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金山村地處鄞東南山岳地帶,又稱錢家山村,今屬寧波市鄞州區橫溪鎮管轄。距寧波市5公里,離鎮政府所在地14公里。出寧波城東,沿寧橫公路過東錢湖畔經橫上梅嶺盤山公路可達村內。村境東西長約1.4公里,南北寬約1.65公里,村域總面積2.3平方公里。村東鄰月宮山,南毗芝山,西界俞家山,西北與吳家山相接。我金山村既居“五山頭”之中,亦處“五山頭”之巔。村落坐山主峰大崗頭,海拔580米,屬天臺山系,是鄞東南區為數不多的高峰之上。因山中滲出的地下水呈現鐵銹狀,古人認為有金(后經勘探是錦鐵礦),又因與奉化銀山崗遙相對峙,故又稱金山崗。亦因此解放后金山村的行政村名為金山村。村莊東、北、西三面環山,南隔梅溪峽谷與大梅山、石梅崗相望。村落呈鳳之形,開闊、向陽,頗顯大氣。村內一排排木結構兩層樓房依山勢整齊有序。村后山崗上綠樹成林,村周邊山坡上翠竹蔥籠,村前一丘丘梯田禾苗青青,村子環境清幽景色怡人。金山村位于東徑121°34',北緯29°28′,屬海洋性季風濕潤氣候,常年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15℃。溫和濕潤的良好氣候,加上松軟肥厚的土壤,極宜林木生長和農作物栽培。又由于村莊建在開闊向陽的山坡上,村前無大山阻擋,所以即使是盛夏三伏,白天涼風習習,無有炎暑之感;入夜還得擁薄被就寢。村里人在盡享涼爽夏夜的同時,還能免受蚊子叮咬之苦!敖鹕酱澹孟x叮竹山”,這一神奇的自然現象,亦正好佐證了該村確是一處得天獨厚的避暑勝地。
村居依山而建,梯級向上,錯落有致。村莊坐東北朝西南,開闊向陽。背靠后山頭崗,往東北即是主峰大崗頭,登臨山頂俯瞰,東山村就在半山腰的山坳中;遠眺東南方向,大嵩江、象山港進入眼簾,海天一色。若逢天氣晴朗的清晨,一輪紅日自東海噴薄躍出,滿天彩霞,蔚為壯觀。自大崗頭依山勢西下,經后山頭崗,過鳳凰翅膀,又突起一峰是南塘崗,登上崗頂,放眼北眺,福泉山逶迤連綿,東錢湖波光粼粼,一派湖光山色賞心悅目。南塘崗北坡,左邊有瓦廠坪圍繞于前,右邊建有周公山水庫,風藏水映,景色秀媚。此處在1963年定為村民公墓地,此后去世的村民墓葬于此。再向西山勢騰挪起伏,盤旋曲折成舞龍之形,直至西端突起一峰,如龍頭高高昂起,稱九彎龍頭,與東錢湖十景之一“百步聳翠”的百步山尖遙向對峙,牧童有謠曰“百步山尖高又高,比之九彎龍頭打對拗”,此形容九彎龍頭之高峻也。在風和日麗的晴天,登上九彎龍頭向西北眺望,極目所至,舊時,-橋、天封塔歷歷在目;現今,高層建筑林立的寧波城區一派繁榮景象盡收眼底。東起大崗頭,西至九彎龍頭的一脈山系是造化安置在村落北面的天然屏障。后山頭崗呈雙鳳飛翔之形,村莊就坐落在翔鳳下的山岙里。有一雙鳳頭探入村北,俗稱“雙鳳落野”,古稱錢氏居住地為翔鳳之地。古老傳說錢氏子孫外出謀生,就是金鳳凰飛出山窩窩,一定有所成就。從十九世紀清末到現在,錢氏子孫外出求學、從政、經商、辦企業,各行各業人才輩出,各個時期賢士奇才,顯貴富紳,勞模精英,先進人物層出不窮。歷史證明金山村果然是地靈人杰,鳳翔九天,大有作為。 村莊東面的山脈形如臥馬上伏,故名馬眠山。村子正西面有一個山峰象一個老翁探首盼子歸,故稱翁頭山。馬眠山低緩,東南和風熙熙吹入;翁頭山高峻,阻擋了西北寒風的侵襲,因此村莊里冬暖夏涼,適于人居。兩山至村前南面會合,稱為鉗口。從村莊到鉗口這一段地勢較平緩,先祖開墾了二十余畝種水稻的梯田,叫門前坂。鉗口下面是數十米高的懸崖峭壁,村里的四條溪流在門前坂匯合后,在鉗口噴瀉直下形成瀑布!般Q口噴瀑”是金山村十景之一。
