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龍游縣位于浙江省中西部,東毗金華市、蘭溪市,南鄰遂昌縣,西接衢江區,北交建德市。地理坐標為:北緯28°44′-29°17′,東經119°02′-119°20′;中心:北緯29°02′,東經119°10′。境內河流屬錢塘江水系,主干流衢江自西向東橫貫中部。山脈沿金衢盆地南北兩側分布,丘陵及平原區占72.9%。 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
縣人民政府駐龍洲街道太平西路2號,郵編:324400。代碼:330825。區號:0570。
龍游縣地處浙江省中西部,縣域總面積1138.72平方千米。轄6鎮7鄉2街道。
龍游是浙江東、中部地區連接江西、安徽和福建三省的重要交通樞紐,素有"四省通衢匯龍游"之稱。浙贛電氣化鐵路、320國道、46省道、50省道縱橫交錯,杭金衢高速、龍麗高速、杭新景三條高速公路在龍游交匯,建有全省縣級城市中第一條城市環線,交通區位優勢正日益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優勢。
龍游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建有"姑篾"古國,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縣歷史,是浙江省歷史上最早建縣的13個縣之一。源遠流長的歷史,留下了豐厚的文化積淀,境內有國家、省、市三級文物保護單位100多處。龍游英才輩出,素有"儒風甲于一郡"之譽。龍游民間很早就有比較濃厚的經商意識,龍游商幫曾是明清時期全國十大商幫之一,是唯一以縣域命名的商幫,有"遍地龍游"之美譽。
堅持"城、景、文、游"四位一體發展,高起點規劃,高品位建設,高質量管理,著力打造最佳人居環境品牌。目前,龍游中等城市基礎性框架已初步形成,建成區面積11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0萬。同時以打造"平安龍游"、"和諧龍游"為目標,積極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努力改善群眾生活環境,推進市民文明素質提升,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先后榮獲省級文明縣城、省級衛生縣城、省級教育強縣、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中國十大商幫投資推薦城市、全國最具投資潛力百強中小城市等稱號。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龍游縣地處浙江省西部金衢盆地, 總面積1138.72平方公里。境內山脈、丘陵、平原、河流兼具。南仙霞嶺余脈,北千里崗余脈,中部金衡盆地,衢江自西往東橫貫中部,流程28公里。地形南、北高,中部低,呈馬鞍形。最高點縣西南茅山坑,海拔1442米。最低點縣東下童村,海拔33米。
氣候特點
龍游縣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具有明顯的盆地特征,光照、氣溫、降雨、溫度濕度等氣象因子都有明顯的變化,其特點是:溫度適中、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旱澇明顯。垂直差異明顯,春早秋短,夏冬長,春夏“雨勢同步”。冬秋“光溫互補”,氣候條件比較優越。根據龍游縣氣象局的資料統計,年平均氣溫 17.1℃,最熱月的平均氣溫28.8℃,最冷月平均溫度5.0℃,極端最高氣溫41.0℃,極端最低氣溫為-11.4℃。全年無霜期為257天。≥10℃的活動積溫5441℃。年平均降雨量1602.6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79%。全年日照數為1761.9小時,總輻射量110千卡/平方厘米。
