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猛交xxx,亚洲精品丝袜日韩,色哟哟亚洲精品,色爱精品视频一区

甘肅省平涼靈臺縣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620822身份證前6位:620822
長途區號:0933 郵政編碼:744000
隸屬政區:平涼行政級別:縣
車牌號碼:甘L轄區面積:2038km2
人口數量:約23.12萬人人口密度:113人/km2
行政區劃:街道辦事處 中臺鎮 邵寨鎮 獨店鎮 什字鎮 朝那鎮 新開鄉 西屯鄉 上良鄉 梁原鄉 龍門鄉 星火鄉 百里鄉 蒲窩鄉
靈臺縣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行政代碼 面積簡介
街道辦事處 620822001   街道辦事處位于甘肅省平涼靈臺縣。下轄: 620822001001 121 東大街居委會 620822001002 121 西大街居委會 ……[詳細]
中臺鎮 620822100 105.5km2  中臺鎮位于靈臺縣城郊,東連新開、邵寨,南接蒲窩、陜西省麟游縣天堂鄉,西鄰百里,北靠西屯、獨店,全境總面積105.5平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88個合作社……[詳細]
邵寨鎮 620822101 119km2  邵寨鎮地處靈臺縣東南部,東臨彬縣、南接麟游、北連長武,是貫通陜甘兩省四縣八鄉的商貿重鎮。總流域面積119平方公里。全鎮轄13村129社4029個農戶,2……[詳細]
獨店鎮 620822102 162km2  獨店鎮地處靈臺縣東部甘陜兩省涇長靈三縣交界之處,交通便捷、商賈云集、商貿活躍,為隴東商貿重鎮,也是首批市列小城鎮建設示范鎮。全鎮轄21個村168社3.5……[詳細]
什字鎮 620822103 176km2  什字鎮地處靈臺縣什字塬中部。崆峒山—王母宮—靈臺—法門寺旅游熱線穿境而過。位于吳風公路、靈千公路交匯點,全鎮轄2 6 村,1 5 9 社,7 0 6 1……[詳細]
朝那鎮 620822104 128km2  朝那鎮地處什字塬西端,是全縣西部商流、物流和人流中心,靈千、朝水、朝龍公路在此交匯。全鎮轄12村127社4073個農戶,25個企事業單位,現有人口195……[詳細]
新開鄉 620822201 106.4km2  基本鄉情:   新開鄉位于靈臺縣東南部,北與靈臺縣城接壤,南與陜西省麟游縣丈八鄉毗鄰,東與本縣邵寨鎮相鄰,距縣城7.4公里,交通便利,信息靈通。全……[詳細]
西屯鄉 620822202 142km2  西屯鄉地處靈臺縣什字塬中部,吳鳳公路橫穿全境,東與本縣獨店鎮,南與中臺鎮、星火鄉,西與什字鎮毗鄰,北與涇川縣梁河鄉接壤,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全鄉轄1……[詳細]
上良鄉 620822203 85km2  上良鄉位于靈臺縣西北部,東依什字鎮,南隔澗河與星火鄉相望,西連朝那鎮,北鄰黑河與涇川接壤。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8公里,總流域面積85平方公里。全鄉共有……[詳細]
梁原鄉 620822204   自然地理 梁原鄉地處靈臺縣西部,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川、塬間有,境內有兩川(南川、黑河川)、兩塬(張家塬,安馮、王家溝塬),朝水公路穿境而……[詳細]
龍門鄉 620822205 142.81km2  地理位置及土地資源: 龍門鄉位于靈臺縣西部,達溪河上游湫子溝河與黑河上游支流寺峪河谷區間,鄉境流域面積142.81平方公里,轄區面積110.56平……[詳細]
