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島膠州市北關街道楊家林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0281003 | 身份證前6位:370281 |
長途區號:0532 | 郵政編碼:266000 |
隸屬政區:北關街道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B | |
楊家林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楊 家 林
村莊由來 相傳建村于清初,距今約三百余年(康熙年間),由楊姓立村,經營林業茂盛,故名。
政區人口 位于膠州市區西北,距老城區中心2公里,東、東南、南、西南分別與中云辦事處站西、中云、響嘡、西宋戈莊、黃埠嶺村交界。西與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第七建設公司為鄰。西北、北和東北分別與北關辦事處南庸村、中庸村、硯里莊接壤。2004年,全村轄區總面積176.4公頃,其中二、三產業占地131.5公傾,耕地0.7公傾。全村共600戶,1705人。
經濟狀況 改革開放前,楊家林一直是一個經濟落后的窮村,經濟發展緩慢,是改革開放使楊家林插上了經濟騰飛的翅膀。194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8000元,1985年組建永安實業公司;1988年在七公司東側蓋起了主樓五層的永安賓館樓和二層的永安實業公司辦公樓。1991年建起了占地2萬m2永安塑料機械廠。1992年秋,在膠州西路以南、西內環路以東,建起了占地9000 m2的農貿市場,吸納了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1996年建起了主樓四層的黨支部、村委會辦公樓,建起了3000 m2的大跨度車間,引進了韓國大橋食品廠。1997年引進韓日佛壇制品有限公司,從業人數達500余人。2000年在市委市府和北關辦事處的指導下,建起了占地1.2 Km2的膠州市皮革服裝城。2002—2003年又在村西和村北分別建起了兩個工業園區。目前已引進外資企業23家,內資企業88家,經濟實力大大增強。2003年沿西內環路東側建成總面積為13334 m2的商業網點。2004年,全村擁有拖拉機35臺,農用車10輛,十噸以上大貨車3輛,農業機械總動力4544千瓦。全村經濟總收入17600萬元,工農業總產值27960萬元,人均純收入7306元,固定資產總額1.4億元。2004年,在全市823個村(居)綜合經濟實力排序中列第九位,居北關辦事處第一位。
村莊建設 解放前,群眾住房多為土壞草屋,人均住房不足5 m2,60年代后期土壞屋逐漸為石基瓦房所代替,70年代后期,村里統一進行了規劃,住房水平又有了提高。80年代對村內的街道進行了硬化、綠化、亮化。90年代在村東規劃了二層樓房住宅小區,總建筑面積為7920 m2,2000年,人均居住面積達35 m2以上。2006年進行舊村改造,新建6層樓房12幢,總建筑面積為38918 m2。
社會事業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村民的福利待遇不斷提高。80年代村民都用上了自來水;村里對考上大學的學生每人獎勵1000元;從1993年開始,村民應攤的農業稅和各種費用全部由集體負擔。從1996年起對全村年滿18歲的村民由村里統一交納養老保險每人每年200元,自1998年開始,對年滿60歲的老人每月發放養老金20元,現已提高到50元。從2003年開始,對村民免費供應面粉每人每月20斤。對病災困難戶實行最低生活水平線制度。基本上實現了少有教、老有養、貧有扶、難有幫。100%的村民參加了新合作醫療。全村裝固定電話600余部,手機500余部,各類摩托車500輛,全村都安裝了有線電視,彩色電視機700余臺。私人轎車20輛。
1997年,村里共投資70多萬元,改善辦學條件,使適齡兒童、少年全部免費接受九年義務教育。1982年,村里辦起了幼兒園,隨著村級經濟的不斷發展,村里又投資30多萬元,重建了教學設施完善的幼兒園,達到青島市一類幼兒園標準,全村幼兒入園率達100%。由于辦學成績突出,村里多次被膠州市和北關辦事處評為尊師重教先進單位。2001年,村里建起了老年人活動中心,成立了老年秧歌隊和老年門球隊。先后被青島市委市府評為:“文明村莊標兵”、“衛生村莊”、“五個好先進黨支部”、“社會主義文明村莊”。被膠州市委市府評為“先進黨支部”、“先進黨總支”、“黨員電化教育示范單位”、“百花村莊”、“村級管理示范村莊”、“發展工業強村”、“經濟綜合實力十強村”、“外經外貿工作先進村”等榮譽稱號。
聯系電話 86-0532-87259053
全國與楊家林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