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一)概況
徐家山村,位于泄灘鄉西北部,村委會駐地徐家山村三組,距泄灘鄉集鎮22公里,距縣城132公里。東與棋盤嶺村接壤,南與坊家山村交界,西與桂花坪村相鄰,北與黃家山村毗鄰。
徐家山村原稱合心大隊,1976年改稱徐家山村,1981年3月更名為徐家山大隊,后又稱徐家山村。 2001年3月,與柳池子村(原稱永興大隊,后更名為柳池子大隊、柳池子村。村內有一水池,池邊長有柳樹,故名)合并,命名為徐家山村。現轄8個村民小組,568戶,總人口1676人。
全村國土面積13.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401.7畝,林地1502公頃,森林覆蓋率88%。
重大事件
1972年,在村書記余宗訓的帶領下,村民用人工挖筑修建羊兒灣水庫10萬方,解決了徐家山村人畜飲水和農田灌溉問題,使該村旱澇保收。
1994年,由民政局和移民局等單位扶持,修建了徐家山村小學,占地5.5畝,開設了學前班及小學7個教學班,后因生源減少,布局調整,改建為村委會。
著名人物
周立金,男,生于1931年2月,應征入伍于解放軍某部,后編入志愿軍93團二營五連,1952年11月15日在朝鮮五圣山戰斗中,他和全班同志打退了敵人數次進攻,敵人對我陣地進行炮轟,他不幸中彈犧牲,時任戰士,后追認為烈士。
汪元良,男,生于1953年10月,秭歸縣泄灘鄉徐家山村人,曾任秭歸縣縣長、書記,湖北省移民廳廳長,現任湖北省人大財經委副主任。
汪元柱,男,生于1949年3月,秭歸縣泄灘鄉徐家山村人,曾任湖北省科協巖崩調查處處長,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副院長,現已退休。
汪元林,男,生于1964年1月,秭歸縣泄灘鄉徐家山村人,曾任秭歸縣城管局局長,現任秭歸縣城管局黨組書記。
汪元成,男,生于1968年12月,秭歸縣泄灘鄉徐家山村人,曾任枝江市組織部副部長,現任宜昌市西陵區常務副區長。
宋正德,男,生于1959年10月,秭歸縣泄灘鄉徐家山村人,曾任秭歸縣-刑偵科副科長,現任秭歸縣-政工處副主任。
向培林,男,生于1976年5月,秭歸縣泄灘鄉徐家山村人,現任宜都市文明辦副主任。
(二)基礎設施
2010年6月,對村莊進行了規劃。村莊規劃突出一個主題:堅持科學發展觀;推進兩大優化: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在發展壯大茶葉、核桃、夏橙一主兩輔的主導產業和養殖、勞務輸出等輔助產業發展上實現新突破,優化村莊布局,在基礎設施上實現新突破;加快三個轉變:加快農業產業生產模式轉變,加快農村發展方式轉變,加快農民生活方式轉變;實施“四化”、“五通”工程:綠化、美化、硬化、亮化;通水、通電、通路、通沼氣、通網絡;達到“六新”目標:新設施、新環境、新房舍、新保障、新風尚、新成效。
1995年10月,修建第一條徐—柳公路9公里。2007年4月,修建第一條水泥路。現有村級公路31公里,其中水泥硬化里程13公里。
1972年,建成羊兒灣水庫,總庫容10萬方,2006年至2008年,興建安全飲水工程6處,解決了1100人的人畜飲水。建水池6處1200方,架裝公用供水管道40千米,農田灌溉面積150公頃,有效灌溉率達70%。
2001年,開通衛星無線電話,2004年接入有線電視,2012年開通網絡寬帶,電視覆蓋率98%。
2000年,余習剛建成全村第一口沼氣池,現建有沼氣池115口;2008年,袁前勝安裝了全村第一個太陽能,現有太陽能用戶82戶。
(三)經濟建設
2012年,全村生產總產值900萬元,人平純收入3300元。經濟以種植、養殖、勞務收入為主。
(四)社會事業
2012年,全村在校學生70人,在園幼兒2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9年義務教育覆蓋率100%。
有衛生室2個,醫務人員3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1610人,參合率98%,新農保參保續保959人,參保續保率100%。計劃生育率100%。
村有公共活動場所2個300平方米。
(五)地方特色。
1、資源豐富。有松、柏、杉等多種林木。著名的古樹有生長在歇馬臺的尖葉油杉樹,距今142年,樹高15米,莖圍190厘米,樹徑60.5厘米,東西冠12米,南北冠16米,枝高6米,枝葉繁茂,翠郁挺拔,保管人宋發金。
有茶葉、核桃、板栗、蘋果、梨子、石榴、櫻桃、枇杷等多種果樹。其中茶葉已初具規模,將成為該村的支柱產業。主產農作物有水稻、玉米、紅薯、土豆等。高山還有蟲草、前胡、五味子等名貴藥物。該村根據地理位置,形成了低山柑橘、半山核桃、高山茶葉的三大經濟支柱產業。
2、風土人情。徐家山村生產、生活習俗有整栽秧酒、過端午插艾蒿、吃粽子、過月半、包帕子、殺年豬請客、大年三十團年飯后朝祖(即到祖先墳前燒香、燒紙錢、插花祭拜祖先)等;婚育習俗有男女定婚過門,三天回門,生小孩送祝米、滿歲抓周等;喪葬習俗有打喪鼓、堂祭、燒包袱等;居住習俗,早期多為院落居,一廳一正建筑,多為兩層土瓦屋。現多改土為磚,為二、三層小樓房,臨公路而建。
3、鄉土文化。該村富有薅草鑼鼓、祭祀、采茶、打花姑子等非物質文化。隨時可以聽到笛子、嗩吶、鑼鼓等樂器的精妙演奏。
4、名勝古跡。該村位于泄灘鄉的最高處,背靠海拔1700米的龍會觀大山,該山有五岳朝鳳之美名,山頂明代建一鐵瓦寺,清代建文筆,因歸興巴三縣歷年定期廟會,從而更名龍會觀。因“文革”破舊被毀,現留古建筑遺址,山有冰洞、火洞、風洞奇特景觀。有一位先生游覽龍會觀遺址,現場留詩云:“巍巍龍會觀,五岳朝鳳山,海拔一千七,瞭望數百川。山頂鐵瓦寺,文筆立東端。風火冰三洞,神秘又奇觀。”還有一碗水、公母樹的神奇傳說和遺址。徐家山堪稱人杰地靈之處。
全國與徐家山村同名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