星火鄉 620822206 100km2  星火鄉位于靈臺縣中部,地處達溪河與澗河的分水嶺地帶,地勢自西向東傾斜,東西長21公里,南北寬9公里,總面積100平方公里,海拔在1000-1400米之間……[詳細]
百里鄉 620822207 358km2  百里鄉位于靈臺縣城西南,系古密須國所在地。東鄰中臺,南接麟游,西連龍門,北靠星火,鄉域東西長42公里,南北寬20.5公里,總面積358平方公里。2004……[詳細]
蒲窩鄉 620822208 125km2  一、地理位置   蒲窩鄉位于靈臺縣中南部,東北與本縣中臺鎮毗鄰,南與陜西麟游縣接壤,西連本縣百里鄉。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10公里,流域面積125……[詳細]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靈臺縣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遠古即有先民生息,商周之際建立古密須國、密國,史有文王伐密筑靈臺的記載。靈臺因此得名,有上千年的歷史。靈臺人杰地靈,英才輩出,晉代名醫皇甫謐,曾開中國針灸醫學的先河,以醫學寶典《針灸甲乙經》而蜚聲古今中外,唐代名臣牛弘、博學多聞、貫通古今,官居吏部尚書。名相牛僧孺,為官清正,著作等身,其《玄怪錄》在古代文學史上享有盛譽。
    自然地理
    靈臺縣位于隴東黃土高原南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890~1520米之間,地處東經107°00′~107°57′,北緯34°54′~35°14′。年平均氣溫8.6℃,最高氣溫35.8℃,最低氣溫-23.2℃。年平均降水量654.4mm,降雨分布不均勻,7、8、9三個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5.5%。年平均日照總時數2453小時,大于或等于10℃的積溫2804℃,全年無霜期159天。境內有一塬(什字塬)一山(南部山區)兩道川(達溪河、黑河川區),全境東西長78公里,南北寬40公里,總面積2038平方公里,屬黃土高原溝壑區。東南與陜西長武、彬縣、麟游、千陽、隴縣接壤,西北與本省崇信、涇川縣毗鄰。     政區概況
    全縣轄5鎮8鄉1個街道辦事處:中臺鎮、邵寨鎮、獨店鎮、什字鎮、朝那鎮、新開鄉、西屯鄉、上良鄉、梁原鄉、龍門鄉、星火鄉、百里鄉、蒲窩鄉;國營萬寶川農場。2個居委會184個行政村,1429個村民小組。全縣總戶數61825戶,總人口23.21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8230人;民族以漢族居多,占96.7%,少數民族有回、藏、滿、苗、蒙古族等占3.3%。
    歷史沿革
    靈臺歷史悠久,遠在商周時期就先后建有密須國、密國。秦代置鶉觚、陰密二縣。東漢后期設三水縣。東晉南北朝,曾先后設立過鶉陰、朝那、安武等縣。隋大業元年(公元六○五年),分鶉觚置靈臺縣,取文王伐密筑“靈臺”之意,靈臺縣名始見于史冊,距今一千三百七十多年。同年西部始置良原縣,鶉觚、良原、朝那三縣均屬安定郡。隋大業二年廢靈臺、陰密入鶉觚,唐武德元年復置靈臺縣,屬麟州,貞觀元年廢麟州,省靈臺入麟游,天寶元年改鶉觚及析麟游為靈臺縣。元至七年,省靈臺入涇川,十一年復置,以良原縣省入。清康熙六年分陜西置甘肅省,靈臺縣遂入甘肅。民國元年靈臺屬涇原道,民國十六年廢道,靈臺縣直隸甘肅省。民國二十五年,原涇原道劃為第二行政督察區,靈臺縣屬之。一九四九年七月二十四日,靈臺縣全境解放,成立靈臺縣人民政府。一九五八年十月撤銷靈臺縣并入涇川縣。一九六一年十二月恢復靈臺縣至今。
    優勢資源
