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凌源市隸屬遼寧省朝陽市,因大凌河發源地而得名,位于遼寧、河北、內蒙古三省(區)交匯處,是連接京沈兩大都市群、溝通內蒙古腹地與沿海港的重要交通接點城市。北與建平縣、內蒙古寧城縣毗連,東北及東與喀左縣接界,西及西北與河北省平泉縣相鄰,西南與河北省寬城縣、平泉縣接壤,南與建昌縣、河北省青龍縣相連,東南與建昌、喀左兩縣搭界。地理坐標為北緯40°35′50"~41°26′6",東經118°50′20"~119°37′40"。南北斜長93.3公里,東西寬66.1公里,總面積3278平方公里,約占全省總面積的2.2%。距沈陽435公里,距北京371公里。全市現有8個街道辦事處,11個鎮、11個鄉、239個行政村。 全市現有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四大宗教,宗教信徒4萬多人,約占全市總人口的7%。
凌源礦產資源富集,現已探明礦藏50余種,其中石灰石、膨潤土、鐵、黃金等儲量大、品位高,極具開采價值。歷史文化積淀豐厚,著名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將中華民族文明史向前推進1000多年。旅游資源豐富,是世界級旅游資源——熱河古生物群化石產地的核心地域,許多珍稀古生物化石被稱為“驚世大發現”,距城北十余公里的熱水湯地熱溫泉,被譽為“關外第一泉”和全國八大名泉之一。森林覆蓋率50.8%,域內南部青龍河流域是省內面積最大的省級自然生態保護區,具有較好的旅游開發前景。
近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扶持下,緊緊抓住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省支持遼西北加快發展和作為全省發展縣域經濟重點縣的歷史機遇,立足發揮優勢、整合資源、打造特色,以加快推進“一主四化”進程為主攻方向,大力實施“工業強市”、“產業富民”、“城市牽動”、發展戰略,不斷加大項目建設、改革開放、結構調整和環境優化力度,工業化發展大幅度提速,支撐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的主導產業和支柱加快形成,城市化水平逐年攀升,實現了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明顯改善。2006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實現58億元、2億元和2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了6200元、3650元。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凌原市境內山脈、丘陵、河流、盆地相間分布。地勢中部隆起,西南、北部向東南傾斜,大體上是“七山一水二分田”。努魯兒虎山脈與七老圖山脈縱貫凌源市東西兩側。主要山峰有紅石砬山、平項山等,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
氣候特點
凌源市處于中溫帶亞干旱季風型大陸性氣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8.0℃。一月平均氣溫-11.2℃,最低氣溫-37.6℃,七月平均氣溫23.3℃,最高氣溫35℃。雨熱同季,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無霜期150天左右。
水文狀況
凌源市主要河流有大凌河和青龍河。大凌河發于凌源市,東流入喀左縣;青龍河源于市境西部和河北省抬頭山一帶,南流入河北省。
礦產資源
凌源境內礦產資源富集,現已探明礦藏50多種,石灰石、膨潤土、鐵、黃金等儲量大、品位高,石灰石探明儲量6000萬噸、保有儲量291萬噸,膨潤土探明儲量700萬噸、保有儲量20.7萬噸,鐵保有儲量280萬噸,黃金保有儲量78萬噸,煤炭資源保有儲量130萬噸,這些豐富的礦藏資源,極具大規模工業開發價值。
