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周至縣南依秦嶺,北瀕渭水,地理坐標為東經107°39′-108°37′,北緯33°42′-34°14′。總面積2956平方千米/2974平方千米。總人口63萬人(2003年)。
縣人民政府駐二曲鎮,郵編:710400。代碼:610124。區號:029。
周至在堯舜代時,即為古駱國,夏屬古雍州,商稱郝國,周秦之際,置之內史,地屬京畿,漢武置縣,即名周至,相沿至今。
《元和郡縣圖志》稱:“山曲曰盩,水曲曰厔。陜西盩厔縣,其地山環水復,因名‘盩厔’。”如今更名“周至”,簡則簡矣,而其“山環水復”之義頓失,豈非大謬不然?
查新華字典,“盩厔”為專用縣名,在陜西省,即今“周至縣”。《元和郡縣志》說“山曲曰盩,水曲曰厔”,這種說法對“盩厔”的意思是一種曲解。疑當時作者沒有得到“盩厔”之名真實證據而以此地山好水好,來解讀“盩厔”二字。今天為了探索“周至”歷史源流,還“周至”一個本來面目,我們又把“盩厔”請出來同大家見面。
一、盩字出現在典籍史書中的記載
《旅鼎》青銅器載:公在“盩”這個地方的軍營賜給旅十串貝,旅用來作父親的祭器。
《害夫簋》有銘文124字,其中有盩先王宗室字樣。
縱說周至縣名
——有關“盩厔”的來歷的考證
周至原名“盩厔”,1964年經國務院批準以同音字“周至”所代替。“盩厔”二字十分古老,歷史與文化含義也十分厚重,只是遠隔時日被歷史完全淡出,由此而發生的誤解與歧說都在情理之中。
要說清“盩厔”來歷,還得從早周、西周的相關史料和近代以來出土的甲骨文、青銅器銘文說起,直到漢武帝太初元年。
公元前12世紀,周太王古公亶父不受北方戎狄的侵擾,迫使他在商王武乙元年(-1147)率族人從豳地,今彬縣、旬邑一帶遷徙到“岐山之陽,渭水之將”的周原地區。周原以渭河一衣帶水,分北原與南原,竹峪南原及其周邊都是他的領地。古公利用這里優越的自然條件,擴展疆域,發展農業,建立姬姓方國,準備實力實施滅商大業。《詩經》中就有“后稷之孫,實為太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的記載。
古公經營周原有50年左右,在南原留下的足跡掛一漏萬,有這幾件:
一是建造祭祀父輩先王諸盩的宗廟。《詩經》中有“古公亶父,掏復掏穴”,“縮版以載,作廟翼翼”的記述。“盩廟”曾是早周和西周早期王室貴胄祭祀祖先的地方。據扶風齊村出土的《簋》記載,周厲王12年,王曾率文臣武將、社會賢達來“盩先王宗室”搞過一次規模較大的祭祀活動。諸盩宗廟遺址,在今竹峪鄉西盂村東約300米處、今稱殿子疙瘩的地方,據有關方面考證,漢唐時代有過修葺。現在這里古宮殿遺址象跡也十分明顯。因諸盩宗室及其地域是古公紀念生父諸盩的地方,我們就有理由質疑,竹峪之“竹”是“諸”之誤。
二是開鑿石門,打通南原進出南山的通道。“石門”,硬是在石山上開鑿了一個石洞,在鐵器尚不發達的早周,古公精神難能可貴。《周至縣志》記載:周至很早就有“周亶王,入泥峪,鑿石門”的傳說。泥峪石門遺址尚在。南原一帶還有“周亶王,占龍脈,這里將出三石(音擔)六斗菜子顆的官”的傳說。
三是古公從岐周北原向南原移民。地名是歷史的腳步聲。至今南原一帶的許多村落名稱雖說不無偶合之處,而與北原村落名稱有不少相似或者相同。
四是文王姬昌在這里創業時,建有姬亶廟。姬亶廟實為古公亶父廟,在今竹峪鄉姬亶廟村北50米處的高地之上,該村至今仍有亶(今訛為“淡”)姓和姬姓后裔祖祖輩輩在這里居住。姬亶廟是古公亶父在這里足跡、功業的綜合含概,是歷史、文化的凝固與彰顯。而歷史文化的悄然流失也是一件憾事。本人在這里考察時,就村名來歷曾詢問過一村民,得到的回答卻令人失望:甘肅麥客在這里吃了一頓雞蛋面,這個村名就叫起來了。多么輕松,又多么悲涼!
