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猛交xxx,亚洲精品丝袜日韩,色哟哟亚洲精品,色爱精品视频一区

河南漯河臨潁縣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411122身份證前6位:411122
長途區號:0395 郵政編碼:462000
隸屬政區:漯河行政級別:縣
車牌號碼:豫L轄區面積:821km2
人口數量:約71萬人人口密度:865人/km2
行政區劃:城關鎮 繁城鎮 杜曲鎮 王崗鎮 臺陳鎮 巨陵鎮 瓦店鎮 三家店鎮 窩城鎮 大郭鄉 皇帝廟鄉 固廂鄉 石橋鄉 陳莊鄉 王孟鄉
臨潁縣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行政代碼 面積簡介
城關鎮 411122100 36.5km2  城關鎮在臨穎縣中部,南與臺陳鎮,皇帝廟鄉、東與瓦店鎮,西與杜曲鎮,北與王崗鎮、巨陵鄉、固廂鄉為鄰,面積36。5平方公里。18個行政村,34000人,多為……[詳細]
繁城鎮 411122101 54km2  繁城古稱“狼淵”、“曲蠡”、“繁陽亭”,位于臨潁縣西北部的臨潁、許昌、襄城三縣交界處。東漢建安25年(公元220年),因曹魏在這里受禪代漢而聞名于世。全……[詳細]
杜曲鎮 411122102 63km2  臨潁縣轄鎮。1958年建杜曲公社,1961年改區,1965年復改公社,1984年改鄉,1995年改鎮。位于縣城西郊、潁河畔。面積63平方公里,人口6.2……[詳細]
王崗鎮 411122103 85.5km2  臨潁縣轄鎮。1958年建王崗公社,1984年改鄉,1995年建鎮。位于縣城東北,距縣城12公里。面積85.5平方公里,人口5.2萬。汴襄公路過境。轄王崗……[詳細]
臺陳鎮 411122104 64km2  臨潁縣轄鎮。1965年建臺陳公社,1984年改鄉,1996年建鎮。位于縣城南,距縣城4公里。面積64平方公里,人口5.7萬。轄臺陳、海子龔、夾濠王、席賈……[詳細]
巨陵鎮 411122105 52.5km2  臨潁縣轄鄉。1958年建巨陵公社,1961年改區,1965年復改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縣境中部,面積52.5平方公里,人口4.1萬。西鄰107國道和……[詳細]
瓦店鎮 411122106 64km2  臨潁縣轄鎮。1958年設瓦店公社,1984年改鄉,1996年建鎮。位于縣城東,距縣城7公里。面積64平方公里,人口4.1萬。襄逍公路過境。轄臧莊、龔廟、……[詳細]
三家店鎮 411122107 47km2  臨潁縣轄鄉。1958年建三家店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縣境東部,面積47平方公里,人口3.1萬。襄逍公路橫貫鄉境。轄三家店、高宗寨、邢莊、前楊東、前楊……[詳細]
窩城鎮 411122108 49km2  臨潁縣轄鄉。1975年從王孟公社析建沃城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縣境東北部,面積49平方公里,人口3.2萬。石(橋)沃(城)、沃只(樂)、沃張(盤)公……[詳細]
大郭鄉 411122200 74.5km2  臨潁縣轄鄉。1958年建大郭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縣境西南部,面積74.5平方公里,人口4.6萬。許(昌)泌(陽)、襄(城)西(華)公路過境。轄大郭……[詳細]
皇帝廟鄉 411122201 50km2  皇帝廟鄉位于臨潁縣南大門,東連陳莊鄉、西接臺陳鄉、南鄰郾城縣、北靠城關鎮,總面積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0200畝,全鄉轄19個行政村,51個自然村……[詳細]
固廂鄉 411122202    固廂鄉位于臨潁縣城北3公里處,屬城郊鄉,區域優勢明顯,以無 固廂鄉公害溫棚蔬菜種植和多元化、規模化養殖為主的典型的平原農業經濟,特色明顯。107國道……[詳細]