村莊坐落的山岙形如一把太師椅,后山如椅背高聳,馬眠山、翁頭山是兩邊扶手。在扶手內側,廟和祠堂踞坐在村莊的東西兩端,成犄角之勢。村莊周邊的山嶺中多懸崖巖石,有名的:北有周公山平巖,東北有饅頭茶灣的饅頭巖,大崗頭的椅子巖,東南有長壇里的滴水巖,酉南有山腳畈的凹咀巖,西有橫路下的吊虎巖,畈坑嶺崗的礦洞巖。先民崇拜巖神,故廟名“巖靈廟”。該廟在1972年底毀于火災,1993年村民在原址上集資重建。祠堂是錢氏“表忠堂”,從清朝光緒年間興辦學校起,祠堂一直作為村小學的校舍,直到1969年新校舍建成遷出。新校舍建在祠堂的后面。
村莊的后山和東首的馬眠山朝村莊的一側,先祖從清朝末年立下族規封山育林,F在,這一帶山上百年以上的古樹比比皆是。因所處海拔較高,生長的多是落葉樹——楓樹,所以這一帶又叫楓樹蓬。從馬眠山經后山與西首的毛竹山連接圍繞村莊,夏秋之際,枝葉繁茂,綠蔭掩映。一進村莊涼風習習,頓感神清氣爽。冬季樹葉凋落,如遇雨雪之后天氣驟寒,滿山玉樹瓊枝,串珠掛玉,千姿百態,霧凇奇景在此出現。廟外、廟下、祠堂外,先祖栽下的一批樹齡有二、三百年的大楓樹,圍抱村莊。前些年古樹屢遭砍伐,今僅存廟下、祠堂外十數棵百年以上的古樹。其中祠堂西南邊位于村口的一棵三人合抱的大楓樹,高可十余丈,樹干挺直,樹枝周正,枝葉繁茂,形如華蓋,覆蓋面積達五百余平方米。雖經幾百年的風霜歲月,仍然生機盎然的挺立在村口,猶如村子的“守門神”,亦堪稱這個古老山村的歷史“見證人”。
山區道路崎嶇險峻,村內斜貫全村的主道路,從東北大山路頭到西南后門崗,全長1000米左右。從大山路頭到檀樹跟陡峭直下,檀樹跟到望翁頭較平緩,稱中央橫路,從望翁頭到碾子跟又是下段陡峻路,從碾子跟起到祠堂外村口較平緩,稱橫路頭。村內錢姓各房大致按這條主道路上下分地段聚居。村道路面鋪以鵝卵碎石,除極陡處設幾個臺階外,為挑擔背馱及夜間行走方便,一般不設臺階,路面比其它支路寬闊。從村內通往韓嶺、橫溪、塘頭街等地集市,有青山嶺、畈坑嶺、白巖嶺三條大路。從村子東北大山路頭直上過大崗頭即是青山嶺,從青山嶺下去,過嶺下的華山村、邊家嶺直通韓嶺,全程二十余里,是過去村民背毛竹到韓嶺出售的主道之一。青山嶺原是一條崎嶇曲折、高低不平的山間小路,民國初年,由族人錢雨嵐為首,邀集錢仕蘭等鄉紳出資整修,拓寬平整,鋪以鵝卵碎石,遂成現在的大路,并在青山嶺崗筑有涼亭,供避雨休憩。亭前石柱上有一聯:上聯是“筑亭留紀念,思親不忘金山村!毕侣撘雁郎珉y辨。從大山路頭向東過大山畈出窯灣崗,從千里山下去便是白巖嶺,過嶺腳寶慶寺,經沙村,抵達塘頭街集市。塘頭街集市過去是象山港海鮮和豬飼料米糠的集散地,村民買海鮮,養豬戶要購米糠,大多數都去塘頭街集市采購。從白巖嶺上來,經大山畈磨石丘這一段,過去要從磨石丘突出的外緣經過,逢刮大風日子,屢有人被風吹落田坎下。也是錢雨嵐、錢仕蘭兩位鄉賢出資改道,從磨石丘中間穿過,從此,行人安全方便了。從村主道西南一端向西出村口,經欹頭峻、紅坑,即是畈坑嶺。下去到達嶺腳的城楊村,分開兩路:一路過楊家,翻越過上下十余里的亭溪嶺,到達橫奚鎮集市,從村莊到橫溪全程近三十里。過去每逢農歷一、六橫溪大市,村民半夜起床背毛竹、挑掃帚趕集,該村的掃帚大多數去橫溪出售,這條道路稱橫溪大路。另一路經城楊村,過俞塘村,出楊家門嶺,直通韓嶺集市。