諸盩廟、姬亶廟相距不遠,都是建在溝壑旁的梁皮之上,廟基高抬,座南向北,背靠秦嶺,俯拾渭水。站在廟臺向北遠眺,南原、北原巍偉對峙而呼應;盩廟、宗廟相向輝映而矗立;豳地邈邈,周原歷歷,云蒸霞蔚,莽莽蒼蒼,天高物阜,虎踞龍盤。
古公死后兒子季歷繼位,不久被商王文丁殺害,后由季歷子姬昌繼位。文王在位50年,對竹峪南原情有獨鐘,在這里繼續移民,發展農業,壯大國力。南原東端另名昌公原,據說是以文王尊諱而命名。文王在昌公原下勘址移民還留有美妙的傳說。相傳文王踏勘地形時雪地黃昏,前面隱現一人,連喊幾聲無有應答,近前一看“哦,原來是個啞柏!”啞柏其名便從此鵲起(據《周至縣志》)。
啞柏其名的鵲起,對姬昌并不重要,而重要的是他在竹峪南原結識了一位具有非凡政治、軍事才能的南宮適。南宮適,文王四友之一,《論語•微子》中就有:“周有八士:伯達、伯適……”的記載,伯適即南宮適。南宮適后來掌握周王室軍旅大權,為周王朝的崛起和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文王后裔,為了緬懷祖先在這里的豐功偉績,曾在南原原區諸盩廟、姬亶廟西側姬家溝村北約500米、姬家嘴建有文王廟。文王廟毀于上世紀六十年代。
南宮適一生,作為微邑伯長、周初軍馬大元帥,助武王滅商(周原甲骨有記載),南北征戰,東剿西殺,功勛卓著,但始終沒有離開他的微邑封國、竹峪南原這塊領地,死葬南原腳下的二階臺地。南宮適陵墓在今周至縣青化鄉南二廟村北約300米處,陵墓封土高大,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毀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南氏南姓后裔至今流布南原一帶。
南宮適后裔,襲其爵位掌握周王室軍旅大權達150年左右,這一時期的南原地區不僅一直是周王朝屯兵的地方,號稱“盩師”,而且由此還發生了幾件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而更可喜的是,這些事件都是近三千年以后由青銅器上的“金文”說出來的,可以說鐵鑄如山,鏗鏘有聲。
一是旅作《旅鼎》。旅,南宮適兒子,成王世率軍征伐反夷,伐夷有功,凱旋回師。成王某年11月庚申日,時任成王太保的召公姬奭,由豐鎬來到盩師,隆重舉行儀式,向旅頒發十個朋貝的賞金,以嘉獎凱旋歸來的英勇之師。旅用作祭祀先父的彝器。
召公姬奭,文王庶子,西周三公之一,是輔佐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功勛卓著的四朝元老。成王時作為資深年高的太保,從豐鎬來到南原會見軍旅,嘉獎王師,他的出面非同小可,意義十分重大。故將他會見軍旅,嘉獎王師的地方稱作“嘉會”。嘉會遺址在今竹峪南原腳下,青化鄉政府西約300米處稱作“嘉會”的村子。
二是盂作《大盂鼎》、《小盂鼎》。盂,南宮適嫡孫,康王世統軍首領。《大盂鼎》銘文291字,記載周康王23年9月,王在宗周(即豐鎬)對盂訓誥和賞賜財物的命令。盂記述他襲爵祖父南宮適管理周朝軍戎事務,康王賜他朝服、車馬和臣屬人員共726人。
《小盂鼎》是西周康王世作器。有銘文四百余字:記載康王25年8月中旬甲申日,天剛亮,王在周廟,盂接受康王慶賞之事。記述受康王之命征戰戎狄,兩次戰役共活捉鬼方頭目四人,斬首四千八百多人,浮虜一萬三千多人,繳獲戰車十輛,牛三百五十五頭,羊二十八頭,獲勝歸告于盩廟,康王在這里舉行盛典,賞賜他的詳細過程與情節。
《大盂鼎》和《小盂鼎》時間相隔不足兩年,一在宗周,一在周廟。周廟也即南原盩廟,因為那時一般稱北原宮殿為宗廟。
三是墻作《墻盤》。墻,南宮適世孫,恭王世朝中史官。《墻盤》銘文284字,記述他微氏家族的家史,同時追述文、武、成、康、昭、穆諸王事跡。
南宮適及其后裔的微氏世系家族,共同世居竹峪南原,盂是康王世人,墻是恭王世人,時間相隔一百多年。他們居住的遺址應該是坐落在竹峪南原諸盩宗廟西側那個慣稱“竹峪”的村子。這個村子至今既稱“西盂”,又稱“大墻”。
四是敔作《敔作旅簋》。敔(音語),南宮適世孫,恭王世人,很可能也是恭王朝中軍事要領。《敔作旅簋》1982年出土于周至縣竹峪鄉鳳凰嶺村,銘文45字:“唯十又一月既生霸,乙亥王在康宮各齊室白召敔,王賜敔狐裘,敔拜額首敢對揚王休用作旅簋,□敔其子永寶用”。旅具軍旅義。其大意是恭王某年11月上旬,王在康宮賞敔狐裘,敔作器為子孫享用。
五是諫作《諫簋》。諫,南宮適世孫,西周懿王世任右司馬。《諫簋》銘文102字,其大意是:懿王5年3月初吉庚寅日清晨,王在周師錄宮,召見司馬右諫,命內史微宣讀嘉獎令,諫作此簋。
六是虘作《太師虘簋》。虘(音草),南宮適世孫,西周懿王朝任太師。《太師虘簋》銘文69字,其大意是:懿王12年正月中旬甲午這天,王在周師的一個宮殿里召見太師虘,賜虘虎裘,虘稽首拜謝并作簋,萬年留念。太師虘果如領兵之帥,他的“周師”應該在今南原原區周、眉分界的草灘一帶。“草灘”疑為“虘單”之誤(西周時“單”即高臺的“臺”)。
一百多年以前的《旅鼎》稱“公在盩師”;一百多年以后的《諫簋》、《太師虘簋》又稱“王在周師”,“周”顯然是盩的替換字。
竹峪南原及其周邊,從宋代至今還陸續出土了諸如《父鬲》、《鄧孟壺》、《作寶簋》、《太師簋》、《王作姜氏簋》、《王作仲姜簋》、《竊曲紋鼎》、《父辛鼎》、《此母觶》、《父丁爵》、《亞父丁簋》等,西周早、中、晚各期的王室青銅重器。這些青銅禮器,無不以自己的出現,來證實和炫耀這里曾經有過的輝煌。無須預言,今后必將有驚世之物出土,大可拭目以待。
“盩”是歃血盟誓的用字。諸盩,作為人名,是以戰爭為目的的部落聯盟首領。“盩”,既是一種隆重儀式,又是一種精神動力;既有動員、激勵、維系統一意志,又具有激發、鼓舞獻身精神的意義;既有統一目的,團結一致的意蘊,又有英勇善戰,頑強抗敵的意域。諸盩是一位在豳地抗擊戎狄(即后來的匈奴)的民族英雄,“盩”是很能概括其一生的一個用字。