    從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自身條件看,主要有五大優勢:一是廣闊的土地資源優勢。縣內土地面積大,特別是可供投資開發的土地資源豐富。加之山、川、塬兼有的地貌特點,獨特的緯度、海拔和氣候,無污染的自然環境,為我們大規模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提供了較為理想的自然條件。二是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優勢。縣域內物種豐富,動、植物資源品種繁多,土特產尤為著名,“中華甲魚”、“牛心杏”等地方特產和冬花、甘草等中藥材遠近聞名。農業生產初步形成了草畜、林果、藥材三大主柱產業。三是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我縣歷史悠久,境內文化遺址遍布,人文景觀薈萃,是世界針灸鼻祖皇甫謐的故里,文化旅游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十分廣闊。四是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全縣農村現有63670多名勞動力,大多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接受新事物、新觀念的能力較強,為今后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保障。五是豐富煤炭、油氣資源。已初步探明,南部山區煤炭儲量在10億噸以上,油氣資源正在勘探之中。
    綜合實力
    國民經濟保持快速增長,2007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GDP)126887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4672萬元,增長7.7%;第二產業增加值19701萬元,增長18.7%;第三產業增加值52514萬元,增長16%。
  歷史淵源
    靈臺縣古屬雍州。商周時為密須國和密國屬地。秦始皇二十七年置鶉觚縣,屬北地郡。漢武帝元鼎三年,置陰密縣,屬安定郡。東漢廢陰密,鶉觚改屬安定郡。順帝永建四年于今梁原境內僑置三水縣。獻帝興平元年鶉觚縣改屬新平郡。三國魏復置陰密縣,屬安定郡。十六國后趙石虎建武十年,于鶉觚縣置趙平郡,并領鶉觚縣。十六國前秦鶉觚、陰密俱屬安定郡。北魏太武帝神三年,鶉觚屬涇州趙平郡。西魏文帝大統元年,自原州百泉徙朝那縣治于今靈臺縣朝那鎮,后置安武郡,析置安武縣。大統中期鶉觚縣治自故城移至今所。廢帝元年陰密改屬平涼郡,北周廢陰密縣。隋開皇三年廢安武郡及安武縣入朝那縣。煬帝大業元年,分安定、鶉觚二縣之地置良原縣,分鶉觚置靈臺縣,唐義寧二年,廢朝那縣,又以安定郡之鶉觚縣析置靈臺縣。唐太宗貞觀元年省靈臺入麟游縣,鶉觚改屬涇州。玄宗天寶元年,改鶉觚為靈臺縣。宋真宗咸平四年,靈臺、良原縣改屬秦鳳路。元初,靈臺、良原縣屬涇州;世祖至元七年,靈臺縣并入涇川縣;清順治九年,靈臺縣改屬平涼府;乾隆四十二年復屬直隸涇州。民國初,二十四年隸屬甘肅省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靈臺縣隸屬甘肅省平涼地區。1958年底,撤銷靈臺縣置,并入涇川縣。1962年1月復置靈臺縣至今。
  古跡文物
    靈臺縣地處涇河渭河之間,達溪河橫貫全境,良田沃土遍及山川。獨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文明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淀,使其成為中華民族發祥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古絲綢之路的支道之一。境內富有大量古遺址和珍貴的歷史文物,上自舊石器晚期,早到仰韶、齊家文化,歷商周、秦漢、唐宋、元明清,下迄民國,各時代精品文物薈萃,尤其商周青銅器載譽隴上。