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孫家集街道位于壽光市西南部,是壽光市的西南門戶,北距市區6公里,東臨彌河,西接青州,風景
秀麗,環境優美,是全國大棚蔬菜發祥地,被國家命名為“中國大棚蔬菜第一鎮”。
工業
五年來,街道緊緊圍繞全市制定的“工業立市”戰略,把招商引資、發展民營經濟,作為各項工作的
總抓手,堅持“全黨抓經濟,重點抓工業,關鍵抓投入,突出抓招商”四大工作重點,全力配置財源,為
街道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2001~2005年,全街道共引進項目32個,其中過5000萬元的項目5個,
招商引資總計8.5億元。街道始終把做大做強規模企業作為經營理念,不斷加大協調扶持力度,幫助原有
企業實現了規模擴張。2001年,亞亨節能設備廠產值僅為870萬元,在街道的大力扶持和引導下,該公司
于2005年組建成壽光市亞亨集團,通過市場運作,科學經營,2005年實現產值3700萬元,比2001年翻了四
番,進入壽光市100強大中型企業。截至2005年,民營企業共完成工業投入累計超過12億元。全街道已經
形成了以蔬菜加工、潔凈煤加工、節能設備、鋼結構、電器設備、刺繡等為主的民營企業90余家,年可實
現銷售收入9億元,利稅8000萬元。
農業
立足于農民增收、農業增效,不斷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積極推進標準化生產。五年來,街道共幫
助8個村進行了土地大調整,幫助36個村進行了土地小調整,新建、改建大棚8000多個,新建畜牧小區26
個,種植速生楊250多畝,多方位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蔬菜面積發展到6.5萬畝,冬暖式蔬菜大棚3萬
余個,在國家、省、市三級農產品抽檢中,合格率均達100%,25000畝無公害蔬菜基地通過農業部認定,6
個農產品通過無公害蔬菜認證,形成了以“三元朱村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新世紀三元”、“紅梅園
藝”為依托,集無公害蔬菜生產、銷售,種苗、花卉繁育為主體的大農業格局。“樂義”牌蔬菜遠銷國內
外。2005年國家總--親臨街道三元朱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視察工作,并提出了寶貴意見。 編輯
本段|回到頂部城鎮建設 五年期間,共配合市委、市府完成了羊臨路、南二環路、西二環路的拆遷和改造
;先后投資2200多萬元,在胡營、孫集街區建設商居兩用樓110多座;投資100萬元,建設占地1萬平方米
的“綠源廣場”一處;投資50萬元,建設高標準幼兒園一所;在南二環路街區段和羊臨路街區段共安裝路
燈120多盞,城鎮面貌有了明顯改觀;引進了中百超市孫家集分店等商業、服務業網點23個,促進了第三
產業的發展。
社會事業
全街道29處小學合并為13處,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投資500萬元,為教師新建宿舍樓2座,為
學生新建餐廳2個,改善了教師的住宿和學生的就餐條件;投資40萬元,配備了600余臺教學電腦,改善了
教學條件;2005年投資40萬元完成了敬老院的擴建,并配置電視等娛樂設施,改善了老人的生活和居住條
件,全街道新收養院民37人,總數達到51人;全面落實“十百千”標準化基層衛生機構活動實施方案,投
資16萬元完善了衛生室的配套設施,加強了26個衛生室的標準化建設和鄉醫的業務培訓,規范了鄉醫的無
菌操作,不斷加強醫療市場管理和村鎮衛生一體化管理,進一步發展鞏固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自農村合
作醫療開展以來,共報銷醫療款項210萬元,保障了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減輕了農民負擔;進一步壯大
了胡一等10個村的文藝演出隊,并多次組織到市區、市菜博會、街道演出。遠程教育工作進一步加強,教
學更加科學合理,教育效果成績顯著;全街道共安裝程控電話6000門,裝機容量達到了13000門,電話普
及率達到了92%,移動電話發展到6000部,有線電視實現了村村通,用電標準村實現了100%。
文化旅游
街道文化底蘊濃厚,旅游資源豐富。咼宋臺村的“宋臺神釜”和邊線王村的古文化遺址,據考證多屬