盩,作為地域概念,曾經是周太王、周文王開創業績、實始翦商的重要基地。這里建有盩先王宗廟、周太王廟、文王廟,是西周王室從武王至厲王十代君王重要的祭祀之地。這里有太王創業,文王勘址,召公嘉會,留有的足跡。還是懿王獎勵司馬諫、賜裘太師虘的地方。這里是古微國的城邑之地,是周王朝建立前后軍馬大元帥南宮適微氏家族世居與軍旅屯守之地。西周王朝建立后,這里又是從成王至懿王150多年王朝的軍事重鎮“盩師”所在地。這里從太王創業到厲王拜祖大約歷時三百年的輝煌。
盩,戰國時期至秦代,這里歸屬秦治,漢初乃京畿之地。漢武帝太初元年(-104)置縣時,必然考慮到“盩”是周朝發祥之地和“盩”字的文化積淀;必然考慮到在“盩”地所發生的歷史事件;必然考慮到諸盩廟、姬亶廟、文王廟等祭祀文化澤惠的涵濡,以及當時對匈作戰的社會歷史背景與政治文化需要,遂選“盩厔”二字為縣名,其意義重大而深遠。
“盩厔”二字,文化儲金十分厚重。“盩”與“周”近似,“盩”英彥賢烈之含概;“厔”與“室”同義,“厔”恩澤涵和之所寓。“盩”體現的是它的英彥卓爾,“厔”突出的是它的恩澤涵濡。故英彥曰“盩”,涵濡曰“厔”。“盩厔”二字將這一地域那段人文歷史及其所產生的文化影響,含概得十分貼切。
盩厔,人彥神英,聚瑞含章。
○ 薛俊武
“盩厔”二字非常古老,古老得早已掉光了牙齒,幾乎整個文字界都對它不知所云,這就給牽強附會,胡亂猜測,俗說曲解者留下了空子。1964年9月9日,經國務院批準,以同音字“周至”取而代之。時隔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又提起“盩厔”,那自然是陳年老窖,舊話重提了。
“盩厔”,與山水無涉。盩厔有山有水,但絕非盩山厔水。《正字通》所說“山曲曰盩,水曲曰厔”,純屬不顧字理的杜撰。這種無由的瞎說,竟然以訛傳訛,而像明朝周至學人王三聘、明末關中大儒李颙這樣才高八斗,滿腹經綸的大學問家,也不免遭遇舛誤,承受捉弄。
“盩厔”,作為置縣的稱謂,是中華民族人文歷史賦予的自覺地文化的深沉選擇。“盩厔”,負載著古代厚重而輝煌的歷史,從本意到演繹之義都十分內秀與雅致,只是因為它遠離今人,卻終于被今人所拋棄。不過,“周至”也很可愛,它雖然少了幾分古奧與人文歷史文化的含帶,卻也顯得親和、友善與熱切。
周至南依秦嶺,北瀕渭水,以山曲水折而得名。地處陜西八百里秦川腹地,屬西安市轄縣。面積2974平方公里,人口63萬,轄8鎮21鄉:二曲鎮、啞柏鎮、終南鎮、馬召鎮、集賢鎮、樓觀鎮、尚村鎮、廣濟鎮、厚畛子鎮、四屯鄉、侯家村鄉、竹峪鄉、青化鄉、翠峰鄉、九峰鄉、富仁鄉、司竹鄉、辛家寨鄉、駱峪鄉、陳河鄉、板房子鄉、王家河鄉。
位于東經107°39'~108°37’和北緯33°42‘~34°14’之間,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3.2°,降水674.3毫米,日照1993.7小時,無霜期225天。周至自然條件優越,是關中平原著名的大縣之一,史稱“金周至”。
周至地理位置優越,東鄰西安,西結寶雞,南連漢中,北通楊陵。310國道橫貫東西,穿境而過,與近在咫尺的隴海鐵路并駕齊驅;108國道縱貫南北,將西寶南線、隴海鐵路與西寶高速公路緊密相連;北通咸陽國際機場,僅50公里之遙,交通十分便利。
【行政區劃】
周至縣轄9個鎮、13個鄉:二曲鎮、啞柏鎮、終南鎮、馬召鎮、集賢鎮、樓觀鎮、尚村鎮、廣濟鎮、厚畛子鎮、四屯鄉、侯家村鄉、竹峪鄉、青化鄉、翠峰鄉、九峰鄉、富仁鄉、司竹鄉、辛家寨鄉、駱峪鄉、陳河鄉、板房子鄉、王家河鄉。
【歷史沿革】
周至縣以山曲水折而得名。漢置盩厔縣。據《元和郡縣志》:“山曲曰盩,水曲曰厔”,盩厔縣因山環水復而得名。1964年簡化為周至。
2000年,周至縣轄8個鎮、21個鄉:二曲鎮、啞柏鎮、終南鎮、樓觀鎮、尚村鎮、馬召鎮、廣濟鎮、集賢鎮、侯家村鄉、jiu峪鄉、四屯鄉、辛家寨鄉、翠峰鄉、竹峪鄉、青化鄉、富仁鄉、司竹鄉、九峰鄉、陳河鄉、甘峪灣鄉、駱峪鄉、九焰鄉、耿峪鄉、安家岐鄉、板房子鄉、雙廟子鄉、小王澗鄉、沙梁子鄉、厚畛子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597153人,其中:二曲鎮 57995人、啞柏鎮 47436人、終南鎮 59543人、馬召鎮 36260人、集賢鎮 28004人、樓觀鎮 46237人、尚村鎮 49869人、廣濟鎮 35572人、四屯鄉 21233人、候家村鄉 21008人、竹峪鄉 21691人、青化鄉 23859人、翠峰鄉 25144人、九峰鄉 29147人、富仁鄉 21364人、司竹鄉 25447人、辛家寨鄉 20843人、駱峪鄉 6904人、陳河鄉 2583人、甘峪灣鄉 1140人、就峪鄉 4496人、九焰鄉 1747人、耿峪鄉 1031人、厚畛子鄉 1813人、沙梁子鄉 1067人、板房子鄉 1634人、安家岐鄉 1503人、小王澗鄉 1078人、雙廟子鄉 1505人。
某年全區行政區劃一覽(根據當年行政區劃代碼整理,估計為2002年前后)
二曲鎮 代碼:610124100 轄鎮東、鎮豐、八一、李家、北辛頭、胡家堡、南辛頭、小寨子、下孟家、渭灘、渭旗、渭泉、渭中等13個村委會。
啞柏鎮 代碼:610124101 轄啞興、仰天、昌東、昌西、莊頭、上陽化、西陽化、坡典、七曲、槐花、六屯、景聯、五聯、裕盛、聯興等15個村委會。
終南鎮 代碼:610124102 轄終南、毓興、東關、雙明、甘溝、三灣、東大堅、西大堅、辛莊、三聯、大莊寨、豆村第一、豆村第二、豆村第三、豆村第四、高廟、勒馬、王才屯、西禪定、東禪定、馬蓬、龐家堡、寨子、竹園頭、吳家屯、解村、新村、任家村、老堡子村、楊家大墻等30個村委會。
馬召鎮 代碼:610124103 轄東火、崇耕、中興、桃里坪、金盆、武家莊、涌泉、湯房、紅新、焦樓、郭寨、紀聯、東富饒、上馬、四群、營東、營西、上孟家、群三興、群興、西富饒、三家莊、仁煙、棗林、辛口、熨斗、虎峪、倉峪等28個村委會。
集賢鎮 代碼:610124104 轄西村、北街、新城、東村、大曲、金鳳、殿鎮、趙代、辛寨、嚴家堡、劉堡、邵堡、馬灘、栗新、興隆、金林、和平、興鳳、三合、秦嶺、九龍、赤峪等22個村委會。
