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防城區是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所轄的一個市轄區。總面積為2445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為37萬。防城區轄6個鎮,8個鄉。
建 制 沿 革
防城歷史悠久,遠在新石器時代,防城的先民就已在這塊美麗的土地上生息、繁衍。
先秦時期,這一帶屬于百越之地,秦始皇統一嶺南后,歸秦置之象郡所轄;漢為合浦郡地,三國至晉仍屬于合浦郡地(三國期間為吳國轄地);南朝宋、齊時為宋壽縣地,屬交州管轄,梁、陳時為這宋京郡安京縣地,屬安州管轄;隋、唐時為欽州轄地。宋時仍隸屬欽州管轄,并開始有"防城"之稱。元、明、清時隸屬欽州或廉州;至清朝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劃出欽州西部設置防城縣, 隸屬廣東省。民國時期至解放初,仍屬廣東省轄。
防城縣1951年至1955年6月劃屬廣西,1955年7月至1965年7月復歸廣東,其間,1957年將防城縣劃分為十萬大山僮族瑤族自治縣、防城縣;1958年5月, 經國務院批準,十萬大山僮族瑤族自治縣更名東興各族自治縣,1958年12月,防城縣、東興各族自治縣合并后,稱東興各族自治縣,縣城設在東興鎮。1965年8月,東興各族自治縣又劃歸廣西壯族自區。1978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縣城從東興鎮遷到防城鎮,縣名改為防城各族自治縣。1984年國務院批準防城港區與北海市等一起列為全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1985年3月,0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設立地級編制的防城港區,直接由自治區領導。
1993年5月23日,國務院批準撤銷防城各族自治縣和防城港區,設立防城港市(地級),以原防城各族自治縣和防城港區的行政區域為防城港市的行政區域,將欽州地區的上思縣劃歸防城港市領導。防城港市轄防城、港口兩個區和上思縣。同時,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原東興經濟開發區(現為縣級市)劃歸防城港市領導,按處級建制管理
地理位置
防城區地處廣西南部,東南瀕臨北部灣,西北背靠十萬大山,東南與越南接壤,處在大西南地區出海通道上。陸地總面積2600平方公里,總人口36萬多人。屬防城港市管轄。
防城區海岸線長130多公里,有3 個鄉鎮與越南隔海相望;有200多公里邊境線,峒中等4個鄉鎮與越南接壤。防城區是廣西第二大僑鄉,有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26萬多人,分布在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還有歸僑、僑眷以及港澳臺眷屬14萬多人。
防城區地處防城港市中心位置,北通南寧,南至防城港,東接欽州,西南達中越邊關東興,與越南山水相連,位于中國西南與東南兩大經濟區的結合部,是大西南地區出海通商走向世界的門戶、窗口和交通樞紐。南防鐵路、欽防高速公路貫穿境內,城區離可與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港口通商的華南第三大港、廣西第一大港防城港僅20公里。
氣候環境
防城區地處東經107°28’至108°30’,北緯20°30’至22°00’之間,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降雨量3465毫米,年平均氣溫22℃,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暖,無霜凍期。
主要資源