目前已開發利用的礦產資源有煤、鐵、黃金、珍珠巖、膨潤土、螢石、石灰石、重晶石、白云巖、硅石、理石等礦種。現有礦山企業205家,其中黃金生產企業2家,年產黃金超萬兩;煤炭企業18家,年產原煤10萬噸;鐵礦石加工企業5家,年產鐵精粉40萬噸;珍珠巖開發企業12家,年產珍珠巖粉5萬噸;2家膨潤土礦開采企業,1家膨潤土深加工企業,深加工產品已打入國際市場;生產白灰企業12家;白云巖開發企業7家,白云巖資源較豐富,主要分布在刀爾登鎮;重晶石生產企業1家,保有儲量大約在9萬噸;硅石開采企業4家,規模較小。
現在尚未得到開發的礦產資源有,溝門子鎮1.4億噸儲量的菱鐵礦,已成為凌源鋼鐵集團后備資源基地。劉杖子鄉、三十家子鎮石英巖儲量近1億噸,該資源可以作為玻璃主要原材料。三家子鄉石灰石、大王杖子鄉六方理石及探明儲量1.7億噸的硅石,還沒有得到大規模的開發利用。烏蘭白、四官營子、瓦房店的錳鐵資源具有良好的開發前景。
地名由來
凌源縣名始于民國三年(1914年)。據《凌源縣志》載,“凌源縣治在前清(乾隆)五年設塔子溝廳,乾隆四十三年改名為建昌縣。民國三年春,省令準部咨,以江西省建昌府,故改建昌縣以免雷同。凌源縣知事孫廷弼以大凌河源出要路溝士金搭,謹援沁源洮源之例,呈請轉咨準改湊源縣,此定名之理由也。”由此可見,凌源縣縣名,是為避免原名建昌縣與江西省建昌府重名,遂依大凌河發源地而命名。
歷史沿革
據考古資料記載,舊石器時代晚期,先民即在本縣境內勞動、繁衍、生息。新石器時代,城北15公里處的牛河梁,“曾存在一個具有國家雛型的原始文明社會”。
商代屬孤竹國地。
周初為燕國疆域,燕昭王十二年置右北平郡,這里屬右北平郡。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后,于今東城安杖子村置縣,名平剛,仍隸右北平郡。
漢,公元前202年,右北平郡移至平剛,這里成為郡、縣兩級治所。
東漢建武后,右北平郡治遷土垠(今河北豐潤東南),本境為烏桓地。
三國,為魏地。
晉,初屬鮮卑段部,后并入慕容部,先后為前燕、前秦、后燕和北燕地。
南北朝時期,歸北魏、北齊所轄。
隋,隸遼西郡柳城縣。
唐,隸營州柳城縣,后為厙莫奚、契丹地。
遼,為榆州(領和眾、永和二縣)、潭州龍山縣(喀左白塔子)地,隸中京道大定府。
金,屬和眾、龍山二縣地,隸北京路。
元,為和眾縣、龍山縣和惠州地,隸大寧路。
明,為營州左屯衛和中屯地,隸大寧都指揮使司(治所今寧城黑城子)。永樂(1403年)后,大寧都司 南遷,此地被廢棄。天順(1457年)后,屬兀良喻朵顏衛地。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為蒙古達顏汗后裔各部所轄。崇禎八年(后金天聰九年,1635年),為喀喇沁左翼旗地,隸卓索圖盟。
清,乾隆三年(1738年),于今城關設塔子溝廳,隸直隸省。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撤廳置建昌縣,隸承德府。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隸朝陽府。
民國三年(1914年),因與江西建昌府重名,依大凌河發源于本境,改稱凌源縣,隸熱河特別區。
民國十七年(1928年),隸熱河省。
民國二十年(1931年),劃出部分區牌,建凌南設治局。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日軍侵入,建立偽政權,隸偽熱河省公署。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凌源、凌南合并為建昌縣,治所遷至今建昌鎮。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廢縣存旗,屬偽喀喇沁左旗公署。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凌源光復后,建立縣政府,隸屬冀熱遼區熱東專署。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月,-軍進占縣城,建立縣政府。
