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遵義務川縣大坪鎮龍潭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520326109 | 身份證前6位:520326 |
長途區號:0852 | 郵政編碼:564300 |
隸屬政區:大坪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貴C | |
龍潭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龍潭仡佬族文化村,原名“火炭埡”,位于務川縣城東部12公里處洪渡河畔,建寨已有700余年了,據專家考證,這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仡佬古寨”,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積淀,是黔北仡佬族文化保存較好的一個村寨。龍潭民族文化村既是全省20個重點保護建設村之一,也是全省唯一的仡佬族文化保護建設村。其東10里有漢唐開采珠砂遺址,北2里有大型古漢墓群,西2里有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甕溪橋。仡佬族是世界上最早攻取丹砂冶煉技術的民族,龍潭村寨仡佬族的祖先們早在商王太戌時期就開始了丹砂的冶煉。
龍潭村分前寨、中寨、后寨、茶地四個自然組,全村總面積9平方公里,230戶,923人,仡佬族人口占99%,為申姓仡佬族世居地。據史籍記載,仡佬族的先民“濮人”,早在殷周時期,就在這塊土地開荒辟草,男子以燒煉丹砂為業,婦女則從事農耕和紡織,繁衍生息,創造了悠久燦爛的仡佬族文化。曾有務川歷史看大坪,仡佬族歷史在大坪之說。村寨三面環山,一面臨潭,寨內石板鋪路,石巷幽深、自然古樸、景色迷人。古寨建筑保存較為完好,房屋建筑大多為木構建和木裝修,木質的門、窗上都有雕飾各異的吉祥圖案,手法多采用鏤空雕刻,其構圖精美,想象奇特,雕工細膩,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建筑年代在清咸同至民國年間。
龍潭境內景觀、古跡有:高巖老祖賜福靈山、賜福靈臺、天子洞、葛洪煉丹洞、寶王廟遺址、做官府遺址、洗筆井、洗藥池、長壽龜、長生鶴、天子煉丹爐灶、甕溪橋、古漢墓群、敕贈文林朗申俊(申佑之父)之墓及墓碑、申佑祠、申佑衣冠冢、清代進士禮部主事申尚毅故居等,無不體現著這一方水土神秘的傳奇色彩。在這些眾多的人文景觀中,以明代申佑的事跡較為突出并得到考證。申佑(公元1425年—1449年),字天錫,務川火炭埡(即龍潭村)人。明正統九年(公元1445年),官居四川道監察御史。在當地,申佑拯救“君”、“親”、“師”的三烈事跡廣為流傳,可謂家喻戶曉、孺婦皆知。后人稱頌其“扼虎吭而奪天親兮”、“挫狼狠而保帝駕兮”、“舒龍顏而解師危兮”。
仡佬族民間文藝:民間文藝主要有有獅子燈、花燈、龍燈、樂器吹打、唱歌等民間文藝活動。其形式獨特,各具特色、氣氛熱烈、場面感人,格外扣人心弦。
傳統儺俗:儺戲是我國古代劇種之一,被戲劇界稱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儺”源于仡佬族先民信鬼好祭,崇天敬神拜祖等活動,戲分三種,有子戲、插戲之分。內容取材神話故事、民間傳說、歷史演義等,特別是在還儺愿等祭祀活動中,伴有奇特的巫術舞蹈、技巧和音樂旋律,造型生動,劇目完整系統,舞蹈詼諧有趣,唱腔韻律獨特,蘊涵著豐厚的仡佬族底層文化。《騎龍下海》被國家文化部收入《中國戲劇發展史》。
悠久的建寨歷史,濃郁的民族風情,豐厚的文化底蘊,優美的自然風光,神奇的神話傳說賦予了龍潭村別樣的神韻與魅力。朋友,只要你來到龍潭村,熱情好客的仡佬人會端出他們精心釀制的油茶,讓你在綿長的香味中細細品味悠久、神秘的丹砂文化歷史。
吃新節是仡佬族重大的傳統節日。它以仡佬族人“采、祭、吃、歡”的形式聚族慶豐收、感黨恩、謝祖恩,盼來年再豐收的一種傳統習俗。每年農歷七八月間,在新谷成熟之際擇日“吃新”。節日期間,人們去田間地頭采摘谷穗、包谷、瓜果、蔬菜等,宰殺禽畜,焚香燃燭,恭請0,祈盼年年好運,年年五谷豐登。 9月28日,務川自治縣在龍潭民族文化村舉辦第三屆仡佬族吃新節,湖北、重慶、貴州三省市毗鄰縣市區的外來嘉賓和當地干部群眾共300余人參加了該節日。
全國與龍潭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