水文狀況
衢江、靈山江穿城而過,衢江船廠沙洲、石窟沙洲靜臥縣城東西。
土壤類型
境內巖性復雜。地貌類型多種,加開發歷史悠久,形成土壤類型多樣。據1984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總面積1474123畝。分5土類,12亞類,43土屬,106土種。其中紅壤類796402畝,占總土壤面積54.03%;黃壤類123854畝,占8.40%;巖性土85442畝,占5.80%;潮土38986畝,占2.64%;水稻土429439畝,占29.13%。
全縣土壤以紅壤為主,分布具有明顯的垂直地帶性,其分布規律大體上是:海拔 600-650米以上的低中山基本上是黃壤,600-65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大部分是紅壤,海拔100米以下的河谷平源是潮土和水稻田。
自然資源
森林植被:該縣在森林植被分區上屬中亞熱帶東部常綠闊葉林亞帶。由于南北光熱條件不同,又分為兩個植被區。即北部的浙皖山丘青崗、苦櫧植被區和南部的浙閩山丘甜櫧、木荷植被區。由于人類活動的干擾,進行演替明顯加劇,天然闊葉林呈現次生狀態,主要植被類型大體有 9種。
野生動物:該縣近幾年來對野生動物資源狀況作過專門調查,據 1989年動物協會副理事長諸葛教授率領的考察小組來該縣考察的材料記載,發現有經濟價值的野生動物主要有35種(獸類31種,禽類4種),其中被國家列為一級保護的有老虎、黑麂、花山雞三種;屬二級保護的有穿山甲、大、小靈貓、獐、蘇門羚、白烏等6種,另外還有多種一般保護動物。
歷史沿革
龍游歷史悠久,商周時建有姑蔑古國,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滅楚,于姑篾之地設太末縣,隸會稽郡,為龍游建縣之始。
唐貞觀八年(634)更名龍丘縣。 五代吳越寶正六年(931),吳越王錢鏐以“丘”與“墓”近義不吉, 又據縣邑丘陵起伏如游龍狀,遂改龍丘為龍游。
宋宣和三年(1121),因有詔諱“龍”字,改名盈川縣。紹興元年(1131)復稱龍游。元時隸屬江浙行省衢州路。朱元璋攻占衢州后,改衢州路為龍游府,仍置縣。丙午年(1366)改龍游府為衢州府,縣如舊。清沿明制。
民國2年(1913)龍游縣直屬于省;3~15年(1914~1926)屬金華道;16~21年(1927~1932)又直屬于省。 1949年5月6日,龍游縣城解放,5月12日成立龍游市人民政府,6月8日改為龍游縣人民政府。1959年12月底,龍游縣撤銷并入衢縣。1962年復制,1973年撤縣。
1983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恢復龍游縣建制,屬金華地區。1985年5月,金華地區撤銷,分設金華、衢州為省轄市, 實行市管縣體制,龍游縣歸屬衢州市領轄,縣境面積1138.72平方公里。1997年,轄9鎮、12鄉,總人口39.9167萬人。
歷史事件
龍游保衛戰
龍游保衛戰是太平軍與清軍最重要的一場殊死戰斗。
1861年5月,太平軍侍王李世賢等由江西玉山經白沙關進軍浙江,占領常山、江山后,很快攻克龍游,直取金華。9月下旬,忠王李秀成也從江西揮師入浙,參與進取浙江的戰斗。太平軍分頭出擊,很快控制了整個浙江的局勢,衢州清軍惶惶不可終日。
