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凱里市位于貴州東部,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東西長51.7公里,南北寬44.3公里,總面積1306平方公里。市內有苗、漢、侗等民族。是一個以電子、輕紡、建材為主的新興工業城市,現為國家乙類對外開放地區。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首府,全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市總面積1306平方公里,人口44.29萬,是一個以苗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是全國少數民族比重最大的城市之一;
地理位置
凱里市位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東抵臺江縣,西抵福泉市,西南抵麻江縣,南抵丹寨縣,東南抵雷山縣,北抵黃平縣。
東起掛丁鎮南高村,西至大田鄉白臘村,地跨東經107°40′58″-108°12′09″,長51.76公里。南起青曼鄉情郎村,北至平良鄉都蘭村,地跨北緯26°24′13″-26°48′11″,寬44.3公里,占全州總面積4.3%,占全省總面積0.74%。
市區位于中部,東距臺江縣城54公里(公路行程,下同);西距省城貴陽市197公里,距都勻市80公里;南距雷山縣城45公里,丹寨縣城70公里;北距黃平縣城80公里,鎮遠縣城152公里,州﹑市人民0駐市區。
行政區劃
凱里市轄5個街道、8個鎮、2個鄉:城西街道、大十字街道、西門街道、洗馬河街道、灣溪街道、三棵樹鎮、舟溪鎮、鴨塘鎮、旁海鎮、灣水鎮、爐山鎮、萬潮鎮、龍場鎮、凱棠鄉、大風洞鄉。凱里地圖
歷史沿革
凱里市原為爐山縣。爐縣漢為故且蘭地,元朝時麻峽〔今麻江縣〕縣地。明洪武初年置清平堡,二十年〔1389〕置清平長官司,三十年〔1397〕改為清平衛。明弘治七年五月〔1494〕置清平縣,隸都勻府。清康熙七年〔1668并入麻哈〔今麻江〕州,十一年〔1672年〕復置清平縣,四十一年〔1702年〕凱里安撫司并入清平縣。民國二年〔1914〕清平縣改為爐山縣。
1949年11月爐山縣獲得解放,0爐山縣委、縣人民0同時宣告成立。同月,縣委、縣人民0宣廢除舊的鄉、鎮公所,建立新的鄉、鎮人民0。1950年,廢除保甲制度,建立村級人民政權。1951年1月27日,在中央慰問團的關懷下,凱里區苗族自治人民0成立,為貴州省第一個苗族自治區。1952年9月,爐山縣苗族自治人民0成立。1956年7月23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確定凱里為州府所在地。1959年1月,爐山縣、麻江縣、雷山縣、丹寨縣合并為凱里縣,1961年8月4日縣相繼分置,爐山縣仍為凱里縣,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凱里縣,設為凱里市。1984年1月,凱里市成立。
氣候特征
凱里夜景凱里市地處云貴高原東側的梯級狀大斜坡地帶,西北部、西南部和東南部較高,中部和東北部較低,最高處海拔1447米,最低處海拔529米。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1℃,最高氣溫37℃,最低氣溫零下4-7℃,年均日照1289小時,年均降水量1243毫米,無霜期282天。
民族人口
凱里市居住著苗、漢、侗、仫佬、畬、布依、水、彝、壯、瑤、滿、回、蒙古、景頗、佤、黎、東鄉、納西、仡佬、京、朝鮮、土家、白、傣、藏、拉祜、維吾爾等民族和革家、西家等待定民族。這些民族中,仫佬族、苗族、漢族、畬族及革家、西家是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人口為33.94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75.78%,其中苗族人口28.35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63.3%。
歷史文化