已發現古遺址240多處,古墓葬30多處,古城址6處,古生物化石點18處,已發掘出土各種文物近萬件(館藏國家一級文物44件,二級文物441件,三級文物1166件),經推薦報批,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13處,列入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27處。近年來,配合國家、省、市發掘調展文物近3000余件。
    古遺址
    新石器時代的靈臺,原始先民的居住遺址380處,位于中臺鎮許家溝村的西山遺址,梁原鄉橫渠地的西堡子山遺址和杜家溝村的陽面嶺遺址,什字鎮草脈村的草脈殿遺址,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豐富的仰韶、齊家文化陶器、磨制石器、骨器等遺物遺跡表明,早在五千年前靈臺的先民已邁進了人類文明。在商周,靈臺曾建立過密須國。境內與新石器時期并存的周文化遺址近200處,分布于邵寨、獨店、西屯、什字、上良、朝那、梁原、百里、中臺、新開13個鄉(鎮)。西周初期至中葉的共王時期,靈臺為姬姓封侯國“密國”,這一時期,靈臺東近京地,西拒大戎,既有朝臣采邑,亦是軍事要塞。因此,這一時期靈臺青銅文化名噪隴上,堪稱文物精華。什字境內周文化堆積,遺存40余處,姚家溝出土的乖叔鼎、西屯白草坡潶伯、“ 爰伯”墓地所出土的青銅器以及橋子、廟頭灣出土的玉器及其墓葬品,均見西周早期文化特點,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科學和學術研究價值。大量遺址遺物表明,達溪河下游以支流蒲河為中心分布——西山遺址群,在達溪河中上游的狹長川道,以密都百里為輻射區的龐大西周遺址群,其中新集西周墓群中的并伯,據專家考證,為一尊并姓的西周軍事長官,系殷紂時比干族屬,其發現,對西周早期政治、軍事、文化藝術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古墓葬
    東周時期的秦國,能在弱肉強食中立于不敗之地,且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封建王朝,與秦文化的先進水平是不可分割的,1974年發現的梁原景家莊春秋早期秦墓及出土的文物可見一斑。其次,還有景村磚瓦廠西周墓群出土的銅、陶、蚌器、青銅禮器,新開吳家灣唐墓及其出土文物陶武士俑、馬俑、景村古墓群及其出土文物青銅禮器、告王河古墓群出土文物陶器、孫家坡下河古墓群出土文物鐵劍、鐵釜等,其古墓群內涵豐富,歷史跨度從戰國、秦到秦漢、唐、宋各代。
    館藏文物
    博物館文物藏量6573件,其中國家一級品44件,二級品441件,典型器物有銅鬲、四孔一穿銅刀、蚌殼嵌件、重室陶倉。鎏金銅臥鹿鎮、簋、鼎等,均為國家一、二級品。秦漢時期,是中原文化和多民族文化交融匯通,漢文化發展成熟的高峰期,這一時期,靈臺文物頗豐,其中,外文鉛餅專家確認漢代波斯貨幣,其發現再現當時靈臺作為絲綢之路北道重要支道的繁榮,反映為晉至湯,中國佛教銅、石造像及隋唐佛教文物數十件,舉其要,有紀年觀音銅造像、鎏金銅造像;中國瓷器起源很早,而以宋瓷為最,乃百里宋金瓷器窯藏出土的耀州窯和定窯瓷器精品。
    自然景觀、歷史文化遺產蘊藏豐富,人文景觀薈萃,人民自古就有崇文尚武之傳統。新中國建立后,百廢俱興,各級黨政組織重視文化旅游業的發展,自1995年來,先后投資1千多萬元,在縣城新建荊山公園和東和陽門、牌坊門、古靈臺周苑門和荊山之巔北城門和民俗展館,以及“朝暉”、“夕照”、“靈沼”、“靈囿”,等新景觀,輔之以博物館、文化館、文廟、形成5處古建筑群,城外延伸隱形山志公祠、離山牛僧孺祠及虎山藥王洞,“一城兩園三門四線八景區”的旅游基地初具規模。
    古靈臺
