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安順普定縣馬官鎮玉屯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520422101 | 身份證前6位:520422 |
長途區號:0853 | 郵政編碼:562100 |
隸屬政區:馬官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貴G | |
玉屯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玉屯村,位于馬官鎮正南面,距鎮政府2.3公里。玉屯村由5個自然村(大寨、杜家山、[tèn]腳、背后、銅鼓洞)組成,分為9個村民組。東接薛家村,西南鄰上堡村,西連玉堡村,北抵馬堡村、馬官村,東北與破頭村緊緊相連。地理坐標東經105°40′,北緯26°12′。村轄區東西寬1.38公里,南北長3.42公里,總面積4.72平方公里。
全村633戶,人口2531人。其中:農業人口2514人,非農業人口17人;全村男女總體比例為103:100;勞動力人數為1270人,年人均純收入為3650元[2011年馬官鎮黨政辦公室公布數據]。第二輪承包土地后,全村播種面積為1484.35畝,計稅面積為1169.69畝[這是財政所數據,黨政辦公布的數據為1139畝]。
全村以漢族為主,并夾雜有布依、苗、回、白、穿青等10余種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比例占總人口的1.8%;姓氏以陳、汪、呂、甘、李等姓氏人數最多,全村共有30余種姓氏。
明朝之前,這里居住的居民為苗族、彝族和仡佬族三種民族。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二月,平南大軍隨軍校尉玉龍率軍戍守于此,乃武官屯兵之地,因此稱為“玉官屯”。明朝屯軍之后,漢族為世居民族。至清咸豐、同治年間的混亂之后,訛名為“玉官”。直到2000年后,又復正名為“玉官屯”,馬官鎮行政區劃稱“玉屯村”。
村轄區內有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的廟宇“玉真山寺”,是為黔中佛教發祥地,現已成為文物古跡。廟宇中的門窗上面的半浮雕,如“二十四孝”和“岳家軍的故事”等,栩栩如生,更有殘留在板壁上的“西游記”等壁畫,也非常引人入勝。玉真山寺歷經數代住持的鼎力修護和思想糅合,實現了集儒、釋、道于一身的廟宇的獨特風格,廟里有代表所謂儒家的“義”的“關圣人[即關羽]”塑像,也有佛教的“釋迦牟尼[即如來]”塑像,還有山門下邊的鑿巖半浮雕“鐵拐李”,這又是道家的神像。玉真山寺歷來名僧倍出,《續黔僧語錄》一書上就收錄有玉真山寺住持“廠[ān]石”的語錄達2頁之多。玉真山寺于1981年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上升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又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正在申請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人口總數:2531人 農業人口:2514人 非農業人口:17人
--行政區面積:4.72平方公里 耕地面積:1484.35畝
--主要民族成分:漢族為主,少數民族僅占總人口的1.8% 發展口號:以傳統農業做支撐,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求發展
--所轄村:大寨 杜家山 腳 [tèn]背后 銅鼓洞(共九個村民組) 生產總值:1298.8 萬元
--主要經濟產業:傳統農業,種養殖業 名特產品:馬官米 辦公所在地:村子中央學校旁邊
--自然條件:鄉村旅游開發 種養殖業發展 資源:鄉村旅游開發,文化素養發掘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