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葫市鎮是貴州省遵義市赤水市所轄的一個鎮,位于赤水市中部、距市城區38公里,通訊便捷,水陸交通方便。南與元厚鎮相連,西和丙安鄉接壤,東與官渡鎮連接,北與旺隆鎮為鄰。
基本信息
葫市鎮位于赤水市中部、距市城區38公里,通訊便捷,水陸交通方便。南與元厚鎮相連,西和丙安鄉接壤,東與官渡鎮連接,北與旺隆鎮為鄰。全鎮總面積203平方公里,轄7個行政村56個村民小組,1個社區3個居民小組,總人口15642人,其中農業人口13341人,非農業人口2301人。
葫市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現有可耕地1.4萬畝,其中稻田1.06萬畝、土地0.34萬畝。盛產水稻、玉米、紅薯、洋芋等農作物。石斛產業和野生天麻等中藥材。柑桔、黃果、橙子、山梨、楊梅等水果產業也不斷發展壯大,2008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實現35000萬元,其中農業產值實現18179萬元,工業產值實現16821萬元,第三產業產值實現21698萬元,地方財政收入完成73.2萬元,為年初預算數的10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337元,比2007年增加470元。
葫市人文景觀和自然風景交相輝映,旅游景觀點多面廣線長。葫市摩巖造像為省級保護文物。葫市河堤遺跡、古樸宏壯。葫市高山流水、茂林修竹,各種原始自然風景點近百個,尤以國家級桫欏自然保護區--中國侏欏紀公園盛譽國內外。赤水竹海國家森林公園、珍稀物種小金花茶享譽全國。
自然條件
葫市境內山多,溝谷縱橫,河流、水系發達,除赤水河外還有葫市溝、金沙溝、燕溪子、悶頭溪、楠木溝、小關子等6條溪流,這些溪溝流量大,河床深切落差較大,蘊藏著豐富的可開發水能資源。
葫市屬典型的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陽光充足,熱量資源豐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年降水量1300毫米、氣候夏熱冬暖,全年平均氣溫17.3℃左右,地勢東面高,葫蘆坪地勢高居全市之冠,最高海拔1730.1米;西面低,最低海拔小關子230米,高差懸殊較大,境內地貌類型多樣,地表出露中生代侏羅系,白堊系地層,巖性為陸相沉積砂巖、泥巖,生態適應性較為廣泛,適宜各種亞熱帶植物生長繁衍,全鎮森林面積16.3萬畝,其中楠竹12萬畝,蓄積量達1800萬根,年采伐量100萬根,雜竹面積2.9萬畝,年采伐量達5.8萬噸,森林覆蓋率達82%.是赤水市主要林產區。
名優產品
竹筍
竹筍是天然保健食品,竹筍內含物的特點是高蛋白、低脂肪、糖量適中、多纖維,還具有人體必須的磷、鎂、鐵、鈣等礦質營養元素。葫市境內有名的竹筍,冬有楠竹冬筍,可生吃、可制作玉蘭片,因色澤似玉,形如蘭花瓣而得名,被列為山珍食品。用于燒炒、煨燉,均有質嫩、味鮮、清脆可口的特點。箐竹筍(筒筒筍)遠銷國內外。春有楠竹黃筍,可作保鮮處理,一年四季不變味。冬筍年收購量10至15萬斤,箐竹筍年收購量5至10萬斤,黃筍年收購量20至30萬斤,這些產品多數通過赤水中轉,少數通過瀘州、成都等地中轉遠銷。
竹筷
竹筷是人們生活必須用品,葫市竹筷生產是1972年建立的集體企業竹制品廠,過去都是傳統生產的普通白筷和印花筷,后來逐步發展成漂白筷、雙生筷、油油漆筷、工藝禮品筷。過去用手工操作,現在發展成為機械化生產,表面光潔油亮、色彩古樸雅致,圖案種類繁多,清晰美觀,具有耐堿,抗高溫的特點,產品通過遵義、貴陽、成都等地中轉銷售國內外。
竹刻(竹雕)工藝品
葫市竹刻工藝品為1982年建立的工藝美術廠開始生產,竹刻的工藝手法分為竹面雕刻和主體雕刻兩大類,根據其表現手法分為線刻、深刻(陰刻)和浮雕、透雕、留青、園雕、鑲嵌(陽刻)。線雕是用雕刀在竹面上留下痕線成各種圖案,如山水花卉、飛禽走獸、古今人物、書法。而陽刻將“刻”和“雕”相結合,刻出的圖案具有主體,更富有主體形象,如用壁厚節密的竹根,通過精雕細刻,將人物、動物、植物表現得淋漓盡致。因為這類產品生產不成批量,多數銷于觀光旅游的客人作紀念品帶回去。