從村莊到韓嶺全程二十余里。在1958年前,該村的毛竹大部分背往韓嶺出售,因為去韓嶺不用翻越亭溪嶺,比較省力。因此,畈坑嶺是過去該村通韓嶺、橫溪集市的交通要道。自村公路通車以后,這條過去的交通要道,行人日漸稀少了。村莊通往山嶺田畈的要道,北面有從深坑下通往月公山、寺岙、天形山、臺山的新路;西北面經興福庵通往象牙畈、象牙嶺、石狼、礦洞巖、四丘田的山路;南有經后門崗到周郎岙、梅溪龍王堂的黃家路。在1963年至1992年期間,因鄉政府設址于龍王堂,隨之鄉中學、鄉辦工廠也在龍王堂附近建造發展,黃家路便成了該村去鄉政府、鄉中學、鄉辦工廠的交通要道。每天,該村的鄉辦廠職工、鄉中學學生上下絡繹不斷。黃家路是一條非常陡峭險峻的山徑,兩邊都是毛竹山,狹窄的山路若兩人上下相逢,需側身相讓才能通過。其中有一段近一百米的路陡得近乎垂苴,靠一塊石頭接一塊石頭壘起來作臺階成路。外地人到此心驚腿顫,不敢挪步,而該村到鄉辦廠上班的職工和讀初中的學生上下行走迅疾,如履平地。自1992年撤鄉并鎮后,速條路上行走的人就很少了。這些曾經成為該村交通要道的大路,隨著村公路的建成,村民向城鎮發展而大批搬遷山下,而失去了它原來的作用,現在幾乎荒蕪。
1965年4月,梅嶺公路(周夾岙到牛泥塘崗,全長8.5公里)動工修建,當時全靠人工挖掘,-開山,抬石頭壘磡。經過三年多奮戰,于1969年竣工通車,給交通閉塞的山區村民開辟了通往外地的通道,這是梅嶺山區人民一件歷史性的大事。 因為金山村到牛泥塘崗要經過俞山、吳徐兩村,原來沒有大路通達。為接通梅嶺公路,當時該村干部向俞山、吳徐兩村發出聯合修建牛泥塘崗至風塘崗公路的倡議。經過三個村二年多的努力,于1972年接通了牛泥塘崗至風塘崗的公路。與此同時,該村單獨開始修建風塘崗到金山村橫路頭這一段公路,到1974年初,全長5.5公里的牛泥塘崗到金山村村口的公路初步建成,貨車可以通行。當年大隊購置了27型拖拉機一臺搞運輸,從此,結束了該村村民肩挑背馱、翻山越嶺的歷史。197S年起,從寧波到金山村客車全線通車,目前仍有早晚兩班客車通往金山村。1981年底,村里發起修建從橫路頭到深坑下這一段村內公路,翌年竣工,貨車直達村中心。
為開發茶園、毛竹、山林資源需要,2000年10月,村里動工修建從深坑下開始的盤山公路。盤山公路穿過村北,繞上馬眠山,盤過后山頭崗到新路崗頭,經過南塘公墓地、瓦廠坪,直至寺岙嶺下。在寺岙嶺下,建有回車場。盤山公路有兩條支路:一條在新路崗頭向東分支,經犬鳥、溪蟹、大崗頭盤到新塘崗;另一條在瓦廠坪向西分支,經龍頭坑、大池崗、石狼大坪苴達九彎龍頭。公路總長5.5公里,拆遷民房30余間,總投資30萬元。因為使用了挖掘機等現代機械,只用了二個月的日子,當年12月竣工。盤山公路的建成,使原來處于深山冷岙的石狼、象牙、象牙嶺、天形山、寺岙、高山等處的毛竹山資源得以充分開發,又為開發新茶園奠定了發展基礎。
金山村是一個古老的山村,有民居此已近七百年。據《鄞縣志》載:“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錢陽初自本邑下水行居于此(時名莊家山)”。又據《錢氏宗∶始祖陽初公系吳越忠烈武肅王錢镠十三世孫,幼失怙恃,家業式微,但志存高遠,意欲擇地遷居,出行至此,入贅莊氏,生三子。嗣后,始祖率子墾土叩壤,壘磡筑田,開山育林,自此建村立籍,迄今,已傳二十五世。追本溯源,錢家山錢姓村民皆是從始祖陽初公一脈相承的同之瓜也。詩日:
