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linyi  郵編: 044100  區號: 0359  車牌:晉M  臨猗古稱郇陽,1947年,猗氏、臨晉相繼解放。1949年2月15日,猗氏、臨晉屬晉南行署管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屬于運城專員公署。1954年由臨晉縣和猗氏縣合并而成。1958年10月,屬晉南專員公,臨猗縣,臨猗縣郵編區號人口面積查詢">

欧美性猛交xxx,亚洲精品丝袜日韩,色哟哟亚洲精品,色爱精品视频一区

山西運城臨猗縣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140821身份證前6位:140821
長途區號:0359 郵政編碼:044000
隸屬政區:運城行政級別:縣
車牌號碼:晉M轄區面積:1339.32km2
人口數量:約54萬人人口密度:403人/km2
行政區劃:猗氏鎮 嵋陽鎮 臨晉鎮 七級鎮 東張鎮 孫吉鎮 三管鎮 牛杜鎮 耽子鎮 楚侯鄉 廟上鄉 角杯鄉 北辛鄉 北景鄉 卓里工貿區 閆家莊工貿區
臨猗縣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行政代碼 面積簡介
猗氏鎮 140821100 80.98km2  猗氏鎮位于全縣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北靠峨嵋嶺,南瀕涑水河,地形北高南低,總面積80.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8.83萬畝。下轄22個行政村,32個……[詳細]
嵋陽鎮 140821101 69.3km2  在山西猗氏縣北,頗繁庶,與牛杜、張岳、大閻稱縣中四大鎮。古稱郇陽,1947年,猗氏、臨晉相繼解放。1949年2月15日,猗氏、臨晉屬晉南行署管轄。中華人……[詳細]
臨晉鎮 140821102   臨晉鎮,古稱桑泉,北倚峨嵋臺垣,南瞻中條群峰,東連碧野莽莽,西望黃水滔滔,極山川之形勝,物華天寶;鐘云水之毓秀,人杰地靈。全鎮下轄28個行政村,64個自……[詳細]
七級鎮 140821103   " 七級鎮地處山西省臨猗縣西南部,與永濟市接壤,全鎮共有31個行政村,45個自然村,30100口人,89000畝耕地,其中林果面積4萬余畝,棉花4萬……[詳細]
東張鎮 140821104   東張鎮位于臨猗縣西南邊陲,同七級、臨晉、角杯接壤,南與永濟的常青、張營為鄰,西與陜西的合陽縣隔河相望;素有“三邊”鄉鎮之稱(即省邊、縣邊、黃河邊)。全鎮……[詳細]
孫吉鎮 140821106   孫吉鎮地處黃河中游,晉秦豫金三角,依黃河為帶,居峨嵋之首,處三縣交界,當-要塞。全鎮轄45個行政村,5.6萬口人,耕地12萬畝,人均純收入2908元,是……[詳細]
三管鎮 140821106 57.6km2  臨猗縣轄鄉。1958年屬東風公社,1961年析置三管公社,1984年設鄉。位于縣境東北部邊緣,距縣城15公里。面積57.6平方公里,人口2萬。三趙線、運……[詳細]
牛杜鎮 140821107   牛杜鎮位于城南5公里處,與廟上、猗氏、楚候鄉鎮相鄰,南與運城市接壤,西與永濟市相通。面積85平方公里。牛杜鎮共轄24個行政村,39個自然村,158個居民……[詳細]
耽子鎮 140821108   耽子鎮位于臨猗縣西30公里,地處峨嵋嶺垣上地區,地勢平坦,光照充足,具有井、黃雙配套的水利優勢。全鎮20個行政村,22787口人,77493畝耕地。 ……[詳細]
楚侯鄉 140821200   楚侯鄉位處臨猗縣東南部,運臨一級公路和董夾公路穿境而過,是從運城市進入臨猗的第一個新興工業小區和農副新產品集貿市場,交通便利,民風淳樸。全鄉轄21個行政……[詳細]
廟上鄉 140821201   " 臨猗縣廟上鄉地處山西省南大門——晉、秦、豫交匯處的黃河金三角,美麗富饒的運城盆地,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南接運風高速公路,北臨209國道。全……[詳細]