樓觀鎮 代碼:610124105 轄焦鎮、東樓、塔峪、鹿馬、省村、大玉、界尚、送兵、新安、軍寨、三家莊、羊坡、北寨、南寨、西樓、肖里、周一、團標、姚村、上三清、下三清、董家園、八一、前黃池、后黃池、馬岔、前就峪、王母嶺、后就峪、延生觀、前東明、后東明等32個村委會。
尚村鎮 代碼:610124106 轄尚村、宋灘、新范、張寨、臨橋、臨川寺、新河、鐘徐、梁家、馬村、西巖坊、澗里、南寨、神靈寺、王屯、西坡、留村、圪塔頭、西鳳頭、圍墻、西巖、新民、張屯、龔家莊、西晉、大水屯、小水屯等27個村委會。
廣濟鎮 代碼:610124107 轄廣濟、東寨、西寨子、曹家灘、寺家山、北大坪、小麥屯、師安、西歡樂、東歡樂、斜里、南大坪、商磨、黃興、北留、南留、高家莊、小留、團結、桑園、永紅、南廟、北廟、閆家社、南陳等25個村委會。
厚畛子鎮 代碼:610124108 轄厚畛子、姜家坪、花耳坪、釣魚臺、老縣城、大蟒河、殷家坪、八一、同力、三合等10個村委會。
四屯鄉 代碼:610124200 轄新聯、蘇村、望城、上三屯、東陽化、南辛莊、北辛莊、曙興、下三屯、新亞、聯二、聯三等12個村委會。
候家村鄉 代碼:610124201 轄五泉、東風、中旺、朱家查、中二屯、來家、清河、二龍、渭洲、渭永、下候家等11個村委會。
竹峪鄉 代碼:610124202 轄嶺梅、解家溝、渠頭、蒼峪、譚家寨、北西溝、南西溝、塔廟、金盆、東寨、泥峪河、柴黃、西嶺、中軍嶺、蘭梅塬、朱曹寨、西裕、東大墻、鳳凰嶺、鴨溝、丹陽、張龍、民主等23個村委會。
青化鄉 代碼:610124203 轄青化、二廟、滹沱、聶村、聯莊、杏園、半個城、新白寨、聯集、興隆等10個村委會。
翠峰鄉 代碼:610124204 轄官村、下寶玉、上寶玉、官莊、丁家凹、東紅、農林、五聯、稻玉、史務、新聯、馬家莊、劉家寨、西肖、東肖、陳家村等16個村委會。
九峰鄉 代碼:610124205 轄何家寨、胡家、趙良、聯新、薛堡、二聯、沙云屯、委莊、水寨、甘午、安寨、馮尚坡、星峰、北千戶、南千戶、寇家堡、余家、永豐、虎峰、聯西、耿義、東林、廟溝、民生等24個村委會。
富仁鄉 代碼:610124206 轄永流、渭興、渭豐、永豐、建興、新農、富仁、富興等8個村委會。
司竹鄉 代碼:610124207 轄北司竹、龍泉、南淇水、六家、北淇水、油坊頭、新廟、馬坊、宋家、馬村、李旺寨、中合、李家莊、駱駝營、王唐、竹護、紅豐、金官、南司竹、阿岔等20個村委會。
辛家寨鄉 代碼:610124208 轄恒洲、五合、渭友、上三高、下三高、新建、蔡家、金家莊、大中、大東、和平、沙河、高廟等13個村委會。
駱峪鄉 代碼:610124209 轄駱峪、向陽、復興、新村、神靈、尚興、黃家灣、紅旗、雙合、韓家山、串草坡、碾子坪、茅草坪等13個村委會。
陳河鄉 代碼:610124210 轄黑虎、孫六、六合、大湖、新興、中心、陳河、金井、三興、共興、三合等11個村委會。
板房子鄉 代碼:610124211 轄熱潮、長坪、太平河、清水河、東石門、廟溝、紅旗、新紅、齊心等9個村委會。
王家河鄉 代碼:610124212 轄白楊林、十畝地、東澗溝、老莊子、黃草坡、雙廟子、玉皇廟、王家河等8個村委會。
【文化教育】
周至縣文化教育事業比較落后,縣城有文化館一座,電影院一座。
全縣共有7所高中、6所職業中學、大約10所初級中學,各個村子基本都有自己的小學。
高中:
● 周至中學 周至縣縣城東關 (現為陜西省重點中學)
● 周至縣第一高級中學 周至縣城西關瑞光路115號
● 周至縣第二高級中學 周至縣啞柏鎮 (現為西安市重點中學)
● 周至縣第三高級中學 周至縣終南鎮
● 周至縣第四高級中學 周至縣廣濟鎮
● 周至縣第五高級中學 周至縣樓觀鎮
● 周至縣第六高級中學 周至縣尚村鎮(現為西安市重點中學)
職業中學:
周至縣職業教育中心 周至縣尚村鎮
周至縣藝術職業學校 周至縣富仁鄉渭興村
周至縣衛生職業學校 周至縣啞柏西大街10號
周至縣教師進修學校 周至縣二曲鎮八一村
周至縣第一高級職業中學 周至縣樓觀鎮周一村
周至縣第二高級職業中學 周至縣富仁鄉新農村
【各類資源】
農業資源:
結合自身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城郊型農業,初步形成了南部沿山旅游觀光帶、中部獼猴桃經濟帶、北部沿渭蔬菜花卉帶,發展城郊型農業。特別是把獼猴桃作為立縣產業來發展,人工栽植面積13萬畝,成為全國最大的獼猴桃生產基地縣和唯一的獼猴桃標準化管理示范縣。培育的獼猴桃優質品種“秦美”、“亞特”通過國家鑒定并分獲金、銀獎,已取得綠色食品認證。全縣累計建成冷庫548座,加工企業6家,貯藏加工能力達7.5萬噸,包裝、運輸、銷售、勞務等一批關聯產業快速發展,產業化經營初具規模,被確定為陜西省四個產業化試點縣之一。
旅游資源:
周至歷史悠久,山水擅關中第一,山川秀麗,風景名勝,文物古跡頗多,人文和自然景觀十分豐富,漢家離宮,唐家園林,星羅棋布。道教文化發祥地之一的樓觀臺是老子講授《道德經》之地,世稱“天下第一福地”,現有古跡60余處,屬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黑水河畔的仙游寺,曾任周至縣尉的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所做的千古絕唱《長恨歌》誕生于此,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法王塔,以隋代佛舍利的出土而揚名海內外。屹立于縣城西的“八云塔”為唐代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積雪六月天”的秦嶺主峰太白山,海拔 3767米 ,原始森林、高山湖泊神奇秀美,珍稀動物種類繁多,素有“北方的西雙版納”、“亞洲動植物園”。還有伯夷、叔奇隱居的首陽山,李白秋訪的玉真觀,馬召南塬的古戰場,南通馬蜀的古棧道,都蘊留著歷史名人的足跡韻事,也留傳著神奇美妙的美麗傳說,吸引著大批中外賓客觀光旅游,縣城所在地二曲鎮則是因明清哲學家、與孫奇逢、黃宗羲并稱三大儒的李顒(號二曲)而得名。
水及水力資源:
水及水力資源是大自然賦予周至人民的獨特優勢,秦嶺北麓的“九口十八峪”,大小52條峪溝,形成平原15條河流,年徑流量9. 7億立方米 ,水力資源蘊藏量45萬千瓦,地下水補給量充足,總量達3. 2億立方米 ,為灌溉發電提供了有利條件。投資近億元的全國農村初級電氣化縣項目的實施,黑河金盆水利樞紐工程的建成,向西安日供60—80萬噸優質水,標志著水資源開發取得了顯著成果。
礦產資源:
已探明和發現的金屬和非金屬礦18種,金屬礦主要有金、銀、銅、鎂、鐵、鉛、鋅等,其中金、銅、鐵等金屬礦種貯量大、品位高、具有很高的開采價值。黃金遠景儲量達50噸,現已形成年產2萬兩的生產能力,成為全國黃金生產五十強縣。非金屬礦主要有花崗石、大理石、石灰巖、白云巖、石英巖等,其中白云巖礦儲量544萬噸,石英巖礦儲量800萬噸,石灰巖礦儲量在億噸以上。
地熱資源:
縣內分布著秦嶺山前斷裂帶、渭河斷陷盆地中的近東西向斷裂帶及北西向的啞柏——馬召斷裂帶,這三大斷裂帶控制著地層地熱的分布,并起主要的導熱的儲熱作用,區域地熱水儲存量相當大,且補給來源充足。現已在樓觀臺、鎮豐、啞柏成井3處,馬召、西樓及鎮東井溝凹地也具有良好的地熱開發前景。
植物資源:
周至縣林區地跨秦嶺南北,南屬北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帶,北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有林地238.85萬畝,占西安市的55.6%,主要分布在山區。畜牧草場96萬余畝,是發展肉牛的良好天然基地。
動物資源:
周至縣林區為野生動物棲息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林中動物270余種。其中獸類有黑熊、金錢豹、青羊、黃羊、鹿、麝、狐貍、野豬、獾等達40余種;烏類有錦雞、環頸雉、白臉山雀、斑啄木、松花雞、長尾蘭鵲、黃鵲、麻鵲、喜鵲
【社會發展】
周至縣是陜西省主要農業產區之一,為全國首批農業基地縣,素有"金周至"的美稱。耕地面積42291公頃,糧食總產量265036噸,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51435萬元。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水稻、谷子為主,經濟作物有棉花、油菜、麻類、花生、煙葉、芝麻。依托資源優勢,培育和發展獼猴桃生產,建成全國最大的獼猴桃生產基地。農民人均純收入1596元。
有西寶、周城(固)、南環等干線公路和通往各鄉的支線公路,公路總里程544公里。工礦有造紙、建材、化工、農機、橡膠、水泥等小型工廠。礦藏有鐵、銅、金、花崗巖、石灰巖、石英石等。
有中等學校(包括職中、技校)37所,在校學生3.56萬人;醫院57家,床位數616張。國內生產總值185824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9266萬元,財政收入5129萬元,財政支出8620萬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72375萬元。
特產有秦冠蘋果、中華獼猴桃、民間刺繡等。
全縣興辦了四個開發區:"樓觀臺-太白山旅游開發區"、"啞柏個體經濟開發區"、"渭河工業開發區"、"金三角農工貿開發區",規劃總面積31平方公里。已引資興建"港安服裝有限公司"、"西安周澳無紡布實業有限公司"、"周至縣天然色素廠"等三資企業。
一、基本情況簡介:周至縣地處八百里秦川腹地,南依秦嶺,北瀕渭水,襟山帶河,以山-復而得名,古有“從周至到戶縣,七十二道河腳不干”之說,足見其河道縱橫,水力資源之豐富。自然條件優越,歷史悠久,風光秀麗,素有“金周至”之美稱。全縣總面積2974平方公里,耕地90多萬畝,人口63萬,轄9鎮13鄉377個行政村,是關中平原上著名的大縣之一。近年來,周至縣搶抓改革開放的大好機遇,堅持以開放、開發、發展為主線,以獼猴桃、旅游、水、礦產為重點的四大支柱產業初步形成,果品、刺繡、養雞、養豬、肉牛五大多種經營基地相繼建成,交通、郵電、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點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走出了一條具有周至特色的地方經濟發展新路子。
二、歷史沿革:周至在堯舜代時,即為古駱國,夏屬古雍州,商稱郝國,周秦之際,置之內史,地屬京畿,漢武置縣,即名周至,相沿至今。
三、地理環境:周至縣屬西安市轄縣,北瀕渭水,南依秦嶺,東西和戶縣、眉縣接壤。距西安市區 78公里 。點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域內西南高,東北低,山區占76.4%,為千里秦嶺最雄偉且資源豐富的一段。北部是一望無垠的關中平川,土肥水美。南部是重巒疊嶂、具有神奇色彩的秦嶺山脈。山、川、塬、灘皆有,呈“七山一水二分田”格局。
四、氣候條件: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平原地區年平均氣溫 13.2℃ 。
五、農業資源:我們結合自身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城郊型農業,初步形成了南部沿山旅游觀光帶、中部獼猴桃經濟帶、北部沿渭蔬菜花卉帶,發展城郊型農業。特別是把獼猴桃作為立縣產業來發展,人工栽植面積13萬畝,成為全國最大的獼猴桃生產基地縣和唯一的獼猴桃標準化管理示范縣。培育的獼猴桃優質品種 “秦美”、“亞特”通過國家鑒定并分獲金、銀獎,已取得綠色食品認證。全縣累計建成冷庫548座,加工企業6家,貯藏加工能力達7.5萬噸,包裝、運輸、銷售、勞務等一批關聯產業快速發展,產業化經營初具規模,被確定為陜西省四個產業化試點縣之一。
