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乘勢而上奮力打造農業農村現代化縣域示范
走在江蘇省昆山市的田間地頭,讓人不禁感慨這座城市的“雙面繡”特征:水鄉古鎮里盛產陽澄湖大閘蟹等“不時不食”的農產品,工廠周邊的設施農業一年四季為蘇州、上海等地提供新鮮果蔬。
從上世紀80年代的蘇州“糧倉”,蛻變為霸榜多年的“百強縣”,“昆山之路”的創新內核,令這座城市的鄉村振興實踐不斷突破“誰來種田”“如何致富”“如何管理”等難題,奮力打造農業農村現代化縣域示范。
將農民變成職業,昆山正在引進“外腦“
“90后”的周園園是一名新型職業農民,大學畢業后就走進農田,將新技術、新理念融入農業發展新實踐。“像櫻桃番茄這樣的新品種,種植方式與普通番茄完全不同,對應的渠道也不再是農貿市場,而是水果店。”周園園說,最近她正在探索引育新品種,發展家庭農場等新業態,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在昆山,像周園園一樣懂技術、懂市場的新型職業農民有近2000人。這些“新農人”如同一個個火車頭,在帶動周邊農戶提升種養技術的同時,也成為業態模式創新的帶頭人。
“昆山早早完成土地流轉,開啟適度規模經營之路。對于昆山來說,發展都市高效農業,在保障產量的同時更加注重挖掘農產品附加值,推進融合發展更符合自身實際。”昆山市農業農村局黨委書記、局長計華明說。
從傳統農業到都市高效農業,昆山抓住的“牛鼻子”是科技創新。在將農民變成職業的同時,昆山正在引進“外腦”,將大棚變成生產線。
位于昆山陸家鎮的中國農科院華東農業科技中心,是一家2021年成立的新型研發機構。走進中心的示范大棚,只見多種型號的機器人穿梭于作物之間,在溫濕度傳感器、定位儀等幫助下,干凈利落地完成育秧、澆灌等生產步驟,大大減少了人工作業。
“我們正在探索農業大數據應用,引育的首家企業蘇州中農數智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獲評姑蘇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和昆山市雙創人才。”該中心主任魏靈玲說。
如今,昆山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6.7%,由科研院所帶來的科技創新力正在令一批昆山“土特產”變身“金字招牌”。
在昆山市陽澄湖大閘蟹產業研究院,引進的“長江3號”“申江1號”“江海21”等河蟹新品種,有的比常規品種提前2周左右上市,讓陽澄湖大閘蟹的食客無需等到“秋風起”就能享受美食;在昆山水稻產業研究院,結合昆山稻米產業實際所形成的稻米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方案,正在育成一批“昆”字頭系列品種,讓昆山大米成為市場上的香餑餑。
人才引領加科技創新,昆山164個行政村正步入“百村共興”快車道。2022年,昆山農業生產總值達30.99億元,增速較地區生產總值高出0.4個百分點,糧食總產量9.3萬噸,比上年增長2.2%,成功入選2022年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名單和2022年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名單。
尋求增量盤活存量,激活集體經濟潛力
昆山高新區涇河村位于城鄉接合部,得益于工業發展,該村成為昆山首批村級集體經濟超千萬元村。如今,先富起來的涇河村人正在探索共富之路:依托村股份合作社建立物業團隊,帶動60余名村民就業,新增村級收入300萬元以上;聯合鄰近9個行政村合資共建42500平方米人才公寓,吸引人才進駐。
“我們同樣面臨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單靠務農很難提升收入,從集體經濟中挖掘致富潛能成為我們的重要方向。”涇河村黨委書記費建忠說。
近年來,昆山從調動干部積極性、規范強村公司、加大項目建設和資金扶持方面入手,推動集體經濟發展尋求增量。同時,探索村級集體無證資產分類處置,聯合多部門采取“一事一議”辦法,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盤活村集體資產存量。
昆山開發區兵東村夏駕園農貿市場由于歷史原因,雖具備建設用地使用證等,但因原開發建設主體已不再具備相應資格,報建主體與辦理主體不一致,部分店面房無法取得不動產證。發現這一問題后,昆山市農業農村局會同市資規局、住建局召開協調會議,幫助補辦集體資產產證,增強農貿市場對優質企業的吸引力。目前,昆山已為全市28個集體“無證”資產申請補辦產證,助力集體經營性收入增加。