石橋鄉 411122203   石橋鄉位于臨潁縣城北10公里,素有漯河“北大門”之稱。全鄉轄22個行政村,33個自然村,24800口人,勞動力15600口人,33310畝耕地。京珠高速……[詳細]
陳莊鄉 411122204 31km2  臨潁縣轄鄉。1976年由瓦店公社析設陳店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縣境東南部,面積31平方公里,人口2.3萬。襄西公路過境。轄陳莊、胡莊、賈太石、后研崗……[詳細]
王孟鄉 411122205 60km2  臨潁縣轄鄉。1956年設王孟中心鄉,1958年改公社,1961年改區,1965年復改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縣城北,距縣城12.5公里。面積60平方公……[詳細]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郵編:462600 代碼:411122 區號:0395 拼音:Linying Xian
    臨潁縣位于河南省中部,漯河市北,許昌市南。總面積821平方千米。總人口71萬人(2002年)。
  基本概況     河南省臨潁縣地處中原腹地,因瀕臨潁水而得名。全縣轄9鎮6鄉,361個行政村,70萬人,總面積821平方公里。是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依法治理百強縣,河南省綜合體制改革試點縣、基層組織建設先進縣、鄉鎮企業科技工作先進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范縣和計劃生育工作先進縣。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紅色億元村--南街村就誕生在這里。
    臨潁縣區位優勢突出,地處承東啟西、連南貫北的重要位置,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國道三條交通大動脈縱貫南北,逍襄路、許泌路橫穿東西,北距鄭州國際機場68公里,且有高速公路相連。縣、鄉、村公路四通八達,公路覆蓋率全省第一,全國第三。全縣電力供應充足,郵電通訊事業發達,實現了村村通油路、村村通電話、村村通有線電視。
    臨潁縣工業基礎雄厚,形成了醫藥化工、食品加工、機械電器制造三大工業主導產業。以全威制藥為依托,建成了在全省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醫藥生產基地:全縣有各類糧食加工企業183家,年加工能力80萬噸,成為全國最大的小麥加工基地縣,全國最大的膨化食品、油炸食品生產基地,是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命名為46個“全國食品工業強縣”之一;機械電器制造方面形成了洗衣機、空調器等家用電器系列產品。
    臨潁縣農業產業化經營處于河南省領先位置,擁有龍云集團、北徐集團2家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和3家河南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成了1個國家級,3個省級,7個市級高科技農業示范園區。無公害生態型現代農業蓬勃發展。無公害蔬菜基地已發展到10萬畝,龍云集團的“龍云”品牌無公害蔬菜已打入上海、廣州、鄭州等大中城市,專賣連鎖店發展到30家,成為河南省無公害蔬菜第一品牌,被北京市“肉菜放心工程”指定為第一批進京綠色品牌。 以北徐集團為龍頭,形成了良種繁育、飼料生產、商品豬養殖、宰殺分割為一體的生豬生產產業化體系,被確定為河南省百萬頭生豬養殖基地示范縣。以胡橋工貿公司為依托,珍奇植物苗木繁育基地已發展到近萬畝,成為河南省惟一的奧運會專用苗木基地和長江以北最大的“南水北凋”綠化工程育苗基地。
    臨潁縣城市功能齊全,城鎮化水平較高。抓住被確定為全省26個城鎮化重點縣機遇,聘請同濟大學高標準修編了城市發展規劃。近年來新辟了潁北新區,使城區面積擴展到21平方公里。城市市容市貌整潔美觀,環境優雅,擁有南街村綠地廣場、東方紅廣場、電信花園等休閑娛樂場所,擁有飛龍假日酒店、陽光大酒店等三星級酒店2家,大型綜合性商場、量販6家,是中原城市群中居住生活、投資興業的理想城市。
