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9-9-16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石門村位于康橋鎮東南部,東與黃樓鎮趙行村相鄰,南沿八灶港與瓦屑鎮界浜村、康橋鎮新苗村隔港為界,西與疊橋村相連,北沿龍游浦與人南村隔港相望。據傳明朝崇禎年間(1628-1644年),當地人顧洪叔在今石門村8組建造花園住宅,有石門1座。解放初,建立村政權時,定名石門村。1組邱家宅有100年以上歷史;3組吃素宅歷代以吃素出名;5組鴨灘宅有100余年養鴨歷史,有東、西、中三個鴨灘宅;6組楊樹園因祖上喜種楊柳而四鄉聞名;9組徐家樓,為附近唯一的一座樓房而出名,解放初曾名徐樓村,辦在7組秀雅廟內的秀雅小學亦曾名為徐樓小學。 1959年6月,石門生產大隊建立。1984年2月,政社分設,石門生產大隊改名為石門村。2005年3月20日,本鎮以“土地換保障”形式,對本村所有村民辦理小城鎮養老保險。至2012年底,石門村有9個村民小組,其中,5、6、8三個村民小組已經全部動遷,剩余6個組也有部分動遷。現總人口2659人,其中:本村戶數580戶,本村人口1605人,農保人口118人,鎮保人口696人,城保人口771人;外來人口1054人。其他人口20人。耕地362畝,糧田62.00畝,常年菜田100畝,果林200畝,林地0.00畝,魚塘0.00畝,畜禽場0.00畝。我村2011年集體經濟可支配收入489萬元,2011年農民人均年純收入20784.00元。 石門村原以種植糧、棉、油為主。在深化改革過程中,調整產業結構,1984年,在8組開挖精養魚塘4.09公頃,1988年,在1組建立5.36公頃的適度規模小農場。1989年,在魚塘周圍種植果樹3.09公頃。1985年起,由三熟制種植模式(夏熟、早稻、后季稻)逐步向二熟制種模式(夏熟、單季晚稻)過渡,1988年起,不再種植早稻。1993年以后,很多種植大田棉花。1994年起,有農戶種植西甜瓜。養殖業以飼養豬、雞、鴨為主。1993年起,中心場實-屋租賃形式,由飼養豬、雞、蛋鴨的大戶經營。1986年起,石門水產養殖場漁塘畝產量一直居南匯縣第一,是年起連續5年被上海市農業委員會評為先進集體。場長顧雪榮于1989年被評為上海市生產能手,1991年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范。1993年,水產養殖場采用凈上繳方式由個人經營。 石門生產大隊工業創始于1968年,初創時為五金修理車間。1970年創辦服裝廠后,五金修理車間和服裝廠合并為石門綜合廠,有職工16人,實現產值0.84萬元,創利潤0.08萬元。此后,陸續增加塑料打包帶等加工業務。至1985年,石門村綜合廠有員工120人,實現產值180.4萬元,創利潤58.8萬元。此后,石門村又相繼開辦自行車塑料廠、常新廠、化工廠、紙箱廠等企業,主要工業產品有打包帶、紙箱等。目前村里所開辦企業基本屬村民私人開辦,有多家電線電纜企業。2010年全村工業總值9100萬元。至1997年,成功創建為上海市衛生村起,石門村隨后又獲得“上海市文明村”、“ 上海市五好村黨支部”、“ 上海市生態示范村”、“ 上海市安全小區”“ 上海市交通文明村”等榮譽。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