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猛交xxx,亚洲精品丝袜日韩,色哟哟亚洲精品,色爱精品视频一区

重慶黔江區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500114身份證前6位:500114
長途區號:023 郵政編碼:409000
隸屬政區:重慶行政級別:市轄區
車牌號碼:渝H轄區面積:1397km2
人口數量:約44.5萬人人口密度:319人/km2
行政區劃:城東街道 城南街道 城西街道 正陽街道 舟白街道 馮家街道 阿蓬江鎮 石會鎮 黑溪鎮 黃溪鎮 黎水鎮 金溪鎮 馬喇鎮 濯水鎮 石家鎮 鵝池鎮 小南海鎮 鄰鄂鎮 中塘鄉 蓬東鄉 沙壩鄉 白石鄉 杉嶺鄉 太極鄉 水田鄉 白土鄉 金洞鄉 五里鄉 水市鄉 新華鄉
黔江區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行政代碼 面積簡介
城東街道 500114001   城東街道位于重慶黔江區。下轄: 500114001001 111 文匯居委會 500114001002 111 南海城居委會 50011400……[詳細]
城南街道 500114002   城南街道位于重慶黔江區。下轄: 500114002001 111 沙壩居委會 500114002002 111 南溝居委會 500114002……[詳細]
城西街道 500114003 89.734km2   城西街道成立于2001年11月,是黔江區的政治、軍事、文體中心,是渝東南片區的金融保險、司法、通訊中心,四周分別與城東街道、城南街道、石會鎮、金溪鎮、……[詳細]
正陽街道 500114004 43.89km2  基本概況 黔江區正陽鎮是黔江區體制調整之后誕生的新集鎮(正處級),政府駐地涼水井。它位于黔江城東南部13公里處,幅員面積43.39平方公里,……[詳細]
舟白街道 500114005 85.13km2  黔江區舟白鎮位于黔江城區東北角,于2001年11月由原舟白和縣壩兩鄉成建制合并而成,是黔江城市三大組團區之一,也是黔江機場所在地,全鎮幅員面積85.12……[詳細]
馮家街道 500114006 51km2  馮家鎮位于渝東南邊陲武陵山脈中段,地處黔江區中部,渝東南的阿蓬江邊,東臨蓬東鄉,南接濯水鎮,北與正陽鎮相連,處于東經108°46′59″,北緯29°23……[詳細]
阿蓬江鎮 500114105 174km2  阿蓬江鎮位于黔江區南部,東鄰金洞鄉,南連酉陽黑水鎮,西接水市鄉和鵝池鎮,北界濯水鎮,集鎮距主城區48公里,國道319線貫穿全境。全鎮轄10個村、3個居委……[詳細]
石會鎮 500114106 128km2  位于黔江區西部,與彭水縣接壤,素有黔江“西大門”之稱。聞名周邊的武陵仙山國家森林公園坐落在境內。全鎮轄3個社區6個村65個村(居)民小組,6343戶,2……[詳細]
黑溪鎮 500114107 94km2  黑溪鎮是2001年黔江行政區劃調整時成立起來的土家、苗漢混居的新鎮,全鎮幅員面積94平方公里,下轄4個村、2個居委會,47個村(居)民小組, 5797戶……[詳細]
黃溪鎮 500114108 70km2  黃溪鎮位于黔江區西北部(鎮政府所在地:黃橋居委3組)東臨杉嶺鄉,西北與黎水鎮相連,西南與湖北利川接壤。幅員面積7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5315畝,其中田……[詳細]
黎水鎮 500114109 82km2  基本概況 位于黔江區西北部的黎水鎮,是行政體制調整由原黎水、新花兩鄉合并而成,政府駐地黎水壩,距主城區93公里,與湖北的文斗、活龍坪兩鄉接壤,……[詳細]
金溪鎮 500114110 42km2  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轄鄉。清代為金溪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位于縣境西南部,距縣城24公里。面積42平方公里,人口1萬。黔(江)彭(水)……[詳細]
馬喇鎮 500114111 91km2  馬喇鎮地處黔江區東南部,幅員面積91平方公里,轄7個村,1個居民委員會,131個村民小組,有5110戶18026人,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97.1%,農民年……[詳細]
濯水鎮 500114112 105km2  黔江區濯水鎮位于重慶市東南部,距黔江縣城32公里,蒲花河、烏江支流阿蓬江穿越腹心,國道319線、渝懷鐵路縱貫全境,伍佛嶺山脈和麒麟山脈東西對峙,形成了獨……[詳細]
石家鎮 500114113 104km2  石家鎮位于黔江西南部,鎮政府駐石家河、距區政府所在地57公里,幅員面積104平方公里,轄九村一居委,55個村民小組,4428戶,口14793人。全鎮以農……[詳細]
鵝池鎮 500114114 73.2km2  鵝池鎮位于黔江區西南,東鄰水市鄉、兩河鎮,南連。酉陽縣浪坪鄉、蒼嶺鎮,西接彭水縣梅子埡鄉,北界石家鎮。幅員面積73.2平方公里,地勢北高南低,山嶺縱橫,……[詳細]
小南海鎮 500114117 115km2  基本概況 小南海鎮成立于2001年11月,為原南海鄉和后壩鄉合并而成。位于黔江北部,與湖北省咸豐縣大路壩區接壤,轄區一衣帶水,犬牙交錯。轄1……[詳細]
鄰鄂鎮 500114119 50km2  鄰鄂鎮位于黔江區東南邊陲,地處渝鄂邊區交界處,灰千梁子南麓,東與湖北省咸豐縣甲馬池鎮接壤,西頻蓬東鄉、正陽鎮,北臨舟白鎮,南接五里鄉。幅員面積50平方公……[詳細]
