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龍門街道地處平原縣城,為縣政府駐地,轄區東起京滬鐵路,西至馬頰河,南與桃園街道相接,北與三唐鄉相鄰?偯娣e37.8平方公里,耕地1657.9公頃,轄17個居民社區,29個行政村,人口6萬人。因轄區內有“龍門”遺跡而得名。
歷史
今平原縣夏代為爽鴆氏之墟,西周為齊地,周成王討蒲姑之亂后為齊西境之下邑。以平原為名始于春秋齊國之平原邑。秦置平原縣。當時的平原縣城,在今張官店村(今屬王廟鎮)東。漢高祖六年(前201年)置平原郡,轄19縣。后曾數次設國。而國、郡、縣治所均在張官店村東。北齊天保二年(551年),平原縣城由張官店村東遷來今治,至今。
名勝古跡
“龍門”位于平原縣城垣的東南部,距正南門500米,是建于城墻上的雙層建筑。上為文昌閣,下為龍門樓,樓下城墻上開有拱形門洞,門洞上端鑲有 “龍門” 兩個石刻大字。門洞以南有琵琶灣,門洞外護城河畔有蓮花池,護城河上建有小橋,橋頭立一石碑,上刻“起龍橋”。
“龍門”源于劉備治平原的傳說。傳說當年張飛鞭打督郵,驚動了太守,翌日太守帶兵圍攻平原城,捉拿劉、關、張。兄弟三人騎馬連突四門后,從城東南角放水的門洞中逃脫。后人為紀念劉備治平原期間的“仁和”“勤政”“恤民”之德,便將此水門洞命名為“龍門”,并在其上修建了雙層城樓,將某人所題寫的狂草“龍門”二字鐫刻在一塊青石上,并將此石鑲嵌于門楣之上。
“龍門”建成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曾重修一次。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皇帝南巡時路經平原,作詩一首,詩中有 “大都龍門務辭工,傳奇乃至失公平”的詩句。此后又進行了第二次重修。文革期間,龍門樓被拆除,只有“龍門”石刻仍完好保留在縣文化館內。石刻“龍門”二字的拓件,經北京榮寶齋裝裱后,在廣交會上展出,引起了許多人爭購收藏,并流傳到日本等國。
燕王屯軍處位于平原城西6公里,南側近馬頰河東堤之下。此處有相互連接的6個村落:軍屯、鄭家倉、李家倉、劉家倉、張家倉、馬莊。據縣志載,這里曾是明洪武年間燕王屯軍儲糧之所。早年,這里方圓十幾里內,原來只有大芝坊、王骨屯、許鋪、鐮巴張等幾個村落。元末明初,戰亂不斷,又兼燕王起兵“靖難”時在這一帶與南軍屢次激戰,致使“道路皆荊榛”,“近城之地多荒蕪”。燕王稱帝后北巡至此,見這里地廣草盛,隨令屬下在王骨屯北,跑馬圈地500余畝,屯田養馬,建倉儲糧,供做軍需。后將王骨屯北移二里,設軍戶數家,看守糧倉。當時許多饑民流落到這里,也借廢軍營落戶開荒,遂成村落叫做軍屯。明末,守倉軍戶最后一批換防調走,只留下舊倉。
永樂年間,鄭、李、劉、張、馬等姓分別遷至這里。馬姓等建村軍馬場,稱馬莊,其余四姓倚倉建村,故名鄭家倉、李家倉、劉家倉、張家倉等。
翰林府位于平原縣城恒信印務有限公司院內。今存一間青磚砌筑、青瓦封頂的平房,這就是清道光皇帝的師傅張 的府邸,俗稱“翰林府”。
據《續修平原縣志》記載,張 ,字叔舉,號牧村,今王鳳樓鎮張辛莊人。祖籍歷城縣。明洪武十年(1377年),其始祖張勛遷居今前曹鎮大宋莊。永樂二年(1404年),張勛次子張善遷此定居。