六、旅游資源:周至歷史悠久,山水擅關中第一,山川秀麗,風景名勝,文物古跡頗多,人文和自然景觀十分豐富,漢家離宮,唐家園林,星羅棋布。道教文化發祥地之一的樓觀臺是老子講授《道德經》之地,世稱“天下第一福地”,現有古跡60余處,屬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黑水河畔的仙游寺,曾任周至縣尉的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所做的千古絕唱《長恨歌》誕生于此,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法王塔,以隋代佛舍利的出土而揚名海內外。屹立于縣城西的“八云塔”為唐代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積雪六月天”的秦嶺主峰太白山,海拔 3767米 ,原始森林、高山湖泊神奇秀美,珍稀動物種類繁多,素有“北方的西雙版納”、“亞洲動植物園”。還有伯夷、叔奇隱居的首陽山,李白秋訪的玉真觀,馬召南塬的古戰場,南通馬蜀的古棧道,都蘊留著歷史名人的足跡韻事,也留傳著神奇美妙的美麗傳說,吸引著大批中外賓客觀光旅游,縣城所在地二曲鎮則是因明清哲學家、與孫奇逢、黃宗羲并稱三大儒的李顒(號二曲)而得名。
七、水及水力資源:水及水力資源是大自然賦予周至人民的獨特優勢,秦嶺北麓的“九口十八峪”,大小52條峪溝,形成平原15條河流,年徑流量 9. 7億立方米 ,水力資源蘊藏量45萬千瓦,地下水補給量充足,總量達3. 2億立方米 ,為灌溉發電提供了有利條件。投資近億元的全國農村初級電氣化縣項目的實施,黑河金盆水利樞紐工程的建成,向西安日供60—80萬噸優質水,標志著水資源開發取得了顯著成果。
八、礦產資源:已探明和發現的金屬和非金屬礦18種,金屬礦主要有金、銀、銅、鎂、鐵、鉛、鋅等,其中金、銅、鐵等金屬礦種貯量大、品位高、具有很高的開采價值。黃金遠景儲量達50噸,現已形成年產2萬兩的生產能力,成為全國黃金生產五十強縣。非金屬礦主要有花崗石、大理石、石灰巖、白云巖、石英巖等,其中白云巖礦儲量544萬噸,石英巖礦儲量800萬噸,石灰巖礦儲量在億噸以上。
九、地熱資源:縣內分布著秦嶺山前斷裂帶、渭河斷陷盆地中的近東西向斷裂帶及北西向的啞柏——馬召斷裂帶,這三大斷裂帶控制著地層地熱的分布,并起主要的導熱的儲熱作用,區域地熱水儲存量相當大,且補給來源充足。現已在樓觀臺、鎮豐、啞柏成井3處,馬召、西樓及鎮東井溝凹地也具有良好的地熱開發前景。
十、植物資源:周至縣林區地跨秦嶺南北,點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南屬北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帶,北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有林地238.85萬畝,占西安市的55.6%,主要分布在山區。畜牧草場96萬余畝,是發展肉牛的良好天然基地。
十一、動物資源:周至縣林區為野生動物棲息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林中動物270余種。其中獸類有黑熊、金錢豹、青羊、黃羊、鹿、麝、狐貍、野豬、獾等達40余種;烏類有錦雞、環頸雉、白臉山雀、斑啄木、松花雞、長尾蘭鵲、黃鵲、麻鵲、喜鵲
十二、發展前景目標:“十一五”期間我們的指導思想是: 以-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線,以產業發展為支撐,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認真落實“四化”理念,發揮資源優勢,堅持工業強縣,突出獼猴桃產業、道文化兩個重點,強化開放帶動、基地帶動、項目帶動,繼續實施三大戰略,在建設現代農業、培育現代農民、點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擴大勞務輸出、提升旅游業、加大招商引資、推進城鎮建設等方面實現新突破;堅持以人為本,大力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努力構建和諧周至。
“十一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經濟總量年均增長12.5%,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5.5%,財政收入年均可比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加200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75‰以內。
2007 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縣生產總值增速確保11%,力爭達到11.5%;地方財政收入可比增長9.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農民人均純收入凈增200元;人口增長率控制在4.75‰以內。千方百計搞好就業再就業工作,科技、教育、文體、衛生、民政、城建、交通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周至人物】
毛群安,周至縣人。衛生部辦公廳副主任,衛生部辦新聞發言人。
1980年,毛群安從周至中學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中醫藥大學,1985年畢業,1987年調入衛生部工作,在衛生部辦公廳一干就是18年。在此期間,他曾取得衛生管理碩士學位,還到美國、澳大利亞進修衛生行政管理,并對美國醫療保險制度寫過專著。