角杯鄉 140821202 132km2  " 角杯鄉全鄉土地面積132平方公里,耕地115326畝,人口39523人,人均耕地2.8畝.轄31個村委會,36個自然村,167個居民組,地勢北……[詳細]
北辛鄉 140821203   北辛鄉共有3.2萬人口,下轄25個行政村,10.3萬畝耕地,蘋果面積7萬畝。位于臨猗北部峨嵋嶺上,與日本紅富士主產區同位于北緯35度,土質好、海拔高、溫……[詳細]
北景鄉 140821204   北景鄉位于臨猗縣北部,南鄰縣城,北毗萬榮縣。轄區24個行政村,40個自然村,188個居民組,9669戶,40380口人,145293畝耕地,為臨猗縣第二……[詳細]
卓里工貿區 140821400   卓里區位于臨猗縣北部峨嵋嶺二坡臺田的小嶷山之巔,全區面積43.92平方公里,最高海拔607米,轄區內有卓里集團、派出所、農電站、糧站、供銷社、衛生院、聯……[詳細]
閆家莊工貿區 140821401     臨猗縣閆家莊工貿區地處峨嵋邊緣,大嶷山腳下,是個以蘋果生產著稱的果業大鄉,嶷山蘋果聞名遐邇。近年來,黨委、政府帶領廣大干群,舉民營旗、念民營經、發科……[詳細]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拼音:linyi
    英文:linyi
    郵編: 044100     區號: 0359
    車牌:晉M
    臨猗古稱郇陽,1947年,猗氏、臨晉相繼解放。1949年2月15日,猗氏、臨晉屬晉南行署管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屬于運城專員公署。1954年由臨晉縣和猗氏縣合并而成。1958年10月,屬晉南專員公署,將臨猗并入運城,1959年10月復分出。1970年,屬于運城地區行署。2001年運城撤地設市后,臨猗縣屬運城市管轄。位居黃河中游-豫金三角地帶,西臨黃河,東望太岳,北屏峨嵋嶺,南面中條山,具有四千年燦爛歷史,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全縣總面積1339.32平方公里,耕地150萬畝,人口54萬,轄8鎮5鄉3區,375個行政村。臨猗縣轄8個鎮、5個鄉:猗氏鎮、嵋陽鎮、臨晉鎮、七級鎮、東張鎮、孫吉鎮、三管鎮、耽子鎮、楚侯鄉、廟上鄉、角杯鄉、北辛鄉、北景鄉;牛杜工貿區、卓里工貿區、閆家莊工貿區。
    臨猗縣自古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平疇萬頃、草木繁茂的自然環境,令郇伯封國,猗頓富興;沃饒近鹽、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使堯舜時為甸服之地,夏代建有猗國,幾成晉擬都之地。在這塊熱土上,人文尉盛,英才輩出,歷朝元勛重臣、各代文人名士盡領-,當代名將傅作義、國務院原副總理姬鵬飛等仁人志士彪炳史冊。
    臨猗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和新興的工業大縣,近年來,全縣形成了小麥、棉花、林果三大生產基地,蘋果、梨棗、江石榴三條特色林帶,化工、機械、針紡、食品、制藥五大支柱產業,以及“一級路過境,二級路環網,三級路通村”的良好道路骨架。
    臨猗縣的教育工作、文化工作、林業建設、村民自治、綠化工作、學教活動受到國家表彰,是國務院批準的開放縣,是全國文明村鎮建設示范縣。
    2007年,全縣生產總值53.1億元,農業總產值35.3億元,工業總產值54.4億元;財政收入完成2.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4187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9079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3億元。