張善之后,自嘉靖年間張烶(號東麓先生)中舉當縣令后,其后人中,張東周任布政使,張學孟任禮部學官,張國柱任陜西右布政使,張完臣任國子監主事,張拭任內閣中書等。至乾隆年間張 登第當翰林,其間張氏一族共出進士5名、文舉7名、武舉2名、貢生9名、例貢4名、功貢1名、教諭和訓導3名。其中七品以上文武-18名。
張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中舉人,四十九年(1784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檢討、-房行走、光祿寺卿。為道光皇帝師傅,曾多次主持會試,代理按察司職務,甄別平反冤、假、錯案。張 生前在今平原縣城大十字街至丁字街一帶置地十幾畝,建“翰林府”。據此地鄰近長者回憶,時翰林府邸東大門高大寬闊,南、北兩側門精致美觀,正中大殿為教習訓導學生之所!昂擦衷骸狈帜、北兩院,分別稱武、文兩翰林,為當時平原縣城里占地面積最大、社會聲名最響的官宦、書香之府第。
琵琶灣位于龍門街道南街村,原為一處占地數畝的水灣。據民國《平原縣志》載:“琵琶灣,在學宮南,廣闊約數畝,形如琵琶,故名。旁有井,水甚甘,為全城之冠!北涣袨槠皆h城著名古跡之一。琵琶灣在平原人心目中,有著深厚的鄉戀情結。
傳說夏代平原北部一帶有個鬲氏部族,出了一位美麗少女,叫嫦娥。嫦娥愛上了有窮氏首領、善于騎射的勇士后羿,二人結為夫妻。后來,后羿從西王母處得到不死之藥,嫦娥偷吃后,遂飄向月宮。后羿思念嫦娥日久,憂患成疾。每逢月圓之夜,便獨坐窗前,遙望明月,向嫦娥傾訴思念之情。某日月圓時,忽見一白衣少年從窗口入室。后羿驚異,原來少年是廣寒宮中玉兔所化,奉嫦娥之命,約后羿中秋之夜相會。
中秋夜晚,后羿沐浴焚香,拭凈了嫦娥的梳妝用品,在案幾上擺上瓜果梨桃,苦等嫦娥回到凡間。但千呼萬喚,直到嗓子嘶啞,仍不見嫦娥身影。后羿由怨生恨,氣惱得捋下壁上的銅鏡,抓起地上銅盆,將嫦娥的兩件心愛之物狠狠扔向空中。這兩件寶物飛過幽靜的夜空,砸在平原縣城這塊土地上,砸出了兩個數畝大的深坑。形狀相連,如一只琵琶。后羿氣得轟然倒地,再也沒能站立起來。
原來,中秋夜嫦娥沒能來凡間與后羿相會,是遭玉皇大帝的禁錮所致。玉帝認為嫦娥凡心不泯,傳旨將她囚禁在廣寒宮中,并指派天蓬元帥率天兵天將把守。嫦娥被禁,見后羿被思念擊倒,串串淚珠滴落凡間,淚水匯成細流,注入琵琶灣,成為兩潭清清的秀水。
明萬歷年間,平原縣來了一位知縣朱良。查訪城內沒有一口黎民百姓能夠飲用的甜水井,數千黎庶常年飲用又苦又澀的井水,戕害身體。經遍訪城中老者,聽到了琵琶灣的傳說。遂決定在琵琶灣邊修一口深井。他從府庫里支出白銀,尋請了匠人,親自監工,未出三天,就在北面灣邊挖出了一口一丈深的大水井。井水甘甜清冽。城中百姓無不歡呼雀躍。從此,家家戶戶用井中之水磨豆腐、釀造醬、醋、酒。
從此,這琵琶灣邊井中之水,雨季不溢,旱時不涸,千挑萬擔,井水不減,灣中之水,也澄凈瀅透,亮似銅鏡。
全國與龍門街道同名的有:全國與龍門街道面積相同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