大汶口和龍山文化,歷史悠久,保存相對完整;張家寨子村有一株直徑1.8米的銀杏樹,據考證系明代以
前栽植,“銀杏承云”被譽為壽光“新八景”之一;女革命家陳少敏的故鄉范于村,她的豐功偉績和高風
亮節,贏得了世人的尊重;中央政治局委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十五、十六屆全國-表王樂義
兄弟兩人為老家三元朱村增添了無限光輝。三元朱村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綠色蔬菜文化吸引了全國各
界人士,前來參觀者絡繹不絕;只有0.35米的地中山脈——靜山,碧波蕩漾的人工湖,水天一色的彌河,
構筑了一個以古文化為底蘊,紅色為主線,綠色為主題,新村建設為亮點,串聯東西、綜貫南北的大旅游
格局。
-各村簡介
1、三元朱村
三元朱村位于縣城正南偏西12.8公里處,孫家集街道境南部,北距街道駐地5公里。該村現有216戶,
821口人,耕地面積1290畝,是冬暖式蔬菜大棚發祥地,主產大棚蔬菜、小麥、玉米,兼植瓜類、桃、杏
、烏克蘭大粒櫻桃等經濟作物。2005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30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300元,村黨支部連
續24年被評為壽光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多次被省和濰坊市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并先后被評為“中國特色
經濟村”、“全國科普先進村”和“濰坊市模范村、文明村”等。自1990年至今,該村培養了大批技術人
才,其中4000多人次走遍了全國20多個省、市、區,毫無保留地把技術教給群眾,解決了我國北方冬季吃
不上新鮮蔬菜的問題,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中國農民開辟了一條寬闊的致富之路。到
2005年底,外派技術員中,有27人被外省市聘為科技副鄉鎮長,3人被聘為科技副縣長。該村還投資120多
萬元,建起了可容納200人的樂義蔬菜培訓中心,常年培訓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民和農技人員等,并先后接
待了來自38個國家和地區的參觀學習者80多萬人次。為進一步提高大棚蔬菜的質量,不斷增加農民收入,
村里建起了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積極引進新技術、新品種,大力實施標準化生產,發展有機蔬菜,引領
了壽光乃至更大范圍的蔬菜生產,“樂義”牌蔬菜已出口到西歐、東南亞等國際市場。同時,該村著眼于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聘請省規劃設計院專家重新進行了村莊規劃,81棟農民別墅樓已開工興建。投資
270多萬元,新建了敬老院、幼兒園,能同時容納60名老人和150名幼兒入住入托;新硬化道路2500米,新
植樹木500棵,新增綠化面積3600平方米,安裝路燈40盞,安裝健身器材12套;建設了樂義農資超市、百
貨超市,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從1990年至今,原國家科委主任宋 健,原農業部長何 康,原國務
院副總理田 紀 云 ,原國家計生委主任陳俊生,原中紀委-魏建行,原國家政協副主席王恩茂,原國
家政協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央政治局委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
記-,國務院總理-,0中央總-、國家主席、-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先后到
三元朱村視察指導。
2、前楊村
前楊村位于羊益鐵路東側,南外環路從村中穿過,西距孫家集街道駐地1公里。該村現有205戶,840口
人,耕地面積1050畝。近年來,該村立足產業優勢,帶領群眾發展以蔬菜保鮮、加工儲運為主的二、三產
業,使全村群眾走上了富裕之路。2005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280元。該村瞄準