周明,陜西周至人。中-員。1955年畢業于蘭州大學中文系。歷任《人民文學》雜志常務副主編,中國作家協會創聯部常務副主任,中國現代文學館副館長,編審。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冰心研究會副會長。50年代中期開始發表作品。
主要著作:散文報告文學集《榜樣》、《在莽莽的綠色世界》、《泉水淙淙》、《又是一年春草綠》、《記冰心》、《遠山紅葉》、《五月的夜晚》、《那年冬天沒有雪》、《為霞滿天》、《雪落黃河》、《山河永戀》等,其中有些作品獲全國或省級報刊文學獎。
主編或與人合作主編大型叢書:《歷史在這里沉思》、《天上人間》、《旋轉的中國》、《社會問題報告文學選》、《中國報告文學精品文庫》、《當代散文百家鑒賞》、《中國當代散文檢閱》、《域外著名華人女作家散文自選集》、《中國新時期報告文學百家》、《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精選(報告文學卷)》、《中國年度報告文學佳作選》等,其中記述“文革”重大事件及各界知名人士遭遇的《歷史在這里沉思》發行近百萬冊,獲全國圖書金鑰匙獎。 獲獎作品:《歷史在這里沉思》(6卷,主編)獲全國圖書金鑰匙獎。
陳存根,男,漢族,1952年5月出生,陜西周至人,農學博士。1970年6月參加工作。1985年3月加入中國0。
1970.06--1972.03 陜西省周至縣永紅林場工人
1972.03--1974.12 西北農學院林學系造林專業學生
1974.12--1979.09 陜西省林業研究所技術員
1979.09--1982.08 西北林學院森林保護系森林生態專業碩士研究生
1982.08--1988.02 西北林學院教師(其間:1985.05--1987.10
在奧地利維也納農業大學森林培育專業學習,獲博士學位)
1988.02--1989.01 西北林學院教務處副處長
1989.01--1991.12 西北林學院教務處處長
1991.12--1997.12 西北林學院副院長
1997.12--1999.10 西北林學院院長
1999.10--2000.07 國家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管委會副主任(正廳級)
2000.07--2003.01 陜西省委教育工委書記
2003.01--2006.02 陜西省人事廳廳長、黨組書記,省編辦主任,省委組織部副部長
2006.02--2007.04 人事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2007.04-- 重慶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白居易在周至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他一生作詩很多,其中以諷諭詩為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
白居易曾將自己的詩分成諷諭、閑適、感傷和雜律四大類。諷諭詩是白詩中的精華。代表作有《新樂府》50首,《秦中吟》10首。它們廣泛反映了中唐社會生活各方面的重大問題,著重描寫了現實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這些詩措辭激烈,毫無顧忌,突破了“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在古代批評時政的詩歌中十分突出。他的諷諭詩多直賦其事,敘事完整,情節生動,概括深廣,主題集中,形象鮮明,語言明白。
詩作賞析:觀刈麥---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在這冊中所要學習的《觀刈麥》便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的諷諭詩。這首詩敘述明白曉暢,結構層次也非常清晰自然。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詩歌一開頭便交代了寫作背景,表明是五月麥收的農忙季節。接著“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兩句描寫了婦女帶著小孩趕往田間地頭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水送飯的情景。隨后,寫到了青壯年們的勞累和辛苦,他們“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不顧烈日的烘烤,腳踩發燙的土地,不辭辛勞地在南岡麥田低頭收麥。“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盡管他們已經筋疲力盡,但為珍惜這晝長的夏天也顧不得炎熱太陽的炙人了。詩到此處,一家人辛苦忙碌的景展現在我們面前,為此讀者也給予了深深的憐憫之情。接著,作者又描繪了令人心酸的圖景。“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手懸敝筐。”一個貧窮的婦女懷抱幼小的孩子,手里提個破籃子在一旁揀拾收麥時遺落的麥穗。“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原來為了繳納官稅,她家買光了田地,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著別人收割時散落的碎麥來過活,真是令人同情與傷心。
以上描寫的兩種情景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賦稅壓迫下的農民們的艱難生活,他們辛苦忙碌的種田,但仍然沒有保障,今天的割麥人很有可能成為明天的拾麥者,這強烈的諷諭盡在其中。
【注釋】