“先祖淵源何處尋,錢山譜牒支森森。星移云散由天漢,蔦施蘿延出上林。蟄蟄子孫聚族盛,綿綿后昆種瓜深。死生廬墓依然在,千載難忘宗德心!泵、清時,錢氏子孫有遷居本邑上水、華家岙、太平橋、月宮山、小田岙、茅山、鄞江橋等地;亦有遷居外邑余姚、秦化、杭州等地,在那里生根發枝,開村發族。宋時,陸嘉辰自山陰遷居鄞東下應港陸村。嘉辰公,字高中,生于宋孝宗淳熙甲午年,任朝奉郎,配趙氏生二子,大一、大二。壽七十二歲,是為鄞東陸氏始祖。傳至第十五世光華公,名華青,生于康熙戊戌年七月十七日。配石橋王氏,生三子:法瑞、法清、法道。在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自鄞東港陸村遷入錢家山,安家落戶。光華公乃錢家山陸土始祖也,至今已傳十代。自此,金山村結束了四百余年單姓成村的歷史。民國初年,王孝存兄弟隨姐姐從余姚到錢家山,后王孝存娶妻生子安家,1957年又有王寶梁隨母從上海下放到錢家山,定居成家。清末民初,又有孫阿紅攜家眷自余姚遷入錢家山定居落戶。1956年,韓嶺供銷社派唐富全從韓嶺到金山村開設代銷店,唐后也在錢家山安家落戶。錢氏自武肅王起為一世,定下排行八十代,編成五言十六句字行詩一首,按行詩挨次呼之。行詩日:“具明延希守,伯之克甫安。夫中友文學,景祥思孟賢。良世德應美,國君尚禮全。起宗自仁義,公正永朝宣。富貴呈恩慶,榮華壽吉昌。救恭本樹立,忠孝益康寧。詩收功后啟,名位士先成。善積清如海,瑞生賀泰平。另有錢塘百字派:“圣神功穩厚,光盛式陵春。敕券傳家寶,文章貫日清。詩書忠孝遠,蘭桂冕旒尊。溫良恭儉讓,奕葉立尼門。王侯從古有,英烈至今新。物華天象應,人杰地靈生。蛟騰連風起,電紫與霞橫。海闊波濤犬,枝繁根蒂深。仰觀星斗近,俯視泰嵩平;蕡D期鞏固,終始襲駢臻”。錢塘百字派為武肅王制定,后世支派紛歧,未能悉依次序。丙寅春(1926年)錢家山錢氏重修譜牒,議自舊詩“義”字為止,以后按百字派“奕葉立尼門” 挨次取呼,以重祖制。金山村聚族成村,錢氏大致按房系建屋而居,至清末,全村百二十戶,順地勢自上而下再兩翼住居在季房、草堂、廿二房、大道地、下新屋、外新屋六個地塊,呈翔鳳之形。陸氏百世譜字行詩錄為:“大光法文洪,教友世昌亨。啟泰咸英偉,全倫毓瑞禎。師尹安邦國,崇宣道德成。繼志期宗祖,守謙學景榮。天錫純良宰,行方心秉正。性理知仁義,惠慈兆美聲。端本存恭敬,延遴在上卿。元輔為儀表,升揆有佐衡。廉節彰明敏,巨相振殿廷?松髑谛奘。鹾蛷┦ド薄1950年,村易名金山村,此時全村有165戶,671人。此后三十年,人口和戶數激增。到1982年,村已有376戶,1375人。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出現一次村居大擴容,村民紛紛選擇朝向好的外新屋地段,在陡坡上開山壘磡,挖出地基,建造起一排排磚混結構的有陽臺的樓房,改善了居住條件,同時也給古老山村披上了新裝。1990年以來,村民為脫貧奔富,紛紛下山外遷,至今,迂居橫溪鎮上的已有184戶,遷居邱隘、莫枝的有62戶,遷居咸祥、塘溪、杭州等其它地區的35戶,居住在寧波市區的有28戶,仍留居金山村的尚有117戶,213人。