蔬菜加工儲運,發展蔬菜加工企業。先后發動群眾,運用股份合作機制,投資6000多萬元建成大型蔬菜加
工保鮮企業26家,年加工儲運以蒜薹、大蒜為主的蔬菜16000噸,實現收入9800多萬元,利稅3000多萬元
,從業戶數達到近200戶,占全村總戶數的96%以上。同時圍繞蔬菜加工配套服務,先后發動30多名群眾投
資,500多萬元建成以草簾機械、塑料保鮮袋為主的民營企業5家,年實現收入1800萬元,利稅850萬元。
該村是全市最早的蔬菜販運專業村,先后有500多名群眾根據季節行情常年往返于壽光、海南、江蘇、江
西、浙江、河北等20多個省市,年販運蔬菜10萬噸,實現收入1億元。該村先后聘請省市專家進行樓房村
規劃,建設現代文明新村步伐較快。至今已發動群眾投資2600多萬元,建成居住別墅樓80棟;投資30萬元
修建排水溝1000米,硬化了全村所有的大街小巷路面,并進行了綠化、美化、亮化。到目前,全村共有家
用車輛56部,占總戶數的27%;手機416部,戶均2部以上,戶戶安上了有線電視。
3、胡營一村
胡營一村位于孫家集街道境東部,南鄰南外環路,北距壽光市區4公里。該村現有260戶,958口人,耕
地面積1200畝,主產大棚蔬菜、小麥、玉米等。現有木器廠、預制廠、面粉加工廠等企業。2005年,農村
經濟總收入13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920元。近幾年來,該村充分發揮緊鄰壽堯路的地域優勢,加快農
業結構調整步伐,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取得了顯著成效。從2001年至今,共投資280多萬元,完成了壽
光市德農農資超市總部、明揚紙業、氯化鎂、工程機械公司、宏利板廠、慶云紡織機械等項目和街道敬老
院擴建的拆遷工作,為發展地方經濟,提升城市化水平做出了較大貢獻。注重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005年投資60多萬元,柏油硬化和預制硬化村內主要大街各一條,計2000多米;安裝路燈20盞;購置健身
器材5套(件);建設綠化小游園1500平方米;改造廢舊灣塘、清理垃圾,動用土方7000多立方,計劃建
設集餐飲、娛樂、觀賞于一體的水上樂園一處,預計年底可投入使用。狠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豐富
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支持本村業余文藝愛好者,挖掘整理已停演近40年的大型民間流傳舞蹈劇目《鬧海
》獲得成功,在市菜博會和夏日文藝匯演中榮獲一等獎。同時,鼓勵村民自發組織上演玩獅子、跑旱船、
趕驢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深受群眾歡迎。
4、堤里村
堤里村位于孫家集街道東部偏南7公里,壽堯路東側,彌河西岸。現有225戶,871口人。耕地面積850
畝,其中果園40畝,蓮藕60畝,主產小麥、玉米、大棚蔬菜等。2005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015萬元,農民
人均純收入5900元。先后被壽光市委、市政府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文明單位”、“計劃生育優質
服務先進村”榮譽稱號;2006年1月,被壽光市委、濰坊市委授予“2004~2005年度文明村”榮譽稱號。
該村重視農業結構調整,因村制宜,大力發展大棚蔬菜生產,統一規劃,新建高標準蔬菜大棚480多個,
糧經比例達到了2:8以上,為村民增收1600多萬元,進一步加強村莊規劃建設,整理村容村貌,改善村民
的生產生活環境。投資50多萬元,柏油硬化村內主要大街1050米,水泥預制硬化出村道路100多米。統一
規劃,統一標準,栽植綠化樹木1200多棵。投資3萬多元,更新村西出村大門一座;投資7萬多元,更新村
民生產生活用電設備,整修線路2100多米。連續兩年投資35000余元,由村集體統一為村民辦理了農村合
作醫療,深受村民歡迎。連年被評為“街道蔬菜標準化生產”、“計劃生育”、“農村綜合工作“先進單
位,2005年度被評為壽光市農村綜合經濟勢力“百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