    臨猗位居黃河中游-豫金三角地帶,西臨黃河,東望太岳,北屏峨嵋嶺,南面中條山,地勢平坦,無山無礦,是山西省的平川縣。全縣總面積1339.3平方公里,耕地150萬畝,人口56萬,轄9鎮5鄉2區,375個行政村。2007年,全縣生產總值53.1億元,農業總產值35.3億元,工業總產值54.4億元;財政收入完成2.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4187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9079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3億元。
    臨猗縣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堯舜時為甸服之地,夏代在此建有猗國。春秋時期大商人猗頓在這里畜牧牛羊,經營珠寶,富甲天下,堪稱商業鼻祖。歷史上曾出宰相6人。當代名人有抗日名將傅作義,前國務院副總理姬鵬飛等黨和國家領導人。
    臨猗是全省的糧棉大縣。這里氣候溫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灌溉便利,年平均降水量508毫米,日照2271小時,無霜期210天,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每年的商品糧和商品棉曾分別占到全省總量的1/ 7和1/ 8,素有“山西烏克蘭”之稱。
    臨猗是全國的林果大縣。蘋果、梨棗、石榴等林果面積突破100萬畝,年產量達30億斤左右。林果業已經成為該縣繼糧棉優勢之后的又一資源優勢,成為農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導產業。2004年,邁入全國水果十強縣行列。
    臨猗是全省的教育大縣。恢復高考后,曾在全省高考中榮獲8連冠,累計為國家培養大中專生5萬人,其中大學生3萬余人,臨猗學子遍布大江南北,長城內外。
    臨猗是全省的文化大縣。遠古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殷商文化在這里都有遺跡,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春秋猗頓古墓、戰國東馬坑、隋唐雙塔、宋代銀棺、元代大堂等為國家和省級重點文物。文學、藝術、戲曲、書法、繪畫界人才輩出。特別是縣眉戶劇團在全國3000多個文藝團體中獨樹一幟,建團50余年來堅持排演現代戲,4次進京演出,受到-、-、-、-、-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觀看和贊譽。
    臨猗是山西省村村實現“三通一改”最早之縣。1996年在全省率先實現村村通油路、通程控電話、通有線電視,一改即降氟改水。全縣油路總里程達到1256公里,固定電話近10萬門,光纜電視用戶6萬戶。
    臨猗是新型工業正在崛起之縣。經過多年來持續不斷的結構調整、規模擴張,全縣工業已基本形成了結構合理、特色鮮明、富有潛力的化工、機械、輕紡、食品、制藥等五大支柱產業。
    臨猗是全省生態優美之縣。由于林果面積大、綠化好,全縣空氣清新,環境優美。春天遍地是花,秋天到處是果。春天來臨猗,可以說是徜徉于花的海洋,秋天來臨猗,可以說是置身于果的世界。
  自然概貌
    (一)面積
    臨猗縣東西闊55公里,南北長33公里,總面積1339.32平方公里。
    (二)方位
    臨猗縣位于山西省西南部,運城盆地三角地帶北沿,地理坐標:東經110°17′30.7″"--110°54′38.9″,北緯34°58′52.9″"——35°18′47.6″。東南與運城市接壤,西南與永濟市毗鄰,西瀕黃河與陜西省合陽縣相望,北面孤峰拱秀與萬榮縣相連。
    (三)地貌
    臨猗縣地貌是經受長期的和復雜的大地構造運動,以及侵蝕和堆積的作用,特別是燕山期與喜馬拉雅山期的構造運動,第四紀以來的侵蝕與堆積,對地貌的形態有決定性的影響。由大地構造運動形成斷塊與升降變化,表現為地塹和地壘,使臨猗的地貌明顯分為黃土臺垣和涑水平原兩個地貌單元,是典型的地貌構造形態。黃土臺垣又叫峨嵋嶺,占全縣總面積的50.96%,南部與西部均有波折。南部邊緣海拔500米左右,北部邊境海拔約600米左右,最高點位于東北角的孤山為820米。地勢呈現為自北向南傾斜。涑水平原占全縣總面積的46.5%,海拔360—400米,呈現東北——西南向傾斜。