1862年1月15日,新任浙江巡撫左宗棠指揮湘軍從皖南進入開化縣境,開始在浙西進行軍事反撲。3月上旬,李世賢指揮太平軍分兩路迎擊,北路由遂安西攻開化,南路自金華、龍游,西進衢州全旺、大洲一帶。又分兵從衢州西部進據常山招賢,切斷衢州和江山、常山之間的交通。4月上旬,李世賢并以主力從江山大陳、雙塔底插入江山南境,直撲防守峽口的閩軍總兵曾元福部。左宗棠以“此處有關大局”,急從常山派湘軍將領、衢州知府劉典率軍南下,與江山李元度合力“會剿”,在石門、花園崗被太平軍擊退。4月16日,左宗棠親率所部三路猛攻石門、花園崗。太平軍據壘堅守,憑墻發炮。清軍“攀壘者墜壕,入壘者斫死,斃千人,不敢再進”。4月19日,太平軍又在石門前面五家嶺小丘筑壘7座,迎戰清軍。因軍糧不濟,于4月23日夜間撤離石門、花園崗,經長臺敖村東返衢州、龍游。龍游地處金、衢之間,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清軍要沿衢江東下,非先奪取龍游不可。左宗棠把龍游的太平軍看作“如骨在喉,非探取之不快”。他首次進攻龍游時,命總兵劉培元軍駐扎在龍游城西十里的龜塘山,派其副將率四營人馬助戰;又調江西道員屈蟠、王德榜兩軍屯扼全旺,作劉培元后援;自己親率清兵進駐距城十里的潭石望(團石灣),策應兩路。氣勢洶洶,妄圖一舉拿下龍游城。
清軍幾番向龍游發起進攻,都被太平軍擊退。為了救援龍游,侍王李世賢也集結各路太平軍數萬人,在龍游西門和北門列營數十里,與清軍對壘。太平軍英勇善戰,頻頻出擊,左宗棠軍也盡全力,兩軍相持不下。左宗棠不得不承認太平軍“死守城壘”、“堅不可拔”,而清軍“逼攻愈猛、傷亡愈多”。
后來天京軍事吃緊,天王洪秀全飛詔李世賢回援。10月中旬,李世賢率精銳部隊7萬多人馳回天京,浙西太平軍力量大大削弱。這時,又有羅埠守將李世祥叛變投敵,致使羅埠、湖鎮同日陷落。太平軍失去了龍游、湯溪之間的戰略據點,不得不停止進攻,回師守城。11月,左宗棠親自督戰,在龍游城西和城南兩門外開掘長壕,引水灌城;又在東門寶塔嶺建筑營壘,居高臨下,不斷向太平軍進攻。太平軍頑強戰斗,龍游城屹立不動。直至1863年1月,湯溪主將李尚揚被叛徒出賣,中計被俘,湯溪陷落,龍游孤城難守,3月1日守將陳廷香、李國群撤離龍游,堅持了8個月的龍游保衛戰,才告結束。
太平-戰浙西,揮戈常山、開化,四戰江山,數圍衢州,久戰龍游,前后四五年,使清兵顧此失彼,處處挨打,浙西各縣的地主團練,聞風喪膽。
歷史名人
龍游文人勤奮好學,學有成就者多。南朝徐伯珍。箬葉學書,淹通經史。唐詩人徐安貞,官至中書侍郎。宋狀元劉章、汪應辰,相余端禮,端明殿學士馬天駿。宋末元初民間天文學家趙友欽,著有《革象新書》傳世。明藏書家胡榮、童現,佛教大東傳燈。現代有書畫家、方志學家余紹宋,中國0優秀黨員、著名學者華崗,創立河流泥沙學領域“何氏公式”著名水利專家何之泰等。人杰地靈,古代著名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唐代著名詩人楊炯、舜宋抗金名將宗澤曾任縣宰。加之山水售秀,顧況、孟郊、李商隱、羅隱、陸游、楊萬里、徐渭、郁達夫等歷代著名詩人為之傾倒,留下耕耘之作。
余紹宋
余紹宋(1883-1949),浙江龍游縣人。號越園、樾園、別署寒柯,民國元年,余紹宋-僉事、參事,同時任國立法政大學教授、國立藝術專門學校校長、國立師范大學教授。在段祺瑞時期任-政務次長。后絕意政壇,精研金石書畫,撰輯書畫理論著作,修訂方志。為近代著名的史學家、鑒賞家、書畫家和法學家。
對于余紹宋不少人了解并不多,作為一個文人他在近代美術上的地位也比較獨特。明清以后的畫學著作汗牛充棟,而余氏的《書畫書錄解題》則為近代書畫批評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
