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東坡村現狀
(一)各項基本設施完善。
在黨支部、村委會堅持民主決策、民主管理、重大事務由群眾參與,重大事項和涉農事務定期公開,大大推進了新農村建設工作,先后修通村水泥路,對大街、小巷、戶通路實行了硬化,還投資新建村委辦公樓,移民新村,接通了自來水,并對村空心地點實行了園林式規劃,綠化,美化了村環境。在信息網絡實施方面,戶戶裝上了程控電話,家家按裝了閉路電視。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又投資興建了老年青年婦女活動室,圖書室,籃球場,乒乓球場,還計劃購買一批健身器材,投資興建一處健身娛樂場地,為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農村政策有效落實。
符合政策的老、弱、病、殘等喪失勞動能力的人,通過民政部門給予每人每月發放低保金、面等解決了溫飽問題。2009年繼續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5%以上。
(三)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情況。
2008年,村“兩委”換屆后,青行頭村黨支部狠抓自身建設成一支思想政治過硬、作風扎實、群眾信服的干部隊伍,村黨支部分設了三個黨小組,共有黨員20名,其中女4名,共有兩委成員5名,支書(主任)郭獻中,39歲,高中文化,是位從事農村工作10年之多的村干部,他團結支、村一班人,率領全村黨員、群眾按照縣委“雙學雙爭”的黨建載體,堅持艱苦奮斗,立足自主創新,近10多年一直保持了鄉級“紅旗支部”榮譽,2006年以來,從建立健全黨員培訓教育、黨員管理、黨員服務等長效機制入手,使黨員的素質和村民的文明程度有了明顯的提高。村級青年、婦女、民兵、民調等群團組織機構健全,活動經常而健康向上。
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經調查表明,制約全村經濟發展的瓶頸以及影響農村穩定和持續發展的因素依然很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還有許多的新問題和情況亟待解決。
(一)村財資金缺乏。
東坡村村財收入嚴重不足。隨著農業稅費的減免,村里的財政主要來源是通過出租村中集體所有的十多畝田地及山林所得的租金。每年僅3000—4000元村財收入。然而,通常一個村每年正常村財開支至少要15000元,主要用于村務建設,如扶貧補助、日常接待、道路、水利設施的建設。由于沒有固定的村財收入,許多項目工程無法展開,在一定程度上給村務工作帶來負面影響,削減了村干部投身工作的積極性。
(二)對新農村建設的宣傳力度不夠。
國家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政策和目的,可是新農村建設主體——農民對此卻知之甚少。在新農村建設的這場盛宴上,廣大農民卻成了被動的接受者。農民們普遍聽說過新農村建設,但卻不知道新農村建設的項目內容,更不知道如何進行新農村建設,甚至有人認為為新農村建設就是對農村房屋進行規劃。通過進行問卷調查和走訪,我們發現村干部對新農村建設普遍較為了解而且了解的途徑普遍都是政府的宣傳,而從普通的村民的問卷中我們發現他們對新農村建設的有限的了解主要是自己通過電視和報紙獲得的,從政府方面獲得的信息幾乎為零。從中央到地方對新農村建設的宣傳竟然在最后一環節脫了鉤,在村干部與村民間斷了線。這必然導致中央關于新農村建設的許多政策和內容無法傳達到中國的最基層——農村,從而導致農民對新農村建設的許多政策產生曲解;也必然導致政府在進行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將遇到更多的困難和阻礙,浪費大量的財力和物力。然而面對這樣的現實與后果,許多農民對新農村建設的前景失去了信心。這又如何要求農民們全心全意的支持政府開展新農村建設,政府又如何調動農民們對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呢?
(三)群眾的思想意識落后。地處山區,群眾的科學發展意識不高,“靠天吃飯”的思想嚴重,迷信思想沒完全消除,創業干勁不足,有能力的富裕農戶幫扶奉獻精神不高,對政府存在依賴性強,法制意識淡薄,對政策理解不透,居半知半解群眾較多,執意違反計劃生育政策,妊娠期躲避現象尚有少數發生。
(四)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程度低。農民生活水平參差不齊,經營科技含量不夠高,產業結構單一化,特色產業和生態產品太少,全村群眾靠玉米生產為主要收入來源,增收路子窄,增收難度大。
在走訪過程中我們發現村民們種糧的積極性普遍不高,而且在村里種田的都是五、六十歲的老人。通過與村中老人們交談,老人們告訴我們現在的年輕人連基本的耕作都不懂,怎樣播種如何插秧他們都不清楚。老人們也擔心等他們都老了干不動的時侯是否還有人懂得如何種地。雖然國家這幾年一直強調糧食生產的重要性還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來扶持和鼓勵農民種糧,如免農業稅,糧農直補,農用機械補貼等,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的效果并不十分明顯。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在與村里的年輕人交流時我們了解到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現在的年輕人普遍都覺得下田種地干農活很辛苦很累,認為沒有前途甚至整天下地干活還會被同齡人恥笑自己沒出息,此外許多父母也不愿讓自家的孩子下地種田;二是綜合現有生產資料成本和糧價,種地干活的工價太低;三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找份臨時的工作較容易而且工資待遇也不低。一系列的現實導致近年來從事糧食生產的人員逐漸呈現出“老齡化”現象。
(五)農村勞動力素質普遍偏低。當前,絕大多數農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技能低。在思想上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創新精神;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稍有文化的村民絕大部分外出務工,青壯勞動力素質劇降,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接受新事物、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受到阻礙,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嚴重制約了農民的增收。
(六)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匱乏
