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華義烏市佛堂鎮稽亭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30782100 | 身份證前6位:330782 |
長途區號:0579 | 郵政編碼:321000 |
隸屬政區:佛堂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浙G | |
稽亭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稽亭村
稽亭村坐落在云黃山北麓余脈山地邊緣,離著名的佛教勝地雙林寺僅1公里。該村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早在三國時代就成為十里一亭的一個村落,因村邊有萬頃碧波的稽亭塘而得名。元代義烏文人丁存曾有詩贊曰:春風引技過稽亭,和日融融小藥青。百頃波逐碧落,一行歸雁流青。檐楹鳥臬知人好,山水龍蟠貴地靈。堪嘆舊交單落盡,臨風涕淚有余零。千百年來,稽亭人已善作酒曲(紅曲米)聞名,用該村生產的紅曲米釀制黃酒,味郭、色正、營養好。目前該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紅曲米生產基地。
稽亭村,始建于南宋,迄今已有近800年的歷史,但稽亭村的紅曲生產歷史并不長。
200多年前,一位來自福建莆田縣名叫吳梧孫的人,遷入稽亭村后,帶來了制作紅曲的“曲娘”和技術,并逐漸使稽亭形成了一個依靠做紅曲勤勞致富而遠近聞名的“專業村”。
據清光緒十一年(1884)的《吳氏宗譜》記載:“莆田縣吳梧孫,號慶元,幼負異材,貿易代耕。遨游義邑,愛山川之秀麗,念風土之敦淳,辭鰲頭之桑梓,徙烏傷之稽亭,自為第一世祖。娶朱氏,生二子。”迄今已繁衍至第八代,有20多戶。
吳梧孫到稽亭后,不僅自己制作紅曲,還不吝賜教給村民,使稽亭村紅曲業的生產,帶動了本地釀酒業和醬醋業的發展。由于吳梧孫人緣極好,心情舒暢,壽高99歲才去世。
但是,吳梧孫去世后,稽亭的村民借靠近佛堂古鎮的優勢和制作紅曲的技術,其“曲娘”與制曲技術開始保守起來,后來甚至發展到了做紅曲成了男人的專利,只傳兒不傳女的程度。師傅在制作紅曲時,假借“守口”能保酒氣不“外溢”為名,嘴不張聲說話,其目的就是為了保守制曲秘訣不外傳。因此到了建國初期,全稽亭真正能制紅曲的只有三四十戶人家。
改革開放后,稽亭村村民很快解決了溫飽,種糧制曲得到了大發展,無論是大姑娘還是小媳婦,都把種糧制曲,當成了發家致富的好門路。全村60%~70%農戶,都能從每年的5月開始制曲,到中秋或重陽前后結束,加工大戶可加工兩三百擔米,小戶也可達四五十擔之多。全村全年加工紅曲800多噸,除了本地農村自釀糯米黃酒用曲外,還外銷到衢州、嵊州、仙居、縉云等地。
1988年,稽亭村的丁予章、丁舸父子倆,依靠傳統的制曲工藝,辦起了紅曲加工廠,后更名為天然色素實業有限公司。他們以私人企業的名義,向糧食部門購入早秈米,分發到20多戶農民家中加工紅曲,以每擔米8元的加工費,由企業收回產品,統一銷售。其紅曲銷路,擴展到了山東、河北,甚至東北三省地區。
幾年后,丁予章、丁舸通過科技信息交流,獲得“紅曲”可供制選紅糟、紅酒、紅腐乳,并可提取中醫學上的活血消食藥,主治赤痢下重、婦女經血阻滯等癥的食用紅曲紅色素等科技信息后,毅然走出稽亭,前往山東某大學,與科技人員聯手研制,成功提取紅曲紅色素,對傳統的紅曲產品進行“嫁接”改造,在原來的紅曲制造基礎上,提升為對紅曲的繼續研究和開發上。
1994年,他們試產成功的天然紅曲紅色素被國家科委等五部委,確認為國家級新產品。2000年,功能性紅曲米再次被國家六部委確認為國家級新產品。
稽亭村丁氏父子以紅曲生產為基礎的天然色素實業有限公司,如今成了浙江省高新技術企業和農業龍頭企業。他們走出了農業,走向了工業,走出了中國,走向了世界。2001年11月23日,新華社曾對該公司作過報道:他們在八年中,依靠科技,催生了點米成“金”的奇跡———從早秈米中提取了紅曲系列產品,平均1公斤早秈米的投入,產出的效益高達20多元人民幣的收入……1999年產品出口到25個國家和地區,去年則增至29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出口創匯390萬美元。去年公司與農業部簽訂了無公害專用糧食基地500畝,消化早秈米2300噸,今年已增加到10000畝,預計可為當地農民凈增收入20萬元。
稽亭這個原生態的古村落,搭上了新時代的快車,進入奔小康的致富大道。
全國與稽亭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