旅游景區
赤水桫欏國家自然保護區
桫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科學家們稱為“桫欏避難所”,是我國第一個國家級桫欏自然保護區,位于赤水市葫市鎮境內的金沙溝。這里山高谷深,重巒疊嶂,保持著較為良好的原始生態環境。桫欏數量更多達4萬余株,結構典型,類型多樣,樹形優美。
桫欏保護區內還有許多珍稀植物,如赤水特有的小黃花茶,以及福建柏、杜仲、紅花木蓮、楠木、八角蓮、黃蓮和天麻等。
赤水桫欏國家自然保護區,是國家環保局根據國家“六五”環保計劃,于1984年在貴州赤水建立的一處以物種保護為主的綜合型示范性自然保護區。保護區以國家一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桫欏及其生存環境為保護對象。保護面積1,3300公頃,其中核心區5,500公頃,緩沖區4,000公頃,實驗區(包括旅游區、生活文化區)3,800公頃。由于保護區典型,代表意義突出具有重要科學研究價值,1992年經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次年被接納為中國生物圈保護區,被譽為“赤水河畔的桫欏王國”.云豹、藏酋猴、獼猴、蘇門羚、毛冠鹿等珍稀動物,也時常出沒林間峽谷。保護區大地構造屬揚子準地臺的四川臺坳,出露地層為侏羅、白堊系紅色構造,中生代侏羅紀時期古地理環境為四川內陸湖盆的一部分。由于地處中亞熱濕潤季風氣候區內,年平均氣溫12.7℃-17.7℃,年平均降雨1200毫米-1300毫米,相對濕度為86%-90%,由于位居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優勢成分為殼斗科、山茶科、樟科、木蘭科植物,森林覆蓋率高達91%,其中絕大部分為原始林。海拔700米以下地帶,水熱條件優異,氣候屬南亞熱帶特色,在繁盛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下出現大面積以桫欏、海芋、野芭蕉、福建觀音座蓮為代表的南亞熱帶雨林層片,生長著許多熱帶、南亞熱帶植物,生態環境呈現出同緯度地區十分少見的南亞熱帶雨林景觀。
赤水竹海國家森林公園
赤水竹海國家森林公園,位于貴州省赤水市城東四十余公里,赤桐公路旁側。該公園以浩瀚的“竹海”風光為主。公園內有楠竹十七萬畝,遍布群山峻嶺,登上公園“觀海樓”,憑欄眺望,一望無際的莽莽綠原,鋪山蓋嶺。山風吹過,竹濤陣陣,碧波漣漪,令人心曠神怡。身入林中,如入綠色海洋,到處碧波擁翠,竹浪滾滾,清心、淡雅、瀟灑、蔥蘢的景色,讓人心醉。區內尚有“天鑼”、“地瀑”、“八仙樹”、“夫妻樹”等奇特的自然景觀為游人增添無窮樂趣,給人以回歸大自然的美好享受。
葫市鎮是竹海的中心,也是竹海的發祥地。據說這一帶原本沒有楠竹。二百六十多年前,一位名叫黎理泰的年輕人,從東海之濱的福建搬來了三株楠竹,靠著赤水人用辛勤的汗水澆灌,靠著赤水河用肥美的綠水滋養,這三株楠竹終于繁衍出一片又一片蔥綠的楠竹林。如今這里已擁有連片楠竹30余萬畝,各色各樣的雜竹林15余萬畝,成為名揚九州的國家森林竹海公園。
竹海四季,美不勝收。夏秋滿眼翡翠蔥蘢,珍禽異獸活躍其間;隆冬遍地瓊花玉樹,冰晶玉潔蕩胸滌懷。春天萬物盎然,一派生機。那竹筍在地下熬過了凍地冰天的“煉獄”之后,沖破陳年積土,掀翻猙獰頑石,迎著春風旭日,直指藍天。
竹海國家森林公園的中心景點為野竹坪觀光休閑區。這是一處以竹海風光、瀑布群、原始森林、野生動物和丹霞奇觀綜合構成的秀美景段,是人們避暑休閑、度假、療養的理想勝地,同時也是文人墨客揮毫潑墨的天然佳景。
公園的至高點在“觀海樓”.觀海樓共6層樓,高26米,是一座造型別致,與竹海景色相宜的建筑物。當登樓遠眺,層層疊疊,浩瀚無垠的竹韻盡收眼底。山風拂來,頓時萬頃碧波,如春潮滾滾,似浪花翻騰,不由得心潮起伏,激動不已;再舉目四望,遠山近嶺層層青風繚繞云霧,恍若水天一色的一片海洋,那淡雅、清新、潔白、舒心的云霧隨輕拂的山風波動,猶如一層薄紗在蔥綠的山峰間起伏,使青翠的山峰時隱時現,美不勝收,令人心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