余紹宋曾祖余鏡波游宦嶺南,曾為廣東連州知州,祖父余福溥曾任江西特用知府,父親余延椿曾任龍游鳳梧書院院長,三代皆能書畫。余氏五歲即能識字,七歲入家塾讀書,十三歲進鳳梧書院,十六歲為諸生。其間余氏精讀章學誠《文史通義》,知曉方志乃功侔國史之寶,這對其日后在畫史和方志上所作的貢獻無不影響。此后于史學攻之愈堅,至十九歲,已成讀書札記十余冊。二十歲任龍游新學堂堂長,二十四歲時與馬敘倫同赴日本政法大學留學。
余紹宋學成自日本還,他仍不忘治史。1921年龍游縣設修志局,聘其為總纂,余欣然領命。將各家方志詳加對比,擇優用之,對不符科學、不符史實加以剔去。旁征博引,認真取舍,一部一百幾十萬字的《龍游縣志》幾易其稿,僅用三、四年時間告成。梁啟超因而贊譽越園之治學也,實事求是,無征不信,純采科學家最嚴正之態度。剖析力極敏,組織力極強,故能駕馭其所得之正確資料,若金在爐惟所鑄焉。"
《龍游縣志》告成,余紹宋又開始著手編撰《浙江通志》。余氏所編撰的《龍游縣志》和《浙江通志》與以前的舊志相比,其特點一為科學性,余氏自云"求之科學,全無左驗……其余事涉怪誕或迷信者,悉刪之。"其二為因時制宜,余氏認為:"蓋今日修志,應求其有裨于實用。"余氏潛心于方志,對于他旁及畫學研究不無益處。其積年累月治史的嚴謹作風,使其《書畫書錄題解》能窮察精微而批評得失。
余紹宋因勤治方志而有著廣博深厚的歷史知識,本人又兼善于書畫,這使得他無論從歷史的角度還是藝術的角度,都顯得游刃有余。正因為如此,余氏的畫學著作即使今天看來仍具價值。林志均在《書畫書錄題解》序言中指出此書具有四個特點,①正體列②辯疏舛③重考證④存珍目,并認為此書:"所為題解,言必己出,博輯而精思,絕不為蹈襲之語"。其青年時所養成的讀書札記習慣對于此書的風格形成,實有莫大的影響。
余紹宋家藏書畫甚為豐厚,家有其曾祖余鏡波《藏拙軒珍賞目》,雖然至余紹宋,已是留存不逮十一,但也頗可觀。1928年《東南日報》社聘他主編該報副刊《金石書畫》,余紹宋此時因時局混亂,業已辭官歸隱,但對此事頗感興趣。親自寫發刊詞,并將自己所藏的字畫制版刊出,同時還自己撰寫文章。因而《金石書畫》在當時影響甚大。為表示辦刊嚴謹,余氏還定下了刊例。諸如:習見之金石,尋常之書畫,不錄;有關于書畫之著錄,非稿本或有刊本流傳而甚多者,不錄等等,凡計十條。可見余氏治學從不茍且馬虎。
由余氏治學而及余氏書畫。余紹宋習畫遲在三十歲,從北京畫家湯滌。湯滌擅畫梅竹,尤長與松,湯之曾祖為清代著名畫家湯貽汾。余紹宋也善寫木石松竹,可能因其治學嚴謹,所作畫幅雖是梅竹之類,倒也神明規矩。據說當時日本皇太后,裕仁之母,花費重金購得余氏風、雨、雪、月,四幅墨竹。余氏在贈給當時浙江省民政廳長阮毅成的《春柳圖》中體會道:"我用章草的筆法畫竹,最得意的是畫風竹與雨竹。而畫柳則比畫竹要難得多。因柳枝竹葉,須繪出其下垂姿態。我這一幅春柳,全用白描法,搖曳生姿,婀娜之中兼具剛健。"余紹宋從治史而到繪畫,其認真嚴謹態度的延續,無疑反映了其一貫人品。
余紹宋的國學根底十分深厚,其愛作舊詩,詩風通俗平易,常在作品上詩畫并舉。就事實而言,余紹宋的繪畫成就在當時并不突出。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第一身份并不是畫家,而是治史家,是文人。繪畫對他而言只是修身養性,只是從政之后的余事。余氏也并不象張大千或徐悲鴻那樣去刻意追求畫藝的進步,這使得我們明白了他為什么直至三十歲才開始習畫。但是他的畫作卻別具另一番風韻,比之張大千或徐悲鴻更具文人氣質。
余紹宋著作:《書畫書錄題解》、《畫法要錄》、《畫法要錄二編》、《中國畫學源流概況》、《寒柯堂集》、《續修四庫全書藝術類提要》、《龍游縣志》、《浙江通志》。
龍游文化