    (四)氣候
    臨猗縣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一年四季分明,冬季雨雪稀少;春季干旱多風;夏季雨量相對集中,但常有不同程度的伏旱;秋季一般多連陰雨天氣。全縣日照時間充足,全年平均日照時數2271.6小時,全年日照總輻射量為123.9千卡/平方厘米。全縣歷年平均氣溫13.5°C,年平均最高氣溫19.7°C,極端最高氣溫42.8°C,為全省之冠。全縣年平均降水量508.7mm,降雨量以冬季最少,春季次之,夏季高度集中,秋季又明顯減少。干旱、冰雹、暴雨和干熱風等是常見的天氣災害。
  資源狀況
    
    (一)人口資源
    2003年全縣總人口54.8萬人,約占全省人口的1.65%,占運城市總人口的11.41%,是全省的人口大縣和全市的第一人口大縣。
    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表明,全縣總人口為53.62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0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79‰,性別比為101.7。人口普查表明,全縣人口中具有大專及大專以文化程度的為0.55萬人,占總人口的1.03%;接受高中(含中專)教育的3.97萬人,占7.4%;接受初中教育的24.2萬人,占45.13%;接受小學教育的18.5萬人,占34.5%。文盲人口(15歲及15歲以上不識字的人)為1.40萬人,占2.6%。截止2000年,全縣居住在城鎮的人口8.63萬人,占總人口的16.09%。
    (二)土地資源
    臨猗縣總面積為1339.32平方公里,折合2045844.1畝;按國家統一標準分類,其中耕地101418.6畝,占總土地的49.57%;園地為490134.1畝,占總土地的23.96%;林地2590.8畝,占總土地1.59%;工礦用地11294.0畝,占總土地0.55%;交通用地5800.5畝,占總土地0.28%,水域40197.5畝,占總土地1.96%;特殊用地8483.8畝,占總土地0.41%;未利用地89629.8畝,占總土地4.38%;灘涂46608.4畝,占總土地2.28%。
    (三)礦產資源
    臨猗縣境內礦產資源比較貧乏,只有可以用于普通建筑材料的磚瓦粘土、砂、花崗巖石料,但地熱資源較為豐富。
    1、磚瓦粘土礦:分布非常廣泛,儲量非常豐富、開采時應注意保護耕地,保護水地流失,開采地址應選在境內二坡臺地的荒溝荒坡。
    2、砂礦:主要分布在牛杜、嵋陽、黃河沿線的孫吉、角杯、東張等鄉。牛杜嵋陽砂層厚約5米,上覆土層厚約5米,砂層厚為5米,儲量大約130萬噸,質量好。開采時應注意保護耕地和開采后的土地復墾。黃河沿岸砂礦儲量大約200萬噸。質量優于牛杜、嵋陽,開采時應注意水地流失保護o
    3、石料:主要分布在北景鄉的馬家窯、焦家營以北的孤山山腳下,分布面積較少,但可采儲量相當豐富,可采儲量大約在200萬噸,質量可保證普通建筑要求。
    4、地熱資源:臨猗地熱資源以縣化肥廠、里寺、三星臺為軸心,呈東北沿南走向,面積119平方公里,熱水資料總量可達12.42億立方米,日開采可達800立方米,水化學類型以重碳酸鈉型和氯化物硫酸鈉型為主,水溫在42°C—62°C之間,水中所含鋰、氟、鍶溴、偏硼酸、偏硅膠等六種成份達到國家醫療礦泉水水質標準。
    (四)水利資源
    黃河流經該縣河段全長29公里,據龍門站觀測,多年平均流量為19512.2立方米/秒,是本縣的主要客水資源。
    涑水河在該縣自東北向西南流過,流經楚候、城關、牛杜、嵋陽、廟上、七級鎮6個鄉鎮,35個行政村,流域面積985.44平方公里,全長44公里,該河多年枯竭,已成為全縣主要排污及泄洪道。
    截止2003年底,全縣共建成大型電灌站151處,機電井3163眼,發展水地面積87.59萬畝,建成人畜飲水工程537處,解決了38.75萬人的飲水問題。先后建成防滲渠道3751公里,管灌1983公里,滴灌、涌泉灌、噴灌等10個節水示范園區,發展高效節水面積30.74萬畝,全縣累計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44.94萬畝。