    臨潁縣文化燦爛,旅游資源豐富。現已形成以“紅色旅游、綠色旅游、古文化旅游”為特色的平原旅游景觀。境內漢魏政權交替的歷史見證“受禪臺”、“受禪碑”,早于趙州橋的天下第一橋“小商橋”和抗金名將楊再興陵園等國家、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其豐厚的文化底蘊素負盛名;南街村的熱帶花卉植物園以及“外圓內方”的治村方略,每年吸引海內外游客達50多萬人次;龍堂村、北徐莊創造的“鄉村都市”景觀和胡橋村近萬畝珍稀植物生態林區,也吸引著大量的游人前來參觀游覽。
  歷史簡介
    臨潁縣位于河南省中部,地處北緯33°43’-33°59’,東經113°43’-114°09’,為漯河市的北部門戶,東接鄢陵、西華,西連襄城,南靠郾城,北依許昌,西南與舞陽為鄰。南北長30公里,東西寬38公里,總面積為821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780635畝。全縣轄15個鄉鎮,362個行政村,779個自然村,居住著漢、回、藏、蒙、維、彝、壯、滿、苗9個民族,總人口為70萬人,漢族占99.4%,其中農業人口535060人,每一農業人口平均耕地l.45畝。人口自然增長率由1978年的28.5‰,下降到1985年的4.2‰。
    全縣地勢平坦,是黃淮平原的一部分,中部的土崗,俗稱45里黃土崗,系山前沖積扇被大面積侵蝕后的孑遺。地貌自西北向東南略微傾斜,最高海拔為74.2米,最低為53米,平均海拔63.6米,平均地面坡降為o.58%。境內土質有黑粘土、兩合土、黃壤土、黃粘土、黃沙土、淤土,耕作性能好,肥力較高,宜于多種農作物生長。
    臨潁縣屬于暖溫帶季風大陸性氣候,具有亞熱帶向溫帶過渡的明顯特征。四季分配是春、秋較短,冬、夏較長,夏季115天左右,冬季130天左右,春、秋兩季共120天左右。年平均氣溫14.5℃,一月份平均氣溫o.5℃,七月份平均氣溫28℃,全年無霜期226天左右。年降水量平均在720毫米,由于受季風的影響,全年降水量極不均勻,雨量大部集中在6、7、8三個月,另外年際之間降水量變化幅度較大,經常出現暴雨、瀝澇,干旱和干熱風。
    臨潁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先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到了西周出現了城潁邑(今固廂鄉城頂村),大陵邑(今巨陵鄉巨陵村)。西漢初年(公元前201年),始于城潁邑置縣,因濱臨潁水故名臨潁縣,屬豫小商橋州部。其后縣境及歸屬,隨著時代不同或析或井而有所變化。隋大業四年(608年)潁水外溢,臨潁縣城被大水淹沒,城址遂從固廂向南遷7.5公里到龍脾崗(今黃土崗)之最高處筑新城(今縣城),宋屬潁昌府,金屬許州昌武軍,元、明、清屬許州。民國21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屬河南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建國后屬許昌行政公署。
    在漫長的封建統治時期,由于地主的盤剝、官府的壓榨、自然災害的侵襲、土匪官軍的滋擾,廣大人民長期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為了改變這種悲慘處境,過上人的生活,全縣廣大勞動人民的-斗爭從來沒有停止過。