民國前期文學創作詳情無考。40年代初期,余紹宋《寒柯黨詩》、 《宋詩集聯》印行。縣民眾教育館編有《龍游民教》,岑風藝社編有《岑風》油印文藝刊物。鄢紹良、方牧新詩創作活躍,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詩集《黎明的呼喚》中分別選有他們詩作各一首。鄢紹良筆名畸田、司馬群兵等,寫有大量進步詩歌,在當時東南文壇有影響。
1948年方牧編過名《文學導報》的文學性小報。建國后,文學創作日趨活躍,50年代初先后在《浙江文藝》、《浙江日報》、《萌芽》、《俱樂部》、《北京文藝》、《長江文藝》、《東海》、《中國青年》等省級以上報刊發表小說4篇,詩歌2首,民間故事1個、劇本2個。
60年代,鄢紹良劇本《飛雪迎春》獲省會演獎,發表于《浙江日報》。“0”后,文學創作進入新發展時期,創作隊伍初步形成,在《東海》、《苗嶺》、《浙江日報》、《中國青年報》、《當代詩歌》、《民間文學》、《滇池》等省級以上報刊發表的小說、散文、詩歌、民間故事等文學作品百篇以上。現省作家協會會員1 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2人。
舊志中多有畫家記載,如祝次仲、勞景賢、姜載、余可大、余恩鐒、余福博等,自宋以降代有名家。民國時期,余紹宋海內外著名書畫家、書畫理論家,唐作沛、吳南章、勞泰來也各有所長,時稱龍游“四畫家”。抗戰期間余紹宋避居休塵,“四畫家”過從甚密,在他們倡導下,一時去上海美專求學者10余人,畫壇新秀頗多。1944年5月20日,縣內舉行首次版畫展覽。建國后,文藝創作仍以美術創作最活躍。“0”前,參加省以上展出美術作品10人次以上。洪瑞還撰《王冕》、《張書腳等畫家傳記出版。80年代后,創作展覽連年不斷,省級以上展出美術作品百件左右,洪瑞、朱秉衡、杜如望分別于杭州、廣州、衢州舉辦個人畫展。還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余紹宋書畫遺作展。現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人,省美術家協會會員5人。 刺繡、剪紙、木雕、磚雕、竹編等民間工藝美術源遠流長, 應用廣泛。精湛的古建筑磚雕裝飾為人推重。1972年起,工藝竹編成重要出口產品。
舊時,畫家多書畫并檀,舊志載有余勵、余嵩、余長泰等專以書法見長者。民國期間,傅振聲、方鑒庵書法為縣人推崇,店號牌匾大多出二人之手。近年,書法作品參加省以上展出、獲獎10余件。現省書法家協會會員2人。
龍游文化遺產豐富。境內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多處,出土文物不乏珍品,其中二級文物18件,三級文物百余件。古建筑尤明清時代民居保存完整為江南罕見,宋明兩代的磚塔原有9座,今存8座。紹衣堂、舍利塔、橫山塔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游有多種地方戲劇流行,名伶輩出,是婆劇重要發源地。民間舞蹈盛行龍舞、獅舞、采茶燈、馬燈、踩等。50年代初,下庫泥望見陳龍曾與奉化布龍組合,上京演出,‘名噪一時。民風淳樸,以艱苦創業著稱。農民勤于耕作,治無隙地。行商不辭艱辛,“挾資以出守為恒業,即-滇蜀萬里視若比舍”〔《萬歷龍游縣志》〕。
風土人情
沐塵畬族婚嫁
男女青年自由戀愛(過去由大人作主)確定后,要選擇吉日良辰娶親(一般是男婚女嫁)。
1、女方婚嫁
娶親當天,男方到女方娶親。有媒人、親家、赤郎二人(當門赤郎和赤郎子)、二位青年姑娘(接新娘)、抬花轎四人。赤郎用小籮筐挑上定新時禮單上規定的禮物:豬肉、雞、魚、香火禮——蹄胖、蠟燭、糖果、鞭炮、香煙、面條2—4斤、甘蔗兩根、布料一塊(叫老鼠尾,給新娘母親的)等等。當娶親人員快到新娘家時,以放鞭炮表示娶新人員即到,女方家也放鞭炮接到。
