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晉江市靈源街道大山后社區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50582006 | 身份證前6位:350582 |
長途區號:0595 | 郵政編碼:362000 |
隸屬政區:靈源街道 | 行政級別:社區 |
車牌號碼:閩C | |
大山后社區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大山后社區是晉江市靈源街道第三大社區,位于晉江市中部,東與永和鎮菌邊村、垵內村、上宅村接壤,西與靈源街道靈水社區、大布林社區交界,南與安海鎮的社壇村、田坑村、后林村銜接,北與靈源街道的小布林社區、英塘社區、林格社區毗鄰。大山后社區原屬安海鎮管轄,因全村的土地4384畝全部被五里工業園區征用,于2004年劃歸靈源街道管轄,現區間水泥路四通八達,西接泉安公路,東接社馬快速通道,南通大深公路。
《地名含義》:據傳,有一大仙挑土把畚箕底的粘土倒至于此,即變成紅麒麟山、烏麒麟山(兩山都定為軍事要地),同時地處晉江市的第二高峰丘陵地帶,故稱頂山后,因歷史沿革,人丁興旺,村城擴大,后稱大山后。
《歷史沿革及人文》:大山后行政區原轄小布林、大布林三個自然村,隸屬于泉州府晉江縣。明清時期政鄉及里時為泉州府南門外十二都,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屬可幕區雙林鄉。1949年共和國成立后劃歸晉江縣安海鄉管轄,1958年隸屬安海公社大山后大隊,至1997年劃分為三個行政村,定為大山后村民委員會。于2004年因土地全部被五里科技工業園區開發征用,劃歸晉江市靈源街道管轄,從農村村民變為城鎮居民,成立大山后社區居民委員會。
《村落與居民》:全社區土地面積5平方公里,居住1000多戶,人口約3800人,黨員82人,旅海外、港、澳、臺僑親約1000人。大山后以開閩王為姓,沒有別姓。分為九個居民小組,歷代以農為生,至2004年轉為社區居民。五里工業園區于2004年至2006年底一次性征完社區土地,但市政府無回撥土地給社區,社區40歲以上無文化無技能的居民很多都失業在家,生活比較困難。社區現在每月為60周歲以上的居民分發生活用品(米、油、米粉等)。社區現已成立晉江市大山后社區舊區改造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有中小企業近20家,從事第二、三產業。五里開發區現已進駐金保利、利郎、冠達星、361度等十多家大型企業,呈現出改革開放的美好前景。
《村容村貌》:目前全村實行路面水泥化、公廁沖水化、籌建自來水工程。最近重修古建筑(王氏宗祠)“龍興堂”,各房份的“公媽廳”、“福壽堂”、老人會址,興建燈光球場、公共劇臺、居委會辦公大樓,整個舊村改造正在運作中,集政治、文化、經濟于一體。上百幢高樓大廈屹立在紅麒麟的北坡,彼起此落,十多家大型企業群直立于紅麒麟山的東側平地,勾勒出一幅美麗的新社區畫卷。社區教育事業更趨規范,大山后小學近年投入近百萬元資金,有四層教學樓3000多平方米,兼辦幼兒園一所三班,教師宿舍樓,廚房等正籌建中,是師資配備比較宏厚的優秀完小。
《氣候與物產經濟》:大山后社區地處晉江市中部,年平均氣溫18—22度,降雨量1000—1200毫米,同屬閩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社區近20家企業,主要生產食品、紙箱、造塑等,居民年均收入6450元。社區兩委會成員團結一致,堅決執行黨的-、十七的方針政策,身體力行,結合實際,認真規劃,兢兢業業,努力抓好舊區改造,建設小康社區、和諧社區,引導企業和社區各行業抵御金融風波的影響,爭取建設更加美好和小康的城鎮化新社區。
《交通運輸》:在改革開放前,大山后社區沒有一部小車,連自行車都極少,四面交通閉塞。素有“風來陽光燦爛,雨來四水流散”的寫照,有赤土埔的著稱。改革開放以來,社區的經濟發展迅速,現全社區有各種汽車100多輛,尤以小轎車居多,摩托車數百部。現在有多路班車往返工業園區于環社區路上,給居民出行帶來安全便利。
《紀念地、風景名勝古跡》:社區的古建史跡有重修的王氏宗祠兩座、福壽堂一座、天馬寺一座、吳真人廟一座、三王府宮兩座,還有紅麒麟休閑風景區,進士府等亟待籌資維修。
*數據來源于“世紀之村”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