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隴南兩當縣楊店鄉豆坪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621228200 | 身份證前6位:621228 |
長途區號:0939 | 郵政編碼:746000 |
隸屬政區:楊店鄉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甘K | |
豆坪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兩當縣楊店鄉豆坪村,過去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莊,經過災后重建和新農村建設,這里的村容村貌、群眾收入和精神面貌,都發生了質的變化,成了隴南市新農村建設示范村。近日,記者慕名前往采訪。
從兩當縣城出發,沿316國道,上東山,過靈官峽,行進20多公里就到了楊店鄉豆坪村。
村頭,一座連一座的蔬菜大棚里,各種蔬菜生長正旺。沿著平整、寬闊的水泥村道走進村子,青瓦、斜頂、深黃色外墻的農家新居整齊排列,家家院子里盆景、花草點綴。
豆坪村全村轄5個村民小組,有232戶人家,過去,村上只有一條坑坑洼洼的土路通往外面,家家住的是土木結構的老房子,村上人依靠種植玉米勉強維持生活。
“5·12”大地震使大部分村民的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災后,豆坪村充分利用國家補貼資金和重建政策,把災后重建與新農村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特色產業發展有機結合,家家蓋起了新房,村上巷道全部進行了硬化,家家修建了沼氣池,巷道里還栽植了綠化樹,達到了“環村路硬化、巷道有綠化、生活沼氣化、圈舍衛生化”的標準。
“走路不沾泥,煮飯不燒柴,吃水不用挑,路燈不用電……沒想到,我們窮山溝里的農民,也過上了城里人一樣的生活!”說起村子的變化,村民王鎖一有說不完的話。
豆坪村的變化不僅是村容村貌上,群眾收入的變化也是跨越式的。
近幾年,為了讓住上新房子的群眾也過上好日子,豆坪村立足豆坪村實際,大力發展綠色無公害蔬菜,鼓起了群眾的錢袋子。
在蔬菜產業發展過程中,豆坪村以發展“萬元田”和“多千田”為目標,努力在設施農業和精細蔬菜上做文章,發展蔬菜大棚300座,實現一年三種三收模式。為了讓蔬菜賣上好價錢,村上成立了無公害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65名社員帶動全村農戶發展蔬菜2254畝,每年實現產值950萬元以上,畝均突破4000元,大幅度增加了群眾的收入。2007年,豆坪村人均純收入2260元,去年,人均純收入達到了3200元。豆坪出產的架豆獲得了國家無公害蔬菜產地認定,豆坪蔬菜產業園區已獲得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認定。
在大棚中澆水的村民左永懷樂呵呵地說:“你看,我家的架豆長得多好,過幾天就可以上市,這些年,縣上、鄉上扶持我們搞蔬菜種植,我家種植了4畝多的架豆,一年能收入3萬多元。”
村子變了、口袋鼓了,如果沒有新風尚、新農民,還算不上新農村,這是豆坪人的共識。
村黨支部書記李殷林告訴記者,這幾年,村上大張旗鼓開展“建新村、育新人、樹新風”活動,每年都評選“十星級文明戶”“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媳”,通過評選活動,積極倡導“鄰里互助情、公婆體貼情、父母養育情、兄妹手足情、姑嫂姐妹情、婿媳敬老情、兒女孝順情、夫妻恩愛情”,使小山村形成了家庭和睦、鄰里團結、村風淳樸的良好氛圍。村上還利用晚間廣場舞、“黨員遠程教育”和“農家書屋”等平臺,豐富群眾生活。
正在農家書屋看書的李秉林大爺告訴記者,過去,村上沒有文化活動場所,村里人一有空閑就酗酒、打麻將,村里的是非也比較多,現在,到廣場跳健身操、到農家書屋看書成了大家的習慣。如今的豆坪,已實現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和管理民主的新農村目標,一個富庶、文明、和諧的新村莊展現在我們眼前。
記者周者軍通訊員劉海軍
全國與豆坪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