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四平市雙遼市那木斯蒙古族鄉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220382200 | 身份證前6位:220382 |
長途區號:0434 | 郵政編碼:136000 |
隸屬政區:雙遼市 | 行政級別:鄉 |
車牌號碼:吉C | 轄區面積:206km2 |
人口數量:約2萬人 | 人口密度:97人/km2 |
那木斯蒙古族鄉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那木斯蒙古族鄉是四平市唯一的蒙古族鄉,位于雙遼市西南部,環處市區近郊,鄉政府所在地距市區西8公里。全鄉幅員面積2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885公頃,草原面積430公頃,森林面積5988公頃,總戶數5391戶,人口2萬余人,其中少數民族3388人,占總人口的16.8%。
歷史沿革:
那木斯——蒙古語,漢語意為“口子”、“要塞”。因為那木斯村東有座山,名敖寶山,山南有條東西向公路,清代時是從鄭家屯通往博王府吉樂戈郎的唯一通道,地處要塞,故此得名。
本鄉明代為蒙古科樂沁部屬地,清初分屬科樂沁六旗之中的左翼中、后旗,當時人煙稀少蔓草荒原,從道光元年(1821年)開始,蒙王派差役管理草原定居放牧,放荒墾地,村落逐漸形成。
1913年,國體變更,遼源州改為遼源縣,本鄉東部七村屬一區鄭家屯;西三村屬博多勒葛臺王旗。
1940年,雙遼縣建治,東七村屬雙遼縣城關區,西三村歸科左后旗所轄;1949年,西三村劃歸雙遼縣二區張家;1956年3月——1958年9月,撤區建鄉,南四村為建設鄉,北三村為前進鄉,西三村為那木斯鄉。
1963年,經吉林省人民委員會批準,西三村成立那木斯蒙古族鄉人民公社,1983年改稱那木斯蒙古族鄉。
2000年5月,原那建設鄉、那木斯蒙古族鄉合并,仍稱那木斯蒙古族鄉。
風俗民情:
蒙古”,原是蒙古族許多部落中一個部落的名稱。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部落,從此蒙古民族便以他這個部落定名,蒙古語言司阿樂泰語系通古斯語族蒙古語支,文字為拼音文字系統,信仰-教,傳統的盛會是“那達慕大會”。“那達慕”蒙古語,漢語意為“娛樂”、“游戲”。那達慕大會在夏季或秋季祭敖包時進行。“敖包”蒙語,漢意為“堆子”,以石塊堆積而成,原是道路和境界標志,后成祭山神、路神等活動的地方。解放前專管敖包的組織。解放后,那木慕大會逐漸演變成群眾必文體、商貿的盛會。1974年9月,本鄉舉辦了首屆那達慕大會,1993年9月舉辦了第二屆那達慕大會暨建鄉三十周年慶祝大會。2003年9月成功舉辦了第三屆那達慕大會暨建鄉四十周年慶祝大會。
安代舞是蒙古族民間舞蹈,表演時,舞者雙手各執一巾,由一人領唱,眾人相和,邊歌邊舞,動作樸實、奔放,節奏強烈。.
全國與那木斯蒙古族鄉面積相同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
那木斯蒙古族鄉區劃
220382200200 220 金寶村
220382200201 220 建設村
220382200202 220 雙城村
220382200203 220 躍進村
220382200204 220 前進村
220382200205 220 合力村
220382200206 220 白市村
220382200207 210 那木村
220382200208 220 勿蘭村
220382200209 220 井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