中塘鄉 500114245 80.47km2  中塘鄉位于黔江區東北部,東與湖北省咸豐縣朝陽鎮、活龍坪鄉毗鄰,南與舟白鎮接壤,西與城東街道辦事處臨界,北緊貼小南海鎮及咸豐縣大路壩鄉。全鄉幅員面積80.……[詳細]
蓬東鄉 500114246 34.9km2  蓬東鄉位于黔江區境東南部,因其地處美麗的阿蓬江東岸而名,政府駐地火草壩。東接馬喇、南連馮家、西鄰阿蓬江、北依鄰鄂。全鄉幅員34.9平方公里,轄5個行政村……[詳細]
沙壩鄉 500114247 80km2  沙壩鄉地處黔江區的西部,,距主城區24公里。四周分別與石會鎮、黑溪鎮、金溪鎮、白土鄉、城西辦事處和彭水縣郁山鎮、龍溪鄉接壤。整個地勢東高西低。幅員面積8……[詳細]
白石鄉 500114248 95km2  基本概況白石鄉位于黔江區西北邊陲,政府所在地白石關,轄原白石鄉所屬行政區域及原九龍鄉的改革、安山、茶坪、九龍、尤汪、瓦塘等6個村,共19個行政村、169……[詳細]
杉嶺鄉 500114249 54km2  杉嶺鄉位于黔江區西北,南鄰白石鄉,西連黃溪鎮,北接黎水鎮,東與湖北咸豐活龍坪、大路壩鄉及本區小南海鎮接壤,距主城區72公里,黔江區三大環線公路(黔江一黃……[詳細]
太極鄉 500114250 64km2  太極鄉位于黔江區西南部,距黔城約30公里,地處黔楓公路的中心地帶,交通便利,地理位置較為優越。村組建制調整后轄7個行政村,38個村民小組,3518戶,1……[詳細]
水田鄉 500114251 40km2  黔江區水田鄉是2001年鄉鎮行政體制調整不變的獨立鄉,位于黔江主城區南部,東接正陽鎮,南鄰馮家鎮,濯水鎮,西連太極鄉、金溪鎮,北界城南街道辦事處,全鄉幅……[詳細]
白土鄉 500114252 66km2  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轄鄉。清代設白土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位于縣境西南部,距縣城38公里。面積66平方公里,人口0.8萬。鄉道與黔(江……[詳細]
金洞鄉 500114253 96.33km2  金洞鄉地處黔江區東南角,主要位于旗號嶺和五湖嶺之間,東西直徑約6公里,南北相距約15公里的山巒起伏、溪河縱橫、地勢崎嶇的深丘地帶。幅員面積96.325平……[詳細]
五里鄉 500114254 50km2  五里鄉位于黔江區東南邊陲,距城區39公里,東鄰湖北省咸豐縣甲馬池鎮和酉陽縣木葉鄉,西接蓬東鄉,北界鄰鄂鎮,南連馬喇鎮,幅員面積50平方公里,轄6行政村,……[詳細]
水市鄉 500114255 103km2  水市鄉位于黔江區西南部,距黔江城53公里,全鄉幅員面積103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19942畝,其中田4992畝,土14950畝,平均海拔為1200米,立……[詳細]
新華鄉 500114256 76km2  新華鄉位于黔江區西南角,距城區62公里,幅員面積76平方公里,東鄰太極鄉,南靠石家鎮,西與彭水縣小廠鄉毗鄰,北與白上鄉接壤,轄7個行政村,48個組,30……[詳細]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黔江區位于重慶市的東南邊緣,地處武陵山腹地,東臨湖北省的咸豐縣,西界彭水縣,南連酉陽縣,北接湖北利川市,是渝、鄂、湘、黔四省市的結合部,素有“渝鄂咽喉”之稱,是重慶市主要的少數民族聚居地之一,東西寬45公里,南北長90公里。全區幅員面積為2398.7平方公里。全區共3個街道辦事處,12個鄉、15個鎮、489個村民委員會。區內交通便捷、信息靈通,國道319線和黔咸公路在此交匯,渝懷鐵路橫穿黔江境內,黔江舟白機場已經完工。
    黔江境內遍布名山大川,自然景觀珍奇獨異。是一片神秘、美麗的土地,這里大自然造就了武陵山的奇峰延綿、怪石林立、奇峰異彩,危巖深峽、溶洞密布;有深山明珠—小南海地震湖,湖水清澈如鏡、湖周秀峰環立、內、外八景格外誘人;神秘的官渡峽等景色更是美不勝收;仰頭山層巒疊嶂,林海浩瀚,林中色彩斑斕,幽深迷人;萬濤烈士故居等更值一觀。 
    地處武陵山脈腹地的黔江自然風光神秘怡人。境內山雄水秀,植被蔥郁,野生動物繁多,一片凈土恰似重慶的“后花園”。其中地震堰塞湖小南海為重慶市第一大天然湖泊,碧水綠島,四圍青山,其地震遺址保存得極為完整。干支流縱貫黔江的阿蓬江河谷風光優異卓絕,在黔江境內形成了兩大原始峽谷,兩大天生橋群以及間歇泉、溫泉、地下暗河、溶洞等自然奇觀,令人叫絕。雄壯的武陵山奇峰異石,尚存的寺觀或遺址折射出當年的宗教繁盛。此外還有仰頭山森林公園、大板營原始森林以及八面山、麒麟蓋、石鐘山等豐富多彩的自然旅游資源,令人目不暇接,留連忘返。     自然地理
    地質構造
    黔江區地處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區域,地質構造復雜,屬新華夏構造體系,北東方向展布褶皺斷裂明顯。主要構造有陽洞背斜、濯河壩背斜、筲箕灘背斜、八面山背斜和郁山背斜,出露巖層以震旦系變質巖系為基底,到白堊系為止,接受了厚達數千米的巨厚沉積巖系的淀積,出露地層及巖性由老到新為:下古生代發育完全,寒武、奧陶系以碳酸鹽沉積為主,下中老留統以砂頁巖為主,厚500米,上泥盆系以石英砂巖為標志,缺失石炭系;二迭系起伏于中老留統或上泥盆統之上,以石灰巖為主,上下二迭統底部均夾頁巖,共厚1000米左右;三迭系連續沉積于二迭系之上,下統為灰巖、白云巖,中統為紫色砂頁巖與灰巖、泥灰巖,共厚1300米;侏羅系假整合于三迭系之上,以砂頁巖為主,夾少許生物碎屑灰巖;上白堊統零星分布于正陽山間盆地內,為紫紅色砂礫巖;第四系地層分布于現代河床附近,構成河流的一、二級階地,除河流沖積層外,普遍只有冰磧物。
