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陽新野縣上莊鄉楊營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411329307 | 身份證前6位:411329 |
長途區號:0377 | 郵政編碼:473000 |
隸屬政區:上莊鄉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豫R | |
楊營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楊營行政村位于鄉境北部,潦新公路兩側。南與王寨行政村接壤,北鄰老龍鎮行政村,東連樊灣、鄧莊行政村,西與馬集、柳坡行政村接壤。東西長2.5公里,南北寬1.8公里,總面積4.5平方公里。省道“四趙”路縱貫全境,距“太澳”高速公路歪子出口處約3公里,交通位置十分便利。
建置改革
1958年屬歪子公社老龍鎮大隊。1961年和老龍鎮大隊分開為楊營大隊。1962年屬上莊公社為楊營大隊。1963年屬歪子公社為楊營大隊。1975年屬上莊公社為楊營大隊。1984年屬上莊鄉為楊營村行會。村委會駐楊營,有3個自然村。景莊 景姓于明嘉靖年間由-縣遷此,以姓取村名。楊營 楊宣于明中期由今樊集鄉楊莊遷此定居,以姓定村名。據傳,明初柳姓在此定居,后遷居柳坡。清中期楊姓從楊營遷此,因村東有一沙崗,故名崗莊。
人口民族
2003年村委會轄景莊、楊營、崗莊3個自然村,11個村民小組,568戶,2183人,其中男性1106人,女性1077人,漢族2177人,蒙古族4人,回族2人。村計劃生育率98%,綜合節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3‰以內。總人口中小學文化程度占28%,初中文化程度占6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8%。有高、楊、景、王、等54個姓氏,其中以高、楊、景、王居多。
自然狀況
楊營村處于省道“四趙”公路沿線,西依柳楊河,東靠沙河,地勢西高東低。西部以黑粘土為主,東部為黃沙粘混合土壤,俗名“老土”,適宜種植棉花、煙葉、藥材等經濟作物。全村土地面積為5700畝,其中耕地面積3740畝,村莊池塘、林果業、墓園等占地1958畝。
主要經濟狀況
建國后,農村經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經濟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1978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達54萬元,其中工業產值4.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8元。2003年,村工農業總產值2518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117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74元。農 業 經 濟作物種植 全村有耕地3742畝,人均1.68畝。20世紀70年代前,農村實行的是以生產隊為基礎的集體所有制,管理粗放,作物施肥主要以草木灰和農家肥為主,很少用化肥。當時,紅薯、豆面、高梁面為農民的主糧,間或種植棉花等經濟作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后,由于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復種指數的提高,化肥的應用,加之作物品種的更新改良和新技術的應用推廣,吃上了白饃、白面和新鮮蔬菜。1985年后,以小麥、玉米、芝麻種植為主,間種大豆、綠豆、紅薯等雜糧作物。企 業 建國后,村原開辦的“副業”多為手工業加工和零星的商業、服務業等。1978年。村建起了固定資產達8萬元,占地9畝的棉油加工廠,當時由于缺乏流動資金和原材料,效益不佳。1984年,加工廠與上莊軋花廠合資聯營,購置了新型榨油機8臺及配套設施,生產能力也由原來的年生產2000噸,擴大到5000噸,年產值達350萬元,年效益12萬元。1986年,投資70萬元,新上技改浸出項目,加工生產能力大大提高,1994年因經營不善破產。其間花廠代表鄭堯成、駱海年,村代表楊旺干先后擔任廠長,管理油廠事務。1985年至1993年,村先后與新野縣城關鎮東生皮鞋廠合作籌建了村皮鞋加工廠和村皮毛廠、地毯廠,因技術、管理、資金等原因而先后倒閉。村有個體預制廠3個,建材廠1個,商業代購代銷網點2個,營業性餐飲服務業8家,建筑施工隊3個,四輪、三輪貨運車6輛,從業人員158人。
農田水利建設
解放前,村經常遭受旱、澇災害。建國后,疏通溝河,開挖渠道,平整土地。旱澇災害大大減少。村有機井52眼,有效灌溉面積3400畝。2002年,縣氣象局在村南建人工增雨炮臺,備射程3000米的“三七”高炮一架,為農業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社 會 事 業教科文衛 建國前,村只有現楊營自然村內私塾1所。建國后,村建了正規小學,可容納100余人就學,占地面積約5畝。1984年,村投資4萬余元對原有的小學進行擴建和翻新,建起了可容納8個班級的兩層教學樓,并對舊宿舍進行了翻新,同時還配備了試驗室、圖書室、會議室,校園也全部進行了硬化、綠化、達到了“六配套”標準。2002年,縣人事局駐村工作隊捐給小學30套桌凳。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畢業率達100%。村重視科技工作,專用房舍4間,定期向農民傳授飼養、種植、良種繁育、政策、法規等科技知識。文化事業也得到發展,村設有“民兵活動之家”,有藍球、乒乓球、網球等活動器材。有線電視入戶已達32家。1978年村有集體衛生室1個,醫務人員4人。尤以中醫康子和診治兒科、內科等疾病享有一定的盛譽。
村民生活
建國前,村民多數生活饑寒交迫,甚至有少數人乞討他鄉,多數吃的是半年糠菜半年糧,穿的是手工制的土布料。建國后,經過土地改革和生產互助,村民生活有所改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家庭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主食以小麥為主,附加蔬菜、乳、肉蛋等高級營養品;住房由原來的土坯墻、薄扎瓦的磚坯木瓦混合結構,發展到磚混結構的樓房。衣著穿戴由單調的青、白、藍變為色彩豐富、式樣新穎的中高檔服裝和金銀飾品。
全國與楊營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