防城區瀕臨的北部灣水質潔凈,浮生物豐富,海珍產品名揚中外。防城區的珍珠港是南珠的主要產區之一,白龍珍珠以光潔圓大,晶瑩透亮而飲譽中外,年產量4000多公斤,占全區廣西的40%,1980年在美國國際評比會和日本博覽會上,被評為世界一流珠品,榮列世界三大名珠之冠,是南珠精品。防城江入海口沙木萬一帶海灘養殖的大蠔,肉嫩味美,茅嶺江海灣出產的鱸魚、中華烏塘鱧、海鴨雙黃蛋享譽區內外。還盛產各種名貴魚、蝦蟹貝類等,海產品種類多達500多種。背靠十萬大山盛產松、樟、杉、楠、紫荊等林木,名貴藥材處處可見,珍稀動物嬉戲間。素有“植物界大熊貓”和“茶族皇后”之稱的金花茶,總面積達11萬多畝,有23種5變種之多,種類和品種均居全國乃至世界第一。防城的玉桂、八角已有500多年的種植歷史,現有玉桂、八角林102萬畝,面積和產量均占廣西三分之一。盛產的玉桂、八角以油多、香味濃郁而享譽世界。防城區獨特的地理氣候資源為“三月紅”荔枝、石硤龍眼、木菠蘿和臺灣蓮霧、番荔枝、火龍果等亞熱帶名優水果的種植提供了優越條件,近年發展很快,產品遠銷國內外。
農業概況
防城區耕地總面積23.62萬畝,其中水田面積18.49萬畝,旱地面積5.13萬畝。以種植水稻、玉米、紅薯、花生、木薯、甘蔗、蔬菜以及南亞熱帶水果為主。2002年糧食總產量 11.3萬噸。近年來,防城區農業綜合開發成果顯著,建成了具有南方特色的玉桂、八角種植基地、南熱帶名特優水果基地、糖料蔗基地、淀粉原料基地、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優質谷生產基地、海水養殖基地、水奶牛養殖基地、蛋鴨殖基地、速生豐產林基地等十大基地,初步 形成了特色鮮明、布局合理,農林牧業協調發展的格局。
防城港市的車城
防城區因位于防城港市的中心地區,港口貿易與邊境貿易要進入內地,都必定要經過防城。防城港向北去南寧要經過防城,東興北向南寧,東向欽州,都要經過防城。所以防城的車也是整個防城港市最多的。在防城街的兩邊不管是小街道還是大街道,都停滿了車。故有人稱防城是防城港市的停車場。然而真正是防城注冊的車并不多,大多的車都來自各地方。南寧南下的貨車,東興南上的車。還欽州北海西去的車。雖然防城不大可是車卻多得可怕。防城的車站是整個防城港市最多的一個地區。港口區有1個車站。東興有1個車站,而防城區卻有3個。分公不一樣。因為防城地處交通樞紐防城向外發的客車也是整個市最多的。縣內,縣際,市際,省際,國際客車幾乎是到哪個地方的車都有。
欽州等五縣(含北海)劃給廣西的內幕
已故南海艦隊司令員吳瑞林同志生前有一篇回憶文章,講述的是1963年他接受任務為-總理的一次護航行動。直至30多年后,吳瑞林才從羅青長口中得知總理此次絕密之行的目的。他在文章中說:
1963年底,海軍通知我和東海艦隊司令員陶勇前往北京,參加一個重要會議。會議結束后,時任總理辦公室副主任的羅青長同志突然到我的房間。他說:“我來向你傳達一個重要任務。總理要去視察珠江口,還有兩位-同總理一起去,再就是童小鵬同志和我,還可能有廣東省公安廳廳長或副廳長,人數不多。”
我問:“需多少時間?”他說:“5天以內。”我回到艦隊以后,分頭打電話通知有關人,并作周密安排,決定將一條大登陸艦先到內零丁洋等島進行訓練,實際上是對香港進行觀察警戒,一條中型的登陸艦放在三灶島進行訓練,實際是對澳門進行觀察警戒。另外兩條掃雷艦、兩條獵潛艦和一條巡邏艇,做好出海的一切準備工作。在一天半之內,黃埔港來了個大整頓,到處充滿了迎接外賓的節日氣氛。
第五天,總理按時來視察黃埔,與總理同來的有陳毅副總理、張治中先生,他們由陶鑄同志陪同從新州乘船到達黃埔,我到新州將他們接過江來。到了艦上,總理向大家招手致意,然后與陶鑄同志、王副司令員等握手告別。
天將黑時,艦艇來到了零汀洋錨地拋錨。第二天,吃完早餐,總理等上岸到萬山要塞防區,晚上又回到艦上。總理用了兩個多小時的時間,把5條艦都看完了。回來之后,總理登上了指揮塔,看到了香港、澳門的夜景。總理說:“你選擇的這個錨地好啊,既看到了香港,又看到了澳門,兩者都看得清清楚楚,我很感興趣。”看完之后,總理下到艦長室,現在這是總理的寢室。
總理他說:我來時,毛主席要我向你傳達一個任務,就是要你們準備執行“援越抗美”的任務。中央一些領導同志曾研究過,以后中央還要召開會議做正式研究討論。
毛主席指出兩個方向:一個方向是海南島西部和北部灣,目的是迂回越南配合南越的正面進攻,這個范圍小一點,預計頂多是美國兩個師,吳庭艷三、四個師,蔣介石三、四個師,美國亦有可能出現兩個到三個航空母艦來掩護其進攻。大約共有十萬人吧。
