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黔東南州黎平縣大稼鄉高孖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522631212 | 身份證前6位:522631 |
長途區號:0855 | 郵政編碼:557300 |
隸屬政區:大稼鄉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貴H | |
高孖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仙女杉的故鄉——高孖(Nià),位于黎平縣西北部,距縣城76公里,座落在寶塘山東南山麓下黎-尚公路邊犀牛嶺上,海拔高度800—1200米,全村共10個生產小組,241戶,1053個人口。全村國土總面積11784畝,其中農田用地面積479畝,林地面積9607.5畝。人均年產糧300公斤,人均年純收入1215元。全村共有0黨員40人,其中女性黨員5人,高中及以上文化12人,35歲及以下8人、36—59歲18人,60歲以上9人,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正在建設之中,主體工程基本完工。
高孖寨的座落別具一格,它不像多數侗寨那樣選擇依山傍水的坪地居住,而是座落在險、峻、奇、秀的半坡上,地基呈梯式的一色木質吊腳樓房屋從寨腳升到寨頭,給人以步步高升之美感。再加上寨腳花橋、寨中石板路、石井、寨邊花街和三株高大仙女杉、寨后萬石梯田、后龍古樹林的點綴,使高孖成為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侗族村寨,被黎平縣人民政府列為“十一?五”期間民族旅游發展村寨。
高孖寨是侗族琵琶歌發源地之一。楊固嵐(1852——1912)以前,四十八寨侗族地區,只有少數男子彈唱琵琶歌。自楊固嵐編出《初相會》、《相亭短》、《相亭長》、《相塔》、《找計》、《錢欠短》、《錢欠長》、《父母》、《奶尾》、《嘎鄧》、《報勾》、《撈堂》十二級“嘎端”(歌組:一組有九首至幾十首,一首有幾韻,均由男女歌手對詩聯式地對唱)和培養了第一批女歌手,并首創了男女歌手繞堂走步用琵琶伴唱對侗歌、踩蘆笙舞歌堂后,黎平四十八侗寨、榕江七十二侗寨才盛行逢年過節請男女歌手“踩歌堂”對唱侗歌的。這一侗族習俗文化表演形式的創始人是高孖寨楊固嵐。后來在挖掘、傳唱發展楊固嵐“嘎端”和襲行楊固嵐“歌堂”上,榕江縣的“晚寨”、黎平縣的“尚重”已率先發揚光大。四十八寨侗族琵琶歌“嘎端”發源地的高孖,為傳承楊固嵐的“嘎端”、“歌堂”,近三年來已四次組織歌堂盛會紀念這位傾一生心力為繁榮侗族習俗文化的先驅,同時也培養了多名歌師歌手。除了琵琶歌之外,高孖人還擅長唱酒歌(亦稱攔路歌)。酒歌適用于婚嫁、新建、入宅、生子、公益事業志慶、迎客等喜慶之事獨唱、合唱、對唱。酒歌感情熱烈、豪放、動聽,大都用賦、比、興手法,易學易記,勿需樂器伴奏,適應性極廣,它為侗民在喜慶日子里增添無窮樂趣和熱烈氣氛。高孖還有動聽的山歌(情歌),是高孖侗族男女青年戀愛的歌,這種歌調柔潤委婉,悅耳動聽,令人陶醉。歌詞生動形象,比喻恰切,內容豐富,勾人心魂。現在黎平榕江侗族歌堂也引入這種山歌以增添歌堂尤其是夜晚歌堂的熱烈氣氛。
條勸。用漢語說,就是侗族的詞賦。也是用賦、比、興手法,講究一定韻律,適用于勸人行善、勸人婚嫁、敬尊長喝酒等獨白之用。由于“條勸”編得入情入理,有教育說服力,亦可算為侗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高孖寨侗族的精美服飾和特色食品以及傳統節日與四十八寨侗族地區一致,在此不再敘說。
在大稼鄉侗苗族村寨有20個,自然風光無限,少數民族節日繁多,內容豐富,但最具旅游特色的村寨還是首推高孖。高孖是三板溪建成后,中外游客游覽三板溪電站后,從五個碼頭登陸和由黎平乘車進入尚重老片區直接進入大稼鄉或折轉進入大稼鄉的必經之旅游景點。有鑒于此,大稼鄉政府決定先在高孖村搞好民族村寨的民族文化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和景點建設,使之具備一定容量的接待游客的能力。
全國與高孖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