這首詩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陜西周至)縣尉時寫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諷諭詩。
這首詩敘事明白,結構自然,層次清楚,順理成章。詩一開頭,先交代背景,標明是五月麥收的農忙季節。接著寫婦女領著小孩往田里去,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飯送水。隨后就描寫青壯年農民在南岡麥田低著頭割麥,腳下暑氣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累得筋疲力盡還不覺得炎熱,只是珍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干點活。寫到此處,這一家農民辛苦勞碌的情景已經有力地展現出來。接下來又描寫了另一種令人心酸的情景:一個貧婦人懷里抱著孩子,手里提著破籃子,在割麥者旁邊拾麥。為什么要來拾麥呢?因為她家的田地已經“輸稅盡”——為繳納宮稅而賣光了,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拾麥充饑。這兩種情景交織在一起,有差異又有關聯:前者揭示了農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賦稅的繁重。繁重的賦稅既然已經使貧婦人失掉田地,那就也會使這一家正在割麥的農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麥者,乃是昨日的割麥者;而今日的割麥者,也可能成為明日的拾麥者。強烈的諷諭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聯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心里久久不能平靜。這段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它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物,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寫諷諭詩,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這首詩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農民和作為朝廷-的自己作鮮明對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謂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長寫敘事詩的藝術巨匠。他的敘事詩能曲盡人情物態,把其中所敘的事件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而且,他的敘事詩里總是有著心靈的揭示,因而總是蘊含著感情的。在《觀刈麥》里,他雖然著墨不多,但是卻把割麥者與拾麥者在夏收時那種辛勤勞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寫得生動真切,歷歷如畫。不僅寫了事,而且寫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勞動人民的心。詩人的心弦顯然是被耳聞目睹的悲慘景象振動了,顫栗了,所以才提起筆來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間都充滿對勞動者的同情和憐憫。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這樣的詩句,里面包含著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憐憫之意啊!因而這首《觀刈麥》在敘事當中是有著作者情的滲透、心的跳動的,作者的心同他所敘的事是融為一體的。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真實地寫勞動人民之事的同時,還能夠真實地寫出勞動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畫出勞動人民在某種特定情況下的變態心理,深刻地揭示詩的主題。《賣炭翁》中“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愿天寒”,寫的是賣炭老人為衣食所迫而產生的變態心理。《觀刈麥》中的“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同樣也是一種變態心理。這類描寫把勞動人民之心刻畫入微,深入底蘊。詩中寫事與寫心的完美統一,較之一般的敘事與抒情的統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運用對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詩歌創作中,不僅把勞動人民的貧困、善良與地主階級的奢侈、暴虐作了對比,而且還把自己的舒適與勞動人民的窮苦作了對比。這首詩在寫了農民在酷熱的夏天的勞碌與痛苦之后,詩人同樣也聯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沒有“功德”,又“不事農桑”,可是卻拿“三百石”俸祿,到年終還“有余糧”,因而“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詩人在那個時代能夠主動去和農民對比,十分難得。這樣一種對比,真是新穎精警,難能可貴,發人深省,因而更顯出這首詩的思想高度。
全國與周至縣面積相同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