    根據本縣氣象站1957--2003年記載的資料,我縣多年平均降水量499.1毫米,最大降水量849.8毫米(1958年),最小年年降水量276.5毫米(1997年),雨量多集中在六至九月份,約占全年降雨量的60%--70%。時空分布很不平衡,是一個水資源嚴重匱乏的縣份,全縣地下
    水資源總量為9945.1立方米,年允許開采量為6108.6萬立方米,一般年份地下開采量為9400萬方,最高年為12321萬立方米,全縣人均資源占有量為175立方米,是全省人均456方的1/3,是全國人均1750方的10%,全縣年工農業用水總量近年來多大15000萬平方以上,其中
    1000多萬方左右為農業灌溉黃河提水。
    (五)旅游資源
    臨猗文物古跡眾多,春秋猗頓古墓、戰國車馬坑、唐柏、宋代銀棺、元代大堂等為國家和省級重點文物,特別是位于縣城東隅的雙塔,建于隋唐,以“日月交影”而遠近聞名,堪稱我國科技史、建筑史上的奇跡。
    (六)主要物產
    農業上,主要生產小麥、棉花、蘋果、梨棗、江石榴等,其中醬玉瓜1915年獲國際巴拿馬博覽會銀獎,小平菇1990年獲全國新技術新產品博覽會銀獎,紅富士蘋果1996年獲全國名優產品博覽會金獎,梨棗、江石榴、白水杏獲國家綠色食品證書和名牌產品等殊譽。
    工業上,主要生產化肥、三輪車、商用掛車、變壓器、汽車、紡織品、果汁、果醬等,獲得多 項國家及部優產品稱號。
  歷史沿革
    臨猗縣系1954年由原臨晉、猗氏縣兩縣合并而成,各取縣名首字為今名。
    根據文物發掘,臨猗縣東部與西部皆有龍山仰韶文化遺址。堯舜時代,臨猗縣地近國都,皆為甸服之地。夏屬冀州之域。殷商時,為“郇瑕氏之墟”。西周為郇伯封地。春秋時,猗氏、臨晉均屬晉。戰國時屬魏。秦分天下三十六郡,臨猗屬河東郡。西漢二年,置解縣及猗
    氏縣,屬司隸部河東郡。新莽時,屬洮陽郡。東漢時,屬司隸校尉部。三國時屬曹魏。晉分天下為十九州,猗氏、解縣屬司州河東郡。南北朝時期,屬北朝元魏司州河東郡。隋開皇三年,汾陽郡與綏化郡均罷,猗氏屬蒲州。唐武德元年,罷郡置蒲州,州治為桑泉,領河東、猗氏、桑泉、虞鄉四縣。元寶十三年,更桑泉為臨晉,臨晉縣名自此始。五代建置隨唐,屬河中府。宋至道三年,猗氏、臨晉屬永興軍路河中府。金天德元年,猗氏、臨晉屬河東南路河中府。元屬晉寧路河中府。明洪武二年,罷河中府,改屬平陽府。清屬山西省河東道蒲州府。民國元年廢府,兩縣均直隸于省。
    1947年,猗氏、臨晉相繼解放。1949年2月15日,猗氏、臨晉屬晉南行署管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屬運城專員公署。
    1954年8月,臨晉、猗氏兩縣合并為臨猗縣,縣治設猗氏城。1958年10月,屬晉南專員公署,將臨猗并入運城,1959年10月復分出。1970年,屬運城地區行署。2001年運城撤地設市后,臨猗縣屬運城市管轄。
  政治概要
    (一)領導班子
    全縣共有基層黨委23個,其中鄉鎮區黨委16個。基層支部735個,其中農村支部378個,基層黨總支20個。
    (二)黨員干部
    全縣共有干部8982人,其中,機關1141人(縣直機關839人,鄉鎮機關302人),企事業單位784人。女干部3512人,其中機關250人,企事業單位3262人。機關干部中科局級干部413人,大學本科197人,專科650人,中專231人,高中及以下61人;30歲及以下267人,31—50歲806人。全縣現有黨員17336人,其中農村黨員13736人,女黨員2246人。
    (三)民主黨派
    我國八個民主黨派,在該縣設有基層支部的,是中國-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中國民主同盟(簡稱民盟)、中國民主建國會(簡稱民建)。設立小組的是中國民主促進會(簡稱民進)。
    中國-革命委員會臨猗縣支部成立于1988年,現有黨員8人。中國民主同盟臨猗縣支部成立于1987年,現有盟員23人。中國民主建國會臨猗縣支部成立于1989年10月15日,現有會員27人。中國民主促進會臨猗縣小組成立于1989年,現有成員2人。