富起來的昆山更在破解先行者面臨的新難題。隨著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策略的實施推進,本就人多地少的昆山如何將分散在全市各個板塊的要素資源進行集中,吸引重大項目落地?昆山的答案是共建共享。
不久前,昆山成立市鄉村振興“百村共富”基金,意在以項目化方式整合村集體閑置資金,投資市國有企業優質項目等,持續反哺農業農村農民,支持共同富裕。
同時,昆山探索創立“昆味到”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立“昆味到”線上銷售平臺,整合全市農業資源,培育全品類、全產業鏈農產品大品牌。“政府打品牌,增加了我們產品的影響力。”潤正生物總經理鄭雪平說,目前公司每天都要生產20噸菌菇供給上海、杭州等周邊城市,年銷售額超7000萬元。
2022年,昆山農村居民人均收入達44583元,增速快于城鎮居民收入2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1.83:1縮小至1.80:1。目前,昆山正在通過集團化模式打造健康聯合體、教育共同體等,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讓發展紅利“百村共享”。
治理轉思路,打造江南水鄉人居典范
位于昆山南部的錦溪、淀山湖、周莊三鎮保留著昆山江南水鄉的獨特風貌。2022年,一條名為“昆山之鏈”的騎跑道開始建設,將區域內湖灣空間、鎮村空間、農業空間進行串聯,優化城鄉功能布局的同時推動三地產業協同發展。
不久前,昆山“澄淀”鄉村振興示范片區規劃發布,提出立足世界級湖區定位,打造以淀山湖鎮、周莊鎮、錦溪鎮三個古鎮為核心,六個特色鄉村為組團共同發展的鄉村建設新模式,將該區域率先建成昆山鄉村振興示范片區。
從一村一鎮各自發展,到如今全市統籌連片升級,昆山對鄉村治理的思路轉變不僅體現在“自上而下”式的“百村共治”,也體現在激發“自下而上”式的村民自治。
位于陽澄湖畔的武神潭村風景秀麗。為了在守住鄉愁的同時提升村民居住環境,當地將激發村民內生動力作為治理“靶點”,設置“紅黑榜”、文明戶考評、美麗庭院評比等辦法,讓村民們相互“比一比”“賽一賽”,自覺打掃宅前屋后。
“農村都是熟人社會,大家都好面子,不能單靠‘禁’,要多靠‘疏’。”武神潭村黨總支書記俞烽說,為了照顧村民習慣,村子在改造提升的同時還為每家每戶保留了一小塊“菜圃”,讓村民能夠自己種植瓜果蔬菜。
從周莊鎮開展“吃講茶”調解鄰里糾紛,到陸家鎮探索“香樟樹下話文明”推進移風易俗,一批由基層探索出的村民自治辦法已形成品牌,向昆山多地推廣。近年來,昆山先后獲評2019年全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激勵縣、“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全國文明城市等榮譽稱號。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美起來的昆山農村成為越來越多創業者的樂土。“新昆山人”續文華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模式,建立花卉產業聯合體,將小小蝴蝶蘭做成富民大生意。土生土長的龍潭湖村黨總支部副書記吳偉忠,探索鄉村旅游新模式,打造現代化農業園帶動村民致富,助力該村先后獲得蘇州市康居特色村、蘇州市十佳最美鄉村等稱號。
2022年昆山共有休閑農業經營主體122家,全年共接待游客750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12.6億元。根據昆山“百村共美”計劃,未來當地將推進特色康居(宜居)村莊全覆蓋,加大傳統村落保護力度,著力建設美麗村莊、美麗田園、美麗庭院、美麗菜園、美麗牧場,塑造江南水鄉人居典范。
(本報記者黃海波、朱程)
- 9-2· 江蘇昆山構建全鏈條閉環生態 低空經濟蓄勢高飛
- 8-12· 江蘇省昆山市: 招引“頭雁人才” 建設創新高地
- 5-20· 江蘇昆山:產學研合力破“孤島”強產業
- 1-3· 乘勢而上 數字經濟發展動能持續壯大
- 1-3· 乘勢而上 數字經濟發展動能持續壯大
- 11-28· 江蘇昆山:在開放創新中追求高質量發展
- 11-3· 乘勢而上 擎畫貨運發展壯美新藍圖
- 8-18· 順勢而為暢通黃金通道
- 8-1· 昆山出臺推進昆臺融合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
- 3-21· 江蘇昆山:加快建設兩岸合作特色鮮明的現代金融體系