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鋼城區汶源街道胡家橋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3003 | 身份證前6位:371203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汶源街道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胡家橋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胡家橋村位于黃莊l公里處。與沙帽峪組成村民委員會,系村民委員會所在地,北鄰柿子峪村,南、東臨山,地處山區,面積3平方公里,82戶人家,228口人,252畝耕地,132畝山坡嶺地。
據董氏碑記載:清同治年間(1871年)祖諱登禮,由新泰縣黑山村遷此定居,因神話傳說山上的猴子在此架了一座小橋,故名猴架橋。后來胡姓遷此成為大戶,雅化為胡家橋。
沙帽峪位于胡家橋東1公里處,與胡家橋組成村民委員會,95口人,105畝耕地,有張、劉二姓,以張姓為主,據張氏墓載:始祖諱陶林于清光緒年間從丈八丘村遷此居位,因村邊有一沙嶺似馬狀,名沙馬峪,后雅化為沙帽峪。
民國初,歸蒙陰縣;1940年7月屬七區黃莊鄉;同年劃歸沂源縣;1985年改屬黃莊鎮;1991年1月,劃歸萊蕪市;1993年1月,
胡家橋村民自聚居此處,繁衍生息。1961年從黃莊劃出,自立為行政村。當時全村共182畝耕地,200畝山坡地,165口人,有胡、董、張、馮、王、李6姓,以胡姓居多。。村中加劉姓為7姓,以胡姓、張姓居多。村民不分貧富、多寡,世代和睦相處,耕讀傳世,民風淳樸,勤勞勇敢。
胡家橋村地處純山區,土地瘠薄,水源缺乏,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只能勉強解決溫飽問題。
胡家橋村民的生活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逐步得到改善。1953年成立互助組;1956年成立初級社,共有11戶,社長胡士慶,村民按四六分糧(地四勞六);1957年成立高級聯社,社長胡士慶,村民按三七分糧;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胡家橋隸屬黃莊公社;1982年胡家橋村開始分地到戶,1983年全面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
1972年,胡家橋村開始“農業學大寨”,村民整修荒山,平墳、圍堰,新增耕地百余畝。1973年以前,胡家橋村水源條件極差,只有一口水,只能維持人畜用水,澆灌面積根本談不上。1973年,村領導組織村民搬運土石方3000立方米,建起了一座塘壩,緩解了該村水源條件差的矛盾,使一部分耕地得到了灌溉,農作物由原來的一年一季改為一年兩季,村民生活日益改善。
1990年,胡家橋村退耕還林調整產業結構,為了徹底解決灌溉面積,1999年在上級領導的關懷支持下,村領導又籌措資金10萬余元,打了一眼深井,使胡家橋村民全部實現水利化,徹底改善了灌溉條件。現在出現山上綠樹成蔭,山下果樹春有花、夏有果的新景象。
1999年底,村黨支部又把群眾吃水問題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群眾深愛鼓舞,熱情高漲,克服了地形復雜、居住分散等困難,奮戰一個月,搬運土石2000立方米,鋪設地下管道8000米,修建20立方米的蓄水池3個,花費資金3萬余元,把清澈的泉水送到了家家戶戶,村民望著院中嘩嘩流淌的自來水,個個笑得合不攏嘴。
胡家橋村自建村就重視教育,崇尚文明。自1977年恢復高考到2001年,胡家橋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有5人,第一人為1993年考入山東農業大學的張德成。
胡家橋村民,手工藝人頗多,如石匠胡水正,木匠馮孝和,在周圍一帶小有名氣。改革開放后,人們的經濟意識進一步增強,運輸業、裝飾業、種植業如雨后春筍。如運輸專業戶胡玉軍,販運大戶張發山,建筑業戶胡水正。村民人均收入由生產隊時的不足百元增長到2001年的3000元。胡家橋村民由溫飽奔向了小康,居民生活日益改善。
胡家橋村民自遷居此地,和睦相處,辛勤耕耘,生活日益殷實。在新的歷史時期,將會有更大的發展。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
全國與胡家橋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