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陽泉郊區河底鎮燕龕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140311101 | 身份證前6位:140311 |
長途區號:0353 | 郵政編碼:045000 |
隸屬政區:河底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晉C | |
燕龕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燕龕村為郊區河底鎮所轄的一個行政村,位于陽泉市郊區西北端,西與盂縣接壤,西南為本鎮西溝村。村域東側與陽泉市固莊煤礦隔山相鄰,北臨同鎮程莊村,東南與同鎮曹家掌村緊鄰。距陽盂公路僅3公里,所以交通十分便利。
燕龕村所在河底鎮氣候溫和,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屬山地丘陵地區。年均氣溫10.6ºC。全年總氣候特征是春旱多風少雨,夏季雨量集中,秋天云高氣爽,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降雨量為693.3毫米。土地較貧瘠,光照充足,主要以煤炭業、種植業為主。
燕龕村是陽泉市古老村莊之一。以前屬平定縣轄區的燕龕鄉鄉政府所在地,1972年歸轄郊區,也是郊區燕龕鄉鄉政府所在地,而后、由于撤鄉并鎮政策,燕龕村才又歸屬于郊區河底鎮了。村中有唐初修建的甘泉寺,占地1000多平方米,建筑600多平方米,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了,經多年修繕,至今仍風采非凡,游人絡繹不絕;村莊內有一處罕見的千年古柏,至今蒼翠挺拔,生機昂然。
燕龕村以往屬農業型村莊,由于河畔良田面積缺少,生產條件落后及交通不便諸原因,至本世紀四十年代末,全村人口僅為200余人。建國以來,村民走上集體化經濟發展道路,耕地復墾、果林種植、荒山造林等農業建設得到大力發展。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村民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依靠科學發展農業,因地制宜以工補農,使全村經濟逐年高速增長,1994年被郊區政府首批命名為“小康村”,2001年以來先后獲區級“紅旗黨支部”和“寬裕型小康村”。現為“市級文明村”和“文明生態示范村”,目前,燕龕村已步入人與自然和諧相宜的發展之路,全村依山傍水、錯落有致,整體上形成了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景、冬有綠的生態環境,村莊林木覆蓋率達30%以上。
2010年末全村人口為302戶、共908人。現為“文明生態示范村”,村域總面積6.8平方公里,總用地3320畝,其中耕地820畝,林地2500畝。農業人口580人,人均耕地面積1.36畝。按年齡分:10歲以下的有70人,60歲以上的有120人,其中流動人口為90人,外出務工經商人口為30人,全村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000元以上。
近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燕龕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緊圍繞“科學發展、轉型發展、和諧發展”的主題,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積極創優發展環境。大力發展養殖業和種植業,先后投資建成存欄1000頭數的養豬示范場和200畝蘋果園基地。利用村閑置資源引進永茂礦山機電有限責任公司、杰華型煤廠,擴建華海洗煤廠,解決部分村民就業問題。在集體經濟逐步壯大的同時,始終堅持文明建設全面發展,村鎮建設整體推進,基礎設施實施逐步完善,辦公樓、文化廣場、文藝舞臺、燈光球場、東山公園、健身場和文教衛生等基礎設施齊全,自來水和有線電視入戶率達100%;養老保險、醫療參保率達90%以上。燕龕村現已投資90萬元,實施燕龕河綜合治理工程,縱橫砌筑河壩1000多米,河道蓄水面積5000多平方米;投資30萬元,實施道路綠化2.5公里,園林綠化6000平方米,安裝路燈三十余盞。進一步帶動燕龕村經濟的發展,使農村收入再上一個新臺階。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