    地形地貌
    黔江區地形地貌受地質拼迭的控制,山脈走向多與構造線方向一致,為北東—西南走向。從東至西,灰千梁子、五福嶺、麒麟蓋、八面山、山塘蓋和賈角山等山脈近于平行,形成嶺谷相間地貌。境內大部分地區以低中山為主,山地面積約占土地總面積的85%,丘陵面積約占10%,其中5%的面積為河谷平壩與山間盆地。境內山巒起伏,溪河縱橫,嶺谷相間,地勢東北高,西南部低,最高峰灰千梁子主峰海拔1938.5米,最低點為黑溪河谷馬斯口,海拔320米,相對高差達1618.5米,一般為500—1000米,層淺—中切割中、低山地形。沿北東—南西向谷地發育主干河流,沿西北—南東向谷地分布其支流。主支流在平面上呈棱格狀展布。全區海拔1400米以上地區占幅員面積4.04%,1000—1400m地區占17.18%,500—1000m地區占59.29%,500—700m 地區占14.45%,500米以下地區占5.04%。
    氣候概況
    1、氣候特點:黔江區地處渝東南武陵山區,屬中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性氣候。境內地勢較為復雜,海拔高度大多在500——1000米,相對高度差較大。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季風明顯,但輻射、光照不足,災害氣候頻繁。氣候具有隨海拔高度變化的立體規律,是典型的山地氣候。
    氣溫:全區多年年均氣溫15.4℃,極端最高氣溫38.6℃,極端最低氣溫5.8℃。月平均氣溫7月最高,為25.9℃;1月最低,為4.3℃。大于0℃的活動積溫為3201—5471℃,大于10℃的活動積溫為2134—5471℃。無霜期223—309天,平均等273.5天。
    降雨量: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200.1—1389mm,月季分布不均,夏季(6—8月)515.2mm,集中了全年的42.9%;冬季(12—2月)67.0mm,僅占5.6%;春季(3—5月)328.0 mm;秋季(9—11月)289.9 mm。各月之中,6月最多,為205.8 mm,占全年降雨量的17.1%;1月最少,為18.8 mm,僅占1.6%。
    日照時數:多年平均日照時數1166.6小時,其中夏季最多,為501.9小時,占全年的43.0%;冬季最少,為135.2小時,僅占11.6%;秋季270.0小時;春季259.1小時。月際變化大,2月39.3小時最少,8月209.1小時最多。2至8月緩慢增加,8月之后則急劇減少。
    2、主要氣象災害
    干旱:以季節分,該區有春旱、夏旱、伏旱、秋旱和冬干。以伏旱(伏秋連旱)最為突出,而春旱、冬干和夏旱次數不多。1959—2001年42年中有24年發生伏旱(伏秋連旱),共30次。從強度看,重伏旱8年,嚴重伏旱4年,持續時間最長為1990年的7月19日—9月20日的伏秋連旱,達63天。無伏旱年一般也有一段至幾段高溫少雨時段。重伏旱對該區農業生產是一個嚴重的制約因素。1959年—2001年該區還發生春旱10年,夏旱2年。
    暴雨、洪澇:24小時降水量大于50毫米稱為暴雨,暴雨最多年份達8天,最少僅1天。1960年—2001年該區共發生129次暴雨,每年平均3次。5—9月累計達120次,占全年的93%。6月有36次,占全年的28%,為各月之冠。24小時降雨量大于100毫米或連續3日總降雨量大于150毫米稱為洪澇,它常引起山洪暴發,危害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是一種嚴重的氣象災害,按天氣標準統計我區1960—2001年共出現洪澇9次,機率21%,其中初夏3次;盛夏3次;初秋2次。洪澇的時空分布極其不均,且受地形影響較大,常發生局地洪澇。
    大風冰雹:大風冰雹是一種局地災害性于天氣,它直接危害農作物,可摧毀房屋,是一種嚴重的氣象災害。我區1960—2001年42年中,有27年共發生風雹45次,其中3月最多,共發生11次,約占總次數的25%;除1、2、10月外,其余月份均有發生。我區大風冰雹危害的主要幾條線是:皇后寨到賈角山的東南山麓;雞公山附近的后壩經小南海到中塘;八面山東南山麓的豐山到冊山;麒麟蓋西南麓的楊柳經鵝池到石家;灰千梁子東麓的早化經馬喇到鄰鄂等。
    春季低溫:春季低溫指3月中下旬連續4天以上日平均氣溫低于12℃的時段,一般指寒潮低溫,是該區春播期間的主要氣象災害。其發生機率幾乎在100%,有時有兩個甚至3個低溫陰雨時段。一年發生一個時段的有16次,占53%,兩個以上時段的占47%,平均每個時段持續6.8天,持續時間最長的達21天。
    綿雨:該區綿雨主要有5—6月(雙搶)綿雨和9—10月(三秋)綿雨,綿雨對農作物關鍵期影響較大,如5—6月的綿雨對搶收不利,9—10月的綿雨給大春籽粒造成霉爛。其中,9—10月綿雨較多,一般占60%,5—6月綿雨占40%,持續時間最長為1975年三秋綿雨,持續達13天。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區內礦產資源品種較多、分布廣、儲量大、品位高。區內總計礦產地11處、10個礦種,礦(化)點14處。現已探明儲量的礦種有主要有銅、鐵、硫、煤、磷、鋁、鋅、汞、石膏、高嶺土、冰解石、瑩石、重晶石、明礬、石灰石、石英石、礦巖等礦藏。其中,鋁土礦(D+E級)儲量為1148。9萬噸;鉛鋅礦儲量為70萬噸;原煤儲量為3288.9萬噸;瑩石儲量40多萬噸,石灰石儲量1億噸以上。全區共有18對煤礦井,全區設計能力為51萬噸/年,全區實際生產能力為19.8萬噸/年。此外,砂巖、方解石、粘土、銻礦等礦產資源也十分豐富。