在這塊土地上,先祖們代代相承,因地制宜,壘成可種水稻的梯田三百余畝,培育出毛竹山千余畝,開發茶園百末開墾出種植番薯等旱地作物的山坡地上千畝。民國時期,該村的經濟還十分貧困。由于土地為封建所有制,全村有三分之二的農戶缺田少山,靠種番薯、背毛竹、賺擔力、扎掃帚生活,過著“腳娘肚當米缸”的辛酸日子。1949年5月鄞縣解放,在中國0領導下,金山村人民翻身得解放(1951年的土地改革中,貧雇農成份的平均每人分得水稻田0.6畝,毛竹0.3畝,真正實現了耕者有其田。隨著生產關系的深刻變革,生產力也獲得解自1952年開始,村民響應中央號召,走互助合作道路,組織起來力量大,集體興修水利,建造大小水庫15座,引進“保六袋”、“珍珠矮”等水稻優良品1984年,村內364畝水稻田畝產量由解放時不足400斤,提高到1132斤,總產達到407200斤。1978年,集體種植番薯330畝,總產達到98萬斤。又據1998年官林業局的資源調查統計,該村山林、經濟特產林面積2731畝,其中毛竹山!畝,茶園88畝,年產竹筍50余萬斤,年可出售毛竹150余萬斤,茶葉總產超過10萬斤,山村人民終于過上了溫飽生活。
金山村田少人多,1958年時全村已有230戶,950人,此后二十年人口數又激增,隨之勞動力剩余問題更見突出,這就嚴重制約了村民生活的改善。而要解決這一矛盾,唯有從單一的農業經濟中擺脫出來,走多種經營的道路。從1958年起,村里陸續辦起竹器廠、淀粉廠、制茶廠,尤其是1968年辦在橫溪的五金廠,是該村村民接觸現代機械工業的開端。此后又辦起彈簧廠、拋光砂輪廠、包裝印刷廠,這些村辦工廠不但解決了大批男女青年勞動力出路,也促進了村集體經濟的增長。1983年,上述村辦工廠轉為個人承包。1992年,除制茶廠外,又全部轉為個私企業。到2002年,該村族人在橫溪轄區內開辦的個私企業有29家,總產值4180萬元,上繳國家利稅382萬元。這些企業的用工大多數是本村村民,這也為走出大山定居鎮上的村民解決了工作和生活的困難。目前仍由村集體經菅的制茶廠近幾年里辦得紅紅火火,村經濟合作社在原有集體經營的50畝茶園基礎上,1999年以來,又新開發茶園480畝。2003年春又投資10萬元購置名茶制茶機械設備一套,為創出“金山云霧”名茶品牌打好基礎。
高山嶺峻,交通不便,這是長期來束縛該村難以脫貧致富的“瓶頸”!叭粢幌刃蘼贰,這是山村村民的共識。1965年4月,動工修建梅嶺公路,1969年,全長8.5公里的盤山公路通到牛泥塘崗。1974年,全長5.5公里的自牛泥塘通到該村的公路也告竣工。2000年,又開挖了從深坑下開始的全長5.5公里的村內盤山公路。1975年起,自寧波東站開出的客車通達該村,從此,不但結束了多年來出售山貨全靠肩挑背荷的歷史,也使村民們多年來“進出汽車”的夢想成了現實。50年代電影進村,60年代廣播裝響,70年代汽車上山,80年代電視、電話入戶,90年代洋式樓房出現,所有這一切,正可折射出半個世紀該村的巨大變化,也標志著村民生活的逐步改善,從溫飽奔向小康。
該村在抓好經濟建設的同時,非常重視文化、教育、公共衛生等各項事業的發展。清未以前村內無學校,村民讀私塾以啟蒙。清光緒年間,該村有塾館三所,季房錢全鏞先生、日房錢全誠先生、圣賢房錢宗孝先生任塾師。各房子弟私塾啟蒙后,課以賦詩作詞,誦讀四書五經。子弟中也曾有赴縣考秀才的童生,也有去外地書院深造的。大多數貧家子弟都是識幾個眼頭字后,就無力供讀而輟學。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錢氏宗祠內開設了小學堂,自此結末族內子弟讀私塾的歷史。從小學堂辦起到解放時止,在該村學堂任教的先生有蔣有古、沙玉乾、錢厚來、穆兆梅、錢欽堯、錢兆香、蔡玉樹、趙先生、錢自千、錢自連、童忠芳等。