    據記載,早在東漢建武八年(公元32年),縣農民起義軍曾一度占領縣城。明崇禎十四年七月,農民領袖吳來慶、吳白蘭響應闖王號召率起義軍進攻縣城。年底李自成派遣-主持臨潁政務,十二月二十八日,明政府軍總兵左良玉突然兵臨城下,城內當即開炮迎擊,打死左兵裨將兩名,左兵破城后縱兵屠戮,全城軍民奮起-后全部被殺。至近代-斗爭更是此起彼伏。自咸豐三年(1853年)六月至同治六年(1867年)14年中捻軍與太平軍在臨潁一帶活動頻繁,并在臨潁廣大人民的協助下,多次占領縣城。同治二年(1863年)八月十二日,捻軍在臨潁人民的配合下,一舉攻下瓦店、南江、楊裴城、石佛陳等重要寨堡4座,給統治者以沉重打擊。在農民起義軍反帝愛國、-封建剝削等熱潮的推動下,全縣廣大人民的覺悟日益提高。光緒三十年(1904年)知縣蔣世芳串通劣紳趙炫等借口改革車馬章程,征收苛捐雜稅,遭到全縣農民的-。皇帝廟、瓦店一帶農民首先發難,二月十四日他們帶著農具進城抗議-,要求減免雜稅。這一正當要求不僅被拒絕,蔣還下令彈壓,這更激起農民的憤怒,他們搗毀縣衙,痛打趙炫,清政府感到眾怒難犯,宣布取消了新稅,并撤士蔣世芳的職務,農民斗爭取得了勝利。
    辛亥革命以后,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加了反帝反封建的斗爭。1924年葉善枝來臨潁傳播馬列主義,全縣的政治形勢為之一新。1927年0臨潁縣委成立。從此,全縣人民在中國0的領導下,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斗爭更加富有成效,并先后成立了東南、西南2個區委和17個黨支部。在縣委的領導下,建立農會13處,會員發展到5500人,井由骨干農會會員組成了1100人的敢死隊。農會在黨的領導下,抗捐抗稅,打擊反動勢力,取得了很大成績。當時河南省委給中央的報告中稱臨潁縣是“豫中工作最好的地方”、“河南的小廣州”。
    抗日戰爭爆發后,在0的支持下,建立起了“抗敵后援會”,并組成一支抗日救亡宣傳大隊,在全縣城鄉和舞陽等地進行抗日宣傳,起到很好宣傳鼓動作用。
    1944年5月臨潁淪陷,1945年8月日寇投降,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全縣廣大人民不甘當-奴,紛紛起來-日寇的壓榨和奴役,使得日偽經常龜縮在城鎮的據點里,不敢輕易到農村去。
    臨潁戰略地位重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據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這里就經常發生戰爭,到民國年間更是戰爭頻仍。頻繁的戰爭給人民帶來無窮的災難,加上自然災害的侵襲,廣大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據記載,民國24年(1935年)全縣糧食總產僅2000多萬公斤,平均畝產25余公斤,除去苛捐雜稅,所剩無幾。1943年全縣就餓死42500人,逃荒要飯的54000人,離家未歸2120戶(約一萬人),棄賣妻子的3500人,賣兒賣女的15200人。到解放前夕,-政府為支援內戰,抓丁拉夫、征稅、派款,搞得廣大人民怨聲載道,衣食無著,已瀕臨絕境。1947年12月13日,陳賡兵團27縱解放臨潁,建立民主政權,從此揭開了臨潁歷史的新紀元。
    建國后,臨潁人民在中國0的領導下,經過土地改革,徹底摧毀了地主階級對土地的壟斷和占有,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結束了幾千年來的封建地主剝削,251416人分到了土地和其它生產、生活資料。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業生產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到1952年農業總產值達到2328萬元,比1949年1918萬元增長了23%;糧食總產達到9320萬公斤,比1949年的7554萬公斤增長23.4%。1952年后互助組、合作社的建立與發展,使農業生產進入了—個新的歷史階段。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生產資料全部轉變為集體所有。但因操之過急,脫離了客觀實際,在“左”的思想支配下,刮起了“共產風”、“浮夸風”。在生產管理和經濟收益分配上推行“一大二公”、“一平二調”,加上連年自然災害,使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到1961年糧食總產量僅有6018.5萬公斤,比1952年下降3301.5萬公斤,是建國以來最低的一年。