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個首次突破!長三角一季度GDP總和全國占比再提升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296299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3%。
作為全國重要的發展引擎,長三角經濟“一季報”同樣惹人關注——
4月22日,江蘇、安徽公布2024年一季度主要經濟指標情況。至此,長三角三省一市一季度經濟數據成績單全部出爐。
一季度,上海地區生產總值11098.46億元,江蘇地區生產總值31020.4億元,浙江地區生產總值20137億元,安徽地區生產總值11293.6億元,長三角三省一市GDP總和達到73549.46億元,是全國經濟穩定恢復的“壓艙石”。
5.0%、6.2%、6.1%、5.2%,這是滬蘇浙皖一季度的經濟增速數字。
橫向看,一季度長三角GDP總和占全國GDP的24.82%,接近四分之一,較去年同期的24.49%有一定提升。
縱向比,較之去年一季度(GDP總和69799.12億元),總量增加3750.34億元。增速上,上海比去年一季度提高2個百分點,江蘇比去年一季度提高1.5個百分點,浙江比去年一季度提高1.2個百分點,安徽比去年一季度提高0.4個百分點。
一組組數據反映出來的,是回升向好態勢在延續。作為中國經濟的重要增長極,一季度長三角三省一市經濟運行總體呈現出供給良好、需求穩定、效益改善、結構優化等特征,繼續發揮經濟“挑大梁”作用。
經濟數據的表象之下,既有當下之“形”,也蘊藏長期之“勢”。這“勢”,來自于“新”。
一是新突破。
這個春天,蘇浙雙雙邁上新臺階,看向新“春景”——一季度GDP總量,江蘇首次突破3萬億元大關,浙江首次突破2萬億元大關。
縱觀全國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況,“長三角板塊”依然可圈可點。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共有14個省份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過萬元,滬蘇浙皖均在列。
具體來看,一季度上海(24640元)、浙江居民收入突破2萬元(21352元),居全國第一、第三。江蘇緊隨其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86元,同比增長5.3%。安徽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91元,同比增長5.7%,也突破萬元大關。
二是新動能活躍強勁。
這個春天,長三角大地上,新產品新項目新產業,正在加速。
在安徽首季度工業經濟里,最亮眼的兩個關鍵動能,莫過于電子信息與汽車產業,分別增長36.5%、12.5%。以安徽“首位產業”汽車產業為例,產能也很能說明問題:主要工業產品中,汽車產量增長35%,其中新能源汽車增長45%。
在江蘇,全力推進重大項目早開工、快建設,是實現“開門紅”“開門穩”的良策。數據顯示,今年江蘇安排510個省重大項目,其中實施項目450個、儲備項目60個,年度計劃投資6408億元。一季度完成投資1669億元,完成率26%,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浙江工業經濟的“新”意,主要體現點之一是在新增企業的帶動作用上。一季度,浙江“小升規”和新建投產工業企業拉動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4個百分點,增長貢獻率近三成。
視線拉近到黃浦江畔。一季度,上海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同比增長9.2%,保持較高增速。值得注意的是,工業投資中,制造業投資在高端芯片研發和半導體材料等制造項目的帶動下增長13.4%。
三是新目標春山在望。
這個春天,滬蘇浙皖實現全年“小目標”的信心又增。
今年一開局,長三角的“打開方式”就是“拼”。這一點,從年初三省一市同日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就得以窺見——
直面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滬蘇浙皖毅然定下新一年的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分別預期為5%左右、5%以上、5.5%左右、6%左右。
開局“穩”、“新”意多,隨著一季度經濟報表中的曲線上揚,反映出來的更多信息是,“長三角還將持續上分”。
- 4-21· 貴州首次開行至廣西北部灣港 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
- 4-14· 十七載首次涂裝大修 “開往春天的列車”靚麗開跑
- 4-7· 青海首次完成大型真菌多樣性調查
- 10-24· 廣西首次實現“綠車充綠電”
- 9-9· 多個崗位爭1名畢業生 首批養老專業本科生為何搶手?
- 2-19· 江蘇首次實現全省高速服務區充電樁綠電供應
- 10-16· 北京站首次始發京廣高鐵列車
- 10-12· 呼市首次購買首套新建商品住宅可享受全額契稅補貼
- 9-21· 全國首次!我國開展特高壓交直流工程同時跨線施工
- 9-21· 多個二線城市優化樓市調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