    水能資源:區內河流眾多,大小溪流密布全境,水流落差大,水能蘊藏量豐富,開發潛力巨大。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6.6萬千瓦,其中阿蓬江為10多萬千瓦,可開發量為近10萬千瓦。全區水資源總量為15.83立方米,人平4066立方米,畝平2.6立方米,高于全國、全市平均水平。已開發利用的主要水電站有:
    大河口電站:裝機3×2.5萬千瓦,年發電量3.98億千瓦時。
    漁灘電站:裝機4×3000千瓦,年發電量8141萬千瓦時。
    舟白電站:3×800千瓦,年發電量1630萬千瓦時。
    雙泉電站:裝機2×1000千瓦,年發電量度1210萬千瓦時。
    深溪河電站:裝機2×500千瓦,年發電量661萬千瓦時。
    嘉禾電站:裝機3×200+2×800千瓦,年發電量781萬千瓦時。
  歷史沿革
    黔江,《禹貢》為梁州之域。商周為巴國地。秦屬巴郡。漢初,為涪陵縣地。
    黔江置縣始于東漢。建安之年(201),益州牧劉漳接受涪陵縣令謝本建議,析涪陵縣置涪陵、永寧、 丹興、漢葭四縣。丹興縣治設于今聯合鎮(古稱楠木坪)。
    清光緒《黔江縣志》:"黔江,邑鄰五溪,界古黔州及施州,為川楚僻路,天下有事,易擾難靖"。這里,與彭水、酉陽、秀山等地聯片,史稱"蠻夷之地"。蜀漢延熙十二年(249)五月,涪陵人徐巨殺都尉反,后主遣大將鄧芝征討,徐巨戰死。事后,徙徐、藺、謝、范等數千家于成都。公元280年,晉實行州郡縣三級制,涪陵郡下設涪陵、漢葭、漢夏、漢平等四縣,丹興廢,其地入涪陵、漢夏二縣。
    西晉永嘉(306),今酉、秀、黔、彭等地"沒于蠻僚",歷宋、齊、梁、魏、周等250余年。
    北周保定四年(564),涪陵少數民族首領田思鶴"以地內附",歸順中原王朝,因而在彭水置奉州(建德三年改名黔州),縣為其屬地。
    隋開皇五年(585)置石城縣,兼置庸州,治所均設今縣壩鄉縣壩村。大業三年(607)廢庸州,石城縣隸屬巴東郡。《隋志》:"巴東郡統縣十四,北極巫山 、秭歸,南至石城、務川最。石城縣廣矣。"
    唐武德元年(618)石城縣改屬黔州,其縣治移無慈城,即今縣壩老鷹關。貞觀四年(630)遷今聯合鎮。天寶元年(742)改名黔江,屬黔安郡(黔州)。
    五代十國時期,黔江屬黔州。嘉慶《四川通志》:"天夏七年(90)年建據蜀,后唐長興五年(935),孟知祥據蜀,黔州地屬之。"
    宋、元之際(960-1368),黔江"半沒于夷。"清咸豐《黔江縣志》:"黔江自宋、元以來,半沒于夷,為龔、胡、秦、向四土豪所據。龔據水寨,秦據冊山,胡據峽口,向據后壩。"縣境周邊為唐崖、忠路、大旺、石柱、酉陽等土司包圍,對縣境不斷擴張蠶食。至元二十二年(1285),明玉珍據川,稱帝10年,黔江縣為其屬地。
    黔江地處川東鄂西交界處,周圍土司長期爭戰不休,-和地區矛盾尖銳復雜。因此,明王朝視這里為"地處蠻疆,犬牙交錯"的軍事要地,數次陳重兵于黔。洪武五年(1372)藍玉征黔,省黔江入彭水縣,洪武十年(1378),藍玉再次征黔,駐官兵1216名,置黔江守御千戶所。洪武十四年,復置黔江縣,所,縣并立,文武兼治。黔江守御千戶所隸四川都司所屬的重慶衛,持續275年。
    清初,黔江縣屬重慶府。康熙元年(1662),改黔江守御千戶所為黔彭營,鎮守黔江,彭水等縣,兼轄酉陽、石耶、平茶、邑梅五土司。雍正四年(1726),改黔江縣為黔江萬。十二年(1734),含彭水縣升為黔彭直隸萬。為萬治。十三年(1735)酉陽土司"改土歸流"后,置酉陽直隸州,廢黔彭直隸萬,復置黔江縣,屬酉陽直隸州。
    1911年11月13日,黔江"反正",成立軍政府。民國元年(1912)廢府,州、廳,黔江直屬省。在四川"防區制"時期,黔江屬劉湘防區。24年(1935)川政統一后,黔江屬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區,即酉陽專區。抗日戰爭中武漢失守后,第六戰區長官司令部部份機關遷駐黔江正陽鄉大路坪。1946年,川黔湘鄂邊區綏清公署(轄五十六軍)設于黔江縣城,以控制恩施、酉陽、銅仁、永順、涪陵、芷江等6個專區及其縣份。
    1949年11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黔江,11月25日,成立黔江縣人民政府,隸屬川東行政專區。1950年1月23日,置酉陽專區,領酉陽、秀山、黔 江3縣。1952年9月,酉陽專區并入涪陵專區,黔江隨之屬涪陵專區。1983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黔江縣,建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次年11月13日舉行自治縣成立大會,宣布自治縣成立。
    1988年5月18日經國務院批準(從原涪陵地區10縣中將酉秀黔彭石五個自治縣劃出單設)成立四川省黔江地區,同年11月掛牌辦公,轄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黔江土家苗族自治縣、酉陽土家苗族自治縣、秀山土家苗族自治縣。