另一個方向,是范圍大的,美國對我國再來一次局部戰爭,美國可能來六、七個師,蔣介石、吳庭艷各來十多個師,在湛江登陸,湛江有軍港,有商港,有飛機場,有鐵路,可以直達柳州,使其向我進攻的條件具備,可直接威脅我三線后方。估計它會如此。此外,蔣介石可能在東南沿海登陸,香港的英國人亦可能來配合,我們也不怕,毛主席決心已下,再來打一場戰爭,打了再建。毛主席已下了這個決心。中央領導同志都同意了毛主席這個意見,所以毛主席指示,南海艦隊要進入全面的備戰。
總理說:你將戰斗準備的重點放在海南島西部和北部灣。在北部灣就是你們這個艦隊,再加上廣西的-,對此你可先不傳達,欽州五個縣劃給廣西,對此中央已決定了,這樣打起仗來就更方便了,其它戰備問題你都可向艦隊其他領導同志傳達。若敵人在湛江登陸,打大一點的局部戰爭,中央擬組建北部灣戰略指揮部,機構還是你們這個機構,指揮機關還是這個指揮機關,由吳瑞林任總指揮,-任政委。
第二個問題,中央決定要東海艦隊搬出上海到浙江去選點,要南海艦隊搬到湛江。中央決定拿出3000萬元做為搬運費,每個艦隊給1500萬元人民幣,各建20多萬平方米的營房足夠了。此項做為國家建設的重點項目。三大材料由國家調撥。
總理又說:“這次我來,所講的這些都是毛主席要我向你講的。就是這些了。你向艦隊常委傳達以后,你和王政柱同志的工作重點就要放在南海艦隊的全面備戰和艦隊搬家的問題上了。可以及時向我們報告請示。”
這天晚上,海上風平浪靜。第二天上午九點鐘了,總理還沒有醒來。童小鵬主任說:“可以叫總理起床了,總理已經多睡了一個小時啦。”總理醒來,看了看表,高興地說:“我多年來都沒有睡過這么多個小時啊。”總理起來后,和大家合影照相,然后下艦告別。
直到31年后的1995年春節,羅青長在和吳瑞林見面時才透露了總理這次絕密之行的目的。原來當時-總理與張治中副委員長到廣東省邊境,與兩位能溝通國共兩黨關系的人進行秘密會晤。在這次重要的秘密邊境會晤的幾天里,南海艦隊在附近的海域里進行了小分隊軍事演習,以掩護會晤的順利進行,也確保了周總理一行的安全。
這次會晤溝通了當時的臺灣當局(蔣介石、陳誠、蔣經國)與大陸,在都主張只有一個中國的問題上,事實上達到了默契,使國共兩黨有了一定基礎的共識。當時由于高度的保密,中央未對吳瑞林同志說明此行的詳情。在回顧完這段歷史后,吳瑞林同志很欣慰地說,他這才知道1963年12月的護航使他有幸完成了一項重要的政治使命。
防城起義
清末中國同盟會在廣西邊境的一次武裝起義。1907年初,孫中山到河內設立機關,發動國內革命。適欽州抗捐代表前來求援,孫中山送派黃興入欽州郭人漳營、胡毅生入廉州趙聲營約同響應,委王和順為南軍都督,收集抗捐武裝,并得到駐防城清軍內應。9月1日,王和順率200多人起義于王崗山,4日奔襲防城,全殲守敵,殺知縣宋漸元,發布《告粵省同胞書》、《告海外同胞書》、《招降滿洲將士布告》,闡明革命宗旨,四鄉群眾攜械來投。6月革命軍挺進靈山,沿途有3000多人參軍,群眾爭備粥飯。攻靈山3天不下,敵援大集,撤回欽州,解散各鄉團,歷時半月的起義結束
欽廉防城起義(1907.09.02)又稱“丁未防城之役”。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年)四月下旬,廣東欽州(今屬廣西)三那墟(那黎、那彭、那思)人們因糖捐過重,組織“萬人會”,以團紳劉思裕等為首領,發動抗捐斗爭,清兩廣總督周腹即派郭人漳、趙聲率軍前往鎮壓。孫中山決定聯合抗捐群眾,大舉起義,派鄺敬川潛赴欽州,對劉思裕等“曉以革命大義”,劉等同意接受同盟會領導,共同起義。又派胡毅生入趙營中,約郭、趙同時起義。然郭部卻襲擊抗捐民團,群眾猝不及防,傷亡慘重,劉思裕思難。后孫派王和順為中華民-南軍都督,入三那墟再次發動,黃興亦親赴郭營中游說。9月2日,王率二百人由三那墟至欽州王光山起義,5日克防城,殺知縣,并出示安民,宣傳同盟會的綱領,發布《告粵省同胞文》、《告海外同胞書》等起義文告。旋移師攻欽州府城,由于郭人漳變卦,黃興未能在城內響應,義軍遂轉攻靈山等地,取道入桂。后因餉械不濟,-解散,王帥二十余人退回越南,部分人員避入十萬大山。
全國與防城區面積相同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