1947年6月,凌源縣城解放。
1948年12月,熱東專署被撤銷,凌源縣隸熱河省。
1956年1月,熱河省撤銷,凌源縣劃歸遼寧省錦州專區。
1959年1月,隸遼寧省朝陽市。
1992年2月14日,撤縣設市,成立凌源市(縣級市),仍隸屬遼寧省朝陽市。
2007年5月10日,凌源市人民政府《關于撤鎮設街及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通知》(凌政發[2007]16號),根據《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同意調整凌源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遼政[2007]84號),將凌源市撤鎮設街及行政區劃調整情況通知如下:
一、撤銷城關鎮,設立城關鎮街道辦事處,將原南街街道辦事處康檸社區劃入城關鎮街道辦事處。區劃調整后,城關街道辦事處轄1個社區、7個村,分別是康檸社區、西五官村、馬場村、東山村、凌河村、十五里堡村、八里堡村、安村子村,轄區面積66.3平方公里,街道辦事處駐地南大街,實行街道管村體制。
二、紅山街道辦事處更名為凌北街道辦事處,原城關鎮八間房村劃入凌北街道辦事處。區劃調整后,凌北街道辦事處轄8個社區、1個村,分別是客車社區、鴻遠社區、西一社區、西二社區、凌鋼東社區、紅山社區、鴻遠社區、莫胡店社區、八間房村,轄區面積9.6平方公里,街道辦事處駐地光榮路56號,實行街道管村體制。
三、撤銷凌北鎮,設立紅山街道辦事處。區劃調整后,紅山街道辦事處轄5個村,分別是牛河梁村、葛溝村、建昌溝村、凌北村、廟東村,轄區面積53.8平方公里,街道辦事處駐地廟東村,實行街道管村體制。
四、工業園區辦事處更名為興源街道辦事處,轄原紅山街道辦事處底盤社區、配件社區、輕工社區,原萬元店鎮祝家營子村、朝陽溝村,原凌北鎮廟西村。區劃調整后,興源街道辦事處轄3個社區、3個村,轄區面積28.88平方公里,街道辦事處駐地廟西村,實行街道管村體制。
五、將原城關鎮城北村劃入北街街道辦事處。區劃調整后,北街街道辦事處轄8個社區、1個村,分別是光明社區、鐵北社區、西街社區、糧市社區、金瑢多社區、天元社區、東環社區、鐵西社區、城北村,轄區面積11.27平方公里,街道辦事處駐地北大街,實行街道管村體制。
六、將原城關鎮城南村劃入南街街道辦事處。區劃調整后,南街街道辦事處轄8個社區、1個村,分別是興隆社區、南門外社區、花墻子社區、文化社區、分局社區、紅衛社區、馨王社區、站前社區、城南村,轄區面積7.21 平方公里,街道辦事處駐地市府路西段,實行街道管村體制。
七、將原凌北鎮瓦廟子村、五里堡村、東五官村、房申村、辛杖子村劃入東城街道辦事處。區劃調整后,東城街道辦事處轄3個社區、7個村,分別是安居社區、儀表社區、鑫泰社區、單家丫村、高杖子村、瓦廟子村、五里堡村、東五官村、房申村、辛村子村、轄區面積49.13平方公里,街道辦事處駐地單家店村,實行街道管村體制。
文物古跡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位于凌源與建平交界處、努魯兒虎山谷間綿延十余公里的山梁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位置東經119°31′,北緯41°21′,為半山地、半丘陵地貌,海拔600—650米。