    1997年納入重慶直轄市管理,同年3月17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原四川省黔江地區",成立"重慶市黔江開發區"。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原重慶市黔江開發區、黔江土家苗族自治縣,設立"重慶市黔江區",隸屬重慶直轄市管理,也是重慶市唯一的一個少數民族區。
  地名演變
    朝代 建置名稱 隸屬關系 縣治
    東漢 丹興縣 巴東屬國 楠木坪
    三國蜀漢 丹興縣 涪陵郡 楠木坪
    晉 “沒于蠻僚”
    宋、齊 “沒于蠻僚”
    梁 “沒于蠻僚”
    魏、周 “沒于蠻僚” 奉州、黔州
    隋 石城縣庸州 巴東郡 縣壩鄉縣壩村
    唐、五代 黔江縣 黔州 聯合鎮
    宋 黔江縣 黔州、紹慶府 聯合鎮
    元 黔江縣 紹慶府 聯合鎮
    明 黔江縣 重慶府 聯合鎮
    清 黔彭萬、黔江縣 重慶府、酉陽州 三屯鄉
    民國 黔江縣 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區 三多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 黔江縣 酉陽專區 聯合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 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涪陵專區 聯合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 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黔江地區 聯合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 四川省黔江地區 四川省 聯合鎮西山北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 黔江開發區 重慶市 聯合鎮西山北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 黔江區 重慶市 城西辦事處
  文物古跡
    渝東南舊石器時代文化的首次記錄
    1985年12月底,在黔江區馮家壩鎮茶花村紅土彎老屋基洞出土了大批打制石器和更新世哺乳類化石,共得化石一百多件,多為動物牙齒,還有少量的骨骼碎片。初步鑒定,有哺乳動物化石二十一種,爬行動物一種,鳥類一種,無脊椎動物二種,共二十四種。還采掘到八百多件打制石器材料。其中包括原料、半成品、殘片及石制品。12月29日至1986年元月5日,在秀山扁口洞發掘到更新世哺乳類化石達二十八種,其種類之多,居全省第二位。兩地的重要發現,以大量的實物資料證實至少在一萬年以前,渝東南地區就留下了人類祖先的足跡。
    曾侯乙鎛
    戰國時,楚國屬下曾侯乙遺物。1982年鑒定為一級文物,青銅制品,完整無缺,通高38厘米,頸端有懸紐,甬首為蟬紋,甬腹變與紋,還有銘文30字。1951年收集于酉陽龍潭王勃山家,黔江區珍藏。
    虎紐錞于
    鐓于是春秋、戰國時的一種軍樂器,頂上鑄虎紐,名虎紐鐓于。“虎”是巴人的圖騰,巴人也學會了制作這種樂器,并以虎形作為標記,可知是巴人的遺物。經鑒定為一級文物。青銅質重12.5公斤、高53厘米、胸圍101厘米。1956年征集于黔江正誼鄉白泉村(今寨子鄉大路村),2件珍藏于黔江區。
    編鐘
    春秋、戰國時的宮廷樂器,視為國寶,當時的巴國已學會了制造這種樂器。涪陵小田溪出土一套大小12個編鐘。黔江區文管所珍藏于濯西鄉楊家灣出土的編鐘2個。彭水猴栗鄉富山村一農民捐贈編鐘一個。珍藏黔江區。
    銅鉦
    又名丁寧,它和鐓于配合指揮作戰,亦系春秋、戰國時的軍樂器。對研究春秋、戰國時的冶煉、音樂、軍事都有一定價值。蠶紋銅鉦和變形魚紋銅鉦各一個。黔江區珍藏。
    甬鐘
    西周時的青銅樂器之一,是編鐘的一種,擊撞,其音優美、悅耳。重12公斤,通高32.5厘米,鐘身一次鑄成,無合范痕跡。,一口出生于距酉城約10公 里的青山;另一口收集于民間,黔江區珍藏2口。
    漢銅幣、銅器
    漢代遺存的銅幣、銅器很多。有黔江區文物管理所珍藏有正陽團結村鯉魚池出土的兩漢“半兩錢”,還有東漢“五銖錢”、王莽“貨泉”;官渡峽潘家溝出土的東漢銅釜(量器)。漢代青銅器11件、青銅冼8件。 “大吉羊(祥)”鏡面磚一塊,殘存篆書陽文“大吉”二字,已改琢為硯。黔江區珍藏。
    唐鐘
    唐代銅鐘,黔州都督趙國珍鑄造,原存郁山鎮開元寺,今藏黔江區文管所,國家一級文物。全國已發現8口銅鐘之一,復制品陳列于北京市大鐘寺古鐘博物館。銅質,鐘高143厘米,口圍240厘米,口徑78厘米,重約400公斤,鐘頂為雙龍蒲牢。鐘體布玉版紋,腰鑄月形圖,腹鐫刻“金紫光祿大夫工部尚書兼黔府都督御史大夫持節充本道觀察處置選補等使汧國公趙國珎(珍)”,頂鑄“大吉大利,愿平安”等字。
    土司夫人墓志
    1946年,在正誼鄉(今馮家壩鎮)漁灘官墳堡出土酉陽二十世土司冉躍龍庶夫人白氏墓志碑,今存黔江區文管所。碑質砂石,高45厘米,寬40厘米,厚7厘米,天長2厘米。碑錘于明崇禎五年(1632年),文林即黔江知縣戴可彥撰碑文。墓志事績與《冉氏家譜》載相符。1982年,鑒定為三級品。墓主白氏,酉司大江里(今后溪)人,白玉槐之長女,生于明萬年十五年(1587年),卒于崇禎四年(1631年)。夫人與秦良玉同時率兵援遼陽,平奢亂,屢立戰功。
    恐龍化石遺址