凱里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屬牁,戰國、秦、漢、兩晉、南北朝屬且蘭,隋、唐屬賓化縣,宋屬合江州。明、清時期置清平堡、司、衛、縣或凱里司、衛、縣。民國三年改稱爐山縣,1958年復稱凱里縣,1983年設立凱里市。現已發展成為以電子、輕紡、建材為支柱的新興工業城市.凱里設治已有500年歷史,早在明清時期曾有“小京州”美稱。幾百年來,生活在凱里這塊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勞,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民族文化。
自然資源
有清水江、重安江、巴拉河等大小河溪153條,其中長10公里以上、集雨面積20平方公里以上的中等河流13條,有溪溝35條。河流徑流總量39.89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5.4萬千瓦,可開發3.6萬千瓦。全市糧食作物有9大類130多種,蔬菜有11大類100多種,果類有6大類70多種,野生牧草有100多種,珍稀古樹有10多種,野生動物有數百種;藥用動植物有428種。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鐵、石英砂巖、石油和天然氣等。保有儲量:煤礦8142萬噸、鐵礦361萬噸、鉛鋅礦46萬噸、鋁土礦1.98億噸、重晶石300萬噸。石油和天然氣有礦點一處。
旅游資源
凱里體育館除有內容豐富、格調古樸、風貌獨特的民族風情和文物古跡外,自然風光主要有香爐山、金泉湖和一批景觀獨特的溶洞。還有各種大小民族節日0點136個,有“百節之鄉”之稱。自1985年對外開放以來,已接待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旅客。凱里屬典型的民族風情生態旅游區。以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古樸濃郁的民族風俗和悠久獨特的民族文化成為世界級的民族風情旅游勝地之一。境內有雄偉的“黔陽第一山”香爐山,景色奇秀的鐮刀灣,鬼斧神工的漁洞溶洞,如詩如畫的清水江以及大閣公園、金泉湖公園等自然景觀。民族民間文化蔚為大觀。。
凱里市容名特產品凱里市地方名特產品可分為農產品和工業產品兩類,農業名特產品主要有:香爐山霧茶、平良香米、凱里柿花、萬潮藍靛、龍場蠶繭、凱里酸湯魚、凱里鯉魚(田養)、龍場西瓜、旁海生姜、爐山葡萄等以及凱里市供銷社三辣合作社生產的“三辣”系列產品。工業名特產品主要有:舟溪蘆笙、凱里香醋、凱棠銀飾、灣水鐮刀、米薅馬尾斗笠、旁海擂缽、掛丁刺繡圍腰、龍場革家臘染、掛丁織錦背帶、舟溪刺秀荷包等。經濟收入相當可觀,可供廣大旅游者前來觀看購買及投資商前來參加生產投資,促進了凱里市的經濟發展。
飲食特點
生活百味,酸、甜、苦、辣,酸當家。黔東南是“吃酸”的故鄉。日常生活的家宴、宴會、紅、白喜事中,酸食無處不有。男女老少,都有“嗜酸”的愛好。難怪當地鄉諺說“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撈車”(指走路打趔趄的意思),道出了黔東南的酸食文化的特色功效和風格。
在世界“吃在中國”。在中國素有北咸,東南甜,西辣的說法。氣候干燥食為鹽、氣候濕熱食為甜、氣候潮濕食為辣。同為吃辣,湘、貴、川又各有妙趣,有所謂的“不怕辣”、“怕不辣”,“辣不怕”的戲說。具體而言,貴州是酸辣,四川是麻辣,湖南是炸辣。黔東南又與貴州其他地區不一樣,強調和突出的是第一個字“酸”,而其他地區則強調和突出第一個字“辣”。
常言說“除油鹽無貴味”,歷史上,黔東南地區嚴重缺鹽,只得用酸與辣來調味,可見酸食習俗,實非偶然,它是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物產資料及人的生理需要等多種因素綜合的產物。黔東中地區氣候潮濕,多煙瘴,流行腹瀉、痢疾等疾病,嗜酸不但可以提高食欲,還可以幫助消化和止瀉。因此,每家每戶都少個了幾個酸壇子:酸水壇、醋水壇、奄萊壇、腌魚壇、腌肉壇,還流傳著三月腌菜,八月腌魚、正月腌肉”和“壇不下,萊不爛”等關于酸食的腌制季節和保存方法的俗語。由于歷史和地理環境的原因,黔東南苗、侗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生活實踐中,創造了自己不同于其他地區、其他民族吃酸的獨有風格和制作工藝,形成了具有鮮明個性的“酸食文化”,僅酸的制作就有近10種工藝。