工業總產值到1963年僅有94.7萬元,比1949年的146.2萬元還下降51.5萬元。教育事業也受到了很大損失,學校僅剩45所,比1949年的61所少16所,在校學生25745人,比1957年的60815人少35070人,教學質量也因以勞代學而嚴重下降。黨中央針對這種嚴酷的現實從1960年起先后采取了一系列補救措施,在農村解散公共食堂,恢復家庭爐灶,借給農民少量土地自種自收,擴大自留地,獎勵開荒,開放農貿市場,活躍城鄉經濟。在工業上施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縮短工業戰線,勞力還田等,工農業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到1965年全縣糧食總產量達到9993.5萬公斤,創歷史最好水平,比1949年增加2439.5萬公斤,增產32.39%。
    1966年至1976年,由于-、“-”-集團的破壞,在工農業生產上搞所謂“以階級斗爭為綱”、“以糧為綱”、“以鋼為綱”限制多種經營。在生產中竭力推行“大寨模式” 和“吃大鍋飯’,搞絕對于均主義,嚴重挫傷了廣大農民、工人的生產積極性。盡管廣大群眾在生產中對其倒行逆施作下不同程度的抵制,工農業業生產卻長期徘徊不前。
    1976年黨中央一舉粉碎了”-”,結束了為期十年的-。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到1985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達到34570萬元,比1949年的2064萬元,增長16.7倍。
    在工業方面,到1985年全縣共有74家工業企業,其中全民工業27個,集體工業8個,鄉鎮工業39個,職工8270人。
    1985年工業戰線堅持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改善經營管理,積極推行生產責任制,努力提高產品質量,大力發展適銷對路產品,工業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在能源資金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創產值15022萬元,其中主要產品產量:原煤154647噸,碳銨2649噸,磷肥1681噸,機制紙1425噸,水泥28037噸,脫粒機3580臺,四輪小拖2156臺,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2%。
    在農業方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全縣人民認真學習了黨中央關于發展農業生產的決定,落實了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從而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社會主義建設積極性。1985年農業總產值達到19546萬元,比1978年的9040萬元增加—倍多。糧食生產在遭受自然災害的情況下,仍然取得了較好的收成,總產達到23168.5萬公斤,全縣農業人口平均純收入330元.經濟作物以煙葉為主,煙葉生產是臨潁縣的又一優勢,也是主要財源之一。1949牛種植3.8萬多畝,總產192.5 萬公斤;1978年種煙9.4萬多畝,總產2073萬公斤,年產值2242萬元,上交財政1460萬元,占全年財政總收入的78%;1985年種植11.4萬畝,總產值3851萬元,實現稅款1074萬元,占財政收入的54%。所以煙葉生產能否搞好,一方面關系著臨潁縣財政狀況的好壞,另一方面也直接關系著全縣廣大農民的經濟收入和市場繁榮。
    油料作物的生產也在迅速發展。1983年油料播種面積為4.8萬畝,總產196.5萬公斤。1985年播種油料6萬畝,總產達到426.5萬公斤,其中僅芝麻就達171.5萬公斤。