    恐龍化石點位于黔江區東南15公里的正陽鄉群眾村三陽嶺,周圍0.5平方米的山梁下有恐龍化石出土,發現102厘米的股骨1塊,牙齒1顆,以及脊椎、尾椎、趾、踝、臂骨等恐龍化石。經專家鑒定:三陽嶺恐龍化石中有鴨嘴龍、巨龍、肉食類龍等,距今7000萬年前,為白堊紀晚期,為研究渝、鄂邊區地質提供了古生物依據,具有重要意義。
    紅土彎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紅土彎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距城20公里的馮家壩鎮茶花村北1公里的紅土彎老屋基洞,發現了一處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經四川省文管會專家初掘,發現化石100多件,多為古動物化石,有哺乳動物20種、爬行動物1種、鳥類1種、無脊椎動物2種,共24種。并采到800多件石器及材料,有石制品、半成品、原材料、殘片等,顯然是一個石器場。專家認定:屬更新世中晚期,相當于考古學的舊石器時代。
    巖棺葬
    黔江區古為濮、巴部族居地,史稱“溪洞部族”或“溪洞蠻”,到處留下了他們的懸棺葬、巖棺葬的足跡。石柱龍河中游兩岸下路鄉約40里的石巖上尚存巖棺葬群130多處,雙慶鄉羊耳坡有94穴,三星鄉玉皇殿有65穴,下路鄉白巖有44穴,四方石有43穴。巖墓穴,一般鑿在離地面5米以上的懸巖陡壁上。黔江區的官渡峽,秀山自治縣的酉水,彭水自治縣郁江的懸崖上都發現有巖棺葬和懸棺葬的遺跡。
    漢墓群
    漢武帝在今渝東南地建置涪陵縣,漢官、漢人、官兵即進入了這一地區,這里的少數民族就以中原交往了。因此,這一地區發現了眾多的漢墓,出土了漢磚、漢幣等漢代文物。石柱西沱漢墓群,發現有5處,17座,出土有錢幣等數10件遺物,漢磚數以千計。彭水郁山鎮郁江東岸臺地上發現了大量漢墓,出土了數以萬計的有幾何紋、漢字或圖案的漢磚。漢墓很大,黔江九龍鄉一處漢墓,人稱“皇城堡”。
    鳳池山
    
    位于黔江白石、杉嶺兩鄉交界處,距縣城68公里。川鄂邊黔江庚戍起義誓師地遺址。主峰海拔1330米,僅一人工開鑿的小道可攀緣而上,途中有巨石阻隔,山上有天生池,池邊有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修建的觀音寺,溫朝鐘的起義指揮部設在這里。清宣統三年(1911年)1月,溫朝鐘在此誓師起義,攻占黔江城,由于清軍追剿,半月即失敗。
    紅軍樹
    
    位于黔江水市鄉水市村南2公里處有1株200余年的皂桷樹。水市曾為川黔要道,是個集鎮,賀龍兩次到此買馬,將馬拴在皂桷樹上。1934年5月,紅三軍進攻彭水,宿營水市,賀龍在皂桷樹下召開大會,部署戰斗,次日凌晨,賀龍騎龍向皂桷樹及鄉親們告別。1997年8月1日,在樹下豎“水車坪紅軍革命紀念地碑”。說來也怪,“0”中,皂桷樹枯萎將死;粉碎“-”后,則逐漸長發嫩枝綠葉,換發青春。人們管叫它名“紅軍樹”。
    萬濤故居
    位于黔江馮家壩鎮桂花村,距縣城22公里。建筑為四合大院,有磚土結構圍墻,中有一天井,有正房、廂房、前廳,總建筑面積1100平方米,有屋23間。正房東側第一間就是1904年1月20日為萬濤誕生地。萬濤同志于1923年7月到西南重鎮重慶求學,受蕭楚女主筆的《新蜀報》的影響,后來成為中央鄂西巡視員、鄂西特委副書記、紅四軍第二路-表、湘鄂西特委副書記、紅三軍政委等職。故居門前有一株大桂花樹,它標志著萬濤思想飄香萬里。
  歷史名人
    范長生
    范長生(公元218-318年),一名延久,又名重久,字元。丹心(黔江)人,天師道首領,西晉時大成政權(都成都)丞相,封為天地太師.西山侯。
    范長生生于漢獻帝建安二十三年。時,漢室衰微,群雄割據,戰亂不已,生靈涂炭。范長生的青少年時代,正值三國時期。他目睹連年紛爭戰亂,百姓苦不堪言,深感痛心疾首。
    蜀后主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涪陵郡(郡治在今彭水縣郁山鎮)反,車騎將軍鄧芝率兵征討。平定后,朝廷為免再生事端,將涪陵五千余戶強行遷往成都,其中即有范長生一家。當時,一些處于戰亂的人們,為擺脫現實苦難的困擾和尋求精神的寄托而販依宗教。因此, 由張道陵創建的“天師道”,在成都一帶盛極一時。飽受戰亂與歧視之苦的范長生,也加入了天師道,長期住在成都西山(青城山)。因他注重信義,博學多才,深得天師道教徒的敬服,被擁為成都一帶天師道的首領。
    西晉太安二年(公元303年),李特率關中漢中人蜀流民的起義軍隊,攻入成都,建立了大成政權。不久,李特在戰斗中犧牲。李流、李雄接領余部,廣招賢才,充實力量, 以圖東山再起。范長生對流民起義軍十分同情,親自出山, 以其天師道首領的聲望,為其籌集糧秣,招募兵馬,給予了李氏隊伍有力支持。李氏隊伍重振聲威。李流死,李雄繼位,都鄲城,后再次攻占成都。李雄因敬慕范長生的才德和威信欲讓位于范。長生固辭,仍回西山。
    西晉永興元中(公元304年),李雄稱成都王,年號為建興。西晉光照元年(公元306年),李雄稱帝,改元宴平,國號大成,并約法七章,剔除苛法。88歲的范長生似乎看到了振國安民的希望之光,便從西山到成都造謁李雄。李雄率百官親迎,拜范長生為丞相,加號“四時八節天地太師”,封西山侯。此時的范長生已是耄耋之年,李雄則年方三十,老少同心,君臣和諧。在范長生“清心寡欲,敬天愛民”的涉世宗旨影響下,在其“休養生息,薄賦興教,切莫窮兵黷武”的勸導下、大成寬和政役,輕徭薄賦,建官學,興文教,端風化,罰不妄舉,刑不濫及,恩威遠播。來稱臣依附的人增多,大成一度昌盛。
