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既然叫做大路村,那么這個村子是否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道,四通八達?其實不然,鄞州龍觀鄉大路村四面高山,在昔日卻是個斷頭路,山路上鮮有人跡。直到近年來,龍溪公路才開通!
【古村簡介】
大路村位于鄞州區西部龍觀鄉,山清水秀。五龍潭至奉化溪口的龍溪隧道公路串村而過,地理位置優越。由大路、杏村、吳岙三個自然村組成。全村區域面積2.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67畝,山林面積4280畝,戶籍320戶,人口802人,農業經濟以山林竹木種植業,種植花卉和貝母為主。
【指路】
從鄞江鎮到龍觀鄉大路村可坐鄉村公交617、638路,自駕車過鄞江鎮、龍觀鄉再往西南3公里。
山清水秀,老宅幽深
風光秀麗的大路村,依山沿溪而筑的農舍,農舍下溪水潺潺,別有一番詩情畫意。大路村還保存著十余處典型的清代民居四合院、三合院,其中著名的是建于清代晚期的“陳金房”。
陳家大院依山而建,幽深寂靜。我們走進院內,古韻之氣撲面而來。幽長的青石板路兩邊是錯落有致的磚木結構房屋,巷道相通,墻檐相連。其中有老屋五間二弄、新屋五間二弄,檐廊橫列長達40米。院內有精心雕刻的窗欞,三層疊起的五馬頭風火墻,連著5米多高的青磚圍墻,圍墻內種著桂花、絲瓜……
院內每間房屋基本上都保存完好,穿行在院落里,“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感慨會油然而生。這都是明清時期的建筑,原先屬于陳氏太公。據《鄞州地名志》介紹,大路村村民主要姓陳,先祖陳啟陽清代初年從余姚中村陳江岸遷此定居。聽老一輩說,陳氏太公曾在上海做生意,后來發財賺了錢。他有四個兒子,分為大房、二房、三房、四房,共四個院落,單獨成院,又互通互連,房屋達31間之多。
只是如今,雖然老屋猶存,可住在里面的人卻越來越少。來到其中一個院落,原本住著七八戶人家,現在卻只住著葉老太一人!拔业睦习榍皟赡耆ナ篮螅即蟮脑鹤泳褪O挛乙粋人了!保罚硽q的葉老太對記者說?吹接腥藖戆菰L,她似乎很開心。
“就您一個人,孤單嗎?”“還好,我有大黃!”老太指著緊跟在她身后的那條狗,笑了起來。滿是皺紋的臉頰上透露出歷經滄桑后的淡然。
古樹掩映,節孝牌坊
在村北的古樹掩映中,一座4.5米高的梅園石制四方形碑亭靜靜佇立。這是一座節孝牌坊,內有一塊2.1米高的石碑,外設石坊保護,18根欄桿圍筑,坊頂為歇山式四檐翹起,頂脊雕雙龍,檐下20余攢仿木斗拱,甚是精美。亭身正上方的“欽旌節孝”四字分外顯眼,亭身兩邊是一副對聯:一片冰心明古井,九重丹詔勒穹碑。此牌坊現已被列為鄞州區文保單位。
牌坊,是中國特有的禮制性、紀念性建筑物,該圣旨牌坊制成四方亭狀在浙東罕見。據碑文記載,這是道光皇帝下圣旨為時任禮部尚書陳信孚之母董氏所立,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董氏,十六歲嫁至該村陳忠元,四年后夫死。二十歲起守寡,一生奉侍婆婆馬氏、伯母吳氏及二姑姑,五十一年如一日,歷盡艱辛,飽經風霜,以“節孝”名聞鄉里,卒后,道光五年(1825年)十二月,禮部奉旨旌獎。用血淚筑成的“圣旨節孝亭”,似乎在向人們敘述著過去曾經有過的悲傷。
周邊歷史遺存
在鄞西龍觀,分布著許多牌坊,除了節孝亭牌坊外,還有桓村的雙節坊與龍溪村的四明山坊。
雙節坊
位于龍觀鄉桓村,始建于清嘉慶十年(1805年),飛檐翹角四柱三間三樓重檐歇山頂,氣勢雄偉。牌坊通高6.4米,寬5.2米,檐正中欄額刻“圣旨”、“雙節坊”。據傳,崔氏,年十八嫁至王家,婚后育有一子,三年后,丈夫不幸身亡,崔氏日夜操勞,既要服侍公婆又要照顧孩子,含辛茹苦十幾年。兒子娶妻劉氏,豈料婚后一場大病奪去兒子生命,婆媳倆同甘共苦,終身守節。卒后,寧波府知府報請朝廷,獲皇帝刺封,為崔氏、劉氏立“雙節坊”一座。
四明山坊
位于龍溪,始建于明萬歷三年(1575年),為一開間重檐歇山頂石結構建筑,高5米,面寬約4米,牌坊原有坊頂,因長期受風雨侵蝕,坊頂已毀。牌坊正面欄額雙線勾勒“四明山”,背面浮雕“二龍戲珠”。為鄞州區文保單位。
專家點評:
中國文聯副主席、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在今年一次中國古村落保護會議上曾經說:中國民族文化之根就扎在古村落里,古村落是所有文化的“根性文化”。
鄞西大路村,數十年前還是一處十分偏僻、寧靜、古樸的小山村,鮮有人去關注。近年以來,現代公路穿村而過,古村敞開胸懷,尋訪者多了。然而守望古村落的僅是為數不多的長者,他們依然依戀這先輩創業發家之根。
特別讓人刮目相看的,是這座被參天古木圍護下的近200歲的圣旨節孝亭。它的存在見證了中國封建禮制曾左右了中國古代幾千年的文明史。
全國與大路村同名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