在青行頭村調研的期間里,我們發現村上閑適的村民普遍從事一項活動——打麻將,并且很大一部分是農村婦女們。在與村民們的交談中我們了解到他們并非喜愛打麻將或是通過打麻將獲取贏利,僅僅是因為空閑時間沒有其他娛樂活動,只能用過打麻將消磨時光,而不是利用空閑時間進行知識的獲取或者其他精神方面的活動,例如跳舞唱歌等。
(七)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
主要表現為:一是農村黨員老齡化現象嚴重,無法起到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且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年青村民基本是常年外出務工,培養新的年青入黨積極分子和有作為的農村后備干部工作難度加大;二是干部創新意識不強,部分黨員干部工作作風停留于行政式,思想僵化,工作被動;三是帶領群眾致富本領不高,大多農村干部文化素質偏低,又疏于學習,對發展農村經濟能力不強;四是農村干部待遇過低,黨員干部工作積極性沒有得到有效發揮
三、幾點建議。
在認真分析以上問題的基礎上,結合青行頭村情,破解制約青行頭村經濟發展瓶頸,提高生產力,拓寬農民增收路子,改善基礎設施,千方百計提高群眾素質,進一步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和民主管理,促進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為此,建議做到:
(一)加大政府投入,發展財政,進一步改善青行頭村基礎設施條件。將基礎設施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加大對農業、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改善全村生產、生活條件。繼續抓緊抓好村道硬化工程,解決群眾行路和開車的問題;積極推進水利設施、農村人畜安全飲水工程等方面的項目建設。同時因地制宜開發項目,招商引資,進行產業扶持。盤活集體資產,拓寬收入渠道,增加村集體收入。同時,規范村財管理,對村財的使用及重大事項的開支情況在村部村務公開欄上進行公開,讓群眾及時方便的了解村務和村財使用情況,增加透明度,消除隱患,可以增強群眾對村兩委的信任。
(二)結合實際,科學規劃,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和轉換生產模式,提高家產品竟爭力。發動群眾進行小麻子種植、加工,樹立青行頭山里紅品牌意識,提高市場竟爭力;積極推廣種植抗病能力強,高產、優良、有一定市場競爭力的優質水果品種,對達到老的品種逐步淘汰,引導農戶逐步更新調整老化果園,新的品種不斷替換的良性循環的生產模式,從而形成農業效益的穩步增長。對一些種植大戶,引向建立優質、高產示范基地,起以點帶面作用輻射全村。
(三)注重生產生活技能培訓教育培訓工作。充分利用遠程教育平臺,大力推行村民培訓教育,特別是對具有初中、高中畢業,年齡在45歲以下的青壯勞力,提高村民生產生活技能,使農村青壯勞力、返鄉農民工就地能再就業和創業。一方面突出當前的農業工作重點,抓好農產品生產與安全,對自然生態農業新技術、優質玉米、核桃發展對策內容的培訓工作;另一方面培訓對象和地點有新突破,培訓對象新增加村級技術骨干、科技示范戶和專業種植大戶,在農業基地或示范地進行現場培訓操作。
(四)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按照“分類指導,重點推進,逐步發展”原則進行規劃,先選擇條件好、有特色的農戶進行試點,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發動做好以“三清”(清垃圾、清污水、清路障)、“四化”(院落凈化、道路硬化、村莊綠化、街道亮化)、“五改”(改水、改廚、改院、改廁、改圈)為內容的村容村貌整治和道路整修活動,努力建設成村莊環境優美、人居環境舒適的美好家園,引導農民提倡科學健康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向上的社會新風尚。
(五)繼承與發揚并重,促進鄉風文明建設。鄉風文明建設,通過定標準、樹典型,加強監督,獎懲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鄉風文明的評比獎勵機制;文化活動要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建立農民自辦文化扶持基金,引導農民發展特色民俗文化;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利用廣播、電視、報紙、宣傳隊、文藝演出隊、科技宣傳隊等各種形式送文藝下村,加強先進文化在農村的傳播速度和覆蓋范圍,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鹿坡村落地生根;繼承并發揚農村自身所擁有的文明傳統,提倡尊老愛幼、妯娌和睦、鄰里團結、不打架不罵人、愛護公物、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等良好鄉風民俗。
(六)加快促進農村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加快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增加教育投入,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增加農民受教育的機會建立城鄉教師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素質。建立起政府出大頭的農村基本醫療體系,鞏固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讓農民真正看得起病。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完善農村社會救濟制度,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
(七)加強村黨組織建設。培養發展黨員,不斷壯大黨的隊伍,加強對農村黨員管理,健全組織生活,充分發揮農村黨員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先鋒模范作用。注意激發農村黨員的政治熱情,轉化為履崗盡責、服務群眾、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工作動力,最大限度地發揮黨員自身的特長和潛能,使他們在帶頭致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鄉村繁榮和諧中發揮作用。引導農民積極參加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活動,完善“一事一議”、村務公開、民主監督等制度,保障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
全國與東坡村同名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