    范長生“博學多能”(《資治通鑒》語),尤精書法。其筆觸豪放,‘飽滿大方,與慕容倍、王猛齊名。另著有《蜀才易技》十卷,被明朝著名學者楊升庵譽為“西山蜀才”。東晉大興元中(公元318年),范長生以百歲高壽辭世。后人在青城山為其立廟,尊崇他為“長生大帝”。故里黔江縣城,也建有范公祠,直到1990年擴建新城才拆遷。清康熙初年,彭水于遷喬鄉水田壩,為紀念雙丞相范江長而修建遂家寺院----長生觀,占地750平方米,建筑面積588平方米,現為小學校舍。
    趙國珍
    趙國珍(?--768),苗族,牂牁郡充州人(今貴州遵義一帶),少數民族首領趙君道之后。唐朝實行“羈糜”州制,任命當地少數民族首領為地方長官,“以夷制夷”,地得以出任黔州(治彭水)都督府都督。他兼任數職,集軍、政大權于一身。黔江自治縣文物管理所珍藏的唐鐘上鐫刻著“金紫光祿大夫工部尚書兼黔府都督御史大夫持節充本道觀察處置選補等使汧國公趙國珎(珍)”。
    唐朝中期,天寶年間(742?/FONT>755年),南詔(今云南)閣羅鳳叛亂,屢犯成都、黔州。宰相楊國忠兼劍南節度使,遙制其務,數吃敗仗。中書舍人張漸,以趙國珍有武略,熟知南方地形、民俗,推薦委之重任,定能取勝。楊國忠遂奏請玄宗帝,詔任黔州都督府。
    趙國珍奉詔證討閣羅鳳叛亂。他強將增兵,重守邊防,終于遏止了閣羅鳳的北進騷擾,穩定了黔州局勢,鞏固了西南邊防。黔州各族人民得安居樂業。《資治通鑒》載:“護五溪凡十余年,中原興師(按:指安史之亂),唯黔州封境無虞。”“天下方亂,其所部獨寧。”
    趙國珍不僅在軍事上多謀善戰,而且在政上治國有方。黔州都督府(相當今省軍區)于貞觀四年(630年)建置。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在彭水置黔中道(相當今省),仍以黔州都督府為軍事依托,兼領50個州(羈糜)。其轄地約為今東到湖南敘浦、沅陵,南至廣西凌云,西到貴州畢節,北到湖北建始,大致相當于今湘鄂渝黔邊區結合部。趙國珍任黔州都督,又兼任黔中道觀察、處置、選補等使。這樣趙國珍掌管了黔中道軍、政、法大權,即黔中道最高長官。
    趙國珍的軍、政業績顯著,封爵很高又多,有“金紫光祿大夫”、“御史大夫”、“汧國公”,“公”是封建社會封爵的最高級別,僅次于“王”。代宗即位(763年),特別嘉獎他,召拜工部尚書。大歷三年(768年),趙國珍病逝,代宗又贈封為太子太傅。上元二年(761年),當地官紳就在黔州城南為之豎立“唐黔南節度使趙國珎(珍)德政碑”。他的聲譽一直流傳至今,黔江自治縣文管所珍藏了他生前鑄造的唐鐘。
  民族風情
    黔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是重慶市唯一的一個少數民族區。建筑、穿戴、風格及文化習俗獨具特色,民族風情淳樸濃郁。土家擺手舞、山歌、銅鈴舞;苗族民歌、蘆笙、木鼓舞馳名遐邇,特別是一年一度的黔江土家擺手節呼喚海內外朋友相聚黔城,同樂同舞。“趕年”、“趕秋”、“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仍繼古風遺韻。
    服飾習俗:土家族男穿對襟,女著滿襟,配上繡花圍裙、鄉花鞋,已婚婦女梳發,插金銀首飾。苗族男裝簡樸,女裝繁華,婦女上穿上襟大領,下著長褲大襟衣,胸前和袖口及褲腳要滾邊、透花或抽紗,并加上欄桿花瓣于其間。男子多穿對襟大褂。男女頭纏青帕、花帕或白帕,花帕層層疊疊,大如斗笠,有峨冠秋菊之美。苗族首飾中頭花、銀帽、銀角、壓領、銀披肩及各種衣片銀領等造型精美,品種繁多。 
    居住習俗: 黔江少數民族受自然、氣候等條件影響喜居吊腳樓,為“干欄式”全木結構,底樓作畜舍或擱置農具及石磨等生活設施,樓上住人。樓的四周鋪設走廊,方形窗戶用木條裝上萬字格花紋,屋檐呈魚尾上翹,屋基選擇看重“龍脈”走向和地理氣勢。
    歌舞習俗:黔江人民雖然生活在艱苦的自然環境中,但世世代代樂觀豁達,安居樂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擅長歌舞,其勞動歌、薅秧鑼鼓歌、山歌、哭嫁歌、木葉情歌等皆即興創作,出口成章,且構思精巧,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馳名區內外的擺手舞、花燈舞等極富群眾性,旋律輕快,動作原始質樸,給人爽心悅目的感受。黔江,歌的海洋,舞的世界。
    婚戀習俗:黔江的婚戀帶著對歌傳情的自由戀愛色彩。同時也包含了媒人求婚,討庚,送期,哭嫁,娶親,對歌及搶新等莊重的傳統習慣。婚戀流程一環扣一環,既嚴謹又自然。而喪葬則帶有濃濃的封建迷信色彩,從送終,報喪,入棺,辦“道場”,唱孝歌,招魂到跳喪,發喪,下葬無不體現超度亡魂的民間習俗。古時曾有懸棺葬的習慣,如今大都實行土葬。
    生產生活:黔江人勤勞勇敢,基本是手工勞作,以肩挑或背的形式負重運輸,生產工具多為自制,迄今仍保留著石磨、臼、風包等原始的勞動工具。生產中團結協作,薅秧鑼鼓即是一種集體勞動方式。生活中熱情好客,迎賓、待賓、送賓禮節淳樸濃烈。以鳴炮迎賓,用油茶湯和上等飯菜款待賓客并獻咂酒,挽留客人千言萬言,情真意切,送客一程一程,極盡地主之誼。空閑時婦女做布鞋、繡鞋墊,男人則以竹木制作各種器具。農閑季節常常全寨青壯男人上山圍獵,或放孔明燈等,其樂融融,親密無間。
    節慶習俗:黔江除傳統的清明、端午、月半、中秋、春節等五大節氣外,還有擺手節、趕秋、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過苗節、羊馬節。節慶或祭祀或慶祝,側重各不相同,哪種節慶過哪種生活,以釀豆腐、米粉、粽子、油茶湯度過節日,同時開展一系列活動。