    素有“隴上明珠”之稱的古靈臺,位于縣城中心,坐落在文化館院內。其名取文王伐密筑臺典禮之意,而以 “靈臺”為縣名,始于隋大業元年。“靈臺”歷經滄桑,至晚清,因遭兵燹,僅存殘垣。民國23年(公元1934年),縣長張東野主持修復“靈臺”,并柬請中央及各地黨政要人林森、孫科、李宗仁、楊虎城、傅作義、朱紹良等題詞勒碑,使之擁有大觀氣象,至新中國成立后仍見古跡風貌。1966年,“靈臺”被視為“四舊”拆除。八十年代,0靈臺縣委、靈臺縣人民政府為弘揚民族文化,振奮全縣人民精神,在原址興工修建“靈臺”,1985年12月竣工落成。臺通高36米,基圍96米,上建樓亭,內奉文王塑像,外嵌林森等人原題碑石,千秋古跡重現風姿。靈臺縣以有“靈臺”而得名且聞名。
    碑林
    “靈臺”兩側建有靠山亭兩層,并牌坊門一座,歷經設計、施工、鐫石、鑲嵌、彩繪,形成以靈臺為主體,輔道兩側,臺、亭、廊、坊諧對,上下左右貫通,脊獸明柱,要人名家碑碣薈萃的游覽名勝。碑林總面積548平方米,鑲石碑200余方,有領袖人物書選,各級黨政領導題詞,當代名家墨寶,歷代名碑復制,民國政要舊碑,零碎碣碑薈萃。
    文廟
    位于縣城一中院內,初建于明洪武年間。1987年維修,保存了原有風貌,橫排7間。縱深5間,檐角四挑,斗橫繁復。院內有古柏4棵,為唐代所植。其中1棵在主干分枝上自生桑樹一棵,本固枝榮,別具風采,俗稱“柏抱桑”。1981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疙瘩廟
    在縣東20華里外的新開鄉寨坡村,山包突兀而起,酷似疙瘩,院周樹木蔥蘢,院內廟字甚多,此山寺廟始建于明永樂年間。其中有觀音殿一座,系明嘉靖元年(1506年)所建,檐棟間所繪圖案,亦系明代風格。院內一棵木瓜樹依房而生,直徑尺余,古樸蒼然,其齡幾百年,軀干老態龍鐘,樹頂枝葉茂盛,自一瓦室出。據證比疙瘩廟還早。1983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距此不遠處有蛟城廟一座,廟內有千佛碑彩塑神像數尊,明代殿堂一座。
    皇甫謐陵墓
    坐落在縣城東北15華里的獨店鎮張鰲坡村,1963年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皇甫謐中年后,患風痹癥,遂潛心鉆研針灸醫術,試治自身,十余載不已,民親身體會完善了針灸經驗,撰成舉世聞名的《針灸甲乙經》,流傳于世,對針灸醫學做出了巨大貢獻,此著被國際針灸學會列為基礎教材,皇甫謐也被擁為世界文化名人,針灸醫學的鼻祖。皇甫謐生于朝那三里,故于獨店張鰲坡,其陵墓于196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1985年以來,省、市、縣各級政府共同維修墓葬,建成陵園。如今,重新修葺擴建的皇甫謐陵園占地400平方米,陵園以皇甫謐墓冢為中心,混凝土砌級,冢前樹立“皇甫謐陵園”字樣的墓碑。
    牛弘墓
    位于新開鄉牛村。牛弘歷閱西魏、北齊、北周、隋四朝,隋時任秘書監、吏部尚書等職。曾應召刪修刑律,撰《大業律》18篇500條,并參與修定音律,正定新樂。
    牛僧孺墓
    位于新開鄉牛村。牛僧孺,字思黯,唐代宰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生于公元779年,卒于公元847年,經唐德宗至宣宗八代,幼年喪父,機敏博學,及第進士。穆宗時任戶部侍郎同平章事,文宗時任兵部尚書同平章事。此兩任宰相前后,曾為首與李德裕派形成長期“牛李黨爭”,聲譽大興。牛僧孺生于靈臺新開,歿后葬于老鄉牛村,現存陵尚在,晚年生活的離山寺洼遺址被民國年間列為靈臺八景之一,即“別墅煙云”。
  歷史名人
    靈臺歷史久遠,人杰地靈,文化底蘊深厚,英才輩出,晉代針灸鼻祖皇甫謐,研精覃思,所著《針灸甲乙經》,聲名遠播國內外;唐朝著名宰相牛僧孺,彪炳史冊,所著《玄怪錄》開創我國傳奇小說之先河;隋代牛弘會寫了光照千秋的不朽樂章;唐時皇甫松、牛嶠的詩文在我國詩歌史上享有聲譽;素有:“天下春秋第一人”的明代楊重以其優秀的作品流芳百世。