經考古調查與挖掘,在此先后發現紅山文化遺址二十多處,包括祭祀址和積石墓群,地址分布以牛河梁〔Ⅰ〕地點(女神廟)大型山臺為中心,周圍眾多積石墓群依山勢布局,形成主體范圍東西約5公里,南北2公里,面積約10平方公里,加上有關遺址點,分布區域約為50平方公里上下的遺址群,目前已發掘的共有5處地點。在東西約10公里、南北約5公里連綿起伏的山崗上,有規律地分布著女神廟、祭壇和積石冢群,組成一個獨立于居住區以外、規模宏大的史前祭祀遺址群。同時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石器、玉器。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自1981年發現以來,引起國內外學者極大興趣及有關方面高度重視。遼寧省專門在牛河梁建立考古工作站,中國考古學會一百余名專家會聚牛河梁進行研討,英、美、法、日、印等國有關學者紛紛前來考察。他們一致認為,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不僅是中華民族史前圣地(將中華民族文明史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也是世界文明中心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銀行組織也多次派人評估,并委托英國劍橋大學的專家現場考察。專家、學者通過對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綜合科學研究認為,從神廟的女神塑像可以看出,紅山先民已從自然崇拜、圖騰崇拜進入到較高級的祖先崇拜,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神權觀念。從積石冢的大小和位置排序,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等級觀念。從積石冢中心大墓和隨葬品,反映出當時社會的“一人獨尊”的王權觀念。從祭壇和大型祭祀活動看,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宗教觀念。從玉葬之禮看,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文化觀念和中國傳統的禮制觀念。考古界權威人士把牛河梁考古發現與古史傳說聯系起來,指出“黃帝時代的活動中心,只有紅山文化時空框架可以與之相應”。因此,牛河梁紅山文化壇廟冢遺址群和大量玉器的發現,以確鑿而豐富的考古資料證明:她為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提供了有力的物證,對中國上古時代的社會發展史、傳統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建筑史、美術史的研究都會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曾兩次被列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首,被譽為“中華文明的新曙光”,被收進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清真寺
位于市區內北建昌街路西,建于乾隆初期,是境內建筑最早的伊斯蘭教清真寺,為穆斯林的宗教活動場所。寺廟正門3間,左右側門各1間,院中部有垂花門樓一座,正殿面闊5間,進深5間硬山式建筑,殿前抱廈,殿后有望月樓,殿前兩側有配殿,左側有沐浴室,寺內存有清嘉慶二十一年記載喀喇沁左旗王府施舍地基銀事的碑石一方。寺廟在“文革”期間遭到損壞,1982年得到全面修繕,恢復了原貌。寺內有諸如茶壇、撣瓶、鼻煙壺、頭飾、金銀器等傳世和民間收集的文物,珍貴文物有文徵明的《行草書四季詩》,朱一樗的《草書千字文》、《土爾扈特歸順圖》和乾隆御制《寶典福書》。
萬祥寺
位于宋杖子鎮康官營子村,建于乾隆四年。史料記載,乾隆八年,乾隆皇帝去盛京(沈陽)曾駐蹕于此,賜名萬祥寺。該寺建于山坡上,依山就勢,呈階梯式,在中軸線上建有五層殿堂及鐘樓鼓樓、左右配殿等建筑物,首層為硬山式建筑天王殿,二層為歇山式建筑羅漢殿,內奉十八羅漢。第三層大雄寶殿為具有漢藏結合式建筑風格的兩層殿堂,歇山重檐,呈方形,進深6間,面闊7楹,殿內有24根青石方柱,在殿中后部有進深1間面闊3楹的大佛龕,佛龕上部為木質云龍鏤空雕飾,立柱為盤龍浮雕,原供有4米多高的釋迦牟尼佛像,左右為其弟子可難、迦葉銅站像(現不存),上層有歇山頂佛殿和角樓。殿正中原供有宗喀巴大師銅像,四周為其他佛像,藻井天花的彩繪,至今仍清晰耀眼。第四層為面闊5楹進深3間兩層硬山樓閣式建筑藏經殿。最后為面闊3楹進深6間硬山卷棚式建筑閻王殿。1982年省文化廳撥款對寺廟進行了維修,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凌云寺
