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島即墨市通濟街道小李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0282003 | 身份證前6位:370282 |
長途區號:0532 | 郵政編碼:266000 |
隸屬政區:通濟街道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B | |
小李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小李村
村莊由來 清同治《即墨縣志》記載,明、清即墨至萊州府驛郵路上縣境內七個驛鋪,第一個即借用李村之名的“李村”鋪,在其附圖中則稱作“小里村”證明此村原稱李村或里村,右為馬當時即墨縣十三御集之一的李村〈今李滄區駐地〉區別,改稱小李村或里村,居傳說此村有一李人家居住,住在現“燕家溝”北埔嶺下軼,當系以姓氏命村。
政區人口 始建于明朝乾隆年,村莊主要有四個姓氏,其中董姓96戶,付姓73戶,梁姓45戶,周姓38戶。
位于市府和辦事處東北部,距市府駐地二公里,辦事處駐地四公里,東鄰棗梳村,北與高家莊村交界,西馬李家營接壤,南與市府和和平區相連,全村位置處于交通發達,地理位置優越是招商引資的良好寶地,村內主要街道、路面實了硬化,路兩邊綠化,美化,亮化,達到縣級標準,衛生條件達到了青島市級標準,真正文明管理的良好環境。
2001年,全村常住戶685戶,總人口2102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有董、傅、周、梁、劉、陳、李、張、楊、林等四十多姓,均為漢族。
經濟發展 小李村的發展,得益于改革開放和“兩個文明”建設,優美的村貌和村容,四通八達的交通環境,良好穩定的社會治安秩序,得到了眾多投資者的好感和青睞,也使該村成為居住、投資開發建設的黃金寶地,自1999年來該村連續被即墨市委、市政府評委“三級強村”、“文明村莊”被辦事處連續評為《先進黨支部》、《模范村委會》、《雙文明村莊》。
人民生活,解放前,全村沒有一所診所,村民每年每人均占有糧食不足100公斤,收入不足20元,1979年人均占有糧食195公斤,年收入180元,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隨著經濟的發展,村民的住房條件,逐步的改善,提高,人民向高檔次、高條件發展,建國前,村民的住房多為土、草屋結構,人均住房面積不足5平方米,自1979年來,村民的住房普遍改磚石混結構,人均住房面積9平方米,1989年該村開始規劃建設村民住宅樓區,1989年至2002年,全村百分之百的民居住新房,住房全部是磚混結構,實用城鎮規劃有105戶村民擁有樓房,全村擁有車輛55輛,機動車輛56輛,人均年存款在1000元,全村有電話560部,電視機650臺。
社會事業 2000年,投資68萬元一期工程,修建了村級路1.2萬㎡,擴建了村級工業廠房引進了印刷廠,布料廠,扳金廠,總占地面積50畝,電路進了整修,建了村級路燈照明。
2001年,投資30萬元,建了315KW變壓器,改進了工業用電,使工業用電達到了足夠使用,投資60萬元,村二期工程,修建村級路9000㎡,擴建廠房占地60畝,其中有“精密鑄造廠”“織布廠”“彩印廠”“布料廠”為了使本村更進一步開拓發展,村兩委決定再次投資35萬元,建了第三臺315KW變壓器,在村前建起了有知名度、高智商的廣告牌一座,為了村民和投資商的方便之門,村投資22萬元建立了百年之后的“機井”“水塔”使村民商業用水,為村的面貌,建立了文明,美化了村容,路兩旁建立花壇,路燈,美化了環境。
社會福利 自1995年起村委每年出資10萬元,為村民交納“三提五統”為獨生子交納保險金出資1.3萬元,直到14歲,每年“老人節”給60歲以上老人發生活補貼,發放物品。
老年人活動量,組織了老年人“門球隊”參加了辦事處,市的多次比賽,前多次獲獎,相棋老年大學學習班,參加人員20余名。
五保戶的照顧,特困戶的關懷,每年排人到家親問親看,解決實際困難,保證了他們安心生活,解決了他們的后顧之憂。
全國與小李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