學堂課程在初期是以《三字經》、《百家姓》啟蒙,后課以《字文》、《治家格言》、《幼學瓊林》等。二十年代開始,推行新式的白話文教學,主要課本有語文、尺牘、算術、常識、珠算等。其中《尺牘》和《珠算》是必修課目,也是村民最關心的課程。解放前,子弟上學是件大事,上學生要穿新的上學袍子,由族中年高德的長者帶著酒和糕點陪到學堂,向掛在中堂的孔夫子像拜祭后,再拜見過先生,方可入教室。當時對字紙很敬重、很珍惜,窮家孩子無錢買紙,都是用小石板、石筆代替紙筆練習寫字。上學的絕大多數是男孩,女孩很少。多數學生到了會放牛或可學手藝的年齡就休學了。村小學堂是一所初級小學,從一年級到四年級實行復式班教學,自1938年以后,學生多的年份也曾開設過五、六年級,但人數不多,有時一個年級僅二、三人。1952年,俞塘鄉在東山村設鄉中心小學,全鄉村校初小畢業生到東山俞塘鄉中心小學讀高小。1956年,村行政劃歸梅嶺鄉,讀高小的學生轉到梅嶺鄉中心小學(俞山村)就讀。以后隨著村民生活的改善和對文化的重要性認識的提高,讀高小的學生多了起來。
在1950年下半年,村里還成立了劇團,同年冬天辦起了冬學,使用農民識字課本,開展成人掃盲教育,兩年后,冬學轉變成常年民校。早在清代,村里就設有塾館。公元1905年,在錢氏宗祠內開辦小學堂。解放后,村小學就讀人數大增,從只有一個教室,一位教師,三十幾個學生小,到1971年,新建教學平房九間,教學樓七間,擁有7位教師、162名學生小,1983年又升格為梅嶺鄉中心小學。該村族人子女在學校大多好學上進,據統計,自1950年至2003年,共有156名族人子女考上全日制大中專院校,其中在1977年恢復高考后考上的就有140名。這些學生畢業后,分別任工程技員、學校教育工作者、醫務工作者、機關干部和企事業單位的管理人員,有29人獲中級技術職稱,有15人獲高級技術職稱,有1人獲得博士、3人獲得碩士學位。這些學有所成的族人子女可謂是“從山窩窩里飛出去的金鳳凰”,金山村真稱得上地靈人杰。解放以來,醫療衛生事業在該村也得到應有的重視。還在高級社時,村里就配備了保健員。1958年,正式辦起了保健站,選送保健員參加縣培訓班。至今,專職保健員仍留駐金山村為尚住在村里的老年人治藥、打針。高山村落,若逢久旱下雨,飲用水難是一大問題。1991年,村出資加高雞蛋水庫堤壩,又給每戶安裝上自來水管,從此,家家戶戶用上了來自水庫的清澈干凈的自來水。 該村的計劃生育工作始于1970年,鑒于五、六十年代生育無計劃,導致人口激增所帶來的后果,所以對這項基本國策一直抓得很緊。1974年,對已婚育齡婦女采取放環、人流、引產、結扎四項節育措施;1978年,實施晚婚。
解放以來,在縣、區、鄉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該村卓有成效地進行了各項村政建設。1949年9月,村里時任保長向村政主任移交權力。1950年5月,成立村農民協會,協助駐村土改工作隊開展土地改革運動。1956年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并取代村行政組織管理村內事務。1958年,0金山支部成立,此后,黨支部在村政建設中起了核心領導作用。到2000年7月,金山黨支光員46人,自1984年至2001年,有11次被0鄞縣縣委評為先進黨支部。1986年年1月,該村被命名為縣級文明村。