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下湄橋街道位于郴州市城區西北部, 東起官莊坪,南接同心橋,西至溫泉,北達梁家灣,面積8.16平方公里,轄下湄橋、同輝、金橋、司馬洞、石頭峽、新泉6個社區居委會,119個居民小組。2006年,轄區常住人口10544戶,31162人,人口出生率9.11‰,人口自然增長率7‰。辦事處機關駐工業大道31號。
境內原系郊區農村,1958年后辟為新城區,1983年4月,由北湖街道辦事處析出下湄橋、石馬洞居委會,設下湄橋街道辦事處,轄下湄橋、通用機械廠、棉紡廠、石馬洞、新橋、梁家灣6個居民委員會,1988年4月,下湄橋村第一村民小組菜農轉為居民,劃入該辦事處,增設工業大道居民委員會。
1995-1996年,下湄橋街道轄下湄橋、工業大道、石馬洞、石頭峽4個居民委員會,119個居民小組,1996年總戶數6095戶,18588人。辦事處機關駐工業大道17號。
1997年,下湄橋街道轄下湄橋、工業大道、石馬洞、石頭峽、市紡織廠、化肥廠、麻制品廠、市印機廠、恒輝陶瓷、軸承、床上用品、內衣廠、造紙廠、二四O 療養院 14個居委會,5089戶,19543人,119個居民組。
1998年,下湄橋街道轄下湄橋、工業大道、石馬洞、石頭峽、市棉紡廠、省化工集團總公司郴州分公司、市麻制品廠、市印機廠、市恒輝陶瓷有限公司、市巨興軸承有限公司、市床上用品總廠、市內衣廠、郴州紙業公司、二四O療養院14個居委會,119個居民小組,6344戶,19077人。
1999年,下湄橋街道轄下湄橋、工業大道、石馬洞、石頭峽等4個居委會,119個居民小組,20558人,辦事處機關駐工業大道17號。
2000年11月,下湄橋街道辦事處機關駐地從工業大道17號遷入工業大道31號。轄下湄橋、工業大道、石馬洞、石頭峽4個居民委員會,市棉紡廠、市化肥廠、麻紡廠、床單廠、瓷廠等10個企業居民委員會(即家屬委員會),119個居民小組,8207戶 ,23287人,其中男 11925人,女 11312人。
2001年,下湄橋街道轄下湄橋、工業大道、石馬洞、石頭峽等4個居委會,市紡織廠、省化工集團總公司郴州分公司、市麻制品廠、市印機廠、市恒輝陶瓷有限公司、市巨興軸承有限公司、市床上用品總廠、市內衣廠、郴州紙業公司、二四O療養院
10個企業居民委員會(家居委員會),119個居民小組,8217戶 23388人。
2002年,下湄橋街道轄下湄橋、同輝、金橋、司馬洞、石頭峽、新泉6個社區居委會,119個居民小組,6958戶,18860人
2006年5月,為加強黨的工作,0下湄橋街道委員會正式更名為0下湄橋街道工作委員會,同年10月,轄區內新泉、同輝、金橋3個社區黨的總支委員會更名為黨的委員會,自此0下湄橋街道工作委員會轄區新泉、同輝、金橋三個社區黨委,司馬洞一個社區黨的總支委員會和湘南麻業一個企業黨的總支委員會共兩個黨總支,下湄橋、石頭峽兩個社區黨的支部委員會,其他0黨的支部委員會21個,有0黨員884人。
境內交通發達,107國道、京廣鐵路穿街而過,市場繁榮,商鋪林立,轄區內有郴州職業技術學院,郴州綜合職業中專學校,郴州市第四中學,郴州市第十一完小,市第五人民醫院等教育文化、衛生組織。
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團結和帶領廣大干部職工銳意創新,扎實苦干,以-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著力加快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轉變,強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努力深化體制改革和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狠抓干部作風建設,以打造開放、富裕、誠信、平安、生態的下湄橋街道為主線,“堅持科學發展構建和諧街道”,經受住了2006年的“7.15”、“7.26”兩次有史以來特大洪災的嚴峻考驗,確保了街道經濟發展和轄區穩定。
街道在經濟建設、抗災救災、城市管理、計劃生育、綜合治理、社會事務、項目建設上做了大量富有開拓性的工作,取得了較大成績。經濟建設中心突出,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持續快速增長,2006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60.4萬元,為全年任務的460%,實現民營經濟9.9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4.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73%和168%,實現利稅9052萬元,同比增長78%。規模內工業總產值5250成元,同比增長103.5%,社會固定資產總投資8020萬元,同比增長10.3%,三私稅收完成10.7萬元。招商引資工作成效大,新引進了巨新機械設備、興業礦產品、蘇寧電器郴州有限公司等九家企業,加快了第三產業的發展,顯著增強了街道財稅實力和發展后勁。
城市管理工作成效顯著,街道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整治,大力實施美化、綠化、亮化工程,街道的市容市貌和環境衛生有顯著的改觀,2006年,投資40余萬元,改建了老下湄橋路、小游園路排水溝,配合市場服務中心,重點整治了下湄橋綜合市場臟、亂、差現象,環境保護方面重點整治了郴北儲運公司、郴州旺升金屬礦產品公司、順強物質儲運公司使這幾個掛牌督辦企業做到了達標排放。計生工作上臺階,按照“強基創新保優”的總體思路,提出了“保類進位,爭創全市模范單位”的奮斗目標。深化基礎管理,全面提升優質服務水平,計生協會活動經常,計劃生育達100%。勞動保障工作穩步推進,2006年有25人申請到小額擔保貸款50萬元。勞動保障平臺建設全面完成,優惠政策全面落實。民政低保工作,建立了信息監控和動態管理,做到了轄區居民應保盡保,并開展了一系列扶助-的活動,如愛心捐款捐物活動,成效顯著。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方面,街道與各社區及駐街單位簽訂了綜合治理責任書和禁毒責任狀,建立健全了各種平安創建組織,及時對各社區、各單位進行了重大隱患的排查,對涉軍群體的穩定做了大量工作,確保沒有出現大規模的集訪行動。切實落實了領導責任制,健全了維穩信息員隊伍,擴大了信息收集范圍,加大了信息反饋速度,充分發揮了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通過群防群治、摸排監控、以宣傳教育為主,采取有效措施,較好地維護了一方穩定,確保了一方平安。
全國與下湄橋街道面積相同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