    (四)民族分布
    臨猗縣現有8個少數民族,其中回族29人,滿族14人,蒙古族6人,苗族12人,瑤族3人,藏族2人,布族2人,納西族1人,共69人。分布于縣14個鄉(鎮、區),其中猗氏鎮12人,七級鄉11人,楚侯鄉15人,廟上鄉7人,北景鄉5人,孫吉鎮4人,角杯鄉4人,臨晉鎮2人,三管鎮2人,閆家莊區2人,嵋陽鎮2人,耽子鄉1人,北辛鄉1人,東張鄉1人。
    (五)宗教
    臨猗存在三種宗教教別:基督教、天主教、佛教,共有信徒12383人,遍布全縣十六個鄉(鎮、區)。宗教活動場所27處,其中基督教23處,信徒6467人,天主教2處,信徒202人,佛教2處,信徒5714人。
  社會發展
    一、交通
    1996年,臨猗縣在全省率先實現了村村通油路。到2003年底,全縣擁有油路總里程1256公里,其中國道一條36公里,省道3條74公里,縣道9條227公里,鄉村道路919公里,油路密度為96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全省油路里程最長、油路密度最大的縣。
    陸路運輸,全縣擁有客車238輛,貨車1436輛,年客運量4103萬人,年貨運量160萬噸,開辟省際線路6條,省內線路47條,縣內線路35條,客車通車率99%。
    水路運輸,有吳王、南趙兩個黃河渡口,有鋼質渡船18艘,在秦、晉兩省物資交流,人員往來方面發揮著重要的水上交通作用。
    二、科技
    全縣科技活動的參與單位愈來愈多。農業生產中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日益迅速。企業的科技人員迅猛增加,科技研發的經費支出比重逐年提高,企業逐漸成為科技活動的主體。2000年,我縣開展了“創建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活動。實施“科技興臨行動計劃”,
    經科技部驗收通過,被授予“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稱號。目前,全縣共有民營科研機構17家。經省科技廳認定的民營科技企業有五家,分別是山西巨峰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臨猗縣矮化棗研究中心,臨猗縣棗樹研究所、銀屑病研究所、山西衛氏魚康實業有限公司、臨猗縣頸腰間盤康復中心。
    三、教育
    全縣現有中小學392所,其中:高中6所(含民辦3所)、職中2所、初中32所(含民辦5所)、小學352所(含民辦14所)。幼兒園362所,其公辦223所,民辦139所。教師進修校1所。中小學在校學生96806人,其中高中學生10262人,初中學生32486人,小學生52883人,職中學生1175人,在園幼兒18510人。中小學教職工5332人,其中公辦4836人,民辦496人。幼兒教師1044人,其中公辦260人,民辦784人。
    在多年的改革發展中,臨猗縣先后榮獲全國基礎教育、幼兒教育、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兩基”工作、普通高校招生工作,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教育工會工作先進縣,榮獲山西省教育先進縣、德育示范縣、中小學布局調整先進單位、成人教育先進單位、教育宣傳先進單位、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縣、初中教育質量先進縣、德育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
    目前全縣已基本消滅中小學危房,中小學現有多媒體教室20座,語音室18座,裝備計算機3786臺。中小學新增圖書冊3萬冊,30所初中理化儀器達到二類以上,314所完全小學儀器配備達到三類以上。2003年高考達本科線624人,比2002年增加147人,達線率18.1%,萬人達線比11:3,在運城市遙遙領先。職業學校采取聯合辦學的形式,開辦了綜合實驗班、普通師范、幼兒師范、計算機、汽車維修、紡織等13個專業。在校生達2000人。全縣共有各級各類民辦學校159所。其中高中2所、初中5所、小學14所、幼兒園139所;在校生17423人,其中高中922人、職校346人、中4037人、小學5830人、幼兒6288人;從教人數1117人,總投資12404.5萬元。
