽。
1990年以來,原高平市唐安煤礦上技改、上規模,新礦井定位和礦區辦公服務后勤等搬遷到永安村的村邊,基本與村莊聯成一片。礦區的建設與發展從客觀形象上給永安村的村容村貌添加了一筆重彩。
二、永安村起源
永安村是何年何時建村的,村莊的歷史有多久,準確的文字史料很難查詢。因此,很難說得清楚和準確。只有依據村莊和人口的發展規模以及世代老祖先們傳承遺留下來的一些古建筑物體和物品,對照相關歷史年代加以推論,永安村的起源大約可追溯到公元十六世紀后葉,也就是我國歷史上的明朝后期武宗帝正德十六年間前后,距今約五百年左右的歷史。
推論永安村起源的依據與理由有二個:其一,明朝洪武三年(即1370年)至永樂十四年間(即1416年),曾先后搞過七次大移民,人數之多,規模之大,是前史未有的,移民走向及范圍很廣,尤其是移遷至長江下游一帶和今日的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安徽等地。直到今日我們談起尋根祭祖的事來,人們都會順口說出:“我們的老0是-縣大槐樹底下”。大移民距今也不過是五百年左右的歷史時間。其二,村民世代護存下來的古廟——關帝廟,初建廟時的“華梁”記載著“大清乾隆二十九年戊辰三月二十五日永安掌修造上梁大吉”,即公元1755年間始建。由此推論,村莊的起源只能是明朝后期開始,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后,才具備了一定的人力、財力、物力、運輸能力等條件,來大興土木搞公益事業。上述二點,從不同角度推論永安村的建村年代與時間是合理且客觀的。
三、村莊名稱變更的由來
永安村的起源基本確定后,為什么村莊的稱謂幾次變更,窯兒頭村、窯則頭村、永安掌村、永安村,是人們隨心所欲而稱謂,還是有其變更內涵意義,需要加以闡述而且讓后代人知曉其中緣由。
首先,“窯兒頭村”這一稱謂,可算是村莊誕生后的“乳名”。周邊亦有人稱其是“窯則頭村”,這是和協音叫法。為什么起名“窯兒頭村”,是建村的老祖先們定的,也是有其由來和說法。
當初,開辟此地的老祖先們結伴來到這里定居時全是居住在土窯洞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懇田種糧、繁衍后代。住土窯洞是當時人們的經濟條件所決定。其次是生活環境所限。土窯洞簡單易造,經濟實用、堅固耐久、不易倒塌、夏季防暑、冬季御寒。建在高聳的土崖下面,出入只限于一個道口,既不易被外人所發現,又可抵御野獸對人們的傷害,安全幽靜,自在逍遙。為與外界和周邊鄰村進行社交之便,就按著居住狀況給村莊定了個名諱——窯兒頭村。既讓人好記,又讓人好叫,這就是“窯兒頭”村名的來由和說法。
最早來窯兒頭村定居的戶員并不多,按姓氏而言有,張氏、李氏、唐氏。最多不過五戶,人口不超15口。后來又搬遷來周氏、董氏、陳氏等,隨著村莊的社會知名度擴大和這塊人杰地靈的風水寶地的吸引力,先后又遷居有郭氏、邢氏、田氏、崔氏、袁氏、苗氏、武氏等家戶,直至今日,再沒有新增別的姓氏家族。
其次,“窯兒頭村”改名稱“永安掌村”是何時,為什么村民要起心動意更改村名,經分析考查是事出有因的。
依據本村始建“關帝廟”時所寫“華梁”記述,“大清乾隆二十九年戊辰三月二十五日永安掌修造上梁大吉”(原文),即公元1755年間,此時期,村莊有所擴大和發展,居民人丁增多,生活條件與方式有所提高與改變,多數村民走出土窯洞,修蓋起土木結構的住房,文化造詣和思想的開化有了提高,文明進步的欲望追求也隨之增多,首先意識到村名更改的必要性。
“永安掌”三個字很富有內涵意義,從表義上講,是讓村莊永久平安、村民安居樂業、人丁興旺、五谷豐登的期盼。從內涵意義上講,又飽含兩重意思:其一,精神寄托。村莊修建了“關帝廟”盼望圣人以神力神威顧護村莊和村民,恩賜百福,揚善鎮邪,借武圣關帝之威來掌管和保佑村民安居樂業。其二,風水寶地。村莊總的布局形象和環境地勢猶如座落在神仙的手掌中,風水龍脈都匯聚在掌心中,由神仙來掌管村莊定可長治久安、財福雙全、人壽年豐。所以,永安掌村的村名很快被人們所認可,從精神寄托上人們也為之而振奮,揚眉吐氣。
再次,“永安掌村”后來更改為“永安村”,從時間上講是新中國成立后,在農村實行集體經營化經濟時為了簡便順口而刪去了“掌”字,稱之“永安村”而延伸至今,根本意義沒有改變。
四、村莊管理變遷
自從建起村莊后,世代的前輩們為治理好村莊可以說是費盡心機,含辛茹苦。村莊不斷發展,人口日趨增加,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炎涼變革而發展。在國不安寧,政局不穩、社會動蕩、民心散亂的舊社會,盡管老前輩們費盡心血來治理村莊,然而國家貧窮而軟弱,統治者昏庸而-,民眾長期生活在窮困和饑餓的境底中,因此,村莊數百年來發展緩慢,人口增長不快,落后愚昧的小山莊長期處于人們低看的地位。在管理上往往被附屬于相鄰大村的代管上,二天一變,三天一改,村莊發展和農業經濟發展長期處在自由發展狀態,數百年來村莊山河依舊、面貌不改。1960年以后,永安村才真正實行了獨立自治的管理體制。
全國與永安村同名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