    林業、畜牧業都得到相應的發展,1985年植樹278萬株,其中農桐間作19.4萬畝,綠化道路1196條,總長554公里。
    1985年,全縣畜牧業出現了建國以來少有的好勢頭,大牲畜存欄59451頭,生豬存欄13萬頭,其它家禽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臨潁縣的副業生產歷史悠久,竹、木、刑、柳、鐵等手上業遍及全縣各村,尤其杜曲、臺陳、固廂、瓦店為盛。近幾年草編興起,并打入國際市場,全年副業總產值達四千多萬元。
    全縣共有大小河道18條,全長318公里,水域面積30922畝,較大河流有潁河、清潩河、新溝河、蜈蚣渠,其中除潁河、清潩河、新溝河常年有少量的水以外,其余河道,經常干涸,靠河道引水灌溉的面積剩少,絕大部分土地靠井水灌溉,因而農業生產比較落后,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很差。針對這種情況,建國以來每年都進行水利建設,先后開挖了新穎河,疏通了其它河道,改造低洼易澇面積39萬畝,修建水閘8座,機灌站15座,配套井一萬多眼,排灌動力機械11557臺,有效灌溉面積達50多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66%。
    1985年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22.73萬馬力,其中大中型拖拉機312臺,小型拖拉機4044臺,機耕占耕地面積的31%。
    全縣化肥施用量5.2萬余噸,農業用電2067萬度,糧食產量由60年代的每畝200公斤,70年代的350公斤,發展到80午代初的550公斤。
    1978年黨的十一屆二中全會后,全縣商業管理工作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經營責任制逐步完善,服務質量經濟效益均有明顯提高,出現廠城鄉市場繁榮、購銷兩旺的可喜局面。1985年全縣商業網點發展到4271個,比1984年增長23.5%,商品純購進額完成1.02億元,比上年增長8%,純銷售額完成1.13億元,比上年增長8.1%,社會商品零售額1.18億元,比上增長2%。全縣個體商戶展到9834戶,從業人員4.1萬人,年經營額1.2億元。
    臨潁的交通便利,京廣鐵路與京深公路(107國道)南北穿過,襄逍公路東西貫通。縣城與各個鄉鎮所在地都先后鋪成了渣油路面,到1985年縣境內公路通車里程為178公里,其中晴雨公路120公里。機動車輛迅猛增加,截止1985年,全縣已有公私機動乍四百多輛。交通的便利有力地支援了“四化”的建設,活躍了城鄉經濟,方便了人民群眾。
    十—屆三中全會以來文化、教育、衛生工作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到1985年全縣共有學校332處,其中高中(含農業高中)5處,教師進修學校1處,鄉級中學15處,小學241處,全縣在校學生93259人,其中高中生2670人,初中生20706人,小學生69883人,教職員2560人。白1979午恢復高考以來,全縣每年送出的大中專學生都在200名以上,1985年達到335名,名列全市榜首。小學四率(入學、畢業、普及、鞏固)均達99%以上,成為全省普及小學教育先進縣之一。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廣大群眾對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斷加深,集資辦學的積極性空前高漲。1985年全縣共集資350萬元,對改善教學條件、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行政區劃
    臨潁縣轄9個鎮、6個鄉:城關鎮、繁城回族鎮、杜曲鎮、王崗鎮、臺陳鎮、巨陵鎮、瓦店鎮、三家店鎮、窩城鎮、大郭鄉、皇帝廟鄉、固廂鄉、石橋鄉、陳莊鄉、王孟鄉。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城關鎮 代碼:411122100 