凌云寺(俗稱關帝廟或老爺廟)位于市府路東段,建于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全寺占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整體布局采用縱軸對稱式,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天王殿和大殿主體建筑,東西兩側有鐘樓和鼓樓,大殿和天王殿兩側各有配房5間,共20間,天王殿配房是滾龍脊,大殿兩側配房是硬山式脊,山門是歇山翅脊式建筑,鐘鼓二樓二層歇山四角主體大殿為硬山式,前為歇山卷棚式建筑,與主體緊密相連渾然一體,凌云寺后殿原供奉關羽、周倉和關平,兩側還供火神和藥王,山門中間兩側供奉馬童,二殿為過廊,屋內四壁飾以內容豐富的壁畫。寺廟在凌源及周邊地區曾名蜚一時,現游人香火不斷,成為遠近聞名的佛教寺院。
四官營子白塔
此塔位于四官營子鎮魏杖子村西3華里的小塔溝大黑山麓。為遼代所建六角六級實心密檐式磚塔,塔外體噴以白灰漿,高約15米,每層出磚檐,檐坡用板瓦和筒瓦建筑,底層每面皆雕一菩薩像。為朝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八里堡古塔
此塔位于宋杖子鎮境內,為八角七級密檐實心磚塔,頂部已殘破,塔基座部有近代石砌保護工程,須彌座上部各面有磚雕菩薩坐像,兩側為脅侍立像,上有磚雕斗拱,此塔位于遼代榆州城址西方,從建造形制和用材推斷,當系遼代所建。
天盛號金代石拱橋
位于三家子鄉天盛號村,橫跨古河床,為五柱頭四欄板單孔石拱橋。橋身長5米,寬4.7米,高3.4米,橋孔跨度2.9米。橋有上下拱,上拱呈半圓形,下拱呈半橢圓形。橋身兩側砌出八字攔水翼墻。橋面以90多塊條扇形石條徹成,白灰灌縫。束腰用鐵鏈固定。橋拱兩面有圓臉石,每段上面有直徑28公分的浮雕大蓮花一朵,花朵八瓣五蕊,外用30顆圓蓮花圈在中間,上下各用5公分粗的弦紋襯托。橋拱中部嵌有修橋志石一方,楷書刻有:“唯大定十年,歲次庚寅,辛亥為朔已卯日,龍山縣西50里狗河川劉百通親筆記,非百通獨立而成,賴二劉同心而建,二劉者劉五劉海”字跡。此橋特點采用了上下拱的砌筑方法,以加強橋梁穩固性,使上下拱成為一體,河水從孔道流出。設計獨具一格,美觀大方。
據考證,大定十年是金世宗完顏雍的年號,為公元1170年。狗河即滲津河,遼金時代稱狗河,元以后至今稱為滲津河。因此橋建在天盛號村東,故定名為天盛號金代石拱橋。天盛號金代石拱橋是迄今為止發現的關外最古老的石拱橋,它的發現,對研究我國橋梁史、朝陽地貌變遷和塞外交通等情況都具有重要價值。已于1984年收入《中國名勝大辭典》,為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生物化石
凌源地區自中生代以來,受太平洋板塊向中國東部板塊俯沖作用的影響,形成一系列北東—北北東向盆嶺相間的構造格局。從地理上看屬于低山丘陵地區,沉積巖面積達98%。其中中生代地層出露極為廣泛,有極其豐富的古生物化石資源。凌源古生物化石資源有以下特點:一是分布廣。遍及11個鄉鎮,僅朝陽市級保護區面積就達200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地區則達200平方公里。二是種類多。目前已知有二十幾個門類和幾百個種類。其中:有屬于國家一級保護類型的孔子鳥、嬌小遼西鳥等鳥類化石;有凌源潛龍、神州龍、中華龍鳥、鸚鵡咀龍、翼龍、滿洲鱷及東方喙龍等8屬8種爬行類化石;有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的“攀援始祖獸”等哺乳類化石和中華古果等。三是價值高。凌源古生物化石已有10個世界之最。