    皇甫規(公元104~174年),安定朝那(今靈臺人),世代武官之后,喜讀好文,有著述二十余篇。歷任太山太守,度遼將軍,永康元年拜為尚書,后遷弘農太守,護羌校尉,終年71歲。一生為人正直,是非分明,盡力國事,不計私利,在朝野享譽很高。
    皇甫謐(公元215~282年),幼名靜,字士安,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甘肅朝那)人,東漢太尉皇甫嵩之曾孫,我國十大名醫之一。歷經東漢、魏、晉三朝。幼年喪母,境遇艱難。成年后,奮志于學,博通典籍,文史著述多,屢詔不仕,專以著述為務,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學者,在文、史、醫、哲諸領域均有建樹,著述頗豐。尤以《針灸甲乙經》享譽海內外被國際針灸學會列為必讀書目之一,成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
    牛 弘(公元545~610年)。安定鶉觚(今靈臺人)好學博文,曾為隋納言上士,專掌文翰,后升為威烈將軍,員外散騎侍郎,襲封“臨涇公”,宣政元年,升任內士下大夫,進位使持節,大將軍、儀同三司。隋朝先后授官秘書監、禮部和吏部尚書。享年66歲。一生為搶救歷史典籍、制禮作樂、完善刑律貢獻甚巨。
    牛僧孺(公元779~847年),字思黯,安定鶉觚(甘肅靈臺)人,一生歷經中唐德、順、憲、穆、敬、文、武、宣宗八朝皇帝,官至宰相,居官清正,剛直敢言,為首與李德裕派形成長期“牛李黨爭”,聲譽大興。一生酷好文學,仕宦期間,好交名人文士,頗嗜“傳奇志怪”,所著《玄怪錄》造傳奇之文,薈萃為一集,其中80余篇保留至今。這些志怪作品,繼承發揚了漢魏六朝以來志怪藝文的特長,對唐以后小說創作有較深影響。在中國文學史上影響深遠。
    皇甫松 唐代詩人,陸州人,唐工部郎中皇甫 之子。他的詩歌大多反映田園、漁村的風情,純樸、真實感人。傳說他死后葬于靈臺西屯塬上,其弟皇甫竹,也是詩人,死后同兄并葬一個墓地。其墓俗稱“雙堠子”。
    楊 重 明代靈臺上良人,進士,官至翰林修撰,任為肅政大夫,漢南道監察御史。曾與南京才子比詩文,倒背《春秋》一字不差,令人折服,號稱“天下春秋第一人”。
    張文明(?~1930年),山東省臨清市人,畢業于北京中國大學。1930年9月4日,奉命署理靈臺縣縣長。到任后,遍觀人民饑困、災荒及土匪侵擾,采取了減輕財稅負擔,組織地方武裝自衛,安定社會秩序,興教助農,救治饑饉,民深感戴。時中央軍駐隴東十三師旅旅長楊抱誠強行攤派靈臺額外服裝費銀幣一萬元,幾經上下周旋,張斷然拒絕,至10月11日晚,駐軍施行暴力對其吊拷毒打,張公雖遍體鱗傷,仍怒叱咤,次日凌晨,被綁架,詐稱解平涼,至東門外,慘遭槍殺。人民自發制棺木,收遺體,設靈于東岳廟中,民間致喪吊唁者絡繹不絕。次年春,其子扶柩還鄉,人民集資相助,后縣長張東野樹立“為民流血之碑”以彰功勛,永懷紀念。張公被害后不久,楊抱誠亦死,當時盛傳“楊賊殺害張縣長后,每一合眼便見張公執杖追打,奪了他的賊命。”這自然是人民口誅心伐楊賊的一種表現形式。
    楊子恒(1898~1961年),靈臺縣上良楊家莊人,名渠統以字引。民國陸軍將領,歷任排、連、營、旅長,隴東綏靖司令、軍長。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甘肅省政府委員、交通廳長,民盟甘肅支部委員,民盟西北總支委員、中央委員,甘肅省第一屆人民委員會副主席,全國赴朝鮮慰問團二分團副團長,1954年當選甘肅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和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他對修復靈臺、興辦地方文化事業頗有貢獻。