    四、衛生
    近年來,臨猗縣衛生工作持續穩步發展,全縣醫療服務水平有了新的提高,農村衛生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三級預防保健網絡不斷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理機制逐步健全。
    全縣衛生系統啟動改制試點單位、醫療單位分類管理、人事分配雙向選擇、工作報酬效益工資、藥品統一招標來詢、醫療分開單獨核算、醫院后勤服務社會化、嘗試衛生社區管理組建等方面邁出實質性步伐。僅2003年,以縣醫院牽頭參加市局藥品集中招標來詢300余萬元,為群眾讓利30余萬元。全縣預防保健力度加大。在衛生監督、傳染病管理、降氟改水、母嬰保健、管嬰醫院建設等項工作中取得了明顯進步和成效。全縣降氟改水,累計設水276處,總投資2060萬元,使20萬病區群眾基本擺脫氟危害。尤其是除害滅病、改水改廁、環境衛生綜合治理、農民健康教育方面取得較大進步。
  文化文明
    臨猗文化源遠流長,遠古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殷商文化皆有遺跡;春秋時期的郇遺址至今尚存。猗頓興富、漢魏碑碣,珍貴文物,蘊藏極富。解放后,全縣文化工作日趨活躍,50年代即被表彰為“山西文化縣”,1991年,被命名為全國文化工作行進地區。1996年,被省政府命名為“山西省文化先進縣”。
    自1997年以來,先后興建了文化綜合大樓、文化中心、圖書館大樓、博物館辦公樓、縣影院、縣劇團排練廳等一批龍頭文化設施,建立健全了16個鄉(區)文化站和村級文化活動中心,形成了三級群眾文化網絡。開展了爭創先進文化鄉(鎮)和特色文化村活動,先后命名了
    8個先進文化鄉(鎮)、10個特色文化村和百戶農村文化活動先進戶。節日文化、校園文化、企業熱鬧火爆。
    臨猗眉戶劇團在全國3000多個文藝團體中獨樹一幟。至1952年建團以來,堅持47年編演現代戲,深入山莊窩鋪送戲下鄉,被譽為“硬骨頭劇團”。建團以來,先后創作、改編、移植代戲250本(回),演出1.4萬場,觀眾平均每年達50萬人,四次進京演出,受到-、-、-、-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贊譽。創作的大型現代眉戶戲《一顆紅心》、《澗水東流》、《嗩吶情》三上銀幕,創作的大型現代戲《戲緣》、《張小民》獲省“五個一工程”獎,《酸棗樹·甜棗樹》獲“中國映山紅民間戲劇節”82項大獎,《十里花香》獲第七屆全國“映山紅”民間戲劇節23塊獎牌,《山妹》獲運城市“五個一工程”獎。
    全縣群眾文化日趨活躍,1997年7月,王申村威風鑼鼓赴香港參加“龍的光輝”慶回歸大匯演。1998年春節,城關鎮貴戚坊春蕾兒童文化園排演的鼓樂“果鄉娃娃鬧新春”,應邀赴京參加中央電視臺“天南地北喜迎春”春節文藝聯歡晚會,受到國家文化部的好評。
  
全國與臨猗縣面積相同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

Copyright © 2012-2025 cn56.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物流行業網 版權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州市| 卫辉市| 孝义市| 灵宝市| 蒲城县| 平利县| 曲靖市| 苍梧县| 抚顺市| 榕江县| 北宁市| 府谷县| 嘉定区| 溧水县| 紫云| 高邑县| 高陵县| 历史| 泗阳县| 潞西市| 安龙县| 涟源市| 洱源县| 若尔盖县| 大宁县| 施秉县| 巫山县| 贺兰县| 怀柔区| 黄大仙区| 通州区| 乃东县| 建始县| 廉江市| 柘城县| 黄大仙区| 罗田县| 房山区| 龙里县| 温州市| 沙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