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一、位置境域
東峰山村位于新城鎮西北部。東鄰古堆村,南鄰上王村,西鄰西峰山村,北與絳縣橫嶺關接壤。總面積7.4平方公里。轄前尖角、后尖角、街東、街西、西井溝、東井溝6個村民組,有8個自然村(莊),總人口1045人,現有耕地540畝,退耕還林405.8畝。境內還有山地面積9900畝,還設有中條山有色金屬公司等企業單位。村部在街西村民組,海拔626.6米。
二、村名由來
關于東峰山村村名由來說法有二:
1、因居耙齒山東面而得名。
2、因鄰近西峰山村的風山而得名。據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與光緒六年(1880年)版本的《垣曲縣志》記載與圖示,東至西峰山,西至十八河,北至界牌嶺,南至上官村一帶的山峰及其山巒,現在當地人稱為連家山,但在歷史上,因其常年多風,名為“風山”。而地處風山腳下東側的村莊連同與之相連而位居現火車站附近的古村,也因其得名為風山村,也叫風山口。這在《垣曲縣志》及多部民間家譜中的碑文、墓志銘及記載中已經得到證實。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上王村楊扶秀的墓志銘中寫道:“------子之克家也,可無憾于黃泉。風山依亳川之佳壤也,將瓜瓞之綿綿”。清道光十年(1830年)上王村張步宵的墓志銘中寫道:“張氏之先,遠有淵源。分支派別,徒居東原。皋長鄉之王村,風山口之南巔”。這類記載甚多,足見風山及風山口(村)在歷史上影響深遠。由于東、西位置不同,風山村又分別被稱為東風山和西風山。清光緒三年(1877年),由于東風山原主村衰敗,人口遷至現址,但村名未變。只不過在歷史上“風”字被人誤寫,逐漸演變成“峰”,故有斯名。其得名時間還無從考究,但肯定在清康熙十一年之前。
三、建置沿革
1978年以前,東峰山、東井溝、前尖角、后尖角等自然村(或生產隊)一直隸屬于上王村(或大隊)行政管理。1978年11月,這四個生產隊從原上王大隊分出,組成東峰山大隊。與此同時,原東峰山生產隊也分成街東、街西、西井溝三個生產隊,由此開創了東峰山行政村的歷史。1984年7月,按照政令,東峰山大隊更名為東峰山村,各生產隊更名為村民組。
四、組織機構
東峰山作為一個行政村,設有黨支部和村委會,還有婦委會、團支部、民兵連等組織機構。
1、歷任黨支部書記:
蘆忠學(1978年至1980年,1982年至1991年)
顧富純(1980年至1982年)
張國山(1991年至2002年)
張鳳山(2002年至2003年)
吉鋼鐵(2003年至2010年)
張 濤(2010年至2012年)
龐文生(2012年5月任)
2、歷任村委會主任(包括大隊主任):
陳文學(1978年至1980年,大隊主任。)
吳希義(1980年至1984年,大隊主任。)
張國山(1984年至1991年)
衛 杰(1991年至2002年)
龐文生(2002年至2005年)
吉鋼鐵(2005年至2011年,兼。)
邢樹紅(2011年12月任)
3、歷任黨支部副書記、村委會副主任(包括大隊副主任):
劉乾湖(1978年至1980年任黨支部副書記)
顧富純(1978年至1980年任大隊副主任)
蘆忠學(1980年至1982年任黨支部副書記)
吳希義(1978年至1980年任大隊副主任)
武精斌(1980年至1998年任大隊和村委會副主任、黨支部副書記)
賀振榮(1994年至1997年任村委會副主任)
許思俊(1994年至1997年任村委會副主任)
趙革命(2002年至2005年任黨支部副書記)
龐文生(2005年至2010年任村委會副主任)
邢樹紅(2002年至2011年任村委會副主任)
張玉川(2002年至2005年任村委會副主任,2011年再任村委會副主任)
張朝中(2011年任村委會副主任)
張 倩(2011年任黨支部副書記)
4、歷任黨支部委員和村委會(包括大隊)委員:
趙革命(1978年以來任大隊及村委會會計、黨支部委員)
王金河(1978年至1980年任大隊公安主任)
鮑金英(1978年至1980年任婦聯主任)
孫秀珍(1980年至2003年任婦聯主任、黨支部委員)
張國山(1978年至1984年任民兵連長、團支部書記)
聶寶社(1978年至1980年任團支部書記)
邢樹紅(1984年至2002年任民兵連長、團支部書記)
張玉川(2005年至2011年任黨支部委員)
韓麗云(1999年以來任婦聯主任)
申勤學(2002年以來任民兵連長、團支部書記)
武精敏(2010年任黨支部委員。
5、村民組
村民組作為農村最基層組織,受村黨支部和村委會行政管理。東峰山村設有5個村民組,分別是:前尖角、后尖角、街東、街西、西井溝、東井溝村民組。
前尖角村民組:
(1)基本情況:位居東峰山村南部。因同后尖角原村址皆居白澗河西岸前后兩個不同角落,而得名為前、后“澗角”,后因“澗”字被誤寫成“尖”,故有斯名。現有人口152人,擁有耕地 畝。
(2)建村以來歷任生產隊與組干部:武精斌、劉乾臺、武精毅、武精敏、劉志朝、武精輝、劉學寶等。
后尖角村民組:
(1)基本情況:位于東峰山村東南部。其得名由來與前尖角同。現有人口182人,擁有耕地 畝。
(2)建村以來歷任生產隊與組干部:衛杰、賀振榮、魯菊梅、顧小戰、侯振玉、張選等。
街東村民組:
(1)基本情況:位于東峰山村中部。因居主村位置而得名。現有人口203人,擁有耕地 畝。
(2)建村以來歷任生產隊與組干部:張金龍、米甲英、韓海旺、張紅寶、邢效唐、米國民、邢樹信、張清、閆約誠、李秀蓮、張繼紅等。
街西村民組:
(1)基本情況:位于東峰山村中部。因居主村位置而得名。現有人口197人,擁有耕地 畝。
(2)建村以來歷任生產隊與組干部:吉英杰、馮松林、柴文精、米克軍、趙建設、陳文學、龐文生、米新民、趙建輝、馮小寶、張甲勇、米甲珠、陳保衛等。
西井溝村民組:
(1)基本情況:位于東峰山村北部,東井溝以西。因村北有古代採銅礦井而得名。現有人口144人,擁有耕地 畝。
(2)建村以來歷任生產隊與組干部:姜文效、張國保、張玉川、李玉敏、張朝中、邢樹仁、李世杰、邢斌等。
東井溝村民組:
(1)基本情況:位于東峰山村東北部,因村北有古代採銅礦井而得名。現有人口167人,擁有耕地 畝。
(2)建村以來歷任生產隊與組干部:吳希義、趙小根、申范森、段自成、吳希民、段金輝、趙志華、趙忠銘、吳希勝、呂永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