    高永祥(1915~1945年),靈臺縣星火王家莊村人,原名高蒼貴。自幼聰慧精敏,少懷壯志,抱負遠大,1931年背瞞父兄投奔國民軍,1932年隨部于寧都其一,后即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在革命隊伍中,英勇有為,身經百戰,多次榮立戰功,受到嘉獎。歷任連、營長,綏晉軍三十六團團長職務,1945年犧牲于神池,時年31歲,遺體安葬于華北軍區石家莊烈士陵園。
  靈臺民俗
    靈臺縣民風淳樸,自古崇尚禮儀,素有熱情好客的傳統。民間、民俗文化也極為豐厚,獨特的有民間戲劇:木偶戲,制作精美、初具規模的民間工藝品:宮燈、剪紙、根雕、泥塑、刺繡、香包、麥稈畫、皮影,還有靈臺碑林、民間社火等;木偶戲參加省上匯演,剪紙、香包、泥塑獲甘肅省民間藝術節藝術品展覽二等獎。
    靈臺宮燈
    靈臺宮燈起源于明代,初流傳民間富豪人家,正月元宵節懸掛于大門樓廳。宮燈起初由民間藝人制作,造型比較單一,明清后,民間藝人不斷探索改進,造型也獨具特色。主架結構除木材外,出現了用竹子熏烤成多種動物形狀,如十二生肖宮燈,在民進盛行。解放后,隨著工業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以鐵絲為主要制作材料,工藝得到進一步提高,在周邊地區開始流傳。靈臺宮燈成為一種獨特的民間工藝,遠銷省內外,很受歡迎。中臺鎮康家溝宋效斌、新開鄉張積靈、左相、張培育制作的宮燈造型精美,內涵豐富,觀賞性強,名揚省內外。
    靈臺香包
    素有民間藝術之鄉美稱的靈臺縣,其香包刺繡名噪隴上,源遠流長。靈臺香包,古稱香囊,其意蘊,如什字塬黃土般身后,其源流,同端陽節一樣悠長。小小香包,寄托著靈臺人民心靈深處的美好夙愿:為老人求壽、男女求婚、兒女求福、家庭求吉、旅途求順、病者求愈、五谷求豐、生意求利,無不賦予以展現生命、活力,表達思想、信仰,揭示人性、欲望的民俗文化內涵,更具率真而拙巧,古樸而傳神,原始而有嶄新的“隴繡”藝術特色。近年來,靈臺香包走入市場,以其獨具魅力的觀賞裝飾價值和民間工藝美術價值贏得聲譽,銷往西安、寶雞、蘭州各地,獨店、中臺、新開三鄉鎮產銷初具規模。
    靈臺剪紙
    剪紙,是靈臺縣民間傳統藝術,根植鄉里,歷史悠久,年節慶典,婚喪嫁娶,生日祝壽,刺繡花樣無不即興而做,民間十分普及。其造型生動、掘樸,靈活、夸張,情趣四溢,內容豐富,人物、花卉、飛禽、走獸、世象萬物不一而足,充分顯示出靈臺人民的智慧、情懷和精神風貌,具有很高的欣賞、裝飾與收藏價值。新開鄉寨坡村已故83歲老人李愛英,人稱“一剪花”,生前授徒甚眾,李派剪紙名揚縣內。
    靈臺泥塑
    靈臺泥塑歷史悠久,源于民間陶藝流行鄉村農舍,初為玩具,后賦以祈祥,藝人代為傳承,至今形成具有關中風格的工藝模式。制作中采用靈臺“板板土”,經過砸泥、制坯、塑型、精拋、酚洗、勾線,妝色等十幾道工序,全部手工制作完成。制作的泥塑充分運用夸張造型、線描形體、勾填繪彩等藝術表現手法、熔奇異、熱烈、大氣、樸拙、有趣于一體,具有較強的視角沖擊力和裝飾性。彩繪飽和喧囂,具有濃厚的泥土氣息和西部人粗獷豪爽的性格特點,表達了勞動者的生命內涵與純樸感。近年來經過搶救、扶持、引導,靈臺泥塑代有傳人,尤以新開鄉左相、張培弦、姚拴玉、獨店鎮馮興業的作品精到傳神。
    靈臺皮影
    皮影不僅是獨特劇種,亦是我國民間工藝之精粹,由于藝術價值、研究價值極高,倍受收藏界青睞。靈臺皮影流傳久遠,演出和制作藝人代代相傳;靈臺皮影古稱“燈影”,以上好牛、驢皮為最佳材質,皮子加工、剪刻造像、著色妝彩工藝考究,手法繁復,流派與特色為“關中道”。靈-特劇種“燈盞頭”即為皮影戲,其已故傳人上良鄉楊班主即為名盛千、隴、靈、崇地區的皮影制作大家。
    靈臺麥稈畫