    2006年,轄19個村委會:大木羅村、櫻桃郭村、邢莊村、五里頭村、崗石村、耿莊村、董畦村、西街村、北街村、北場村、東街村、東關村、曹姚村、吳寨村、丁莊村、聶莊村、雙廟村、三里頭村、南街村。
    繁城鎮 代碼:411122101 
    2006年,轄32個村委會:營王村、大楊村、米灣村、杜莊村、孫朱村、鍋永口村、夏莊村、尼莊村、灣宋村、徐莊村、司馬村、扁擔楊村、雙路姚村、靳莊村、辛莊村、吳劉村、馬井村、大杜村、大韋村、前楊村、賈劉村、付楊村、面坊村、木掀楊村、韋寺村、關廟村、羅莊村、南街村、獻街村、清街村、西街村、東街村。
    杜曲鎮 代碼:411122102 
    2006年,轄32個村委會:杜街村、周莊村、長槍王村、朱集村、前韓村、大車張村、后韓村、灣陶村、賈徐王村、劉莊村、趙莊村、郝路口村、西街村、東街村、北徐莊村、郭莊村、呂集村、申安張村、大于莊村、小于莊村、大孟村、大李集村、小李莊村、木掀王村、龍堂村、三朱村、金趙村、賈莊村、王鳳樓村、東徐莊村、崗張村、河董村。
    王崗鎮 代碼:411122103 
    2006年,轄33個村委會:南村、北村、謝莊村、北郭村、呂莊村、承差橋村、善莊閻村、滕莊村、崗口趙村、大坑李村、祁莊村、韓場村、墩臺李村、薛莊村、南王莊村、水牛宋村、良崗村、梨元張村、杓李村、南郭村、小莊李村、貓眼莊村、坡孫村、滕寺村、沙坑王村、赤里崗村、葛家村、寺后村、袁莊村、石橋李村、崗李村、紙坊村、趙家村。
    臺陳鎮 代碼:411122104 
    2006年,轄32個村委會:臺陳村、裴墩村、打繩陳村、海子龔村、荒張村、田莊村、小諶莊村、大溝橋村、夾濠王村、席賈村、李灣村、木掀呂村、謝莊村、下坡郭村、張陳村、龔莊村、安莊村、祁莊村、王曲村、橋口村、毛莊村、大周村、梁閣村、雙樓村、鄧廟村、元莊村、前楊村、臨涯張村、水車梁村、席趙村、雷莊村、洼孫村。
    巨陵鎮 代碼:411122105 
    2006年,轄26個村委會:巨陵村、劉莊村、張莊村、孟莊村、婁莊村、油坊陳村、李莊村、紡車劉村、韓莊村、柿元王村、邰莊村、梁李村、楊林村、大段村、武路口村、伍極橋村、王莊村、豢龍村、潘莊村、拐子李村、馬廟村、觀街村、英王村、齊莊村、來脈張村、辛莊村。
    瓦店鎮 代碼:411122106 
    2006年,轄23個村委會:瓦店村、劉莊村、大張莊村、溝王村、坡李村、楊裴城村、尚河村、陶莊村、劉吳莊村、魏墩村、拾里村、葉莊村、柒里村、臧莊村、龔莊村、上坡高村、大李村、李華宇村、大廟張村、后徐村、夏坡高村、秦莊村、云莊村。
    三家店鎮 代碼:411122107 
    2006年,轄23個村委會:三家店村、潘莊村、羅莊村、南江村、冢城村、康莊村、石莊村、王紹宇村、吳莊村、東楊村、西楊村、邢莊村、高宗寨村、鄭莊村、崔莊村、平寧城村、卜莊村、宋老橋村、宋小莊村、邊劉村、安莊村、安鄭村、清義冢村。
    窩城鎮 代碼:411122108 
    2006年,轄21個村委會:窩城村、后張村、軍張村、前胡村、肖莊村、朱莊村、董莊村、司莊村、許莊村、豆莊村、王莊村、拐子村、姜莊村、黃莊村、溝張村、單莊村、白坡村、邢莊村、李莊村、張堂村、曹莊村。
    大郭鄉 代碼:411122200 
    2006年,轄27個村委會:大郭村、各崗村、陶莊村、何莊村、社西村、崗楊村、陳策村、閆莊村、大牛村、谷莊村、魏莊村、前營村、胡橋村、尚莊村、張楊村、路西村、社東村、孫莊村、坡李村、菜王村、周莊村、劉城村、曹城村、紂北村、紂南村、辛莊村、李城村。
    皇帝廟鄉 代碼:411122201 
    2006年,轄19個村委會:皇帝廟村、前張村、鄧莊村、影臺寺村、李小坡村、吳莊村、石佛陳村、河坡村、吳集村、大袁村、冉莊村、洪山廟村、九才田村、商橋村、潘牛村、王老莊村、坡高村、樊堂村、曹莊村。
    固廂鄉 代碼:411122202 
    2006年,轄14個村委會:固廂村、四村、七里北村、七里南村、新趙村、大屈村、小屈村、金仝村、大田村、陽午村、崗東村、小師村、下坡村、城頂村。
    石橋鄉 代碼:411122203 
    2006年,轄22個村委會:橋南村、橋北村、王莊村、徐寨村、岳莊村、袁莊村、陳莊村、二馬張村、北馬廟村、成陳村、銀莊村、藕河村、潘莊村、雙王村、杜莊村、另子李村、三角村、方莊村、吳劉村、大吳村、李莊村、駝鋪村。