嬌小遼西鳥,是目前世界上鳥類最古老的代表,是原始鳥類向反鳥類演化的中間環節類型,極具科研價值;凌源潛龍,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陸相湖泊中的爬行類之一,為研究水中爬行類的演化、分支首次提供證據;劉氏原白鱘,是世界上首次發現。屬于世界上首次發現的還有凌源東方葉肢介、凌源市額爾古納蚌等,特別是一個全身披滿羽毛的小型獸腳類恐龍的發現,再次轟動世界。曾有中美聯合科研小組斷言,這些化石為鳥類起源問題的最終解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凌源的古生物化石不僅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也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和經濟價值。
歷史名人
羅布桑卻丹
羅布桑卻丹(1875——1928),蒙古族人,蒙古名巴彥陶格濤,漢名白云峰,學名羅布桑卻丹,俗稱“白三-”,萬元店熱水湯村人。出身貧寒,自幼無錢讀書,童年即被雇傭熱水湯溫泉當看門人,得機會到匯善寺下院學經誦典。由于勤奮好學,十七歲時,被喀喇沁左旗所薩克擢任“蘇木章京”(鄉級文官)。二十歲受命調查住喀喇沁旗的外地人口情況,走訪了哲盟各旗,借此了解了不少社會知識,目睹了蒙古族的落后狀態,產生了變革現實、振興民族的進步思想。他歷經四年刻苦鉆研,掌握了漢、滿、蒙、藏四種語言文字。回旗后,放棄“蘇木章京”職赴藏求學,途中暫留北京雍和宮,拜師攻讀經卷。1900年八國聯軍進犯北京,他挺身而出,與駐在那里的外國部隊幾經交涉,保護了雍和宮和附近市民的安全。羅布桑卻丹1902年仲科,在理藩院應試,獲四種語言固師(相當于翻譯)職稱。當時他想用發展民族文化教育來振興蒙古民族。同年科,時值蒙古王公齊集北京之際,他將關于發展教育的呈文遞交蒙古諸王公,希望得到支持,結果未能如愿。 1906年,在北京滿蒙高等學堂任教。1907年應聘去日本東京外國語學堂任教。1911年7月回國,重新提出發展民族文化教育,由于蒙古王公的冷漠與反對再次失望。1912年8月,受聘任教日本東京都本原寺佛教學堂。1914年8月回國,從北京遷居奉天,在南滿鐵路株式會社從事有關蒙文方面的工作。此期間,他曾向當時掌權者提出用新方法發展畜牧業,飼養牛、馬、羊的方案,仍未被采納。羅布桑卻丹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便發憤著書,用3年多時間寫成了全面反映蒙古族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習慣及其歷史發展,被稱為蒙古族“百科全書”的《蒙古風俗鑒》。在這部蒙古學研究的珍貴文獻里,羅布桑卻丹提出蒙古王公封建世襲制以及-教的傳播,是蒙古民族“貧窮落后”的根源。他認為,世界是物質的,是不斷運動發展變化的。“世界形成之時,分成水、土、木三類”。世界演化之道“日落星出”,“四時循環”,“旋轉的太陽,交替的政權”,“貧與富,非永恒”,人類社會處于不斷變化發展之中等等。《蒙古風俗鑒》于1981年問世之后,引起國際學術界濃厚的研究興趣,被許多國家翻譯出版,先后有20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從事對羅布桑卻丹及其著作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郭俊卿
郭俊卿是全國特等女戰斗英雄。1931年出生在遼寧省凌源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45年,為了給被地主害死的父親報仇,她隱瞞自己的真實性別,又將自己的年齡報大兩歲,用假名郭富參軍。先后當過通信員、警衛員、班長、連隊文書和副指導員。在艱苦的戰爭歲月,她女扮男裝5年之久,和男同志一樣,沖鋒陷陣,鏖戰疆場,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出生入死,屢建奇功,被譽為“現代花木蘭”。