攔門:當男方娶親人員要進新娘家門時,女方男、女青年將大門半爿關上,不讓進去,唱著攔門山歌:“赤郎擔擔門前站,攔門都是我十娌,一雙紅包拿我手,紅包拿來就開你。大門好開又不開,香煙、喜糖要拿來,香煙、喜糖拿我手,糖、煙拿來就來開。紅包一雙又一雙,紅包還有五代雄,五代紅包拿我手,紅包拿齊開大門。”男方將準備好的紅包糖果、香煙一一送上,最后送上五個捆在一起的紅包(稱五代雄),方才打開大門,讓娶親人員進屋。
捉蚧(稱捉青蛙):女方青少年端上溫水讓娶親人員洗臉,每人洗完臉之后,面布橫攤在臉盤上,放上一個紅包。
交禮:媒人和親家向女方父親、娘舅等嫡親一一點清交代禮單規定的禮物,少一件或減少數量必須由親家補足。
借(钅隹又):女方姑娘把廚房一切用具都收藏起來,由男方當門赤郎向東家借用,借用具時赤郎要念借(钅隹又)口白,“上位親家親家母、祖公祖婆、伯公伯婆、叔公叔婆、阿姨舅母、隔壁鄰舍,借你四四方方一堵墻(灶頭),借你龍壙兩口(鐵鍋),鍋蓋一對。借你阿姨、舅母一樣好寶貝,火刀火石(火柴或打火機)借出來,借你金水桿、銀水缸,金桿流-缸裝,……感謝阿姨舅母幫我忙,早煮早吃,新郎新娘早拜堂。”
赤郎挑水:女方備好粽衣、笠帽讓赤郎子穿戴上,由青年姑娘陪同赤郎子挑水,待赤郎水挑到一定路程后,姑娘故意把泥沙丟在水桶內,水不干凈,拖赤郎重新挑過。截赤郎反復多次增強了度親的熱鬧場面。 催親:宴請酒席酒菜上席一半左右,親家用小鞭炮催親三次(催親是催新娘早出娘門早上轎),第一次在門外放鞭炮,第二次在中堂放至門外,第三次從新娘房間放到門外。媒人和親家每放一次鞭炮,都得到理事面前作輯(意思請理事早料理新娘出娘門)。
娘哭嫁:理事(女方照料新娘出嫁做一些具體事務的人)把米篩放在中堂地上,篩內墊上紅紙,放上鏡子一面、尺一把、剪刀一把,由娘舅把新娘抱到米篩上,理事站在新娘旁邊,父母親、哥嫂、姐妹及嫡親站在周圍。首先,娘拉著新娘的手,邊唱山歌邊哭嫁,“今哺女嫁娘心痛,小時睡在娘床中,小時帶女不得大,大來總要結成雙。今哺嫁女娘心愁,小時跟娘睡一頭,小時帶女未自在,大來又嫁遠遙遙。做人媳婦莫嘴多,莫來無亂多嚕嗦,講好講壞都要想,家里有活要多做。做人媳婦要真心,禮貌待人頂要緊,妯娌伯母都和好,家里團結一條心。”然后,由理事點撥,讓新娘叫父母、娘舅、哥嫂、姐妹、嫡親到她家去玩,叫到一個給新娘一個紅包。(以示祝賀)
新娘上轎:由娘舅把新娘抱到轎上,起抬時新娘在門外滾出兩紅雞蛋,以示離開娘家。媒人和親家要一一向新娘的父母親、祖父母、伯父母、叔父母、哥嫂、姐妹等嫡親感謝、告別。 接大舅:新娘花轎抬出后,媒人和親家接大舅一同到男方赴宴,并將大舅裝好的糕餅包、香煙、紅包袋子幫助拎去,交給男方理客人員。
2、男方婚禮
新娘抬到路上,遇上有人攔路討喜糖,媒人或親家必須好事成雙分糖、分煙給所有人。(攔路山歌略)
新娘花轎將要抬到新郎家時,雙方放鞭炮接到。
喝紅糖茶:花轎抬進夫家,剛到門邊,新娘滾進兩紅雞蛋(表示新娘從娘家嫁到夫家),然后,由男方理事端上紅糖茶給新娘喝,便唱山歌,“新娘扮好上轎來,扛轎郎子扛過來,扛轎郎子扛到了,花轎小心息下來。花轎小心息下來,紅糖泡茶就端來,糖茶端來新娘食,食了糖茶下轎來。食了糖茶到廳堂,新郎扮好等拜堂,堂若拜好等傳代,蔴布袋子攤下來。蔴布袋子攤下來,代代傳到郎房內,代代傳到新郎房,新娘結子千萬歲”。
理事請新娘下轎,扶著新娘站在中廳,另一個理事陪新郎到中廳,舉行拜堂儀式。 (現在形式是新娘到夫家,未進門由理事扶著新娘坐在板凳上換上夫家的新鞋,再進門舉行拜堂。拜堂時,男方父母親及女方大舅均回避)