    陳莊鄉 代碼:411122204 
    2006年,轄14個村委會:陳莊村、管莊村、伙邵趙村、洛程村、潘莊村、夏城村、黃連城村、前研崗村、后研崗村、賈-、胡莊村、二甲王村、四家李村、大蔣莊村。
    王孟鄉 代碼:411122205 
    2006年,轄26個村委會:王孟東村、王孟西村、伍汲杜村、石拐村、張莊村、陳留東村、陳留西村、羅莊村、化莊村、李拐村、湯店村、北宋村、軒莊村、軒橋村、前楊村、仝溝村、高村、馬莊村、宋莊村、潘莊村、巢村、墳臺村、大范村、婁王村、鄒莊村、西王莊村。
  歷史沿革
    西漢置臨潁縣,因瀕臨潁河,故名。
    1999年,臨潁縣轄6個鎮、9個鄉:城關鎮、王崗鎮、杜曲鎮、繁城回族鎮、瓦店鎮、臺陳鎮、三家店鄉、大郭鄉、王孟鄉、石橋鄉、巨陵鄉、陳莊鄉、固廂鄉、皇帝廟鄉、窩城鄉。
    2000年,臨潁縣轄9個鎮、6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632427人,其中:城關鎮 90376人、繁城鎮 50599人、杜曲鎮 64338人、王崗鎮 50534人、臺陳鎮 56177人、巨陵鎮 38251人、瓦店鎮 39862人、三家店鎮 30553人、窩城鎮 29031人、大郭鄉 45677人、皇帝廟鄉 28613人、固廂鄉 28611人、石橋鄉 23190人、陳莊鄉 22237人、王孟鄉 34378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臨潁縣轄9個鎮、6個鄉:城關鎮、繁城回族鎮、王崗鎮、臺陳鎮、瓦店鎮、杜曲鎮、巨陵鎮、窩城鎮、三家店鎮;固廂鄉、石橋鄉、王孟鄉、陳莊鄉、皇帝廟鄉、大郭鄉。
    郵編:462600 代碼:411122 區號:0395 拼音:Linying Xian
  當地特產
    玉皇大蒜
    “玉皇”大蒜全部按照無公害農產品標準生產,本地土壤富含大蒜生生長所需的微量元素。所產大蒜品質獨特,尤以蒜香濃郁,辛辣芳香、搗汁不懈久放不餿等特點而享譽中外,西漢末年即開始特供宮廷御膳所用,改革開放以來,產品暢銷俄羅斯、日本、肯尼亞及東南亞等國。
    據《本草綱目》記載,大蒜有歸五臟,散痛腫瘡,降風邪,殺毒氣,下氣,消痞;去水惡瘴氣,伏-,除風溫,破冷風,健脾胃,固腎氣,止霍亂等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大蒜所含的大蒜素及脂溶性揮發油對人體具有藥用和保健功能,治病有防病,主要作用有五種:
    1、 大蒜具有殺菌殺毒功能。大蒜所含的有效成分———大蒜素,有很強的抑制細菌生長的作用,能抑制多達72種感染因素,并能增強肌體自身的免疫系統功能,可以有效地抵抗病毒和細菌。
    2、 預防感冒、關節炎、肝臟疾病等。
    3、 大蒜能降低低密度膽固醇及甘油三酸脂,并能使血液的黏稠度下降,減少血液凝固的危險,有助于降低低血壓等。
    4、 大蒜內含的硒是構成體內抗氧化體系的重要元素,抗衰老,有助于去除體內的重金屬。
    5、 大蒜中的多硫醚類化合物具有還原性,可抗自由基。
  
全國與臨潁縣面積相同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

Copyright © 2012-2025 cn56.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物流行業網 版權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源县| 济南市| 古蔺县| 张北县| 高淳县| 宜川县| 龙胜| 濮阳县| 镇巴县| 武陟县| 东山县| 德保县| 桃园市| 灌南县| 株洲市| 珠海市| 沐川县| 台南市| 南靖县| 公安县| 博罗县| 米泉市| 仪征市| 福鼎市| 汤原县| 蒙阴县| 泰顺县| 定兴县| 嘉义市| 扶绥县| 高唐县| 枣强县| 赤城县| 宝兴县| 盐边县| 准格尔旗| 临城县| 文山县| 夏津县| 扶风县| 克什克腾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