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高鐵“萌寵出行”中的溫情漸涼
近日,京滬高鐵試點推出寵物與主人“同出發、同到達”的托運服務。有人為“毛孩子”終于能隨主人遠行歡呼,也有人擔憂密閉車廂中的寵物安全和公共秩序。
中國城鎮寵物數量已超1.2億只,這些被視作家庭成員的“毛孩子”,長期被困在出行的困境里。傳統寵物寄養的高昂費用與信任危機,自駕游的時空限制,讓許多養寵家庭不得不放棄遠行計劃。高鐵推出的托運服務,以360元起的定價和“人寵同程”的模式,為更多的“毛家長”提供了選擇。但爭議也隨之而來:消毒后的運輸箱是否殘留病毒?長期密閉狀態下寵物應激怎么辦?即便有獨立存放和全程消毒,非養寵旅客的“心理安全區”如何建立?種種質疑聲拷問著高鐵寵物托運這一新生事物。
其實在鐵路部門推出高鐵攜寵后,分離焦慮、應激反應、疾病傳染,面對這些未知的風險,在詩與遠方的誘惑和平安歸家的承諾之間,多數“毛家長”寧愿選擇后者。但在看到鐵路部門種種舉措,如集PP環保材質、新風系統、智能監測系統于一身的運輸箱,禁運烈性犬與病弱個體的條款,全程專人負責等后,人們更企盼的是,這樣的托運服務在更多線路延伸。
高鐵向寵物敞開懷抱,是繼寵物友好公園、攜寵入住酒店以及航空運寵后,公共服務從“人類中心”向“生命共融”轉變的再一次深化,折射出社會整體對寵物情感價值的認同和對個體尊嚴的尊重,呈現了社會整體上揚的溫情。
當然,“毛家長”對“毛孩子”愛之深,種種質疑就責之切。鐵路部門面對質疑聲浪,需要從服務對象出發,建立更加人性化的機制,比如開發主人端實時監控App,開放短途運輸探視窗口,開通運輸直播頻道,用實際舉措和柔和應對方式,回應輿論的各種關切。而“毛家長”也要對高鐵運寵這一新生事物少一些苛責,多一些寬容和耐心。
化解爭議的根本,在于構建更深層的文明共識。當養寵者自覺遵守“無聲運輸箱”“全程監護”的規則,當非養寵者學會用包容目光看待運輸箱里的生靈,當公共服務在細節處展現對生命的敬畏,那些關于消毒劑、應激反應的爭論自會找到平衡支點。文明的溫度,往往在差異中生長。
讓一只泰迪犬在專屬運輸箱里與旅客共享350公里的中國速度,這些具體而微的場景,正在為當下中國和諧共存寫下生動的注腳。(賈金鑫)
- 4-28· 高鐵寵物托運是人性化服務的新跨越
- 4-28· 高鐵托運萌寵 旅途更添溫情
- 4-21· 高鐵與萌寵齊飛,創新與進步同頻
- 4-21· 高鐵票制革新:以“智慧杠桿”撬動民生紅利
- 4-21· “寵物坐高鐵”,鐵路部門以創新暖人心
- 4-21· 高鐵載 “萌寵”,溫暖 “雙向奔赴”
- 4-21· 高鐵寵運:溫暖旅程,共筑友好社會
- 4-21· 高鐵上的“毛孩子”:一面照見社會文明的鏡子
- 4-21· 高鐵寵物托運成為便民服務 與社會共治的雙贏探索
- 4-14· 高鐵票怎么買最劃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