傳代:童男童女端上蠟燭火,照新郎新娘傳代,兩個理事把蔴袋鋪在地上,讓新娘新郎踩上進房,幾只蔴袋輪換使用,一直慢行到床邊。新娘新郎雙雙站立床邊,理事端上煮好的兩個雞蛋,給新娘新郎各人吃一口(表示同吃同住)。
敬酒:當宴請到一定時候,新娘新郎雙雙向客人敬酒二蠱。(意思一是向客人見面,二是表示謝意)
-:宴請下席后,一般待客人稍退,碗盞收好,再由兩個理事請男方父母、祖父母站在中廳,新娘、新郎站在下邊,向長輩微笑鞠躬作輯(表示孝敬長輩),然后由理事將新娘新郎送入洞房,關上房門,從房邊放小鞭炮到門外。
送鞋:第二天早晨新娘給在場的客人泡上一杯白糖茶,對夫家的父母各敬上一雙新鞋(以示新媳婦精明手巧),同時,父母親各以紅包還禮。
送大舅:新郎與新娘一同到娘家回門,先由新郎送大舅先走一步,直送到待大舅給紅包后,新郎才回家與新娘一同到娘家回門。
龍游畬鄉風情
男不肩水,女不扶犁:畬族大多居住山區,種植水稻、番薯為主,兼林業、茶葉、狩獵。畬族女子無纏足的習俗,和男子一樣下田上山。但俗例男子不挑水,不種菜;女子不扶犁不踩耙。現已無此講究。
牛三旦:小牛生下第三天,牛主要辦酒宴請本家、村鄰,分麻核給全村小孩。這天母牛要吃紅糖拌米飯,喝混有雞蛋、紅糖的黃酒。比俗今已消失。
花邊衣:女子服裝領、袖、右襟、褲管鑲花邊,衣袖、褲管大而短。新娘用手鐲、項圈、耳環等銀飾品,戴形似犬頭帽子。男子穿對襟衣、大管直筒褲。婚禮上腰系新娘親手織彩帶。不論男女,都用藍布綁腿。現穿民族服裝的已不多。
嘗新米:新谷上場,要請長輩嘗新。由年紀最大者吃第一口新米飯,用筷子把碗里米飯挑一點桌上,以示年年有余,然后大家入席共餐。在此前,不準將新收稻谷置口中,甚至不得用嘴唇接觸。開鐮時,要割幾株稻頭、稻稈飼牛,讓牛嘗新。此俗今尚有。
草案:過去大多住茅鋪,筑泥為墻,蓋稻草、茅草,稱“草案”。分三間,中堂屋,靠墻處擺0香案;右廚房;左臥室。臥室上部用竹為筋,抹泥巴成泥樓,稱有泥樓臥室為“土庫”。現已無住草案者。
火爐塘:灶門前挖一長坑,叫火爐塘,供烤火用,大/J艦家庭人口和社交需要定。天寒時待客、吃飯、對歌都圍坐火爐塘,故對來客要待其進廚房才致禮。除夕,要將一塊燒著的大柴根埋火爐塘熱灰中過夜,叫“煮過年豬”,柴根余火不能熄。此俗今廢。
祖擔:系兩只竹箱,1只裝本支始祖香爐、神器,另1只裝布質彩繪“祖圖”1套;圖長20余米,寬0.5米,繪畬族歷史連環回20多幅。祖擔為族中公有,不得私占。舉行祭祀儀式時必掛祖圖。
同姓通婚:畬族舊時不與異族通婚,內部凡同姓不同支者即可通婚;現在同支者在五代后也可結婚。男子入贅在意族不受歧視.舊時除童養媳外,還有“童養子”。民國時當地漢人偶有娶畬女為妻的,以女嫁畬民則無,現時通婚已不存禁忌。
對歌:節日、喜慶場合徹夜歡唱,對歌系禮儀活動組成部分。嫁女,聘請女歌手與男方派來“赤郎”對唱,有勸酒歌、嫁女歌、姻緣歌等。若來善歌客人,襯里和來客性別不同之青年要來對歌。對歌前,大家要湊點錢給客人中的歌手,主人以夜點心招待大家。對歌內容有固定的歷史歌、故事歌等,也有用于互相詰難的傳統對答歌曲,更多即興編唱的。勞動、外出途中青年男女也對歌,隨編隨唱,稱‘唱山歌。,有因此相愛的。祭祖、做功德要唱歌,內形有定例,但只唱不對。現在畬族人仍喜唱歌,但對歌在青年中已不流行。
秘語:對來作客的同民族陌生人,要用秘語考察;如問”一行毛竹打幾來(一根毛竹剖幾片)?”來客姓藍,就應答“六來“.如姓雷、姓鐘.就回答“五來”。來客能對答,就待為上賓。外出者要學會秘語,并嚴守秘密:現在有些老者尚懂一些秘語。
問口餅:媒人去女方做媒,帶去糕點兩包叫“問口餅”。女方收下一包,表示愿意考慮這門親事;女方到男方相親后退回問口餅,就表示不同意這門親事;未將問口拼退回,就基本定局了。此俗今存
全國與龍游縣面積相同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