1950年成立村婦聯會(次年改稱婦代會),婦代會在解放初期宣傳新《婚姻法》和在1970年后開展計劃生育工作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1951年建立村民兵組織,當年,就有兩位青年民兵報名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民兵隊在成立之初,對保衛新政權和土改勝利果實起了的重要作用,之后,在維護村內治安和生產建設中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從實行義務兵役制以來,該村在基干民兵中先后選送47位優秀青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
金山村自錢氏始祖開村立籍,迄今已歷六百九十四年,而使這個古老的山村發生深刻變化的則還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五十四年。五十四年,在歷史的上只是短短的一段,但我金山村村,依靠黨和政府的正確決策,依靠廣大村民的發憤圖強,在農林水利、工業交通、文教衛生、村政建設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卓著的成績,村容村貌大為改觀,村民生活大有改善,F在,時代的車輪已經駛入新的一個世紀,金山村也進入了歷史的新階段,改革開放的號角召喚著大批村民紛紛走出大山,他們在新的定居處奮力拼搏,開拓進取,欲在第二次創業中再鑄輝煌,為金山村續寫歷史的新篇章。
考察歷史,今鄞州地,春秋時屬越國,戰國時屬楚。秦滅楚后,于公元前222年置鄞、鄮、句章三縣。漢襲秦制,仍置三縣。東晉時,劉裕戍句章,筑句章新城于小溪鎮(今鄞江鎮)。隋初三縣合一,總稱句章縣。唐時,曾為鄞州。五代初,設為鄞縣。北宋時,鄞縣先后析離出6個鄉,另置昌國縣(今舟山、定海),又置定海.(今鎮海區、北侖區)。此后,縣境轄地穩定少變。解放后,縣城寧波析出置市鄞縣先后為寧波專區(地區)及寧波市所轄。到2002年4月18日撤縣設區,鄞縣改稱鄞州區,金山村就為鄞州區橫溪鎮所轄。有系統記載的行政區劃自宋朝始。宋時,縣下轄鄉,鄉下轄里、村。元時縣下轄鄉,鄉下設都(隅)。明時,縣下轄鄉,鄉下轄里,里下轄圖。清時,寧波七區及鄉村一律設鄉,鄉下設里,里下設都(隅),都(隅)下轄圖。民國時期縣內材區,區下設鄉或鎮,鄉鎮下轄里村。金山村在元朝時屬翔鳳鄉十四都(當時全縣共11個鄉55都,翔鳳鄉管十二都、十三都、十四都、十五都、十六都), 明朝時屬翔鳳鄉滄門里三圖,明朝時屬翔鳳鄉滄門里三圖,清乾隆時屬翔鳳鄉滄門里十四都三圖(當時的“鄉”地域比解“區”還要大,“都”相當于現今的“鄉”。翔鳳鄉滄門里所管轄的地區就是現在鄞州區的東錢湖鎮、咸祥鎮、塘溪鎮及橫溪鎮的原梅嶺鄉。十四都的現在的上水、橫街、俞家塘岙、蔣家潭、華家岙、葉公山、金山村)。清宣統三年(1911年),金山屬大咸鄉(今大嵩、咸祥、塘溪、赤堇及原柏分村)。民國時期,1930年寧波城從鄞縣析出置市,城區稱為“市區”,鄞縣則在鄉村設五個區,并以序號為區名,區直接管轄村、里,而村、里可以是“聯合村”,當時該村歸屬鄞縣第四區(大咸區),與芝山組成金芝聯合村。1932年,鄞縣的行政區劃又一次大變動,全縣不論城鄉,統一劃分為10個區,仍以序號為區名,區之下又設鄉鎮。此時該村屬鄞縣第九區金芝鄉。1935年,鑒于縣內鄉鎮太多難于管理的情況,行政區劃又作了一次調整,調整后,全縣原351個鄉鎮歸并為88個鄉鎮,不設區,鄉鎮直屬縣,該村歸屬鄞縣四山鄉(鄉址風塘崗,由原金芝鄉、梅隱鄉、陳楊鄉合并而成)。1945年下半年,鄞縣的行政區劃又進行調整,1946年初,全縣分為71個鄉鎮,其中鎮22個,鄉49個,分別屬于6個區。那時該村屬于東錢區五山鄉(后改名亭溪鄉)。