人類長壽,確有幾份酸的功勞:酸食有防病健胃之藥用,酸食有除惑提神之功效,酸食有防腐保鮮之功能。1990年全國第4次人口普查結果表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壽星與總人口之比高于傳統長壽區廣東省的比例,居全國前列。長壽是多因素的,這其中應該包含有“吃酸”的因素。1988年,在加拿大溫哥華,一群記者采訪世界老年長跑冠軍黔東南運動員李發品老人,問到能創造世界界老年長跑紀錄的秘訣是什么時,李發品老人答道:“我要是能吃上家鄉的酸菜,還要跑得快。”可算是妙語驚人。進入本世紀后期,酸食這一具有黔東南民族特色的傳統食俗,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瞇。酸湯魚、腌魚、腌肉、酸湯雞、酸湯豬腳、三合一酸湯、四合一酸湯……有的落戶京城,有的飛進國宴,有的漂洋過海,更多的被移植賓館、酒店,凡是到貴州的中外游客,都點名要吃正宗凱里酸湯魚。
黔東南的風味食品還有侗鄉腌魚、鎮遠道菜、凱里酸湯魚、下司狗肉、下司酸湯魚、香茅草燒魚、重安江酸湯魚、侗家油茶、社飯、從江香豬、三穗麻鴨、榕江香羊、侗果、侗家胯肉、侗家羊癟、牛癟。
凱里旅游住宿選擇:
這三家酒店價格不貴,服務設施還算可以,在凱里初次游玩時可以按自己意愿選擇。
凱里黔東南凱萊酒店:
凱萊酒店是一家按3星級標準修建的商務、旅游綜合性酒店,地處凱里市最繁華的商業、旅游、金融、貿易中心,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是凱城交通最為便利的酒店,酒店主樓也是凱里市最高的標志性建筑之一。酒店擁有各類客房90余套,獨具濃郁都市時尚風情的餐廳和裝飾豪華、高雅的KTV歌廳,酒店還配有中央空調、咖啡吧、足療坊、棋牌室、商務中心、會議室等,是商務、旅游、會議的理想下榻之處。
凱里忠德園假日酒店:
酒店占地25畝,為凱里市首家將住宿、餐飲、會議培訓、游泳池、兒童樂園、休閑娛樂融為一體的準四星級假日酒店,酒店內設公寓式、家居套房、豪華標間、休閑房、套房128余間套、餐飲可同時接納500人就餐,無線網絡商務會議廳可容納200人的各型專業會議,寬敞的停車場可容200輛車停泊。
凱里嘉瑞禾騰龍酒店:
2004年11月開業, 2008年9月重新裝修,酒店的環境設施包括位置都很好,交通出行方便,價格也很合適。酒店有騰龍王朝中餐廳:餐廳大廳及(12間)各式豪華廳房,可容納400人同時就餐,粵、川、湘、黔特色美食。
娛樂習俗
搶花炮
“搶花炮”是壯族、侗族廣泛開展的傳統體育項目,在貴州、湖南、廣西一帶比較流行。每年春節或者其他重大節慶,黎平、從江等地的侗族群眾便會穿上節日的盛裝,按照傳統習慣,以村寨為單位進行搶花炮比賽。
比賽場上,隊員們你爭我搶,用傳遞、掩護、假動作、奔跑等方法,力圖把用紅綠布纏繞的花炮放進對方花籃內。花炮分為頭炮、二炮、三炮。據侗族老人傳說,搶得頭炮象征“吉祥如意”,搶得二炮象征“風調雨順”,搶得三炮象征“五谷豐登”。
“搶花炮”具有強烈的對抗性,攻防轉換快,既要有個人突破,又要有整體的配合。因此被譽為“東方橄欖球”。
斗牛
盛行在黔東南的苗族侗族斗牛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范而深厚的社會基礎,形成豐富多彩、獨具魅力的東方斗牛文化。在這個節日里,海內外來賓將一睹東方牛王爭霸的雄風,還欣賞到新奇的斗狗、斗馬等民族民間競賽活動。黔東南是少數民族文化的沃土,歌舞的海洋,在開幕式上,觀眾將欣賞到一臺融傳統文化的古樸、神秘和現代流行文化為一體的文藝盛會,既有濃郁民族地域特色的歌舞、服飾表演,還有當代歌壇走紅的著名歌星、著名演唱組合的精彩演出,以及雜技驚險表演。
凱里被譽為“苗嶺明珠”、“蘆笙的故鄉”、“東方斗牛之鄉”,民族傳統節日多達135個有古樸濃郁的民族風情,異彩紛呈的苗族服飾,苗族飛歌、蘆笙奔放悠揚,更有精彩的斗牛、斗鳥、斗雞的民族民間競技活動;美味的苗家酸湯魚。
全國與凱里市面積相同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