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龍海市浮宮鎮霞郭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50681104 | 身份證前6位:350681 |
長途區號:0596 | 郵政編碼:363000 |
隸屬政區:浮宮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閩E | |
霞郭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霞郭村位于浮宮鎮東北部,九龍江西溪與南溪匯合處。東面、南面與田頭村接壤;西南面與邱厝村為鄰;北面與廈門海滄、龍海市角美鎮隔海相望,距鎮政府3公里,距市政府17公里,全村總面積2.5平方公里,擁有2.7公里的海岸線,現全村人口3639人,890戶,轄城內、洲里、草埔頭、霞遼、顏厝、港下等6個自然村,16個村民小組。
[歷史人文] 建國初期,本村原屬海澄縣第二區管轄(村、大隊命名都用城內稱之,于1984年改為霞郭村)。姓氏源流:本村姓氏有郭、陳、顏、洪、林。
1、郭:系原居紫泥鎮霞美洋社,明朝永樂年間(公元一四零五年)由郭添壽遷入城內社定居,迄今傳衍二十七代,后裔達四萬多人,其中旅居東南亞華僑較多,是著名僑鄉。 2、陳:明代由今東園鎮圳美社遷入定居霞遼社,稱陳屠龍為開基始祖。部分陳氏村民在明末清初,隨鄭成功遷臺灣臺南市,其中有戰功顯赫的鄭成功主要部將陳澤,字永華,有族譜記載。 3、顏:從海滄遷入顏厝社定居。
4、洪:從海澄鎮河福社遷入港下社定居。 5、林:從漳浦縣烏石林遷入港下社定居。
郭美丞系本村城內社人,出生書香門弟,早年在集美講習班就讀,進國立東南大學結業;在家鄉創辦鳧溪完全中學。在印尼創辦高級商校。曾多次向祖國贈藥籌款賑濟災疫區;歷任印尼中華商會會長。一九二九年回國參加孫中山先生奉安大典,爾后向上海招商局購買3000頓級巨輪,沉于九龍江南西溪與南溪的匯合處三角水域按為鐵馬,鞏固海堤,確保數萬畝良田免遭水患。至今百載,巨輪尚在,石碑猶存,并有胡漢民等高官筆跡。抗日戰爭時期曾任南僑歸國慰問團副團長,在國內曾參修縣志,后任國民政府中央僑務委員。
民國初期,華僑郭春秧,沿江填海造田,移植紅樹林護堤。上世紀60年代,在人民政府的重視下,用人工培育紅樹林,加強管理,如今沿江一片千畝綠油油的紅樹林帶隨風而戈,隨潮而蕩。被譽稱“海上美麗花園”,游客學者紛至沓來。該紅樹林已列入省級自然生態保護區。
[物產經濟] 霞郭村以種植業為主,商業、水產養殖業輔之,主要種植水稻、蔬菜。水產養殖業有淡水魚,南美白對蝦、甲魚、鰻魚。由于地處九龍江西溪與南溪匯合處的入海口,是淡水與咸水的交匯處,魚蝦鮮美、味道獨特。改革開放以來,60%的以上的村民前往廈門特區經商或務工,現在廈的村民擁有巨資的米店數家、一批實力雄厚的酒店、飲食店和水產批發店,其它具有一定規模的食雜店、小商店就更多了。
閩南特產——土筍凍。據陳氏族譜記載,嘉靖年間陳屠龍開基霞遼社,見海灘布滿小孔,挖之得褐黑色小動物(即土筍),經壓其內臟,洗凈煮沸一試,味美清甜,寒冬結凍,更是可口,相傳迄今,是閩南美食一絕,聞名海內外,是喜慶宴席的佳品。全村普及電力供應,大多數人以電,液化氣為燃料,100%農戶用上自來水,今年又被市列為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村,已完成改建及新建中、小型公廁10座,道路硬化2.1萬平方米左右,整個村莊交通四通八達,村容整潔,村貌盎然。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