郭俊卿到部隊后,政治思想覺悟提高很快,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她在入黨申請書中寫道:“為人民服務就要服務到底。為完成黨的任務,就要不怕流血犧牲。”1947年6月她加入中國0。一次,班長讓她在4個小時以內,將一個命令送到30公里外的部隊。天黑路險,她騎著快馬在大山溝里奔馳,提前完成了任務。在返回的路上,馬已累死,她背著馬鞍,走了三四公里路回到駐地。在部隊這個大家庭,她以深厚的階級感情,熱心關懷著戰友們。平時誰有病,她幫助做病號飯;行軍途中,她幫助同志們扛槍、背背包,搶救傷病員。一次行軍路過沒腰深的河,她帶頭將病號一個個背過河,而自己因受涼落下了婦科病。
1948年初,她調到戰斗班任班長。不久,平泉戰斗打響。郭俊卿帶領的四班作為突擊班,擔負奪取城東第二道山梁的重任。當時,全班只有十來支老式步槍和幾十顆手榴彈,戰士大都是初上戰場的新兵,而面對的是裝備精良的60多個敵人。戰斗開始后,郭俊卿搖著紅旗沖在最前面。突然,跑在她身邊的副班長中彈犧牲。她高喊著“為副班長報仇”,帶頭沖上山梁。敵人發起了反沖鋒,她帶領戰友同敵人展開白刃格斗,最終取得了戰斗的勝利。郭俊卿因為指揮機智勇敢,帶病堅持戰斗,立了功。團里還給四班頒發了“戰斗模范班”錦旗。
為了不暴露女兒身的秘密,5年中,她從不脫衣睡覺,也從不和大家一塊上廁所、洗澡。1950年4月,勞累過度的郭俊卿生病住進醫院,被醫生發現了女兒身。同年9月,她作為特等女戰斗英雄,出席了全國戰斗英雄代表大會。后來,根據組織的安排,郭俊卿轉業到地方工作,先后擔任過山東省青島第一服裝廠廠長、山東省曹縣民政局副局長等職。1981年離休后在江蘇省常州市定居。1983年9月病逝于南京。
羅文
四官營子人,1913年生,中-員。1933年在日本留學期間,參加中國留學生組織的“東北青年解放社”,以讀書會形式學習馬列主義。1938年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1934年后,歷任冀中軍區十七團參謀長,冀東十六軍分區副參謀長,第三、四、五縱隊副參謀長,第四野戰軍后勤部參謀長,中國人民志愿軍后勤司令部副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檢查局長、車管部副部長、運輸部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
行政區劃
南街街道 辦事處駐文化,人口3.23萬人,轄9個社區居委會:興隆、南門外、花墻子、文化、分局、紅衛、馨王、站前、康寧。
北街街道 辦事處駐金容多,人口3.1萬人,轄8個社區居委會:鐵西、光明、鐵北、西街、糧市、金容多、天元、東環。
紅山街道 辦事處駐莫胡店,人口3.15萬人,轄11個社區居委會:紅山、莫胡店、鴻凌、凌鋼東、凌鋼西一、凌鋼西二、鴻遠、客車、輕工、配件、底盤。
東城街道 辦事處駐單家店,人口1.34萬人,面積17.7平方千米,轄2個社區居委會:儀表、新泰;2個村委會:單家店、高杖子。
熱水湯街道 辦事處駐熱水湯村,人口0.29萬人,面積25.3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居委會:熱水湯;1個村委會:熱水湯。
城關鎮 鎮政府駐城南,人口3.54萬人,面積92.8平方千米,轄11個村委會:城南、城北、八間房、八里堡、安杖子、十五里堡、凌河、西五官、馬場、東山、四間房。
三十家子鎮 鎮政府駐南街,人口3.73萬人,面積196.00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居委會:龍泉;17個村委會:東坡子、北街、三道溝、北宮杖子、南街、北店、白家油坊、-洞、姜杖子、四道溝、八家、臥虎山、北宮、小孤山、裂山梁、頭道溝、二道溝。
四官營子鎮 鎮政府駐四官營子,人口2.40萬人,面積150.6平方千米,轄15個村委會:四官營子、東營子、窯上、后杖子、水泉溝、梅杖子、老杖子、大房身、兩家、黃花溝、大老爺廟、下營子、葛杖子、小窩鋪、湯杖子。