    靈臺麥稈畫起源于清代,由鄉間農村婦女編織草帽引發。始初,將麥稈用水浸泡,待有柔性,民間婦女可即編成小動物之類的工藝品。此后出現了用麥稈蘸骨膠水粘貼書法對聯,懸于中堂,繼之,又用麥稈粘貼圖案,花、鳥、蟲、魚及人物,染色或燙色,觀賞價值極高。一直流傳至今,久盛不衰。我縣藝人宋效斌、張積靈、左相、楊登華、王懷珍制作的麥稈畫融政治性、藝術性、觀賞性為一體,倍受歡迎。
    靈臺碑林墨跡
    《靈臺碑林墨跡》成書于二○○二年,本書收編民國時期-中央政府、各省軍政要員、地方各界名流為重修古靈臺落成題贈碑匾共200余幅,墨跡、題詞注解與人物簡歷相輝相映,堪稱我國民國時期文化史一大景觀之匯編展示,資料價值甚高。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古籍出版社承印,一套三卷,仿線裝古版,裝飾精美,十分典雅,具有收藏價值。
  工業經濟
    2005年,工業經濟發展較快。全縣共完成工業增加值8152萬元,比上年增長8.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568萬元,比上年增長11.2%,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6.6%。
    主要工業產品生產較好。原煤生產量20萬噸,比上年增長11.0%;中成藥生產16.6噸,比上年增長3.8%;化學原料藥生產量17.2噸,比上年增長2.4%;瓦楞紙生產11660噸,比上年增長43.2%;機磚生產量2537萬塊,比上年增長16.4%。
    工業經濟效益明顯好轉。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收入8743萬元,比上年增長29.6%,實現利稅1022.5萬元,比上年增長36.1%。
    建筑業生產和效益持續增長。全社會建筑業實現增加值4863萬元,比上年增長26.2%;全縣三級以上建筑企業實現利潤700萬元,實現稅金121萬元,施工房屋面積2.89萬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積2.34萬平方米。
  交通通訊
    2005年,交通運輸業繼續保持穩步增長。年末營運汽車擁有量450輛,其0租車78輛,完成客運周轉量2980萬人公里,比上年增長1%;貨物周轉量430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8.9%。
    郵電通訊業快速增長。郵電業務總量完成1406萬元,比上年下降20.1%。年末固定電話總容量達到10769門,移動電話20002部,比上年增長14.8 %,電話普及率達到13.27部/百人,計算機互聯網用戶799戶。
    旅游事業健康發展。全年接待旅游人數15萬人,比上年8.7%,旅游業總收入25萬元,比上年增長8.7%。
  科技教育
  
全國與靈臺縣面積相同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

Copyright © 2012-2025 cn56.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物流行業網 版權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堆龙德庆县| 开阳县| 黑水县| 明光市| 台北县| 石景山区| 婺源县| 微山县| 交口县| 稷山县| 哈密市| 四川省| 乌审旗| 儋州市| 桦川县| 西吉县| 邯郸市| 荆门市| 冕宁县| 海伦市| 武平县| 上高县| 西畴县| 海淀区| 斗六市| 宁晋县| 西宁市| 宜兰县| 都江堰市| 西峡县| 光泽县| 平果县| 桃源县| 台州市| 奉新县| 青龙| 上犹县| 宁晋县| 南溪县| 盘锦市| 兴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