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州尼勒克縣蘇布臺鄉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654028200 | 身份證前6位:654028 |
長途區號:0999 | 郵政編碼:835000 |
隸屬政區:尼勒克縣 | 行政級別:鄉 |
車牌號碼:新D | |
蘇布臺鄉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蘇布臺鄉政府位于尼勒克縣城西部45公里。該鄉東與喀拉蘇鄉毗鄰,南、北、西三均與伊寧縣接壤。總面積34.35萬畝,其中旱地2.4萬畝、水地1.5萬畝,地表有森林和裸露的巖石,水域共30余萬畝。主要居住著維吾爾、哈薩克、漢、柯爾克孜、錫伯等民族。
蘇布臺地區在清順至元年(1644)前是一片荒漠,當年蒙古族厄魯特部落的一部在此游牧。清乾隆二十年(1755),維吾爾人巴黑伊克木、黍孜初等率眾從南疆來此種植大、小麥。蒙古人稱其為塔然其,近代一些史料稱此為回屯。1870-1880年之間,蒙古人卜瓦爾見蘇布臺草場被陸續開墾,就下令東遷,在尼勒克東部的草場定居放牧。哈薩克族是清同治十二所(1873)以后才來此游牧,至民國29年(1940)以后,才有少數漢、回、柯爾克孜族等來此定居。蘇布臺地區初定名""蘇吐""(蒙古語),意為兩面高山的水向中間凹地匯集。經過300多年的演變,各族人民通稱蘇吐為蘇布臺。清至民國初期,蘇布臺地區按民族部落組成百戶、千戶制,民國后期改為鄉、保、村制。
1949年全國解放后,蘇布臺為喀拉蘇鄉的一個村。1956年1月1日,蘇布臺村從喀拉蘇鄉析出,建立蘇布臺鄉,下轄3村。1956-1958年,蘇布臺共成立了5個合作社,即阿亞提合作社(駐小蘇布臺)、江阿努爾合作社(駐陶蘇布臺);巴黑提合作社(駐博爾松)、布爾勒克合作社(駐勒得勒)、江阿努爾合作社(駐博爾博松)。1958年10月,成立東風人民公社,設立喀拉蘇、蘇布臺、麻扎、加倫果勒4個管理區。最初公社管委會駐麻扎,1959年遷蘇布臺。1963年喀拉蘇地區從東風公社析出,成立衛星人民公社;東風公社駐蘇布臺,下設8個生產大隊(即麻扎4個大隊和蘇布臺4上大隊)。1966年初麻扎劃歸伊寧縣東風公社。1981年東風公社改名為蘇布臺公社,全社擴大為7個農牧業大隊、12個小隊、97個牧點。1984年11月體制改革時又改蘇布臺人民公社為蘇布臺鄉,下轄6村,蘇布臺村、克其克蘇布臺村、陶蘇布臺村、塔勒得勒村、博爾博松村、蘇拉恰村。
".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
蘇布臺鄉區劃
654028200200 210 尤喀克買里村
654028200201 210 克其克蘇布臺村
654028200202 220 套蘇布臺村
654028200203 210 博爾博松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