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菏澤牡丹區南城街道中岳社區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702003 | 身份證前6位:371702 |
長途區號:0530 | 郵政編碼:274000 |
隸屬政區:南城街道 | 行政級別:社區 |
車牌號碼:魯R | |
中岳社區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中岳社區概況
牡丹區南城辦事處中岳社區位于菏澤市中華西路以南,牡丹路以西,解放南街以東,洙水河以北,轄區總面積0.7平方公里,1600戶居民,居民人口6800人,漢族,有少數回族和其他民族的居民,7個居民小組,11條街道,三個原始自然村(朱莊、程莊、武莊),2002年3由原南關大隊分解成六個社區,成立了牡丹區南城辦事處中岳社區居民委員會。
1987年成立全區第一外資企業(柏青大廈);
1983年由原市政局職工田云與其丈夫在原市政處成立了第一家個體戶“銀云包子店”后幾經發展擴建,于1994年在中華西路南側建設,4500平方米的銀盛園。
張莊
張莊自然村現位于中華西路南側,東于朱莊接壤,西于武馬莊接壤,南至護城洙水河,呈方形,現東西街三條,南北街1條,1986年統計全是“張姓”居民63戶,354人耕地34畝,現在隨著時代的變遷1982年-1985年農轉非后,人口村莊迅速擴張,現居民戶205戶,人口825人,以張姓為主,占全村人口的85%。其他姓氏都是1986年以后,隨著房地產的買賣搬此居住。全村現主要以經商或務工為生。
村莊簡史:據《張氏族譜》記載,明成化二年(1466年)張氏九民祖從-縣遷此建村,以姓氏取名張莊。解放后屬菏澤縣城關鎮管轄。1984年撤縣改市后,去掉了城鎮,分五個辦事處,由南城辦事處南關行政村管轄,2002年南城辦事處又將南關行政村分成了六個社區,現屬牡丹區南城辦事處中岳社區管轄。
歷史與現代名人
清末,文庠生 張漢江
清末,宣統年間,張孟朝在現在的黃口開辦了當時的曹州府的第一家私塾
張樹勛,梅花拳14世祖,武術教練,1937年曾于朱莊,朱建寅和幾位老師赴濟南打擂,獲得了眾多的榮譽,1945年辭世。
張聯芳,今年81歲,1936年參加了陳毅領導的新四軍在部隊當通訊員,后來隨陳毅部隊“華東野戰軍”參加過珍寶島戰役后與家人聯系,退役時屬團級干部退休前系定陶縣農機局局長,現已離休。
武馬莊
武馬莊自然村位于中華西路南,洙水河以北,解放南街以西,東鄰張莊,呈長形,東西街三條,居民戶280戶,人口1300余人。
據(武氏宗譜)記載,明洪武二年1369年,武氏從-縣遷此建村,以姓氏取名武莊,明萬歷二十二年馬氏移此附近建村馬莊,1958年建人民公社后武莊與馬莊為一個生產隊,兩村連在一起,習稱武馬莊,1982年6月經縣政府批準正式更為今名。
村民現主要以經商、務工為生。
朱莊
朱莊自然村位于中華西路南側,東至牡丹路,南至洙水河,東至張莊,村呈長方形,東西南北街各1條。朱姓現全村有270戶農
民,人口1200余人現主要以經商、務工為生。
村莊簡史:據朱莊“朱氏族譜”記載,朱氏始祖朱向義(當時屬系邑庠生)于明嘉靖八年(一五二九年)于定陶(仿山)朱樓遷於曹州城東南堤口三教堂,因均系“朱”姓故取名朱莊。
解放初期,村民約300余口,耕地約400余畝,均已務農為主
一九三四年,當時村民朱秀在村西建立了一個“裕菏火柴廠”當時屬于菏澤第一家民族產業,因一九三七年地震,房屋被毀,又加上抗日戰爭爆發,毀于一旦后遷至東樓即原菏澤火柴廠的前身。
明末年間,朱建業,受當時大軍閥韓復渠的派遣,赴日留學,回國后在南方從事教育工作。
清末,武庠生,有朱永興(當時在曹州知府帶刀護衛)
武庠生,有朱啟峰,朱啟祥,朱啟瑞,朱其峨
文庠生有,朱啟平,朱啟嵐
朱玉璽,一九八五年菏澤地區技工學校校長
朱月斌,系菏澤牡丹區廣播局局長
朱月模,系菏澤牡丹區文化局局長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