萬元店鎮 鎮政府駐萬元店,人口2.22萬人,面積138.3平方千米,轄9個村委會:老官營子、黑溝、祝家營子、大杖子、山頭、鐵匠爐、康杖子、朝陽溝、佐杖子。
宋杖子鎮 鎮政府駐宋杖子,人口3.12萬人,面積172.8平方千米,轄14個村委會:宋杖子、二十里堡、一家、翟杖子、侯杖子、西高杖子、平房、水泉、康官營子、范杖子、段杖子、北房身、同盛號。
刀爾登鎮 鎮政府駐北營子,人口2.76萬人,面積187.7平方千米,轄12個村委會:北營子、南營子、頭道河子、八道溝、柏杖子、南店、干溝子、燒鍋地、三道溝、柴杖子、三道梁子、侯杖子。
松嶺子鎮 鎮政府駐松嶺子,人口2.53萬人,面積166.7平方千米,轄12個村委會:松嶺子、碾房、岳杖子、南洼、東溝、大場子、堯陽杖子、荼棚、三皇廟、金黃嶺、東道、柏樹溝。
溝門子鎮 鎮政府駐溝門子,人口3.01萬人,面積164.4平方千米,轄14個村委會:雙廟子、胡杖子、碾房杖子、牛洞子、白石咀、溝門子、塔溝、北溝、老爺廟、老場子、二安溝、寺臺子、鐘杖子、毛杖子。
凌北鎮 鎮政府駐廟東,人口2.05萬人,面積106.3平方千米,轄12個村委會:葛溝、野岱溝、三官甸子、廟東、廟西、哈海溝、辛杖子、房身、東五官、建昌溝、瓦廟子、五里堡。
小城子鎮 鎮政府駐小城子,人口1.8萬人,面積75.4平方千米,轄8個村委會:小城子、楊大營子、肖杖子、嗏哈、大新房子、修杖子、喬營子、神仙溝。
四合當鎮 鎮政府駐四合當,人口3.59萬人,面積217.3平方千米,轄19個村委會:四合當、小馬營子、大馬營子、大湯溝、魁盛店、東大杖子、張家窩鋪、愛馬營子、玉皇廟、義和店、平地、楊樹行、王家窩鋪、樓上、五家子、鄭杖子、張涵杖子、白廟子、溫杖子。
楊杖子鎮 鎮政府駐楊杖子,人口1.67萬人,面積65平方千米,轄2個村委會:楊杖子、百牛群。
烏蘭白旗 鎮政府駐烏蘭白,人口1.35萬人,面積85.2平方千米,轄10個村委會:太平溝、邊家梁、東山、哈叭氣、五家、烏蘭白、房身、七間房、蔡杖子、十二官營子。
劉杖子鄉 鄉政府駐劉杖子,人口1.18萬人,面積8平方千米,轄6個村委會:王杖子、郭杖子、劉杖子、東房申、東干溝子、洼子店。
三道河子鄉 鄉政府駐三道河子,人口2.00萬人,面積171.3平方千米,轄9個村委會:大甸子、五道河子、三道河子、槽碾溝、榆樹底下、白杖子、馬杖子、西胡杖子、毛家店。
牛營子鄉 鄉政府駐牛營子,人口2.03萬人,面積140.4平方千米,轄12個村委會:南水泉、郭家店、石杖子、太平杖子、平臺子、老杖子牛營子、小北溝、半里杖子、燒鍋杖子、白尺溝、西大川。
北爐鄉 鄉政府駐北爐,人口1.91萬人,面積107.7平方千米,轄11個村委會:何杖子、三合莊、北爐、南爐、水泉、槐杖子、桲羅樹杖子、董杖子、三盛水永、大塊地、馬場。
三家子鄉 鄉政府駐三家子,人口3.57萬人,面積233平方千米,轄18個村委會:宣杖子、盆子窯、黨杖子、姑寺溝、雙楊樹、吳杖子、三家子、坤都溝、青山、西大杖子、老宮杖子、天盛號、河南、二道杖子、歪脖杖子、毛頭壩、蘇官杖子、雙塔子。
瓦房店鄉 鄉政府駐瓦房店,人口1.64萬人,面積101.5平方千米,轄7個村委會:三家、興隆溝、瓦房店、小榆樹林子、申杖子、李杖子、大德莊。
佛爺洞鄉 鄉政府駐佛爺洞,人口1.21萬人,面積109.6平方千米,轄6個村委會:酒局杖子、金杖子、大河西、上店、小河西、佛爺洞。
大河北鄉 鄉政府駐大河北,人口1.96萬人,面積175.4平方千米,轄12個村委會:南劉杖子、楊樹溝門、廟北、西郭杖子、榆樹溝、大河北、黃土墚子、石洞溝、魏杖子、宋杖子、瓦房、西何杖子。
河坎子鄉 鄉政府駐河坎子,人口1.50萬人,面積132.7平方千米,轄9個村委會:河坎子、東莊、東溝、上杖子、唐杖子、北杖子、蘇杖子、碾子溝、沙果溝。
大王杖子鄉 鄉政府駐大王杖子,人口1.40萬人,面積102平方千米,轄9個村委會:李家營子、草簍溝、馮杖子、孫杖子、大王杖子、山咀、小劉杖子、宮家燒鍋。
前進鄉 鄉政府駐雹神廟,人口0.76萬人,面積81平方千米,轄5個村委會:雹神廟、鄒杖子、坤都溝門、三道杖子、石門溝。
全國與凌源市面積相同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