1949年5月,鄞縣縣城解放,下半年,縣內行政區劃分為5區49鄉,該村屬韓水區亭溪鄉。1950年,根據浙江省民政廳8月2日民字第2207號通知,劃鄞縣城區為寧波市,鄞縣的轄境為除寧波市區之外的鄉村地區,改大區為小區鄉鎮,全縣設9區104鄉鎮,金山村屬橫溪區俞塘鄉。1956年,該村從俞塘鄉析離歸入梅嶺鄉。 1958年,人民公社化運動興起,縣內迅速成立11個人民公社,原鄉鎮隨之消失。公社系行政管理與生產管理合一的機構,即政社合一。公社之下設管理區,管理區下設耕作隊。當時的公社區域面積甚大,大致是1954年時的一個區,管理區即為原來的鄉鎮,而原村級行政單位則為耕作隊,這樣,當時該村歸屬紅旗(橫溪)人民公社梅嶺管理區,村亦改稱金山耕作隊。1959年,鄞縣建制撤銷,并入寧波市,原鄞縣所屬公社也加入到市。1961年6月,人民公社體制調整,以鄉建社。同年底,大公社撤銷,改為小公社制,以傳統的鄉鎮為一個公社,以行政村為生產大隊。1961年底,鄞縣恢復建制,縣內行政區劃為8區48個公社,該村屬橫溪區梅嶺公社,村稱金山生產大隊,下分12個生產隊,以序號名之。后又并成3個生產隊。1983年,實行政社分設,恢復鄉鎮人民政府,人民公社這一行政區劃名稱從此消失,原來生產大隊變成行政村,我金山村又復名,隸屬橫溪區梅嶺鄉。1992年5月,全省開展撤區擴鎮并鄉,鄞縣原8個區撤銷,把52個鄉鎮并為23個,梅嶺鄉被撤銷,原所屬各行政村并入橫溪鎮。2002年4月18口,鄞縣設區改名為鄞州區,直屬寧波市。從此,該村隸屬寧波市鄞州區橫溪鎮。
錢家山贊
地處鄞東南,隸屬橫溪鎮。
宅卜翔風地,高居五山中。
背依全山崗,勢形太師椅。
滿崗綠茶飄清香,漫坡翠竹舞婆娑。
看大崗頭紅田映朝輝兮,楓樹蓬綠蔭掩村宅。
有兩龍飲溪奔東海兮,雙鳳探首翔九天。
感吾祖入山七百年兮,子孫繁衍播四方。
錢氏本山勝景贊
亭溪古跡,錢氏新區,鄉傳翔鳳,地屬鄮東。山開元代之高風,宅卜錢山之福地。千峰競秀,爭勝景于四時之間;萬壑流清,得姓氏于五山之上。西達橫溪;北通韓嶺,路盡崎嶇。曾向青山而入,人皆樸素,依然太古之風。古山曲徑,兩鳳之形勢崢嶸;修竹茂林,雙龍之風光秀媚。仙人井有藥爐尚在,題詩岙有佳句猶存。馬面山無馬眠之地,雞籠石少雞唱之聲。至九彎隴頭,而想高峰之峻拔;陟三叉路田,而聽滴水之潺湲。厙坪牛頭,近日之草庵如許;護圣寶福,前朝之古剎偏存;⒑瘋饔商拼,雉投峻說自國初。崇山峻嶺,商客之往來不斷;深壑高壘,農夫之歌唱不休。楓樹蓬樵歌乍起,興福庵鐘聲初還。春風拂拂,黃家路拾翠人來;夏日炎炎,周公山尋涼客至。秋雨瀟灑,備處飄飄紅葉下;冬云密布,連山樹樹白梅開。脈接金山留鳳跡,地盤仙井尋龍潭。
錢山乃吾祖創業,陽初公其逝矣。屋屬莊氏故宅,問莊氏何在乎,說不盡!前嶺后嶺,左嶺右嶺,嶺路皆通;有葉山、芝山、吳山、俞山,山頭若接。風景維新,歲時已變。歷觀山川而作賦,因纂譜牒而為詞。 丨
清光緒四年,歲次戊寅應鐘月。
全國與金山村同名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