    游藝民俗:黔江人擅長打鎦子,吹長號、打鑼鼓、奏咚咚奎,經常性開展舞龍獅,滑龍船,扭秧歌等活動,年霄舞、花燈、銅玲舞、儺戲、板凳舞等民間游藝喜聞樂見,扭扁擔、竹玲球、搶花炮、打三棋、踢踺、和尚棋等競技活動異彩紛呈。
    黔江,古遠的丹興,悠遠的歷史進程造就了獨樹一幟的民族風情。這里不僅有大眾廣場擺手舞的魅力無窮,旅游天地的風情萬種,而且還有橋梁村原汁原味的民風民俗,以及散布民間的風土民情,構成一個洋洋大觀的民族風情園。山水的美麗賦予了人性的靈動,歷史的沉淀鑄成風性的獨特。山之奇、水之美、林之茂、人之淳、俗之異、情之濃……結合成神秘怡人的黔江旅游。
  民族節日
    土家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日,是年節;節日中最富民族特色的歌舞,是“舍巴日”。
    舍巴日
    “舍巴”,意為“擺手”;“日”,即“做”。土家語動賓倒置,“舍巴日”,漢語直譯為“做擺手”,意譯為“擺手舞”。它是土家族祭祀祈禱的一種活動,一般在年節舉行,并發展為祭祀、祈禱、歌舞、社交、體育競賽、物資交流等綜合性的民俗活動。“擺手”有大小之分。每隔三、五年舉行一次的叫“大擺手”。“大擺手”規模大、套數多、時間長,歷時七、八天,與集市貿易、文藝體育活動一起,在“擺手堂”前舉行。“擺手堂”,在土王祠。“小擺手”規模小,套數少,一般是一至三天,多在本氏族祠堂舉行。土家人在擺手活動中,追憶祖先創業的艱辛,緬懷祖先的功績,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場景,整個活動都著濃厚的祖先崇拜痕跡。
    過年
    土家族非常崇拜祖先,將祖先祭祀日稱為“過年”。 但“過年”的時間,則因姓氏、宗支、地域而異,有的姓氏為三月三,有的姓為四月八,有的姓為七月初一。過族年,要在祠堂里舉行祭祖儀式,先祭土王,再祭本族祖先。祠堂里,整日鞭炮不斷,鐵銃轟鳴,號角聲聲,“嗬喂”陣陣,其盛況是其它節日難以比擬的,后逐漸改為戶祭。祭祀的土王,有彭公爵主、田好漢、向老官人;也有祭冉宣慰、 田宣慰、楊宣慰以及馬伏波的。祭祀的本族祖先中,揚姓祭楊再思,李姓祭“天”字輩的三祖先,部分 彭姓和謝姓八部大王。祭祀畢,游鄉串寨,走親訪友,對歌宴客,真是“滿山滿寨都是歌,賓客如流歡樂多”,長達三、五日之久。關于“過年”的來歷,說法甚多。主要的有三種:一說祖先從湖南遷來時,有的坐杉木船,有的坐柏木船,有的坐青鋼木船。因船速不一,到達有先有后,人們將到達的日子定為“過年”。于是,就有的為四月八,有的為五月初五,有的為五月十五了;一說祖先出征打仗,有的將出發的時間作為“過年”,有的則將歸來的時間作為“過年”,以致時間不一。如李姓說:“天”字輩三位祖先七月初一出征時,全族團聚,以后年年七月初一紀念;一說八部大王于國有功,皇帝見他武藝高強,害怕皇位失落,便將他毒死在歸途中,人們將他的殉難日作為“過年”日, 以紀念他。這些,都與古代戰爭和民族的歷史有關。
    趕年
    土家族過春節,一般比漢族提前一、兩天,也有提前六、七天的,稱為“趕年”。“趕年”的時間,因姓氏宗支而異。有的是臘月二十九過“趕年”;有的是臘月二十四過“趕年”;有的是臘月二十八過“趕年”。過“趕年”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樣。有的過“趕年”時,禁止殺雞、殺豬,晚上禁點油燈,只能點燭,并通宵不熄。有的過“趕年”時,清晨得由男子做飯。飯做好,祭祀祖先完畢,再喊女人、孩子起床。飯后,全家出門游玩。土家人平日用鼎罐做飯,過飯“是將肉切成,加上佐料,一層米一層肉,”蘿卜等,合煮一鍋。“年飯”做好,要先祭祀祖先。祭祀時,焚香燃燭,燒錢化紙,三跪九叩,懷念祖先功德,祈求祖先護佑。
    團年時,要先給果樹和犁鏵、牛欄、豬圈、雞舍喂飯,給碓、磨、鋤等貼“壓歲錢”,以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瓜果豐碩、財源興隆。
    關于“趕年”的來歷,傳說不一。有的說明朝時,朝廷調士兵赴沿海抗倭。時值春節前夕,便提前過年,團年后,將士好出征。有的說,客王派兵征打土家,年關已近,土家人便提前過春節,上山躲避。等客兵進寨住下后歡度春節時,土王令土兵雞鳴時殺回,大獲全勝。因雞報曉有功,故過年不能殺雞;而財物被掠走,沒有食品,春節后便上山圍獵野豬。有的說,貧窮的土家人負債累累,財主年關要來討債,他們便提前過年,上山躲債。這些說法,都與古代的戰爭和土家族的遭遇有著密切的關系。
全國與黔江區面積相同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

Copyright © 2012-2025 cn56.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物流行業網 版權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如东县| 祁东县| 龙口市| 余姚市| 景洪市| 翁源县| 秦安县| 乌什县| 乌拉特中旗| 惠州市| 九龙坡区| 尼勒克县| 泰兴市| 玛纳斯县| 长白| 兖州市| 额尔古纳市| 罗定市| 奉贤区| 小金县| 台州市| 察隅县| 青铜峡市| 夹江县| 体育| 嘉祥县| 合江县| 茂名市| 长沙市| 梧州市| 云梦县| 巩义市| 湖北省| 琼结县| 龙州县| 永新县| 道真| 惠水县| 宿州市| 喀喇| 霍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